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鉴往之用人嘉言 做今之任贤伯乐——简评《中国古代用人智慧》
1
作者 徐枫 寿彩丽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60-60,共1页
关键词 书评 编著体例 文献编选特点 可读性 《中国古代用人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
2
作者 王双怀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112,共3页
城市是人口聚居的场所,特别是大城市,人口数量众多,给排水关系到城市安全,非常重要。古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周丰镐、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和唐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均有其给排水系统。中国古... 城市是人口聚居的场所,特别是大城市,人口数量众多,给排水关系到城市安全,非常重要。古人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来看,周丰镐、秦咸阳、汉长安、隋大兴和唐长安作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市,均有其给排水系统。中国古代在修建给排水工程时,也很重视地形地貌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从而采用引、蓄、排相结合的措施。这些措施体现了古代城市建设中的“海绵”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城市建设 “海绵”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对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启示 被引量:1
3
作者 左光霞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150-151,共2页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如"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德才兼备,任人唯贤""广纳贤才,不拘一格""知人善任,量才施用"等。学习古人用人思想的精华,对当前高校重视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管理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中国古代 用人思想 高校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谁”去用人远比用“谁”重要——中国古代明主、庸主、变昏明主用人模式的当代启示
4
作者 付开镜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48,共2页
大体说来,中国古代的人主(多数时候指君主,有些时候指没有成为君主的集团首领)用人,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其一,明主用贤才模式;其二,庸主用庸才模式;其三,变昏明主用奸才模式。这三种君主用人模式,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巨大。比... 大体说来,中国古代的人主(多数时候指君主,有些时候指没有成为君主的集团首领)用人,主要存在三种模式:其一,明主用贤才模式;其二,庸主用庸才模式;其三,变昏明主用奸才模式。这三种君主用人模式,对中国历史进程影响巨大。比较这三种用人模式的优劣,对今天中国改革用人制度、推进社会进步富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人模式 中国改革 “谁” 当代启示 古代 历史进程 用人制度 启发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精华的全新分析和总结——评《春秋战国政治辩证法思想研究》
5
作者 应国良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39-139,共1页
关键词 中国 古代 政治智慧 《春秋战国政治辩证法思想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生态智慧
6
作者 卢风 雷爱民 《绿色中国》 2018年第3期56-57,共2页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所代表的和谐的、整体的生态观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最为集中的体现,天人合一观念也是中国古人处理天人之事时始终贯穿的信念与基本诉求。在众多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关系问题的...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包含丰富的生态智慧,其中“天人合一”思想所代表的和谐的、整体的生态观是中国古代生态智慧最为集中的体现,天人合一观念也是中国古人处理天人之事时始终贯穿的信念与基本诉求。在众多中国传统哲学对天人关系问题的论述中,多数哲学家都主张“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当时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思想观念,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共识。中国传统社会儒释道三家关于人与自然的认知和论述从不同角度论述和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 生态智慧 “天人合一”思想 古代 天人合一观 思想文化 天人关系 思想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循资格用人制度考 被引量:1
7
作者 石泰 《社会科学(甘肃)》 1987年第5期73-79,共7页
用官员论资排辈,是一种古老而腐朽的制度,它起源于封建社会。在奴隶制贵族政治下,用人实行世卿世禄制,完全是按血统。从广义上看,这当然也是一种“资格”,但同后世所说的论资排辈不同。所谓论资排辈,是指封建官僚政治下官员的任... 用官员论资排辈,是一种古老而腐朽的制度,它起源于封建社会。在奴隶制贵族政治下,用人实行世卿世禄制,完全是按血统。从广义上看,这当然也是一种“资格”,但同后世所说的论资排辈不同。所谓论资排辈,是指封建官僚政治下官员的任用,叙迁时看年限、论官品、按“台阶”的一种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人制度 中国古代 资格 封建社会 世卿世禄制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奴隶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哲学自有其独特的本体论——读方光华近著《中国古代本体思想史稿》 被引量:1
8
作者 蒋国保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4-176,共3页
关键词 中国古代哲学 思想史 本体论 特殊本质 终极价值 内在关联 事物 抽象 智慧 指向 普遍 人生 必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化人生——略论中国古代美学
9
作者 郑泽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6期52-55,共4页
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丰富而独特土壤之中的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品格和思想体系的人生美学。追求人生的诗性生存及生活的审美化、艺术化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突出特征 ,传统士大夫们通过艺术去思考人生的诗化、去实践人生的诗化。... 植根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丰富而独特土壤之中的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具有独特品格和思想体系的人生美学。追求人生的诗性生存及生活的审美化、艺术化是中国古代美学的突出特征 ,传统士大夫们通过艺术去思考人生的诗化、去实践人生的诗化。艺术使有限的生命寻得永恒的精神家园 ,艺术是士人们于有限之中把握无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化人生 中国 古代美学 诗性智慧 诗性生存 特征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时俱进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优良传统
10
作者 周若辉 《湖湘论坛》 2003年第1期94-95,共2页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江泽民同志 与时俱进 优良传统 中国共产党人 新局面 辩证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 智慧 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识人方法及其启示
11
作者 赵蔚琴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80-80,F003,共2页
中国古代识人方法的实质在于认知主体观察(听言观行)认知人的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外在行为表现以及长期修养过程中形成的体态上的某些特征,并在思维中把握这些外在表象与人的内在素质的联系。运用这种方法,要根据人才的特征和用人标准,从... 中国古代识人方法的实质在于认知主体观察(听言观行)认知人的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外在行为表现以及长期修养过程中形成的体态上的某些特征,并在思维中把握这些外在表象与人的内在素质的联系。运用这种方法,要根据人才的特征和用人标准,从系统性、全面性、动态性,环境———背景等方面,区别认知客体的外在表象的真假、主要表现与非主要表现,同时不断提高认知主体的自身素质和技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识人 用人 知人 方法 中国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人才思想中的几个问题
12
作者 邢淑英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66-68,共3页
中国古代人才思想中的几个问题邢淑英一、关于选才用人的标准从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的发展史上看,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在选才用人问题上都能基本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但是对德才的重视程度和要求又有所不同。儒家在选贤任能上,侧重于“... 中国古代人才思想中的几个问题邢淑英一、关于选才用人的标准从中国古代人才思想的发展史上看,历代的思想家、政治家在选才用人问题上都能基本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但是对德才的重视程度和要求又有所不同。儒家在选贤任能上,侧重于“德”,突出地反映在“内至外王”之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思想 中国古代 选才用人 诸葛亮 德才兼备 荀子 曹操 长孙无忌 人的能力 《康熙政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一”的艺术创造论
13
作者 姜耕玉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66-170,共5页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说,以形而上的艺术哲学智慧,揭示了艺术形象及境界的审美创造的基本规律。艺术形象或意境,既具有鲜明生动的表象特征,又表现了一种虚幻的超象的特性;既是个别具体的“一”,又具有离异———合一的他性;既是作为...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说,以形而上的艺术哲学智慧,揭示了艺术形象及境界的审美创造的基本规律。艺术形象或意境,既具有鲜明生动的表象特征,又表现了一种虚幻的超象的特性;既是个别具体的“一”,又具有离异———合一的他性;既是作为艺术构成的“一”部分,又是艺术生成的和谐的统一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文论 “一”说 审美创造规律 中国古代文论 艺术形象 “一” 创造论 哲学智慧 审美创造 表象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邓小平的用人思想
14
作者 祝福恩 于丽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8-20,共3页
谈邓小平的用人思想祝福恩,于丽邓小平用人思想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用人理论的最高成就。在世纪之交,在中国改革的关键时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用人思想,对于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 谈邓小平的用人思想祝福恩,于丽邓小平用人思想体现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用人理论的最高成就。在世纪之交,在中国改革的关键时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用人思想,对于培养跨世纪的接班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一、政治坚定论邓小平用人思想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马克思主义 用人思想 领导干部 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列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改革开 人民公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古诗的诗性智慧与生态观培养 被引量:1
15
作者 朱国梁 《生物学教学》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64-65,共2页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考察北师大时,提倡让学生多读古代经典诗词,"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是总书记所期盼的,也是广大生物学教师要践行的。古代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有着丰富而久远的诗性文化,充满着...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考察北师大时,提倡让学生多读古代经典诗词,"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是总书记所期盼的,也是广大生物学教师要践行的。古代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有着丰富而久远的诗性文化,充满着诗性智慧(人类语言与生俱来地具有一种隐喻、象征、抒情的诗性特质)。结合当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的实际,本文从浩瀚的中国古代诗海中撷取几朵生态诗歌的浪花,谈谈生态古诗的诗性智慧与生态观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观 诗性智慧 生态诗歌 生物学教师 古代 诗性文化 生态文明 古代中国 生态智慧 意境之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道互补——诸葛亮智慧的文化特征
16
作者 王群力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53-155,共3页
毛宗岗说《三国演义》有三绝:曹操之奸、关羽之义、孔明之智。作为文学典型的诸葛亮,其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智慧。不过,对孔明之智通常是从谋略计策方面去理解,其实也不妨提升为一种人生智慧,也可称人生哲学,这样,人们就会发现诸葛... 毛宗岗说《三国演义》有三绝:曹操之奸、关羽之义、孔明之智。作为文学典型的诸葛亮,其性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智慧。不过,对孔明之智通常是从谋略计策方面去理解,其实也不妨提升为一种人生智慧,也可称人生哲学,这样,人们就会发现诸葛亮智慧的一个文化特征——儒道互补。 儒道互补是用来描述中国传统文化所呈现的既矛盾又统一的特征的一个概念,具体说,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是由儒家和道家思想同时构成的。在古代士阶层中,它具体表现为知识分子在人格塑造过程中普遍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儒道互补 人生智慧 古代知识分子 文化特征 人生价值观 刘备 中国传统文化 经世致用 三国演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浑身闪射着智慧的光芒——谈诸葛亮形象的主导方面
17
作者 朱世滋 《远程教育杂志》 1985年第2期18-19,共2页
中国古代小说塑造出众多的不朽艺术典型,《三国演义》里的请葛亮便是其中之一。在这一形象身上体现着忠贞、勇敢、坚定、谨慎等诸方面优秀品德,然而最能使这一形象永远生辉的还是人物的智慧这一主导方面。清初毛宗岗的《读〈三国志〉... 中国古代小说塑造出众多的不朽艺术典型,《三国演义》里的请葛亮便是其中之一。在这一形象身上体现着忠贞、勇敢、坚定、谨慎等诸方面优秀品德,然而最能使这一形象永远生辉的还是人物的智慧这一主导方面。清初毛宗岗的《读〈三国志〉法》,称诸葛亮形象为“智绝”,确为好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形象 智慧 中国古代小说 《三国演义》 艺术典型 三国志 毛宗岗 忠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要辩证地理解“看政绩用干部”的用人原则
18
作者 冯振广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8期36-37,共2页
要辩证地理解“看政绩用干部”的用人原则冯振广“凭党性于工作,看政绩用干部。”这是对党中央提出的选拔干部要注重实绩原则的通俗表述。我们党的用人原则是德才兼备,选拔使用干部必须弄清楚干部的德才素质状况。坚持从看政绩入手评... 要辩证地理解“看政绩用干部”的用人原则冯振广“凭党性于工作,看政绩用干部。”这是对党中央提出的选拔干部要注重实绩原则的通俗表述。我们党的用人原则是德才兼备,选拔使用干部必须弄清楚干部的德才素质状况。坚持从看政绩入手评价干部的德才素质,不仅可以扭转或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人原则 德才素质 领导者 县委书记 德才兼备原则 适合担任 中国古代 关键岗位 《现代汉语词典》 经济欠发达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证中医的哲学基础——评《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
19
作者 蓝甲云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传统医学 易学 哲学基础 中医 2003年6月 科学技术发展 中国古代 传统文化 《周易》 结构框架 思维方式 人文科学 中国传统 哲学史家 文化发展 中国书店 著名专家 现代科学 任继愈 萧汉明 方法论 先生 丛书 智慧 深邃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契研究: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0
作者 郁振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2-26,共5页
冯契(1915-1995)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经过一生的艰难探索,创发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在1980--1990年代,他发奋著述,完成了“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 冯契(1915-1995)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哲学史家。他经过一生的艰难探索,创发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在1980--1990年代,他发奋著述,完成了“智慧说三篇”(《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逻辑思维的辩证法》、《人的自由和真善美》)和“哲学史两种”(《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为后人留下了一个原创性的哲学体系。“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晚年喷薄而出的创造力,令人叹为观止!这些传世的篇章,是我们永远的财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冯契 中国古代哲学 智慧说” 中国近代哲学 哲学史家 哲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