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6篇文章
< 1 2 6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思想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新阐释——韦政通先生《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读后有感
1
作者 李维武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4期57-60,共4页
韦政通先生在《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作了新的阐释。他强调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于这种转换的根源性 ,认为中国思想之所以能实现这种转换 ,不仅仅在于来自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巨大冲击 ,而且还在于... 韦政通先生在《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作了新的阐释。他强调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于这种转换的根源性 ,认为中国思想之所以能实现这种转换 ,不仅仅在于来自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巨大冲击 ,而且还在于经世之学和《春秋》公羊学这两大传统资源对转换时代思想家的造就。因此 ,“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是一种断裂关系 ,而是交错在一起的 ,中国思想正是在这种复杂交错的关系中实现了历史性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政通 《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 中国思想 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分期 被引量:1
2
作者 吴天明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109,共11页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分期依据,不应是哲学理论的变化和古代王朝的兴替,而应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理论即治国富民理论,也就是王道思想的发展变化。以治国理论是否成熟、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分期依据,中国古代思想史应分为五个时期:第一... 中国古代思想史的分期依据,不应是哲学理论的变化和古代王朝的兴替,而应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本理论即治国富民理论,也就是王道思想的发展变化。以治国理论是否成熟、是否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分期依据,中国古代思想史应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五帝、夏、商、周、春秋九代约3000年,治国思想产生并成熟,主要成果为六经文本,这是“先王之道”时期;第二,春秋战国之交约80年,孔子师徒祖孙继承发展“先王之道”,创造孔学,这是“新王之道”时期;第三,战国子学约300年,两种“王道”均式微,各种新的治国理论竞相创造,这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期;第四,汉代至清代约2000年,汉学、理学、心学、朴学兼容并蓄,各有千秋,但始终以“新王之道”为思想理论的核心,这是儒学时期;第五,清末民国约50年,学者痛感国家民族危亡,遂愤而抛弃中国全部传统思想文化,这是全盘西化时期。如此分期,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基本理论及其发展脉络都十分清晰,学者考察现代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都比较便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思想 分期依据 分期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肇端于《资本论》: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取径再探 被引量:1
3
作者 肖永明 吴旺海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8,共9页
在中国思想史领域声名显赫的侯外庐的研究生涯肇端于《资本论》的翻译。翻译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为侯外庐转向中国史研究奠定了基础。《资本论》以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使得侯外庐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上形成独到见解,对中外尤其是苏联学界... 在中国思想史领域声名显赫的侯外庐的研究生涯肇端于《资本论》的翻译。翻译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为侯外庐转向中国史研究奠定了基础。《资本论》以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使得侯外庐在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上形成独到见解,对中外尤其是苏联学界的“空白说”进行了回应。其五卷本《中国思想通史》不同程度地借鉴了《资本论》的理论视角,呈现出从生产方式出发,经由社会形态判定,最终揭示中国思想发展面貌的研究模式。侯外庐在中国思想史研究上得以形成系统的研究取径,《资本论》既是时间起点,也是逻辑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论》 侯外庐 中国思想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什么?——《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说课序列之二
4
作者 罗艺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190,共8页
本讲的内容是学科对象问题。音乐思想史当然要研究音乐思想,思想存在于人世表象的背后,要涉及现象背后的原因:欲望、动机、情感、动力,并凝聚为概念、范畴、观点、观念以及所有这一切造成的思想和思想体系。探讨思想和思想体系在时间中... 本讲的内容是学科对象问题。音乐思想史当然要研究音乐思想,思想存在于人世表象的背后,要涉及现象背后的原因:欲望、动机、情感、动力,并凝聚为概念、范畴、观点、观念以及所有这一切造成的思想和思想体系。探讨思想和思想体系在时间中的演化、发展和衰落的原因,并且把片段的观点、观念凝聚为思想的体系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思想 学科对象 思想 人世表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企业史编纂的特点与思想研究
5
作者 张勇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6-209,共14页
企业史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及诸方面信息,既承载着“存史、资治、教化”的社会功能,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史料支撑。通过考察当代中国企业史编纂情况可知,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史编纂,在编纂主体、调研方式、... 企业史较为全面地记录了企业的发展历程及诸方面信息,既承载着“存史、资治、教化”的社会功能,又为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性史料支撑。通过考察当代中国企业史编纂情况可知,1949—1978年计划经济时期的企业史编纂,在编纂主体、调研方式、历史分期、主要内容等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特征。与1978年之前相比,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数量更为庞大,企业史编纂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前一阶段的特点与思想,不过编纂主体与形式更加多元,编纂思想愈发科学与完善,整体而言编纂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这是我国社会经济文化长足发展以及学术研究与理论体系不断成熟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 企业编纂 编纂特点 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序说: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大势与相关学术问题——《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说课序列之一
6
作者 罗艺峰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8-202,I0003,共6页
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大势,由先秦建立中国学术文化的原始“模型”阶段发展到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大开”时期,再进抵宋元明清“大合”所谓“后期封建社会”,反映了中国文化千年一次呼吸的伟大生命状态,其思想脉动和许多重要的思想现象、思想... 中国音乐思想史的大势,由先秦建立中国学术文化的原始“模型”阶段发展到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大开”时期,再进抵宋元明清“大合”所谓“后期封建社会”,反映了中国文化千年一次呼吸的伟大生命状态,其思想脉动和许多重要的思想现象、思想典籍、思想人物,值得我们了解。与此相关,思考和研究中国音乐思想史,需要“回到古人的世界去理解古人”的历史观,生与熟、新与旧、官与民三类材料的比较结合使用的材料观,跨学科、长时段和个案化的方法观。本文还探讨了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学理建设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音乐思想 材料观 方法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1年前后的中国政治学科建设——以高一涵译《十九世纪政治思想史》为线索 被引量:1
7
作者 郭道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2-155,192,共15页
高一涵译于1921年前后的《十九世纪政治思想史》一书,原本系英国赫克特·麦克弗森(Hector Macpherson)所著A Century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实则根据日本文明协会1914年出版的日译本转译而来。高一涵在译者弁言中提出"比较... 高一涵译于1921年前后的《十九世纪政治思想史》一书,原本系英国赫克特·麦克弗森(Hector Macpherson)所著A Century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实则根据日本文明协会1914年出版的日译本转译而来。高一涵在译者弁言中提出"比较的"和"历史的"政治学研究方法,受到其时以胡适为代表的新式学者的启发,也在此书的翻译中得到印证。1920年代前期,高一涵编著了系列政治思想史教材,并在北京大学率先讲授政治思想史课程;而"政治思想史"这一名目的最初来源,很可能与此书的翻译相关。该书中对于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以及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等的议论,对高一涵亦有较深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一涵 十九世纪政治思想史》 赫克特·麦克弗森 北京大学政治学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九世纪中国史学的经世致用思想 被引量:1
8
作者 徐松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112-117,共6页
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传统,它以“资治”为宗旨,以纵向考察王朝盛哀治乱为参照系,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启示和借鉴。19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经世致用思想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由于内忧外患的日迫,又显示出了思考历史... 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思想具有悠久的传统,它以“资治”为宗旨,以纵向考察王朝盛哀治乱为参照系,目的是为统治者提供启示和借鉴。19世纪前半期的中国史学经世致用思想继承了这一传统,同时,由于内忧外患的日迫,又显示出了思考历史、关注现实、究心时务之紧扣时代脉搏的鲜明特色。1840年的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自然进程及其走向,传统的史学经世致用思想也发生了嬗变。史学由以前对王朝盛衰治乱的关注和思索转向对外部世界的探求,兴起以抗敌御侮、救亡图存和变法自强为宗旨的外国史地研究,成为此时代史学经世致用思想的时代特征,其参照系也开始将中国视为世界一部分,进行横向的考察。这也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经世致用思想 中国 外国地研究 参照系 政治制度 十九世纪 传统 研究 科学技术 师夷长技以制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出版史研究的开拓与创新——评章宏伟《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
9
作者 余同元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04-106,共3页
《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以16~19世纪中国出版业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史实和细致严密的论证,提出明清出版史系列问题的新认识。突出明清出版史专题与个案研究,所论皆属开拓与创新问题。本研究着重论述《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 《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以16~19世纪中国出版业为研究对象,以丰富的史实和细致严密的论证,提出明清出版史系列问题的新认识。突出明清出版史专题与个案研究,所论皆属开拓与创新问题。本研究着重论述《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一书的开拓与创新两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十九世纪中国出版研究》 明清出版 开拓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抑或思想史?——试论沃格林历史哲学的限度与中国“效应” 被引量:2
10
作者 庄振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5,178,共10页
沃格林的历史哲学对各种文明表现出西方学者中罕见的宽容与深度,成为中国思想建构的一个有益镜鉴,然而这种哲学在思想性质、秩序观、历史观等方面的限度也不可不察。在思想性质方面,它在根本上乃是一种思想史的乃至社会科学的考察,即从... 沃格林的历史哲学对各种文明表现出西方学者中罕见的宽容与深度,成为中国思想建构的一个有益镜鉴,然而这种哲学在思想性质、秩序观、历史观等方面的限度也不可不察。在思想性质方面,它在根本上乃是一种思想史的乃至社会科学的考察,即从过往思想中总结历史规律,并以某种本身貌似自明的模型来评判历史,而没有达到哲学对这种考察方式之效力应有的更深刻反思。在秩序观方面,沃格林忽视了他心目中的一些灵知主义“典型”在现代性的边缘之处通达宇宙秩序的可能性。在历史观方面,沃格林虽然反对人的解释受到历史的主导,主张“历史的秩序来自秩序的历史”,却由于致思方式的局限,仅仅看到“历史中的哲学”,没有真正达到“哲学观照的历史”,尤其是忽略了黑格尔历史哲学与谢林肯定哲学“究天人之际”的旨趣。鉴于这些限度,加之中国文明在根本上并未遵从西方以形式感主导的构成方式,我们在沃格林之后“接着说”时不应以沃格林的论述框架为“底本”,而只应将其作为我们重新发掘中国文明“道中庸”的不同方式时的外部参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沃格林 哲学 思想 中国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的自主性 被引量:1
11
作者 季乃礼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43,共11页
在诸多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中,很少关注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自主性更是很少探讨的一个领域。在探讨学科的自主性、政治学科的自主性以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自主性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的特点:重师... 在诸多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中,很少关注到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的自主性更是很少探讨的一个领域。在探讨学科的自主性、政治学科的自主性以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自主性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对象的特点:重师承、士大夫身份、经世致用、决策者与民众思想的影响。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不应该只分析思想家的思想,而是应该走融合的模式:政治思想与政治制度的融合,政治思想与政治行为的融合,政治思想与一般知识(思想)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政治思想 研究方法 自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范式探讨——评《张之洞评传》
12
作者 黄俊棚 张静远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I0003-I0004,共2页
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经典论断,可以说恰如其分地形容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源头当追溯至1923年蔡元培的《近五十年中国之哲学》;而这距离1902年梁启超提倡“新史学”,从而引领中国近代史... 克罗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经典论断,可以说恰如其分地形容了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产生和发展。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源头当追溯至1923年蔡元培的《近五十年中国之哲学》;而这距离1902年梁启超提倡“新史学”,从而引领中国近代史研究风尚也不过相距20余年。无论是中国近代历史抑或思想史的研究,其起源均处于现在公认的“中国近代史”范畴内,使得每一位研究者对中国近代思想史的梳理及分析,在不觉间均带上了自己的时代标签与社会关怀。如今阅读冯天瑜先生于近40年前成书的《张之洞评传》,此种感觉更为强烈;对这本传记进行评价,不免带上对其成书时的学术背景及作者所用史观的分析,进而谈及冯天瑜先生这一代学人的关怀所在,并站在如今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研究 中国近代历 中国近代思想 张之洞 冯天瑜 社会关怀 当代 克罗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人”思想·长篇小说诗学·美学和历史视野——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1922—1949年)的几点思考
13
作者 陈思广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2,共8页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 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思路是:以“现代人”思想为根,以长篇小说诗学为本,在美学和历史的视野下,通过对前二者融创度与完成度的探析与相关艺术问题的剖析、阐释,实现对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历程共时性与历时性的描述与定位,即在主潮中透视,在诗学中辨析,在审美中感悟,在时代中把握,进而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发展脉络、艺术得失。通过对现代长篇小说诗学艺术的深入揭示,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重要的现象与问题加以理论的探讨与提升,深化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研究的问题意识,构建并拓宽中国现代长篇小说的审美认知谱系,是撰写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史的一个有效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长篇小说 1922—1949年 “现代人”思想 长篇小说诗学 美学和历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的现代学术思想与20世纪中国思想史之关系 被引量:7
14
作者 蒋广学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3-71,共9页
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的提出,实为对世纪中国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之起点;作此结论,一方面是因为他以会通中西的治学方针,冲破中国旧学经、史、子、集的学术体系,而在西方新学的学科结构中开创中... 1902年梁启超新民说的提出,实为对世纪中国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之起点;作此结论,一方面是因为他以会通中西的治学方针,冲破中国旧学经、史、子、集的学术体系,而在西方新学的学科结构中开创中国人的新学术,同时更因为他将中国放入20世纪民族矛盾的格局中,完整地提出了民族民主主义运动的历史性任务,掀开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纵观任公一生的学术活动,他既主张学术自由,也主张学术必须为社会的现实运动服务,这两者的关系成了纠缠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死结”;而就其学术思想的内容来说,他在政治上信仰民主主义,经济上信仰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领域则信仰融合了西方进化论和儒、墨、道、佛诸家的新自由主义,在此自由主义中人文主义因素又重于科学的因素。这种驳杂而富有生机的思想不仅导致了他本人在政治运动中屡屡失败,同时又受到20世纪中国各主要政治派别的批判。不过,历史却让这双推开了新世纪学术之门的手以其隐密的方式“骚扰”着批判者的心灵,而直至今日,向着21世纪前进的政治家仍在咀嚼着他的思想果实。这或许是对世纪中国思想史最为隐密、最为复杂的发展线索。而稳健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是梁启超精神成果的继承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说 政治 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 新自由主义 20世纪 中国 思想 梁启超 现代学术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思想史”整体研究意识问题——基于民族心灵与智慧的思想史命题与命意 被引量:1
15
作者 邱运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5-155,共11页
本文的思想乃是提出"20世纪中国思想史整体研究"的理念,首先,提出站在新世纪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研究20世纪中国思想史整体而不是各个党派、各种主义各自表述自己的思想史,倡导在"民族精神"之心灵和智慧大义的基... 本文的思想乃是提出"20世纪中国思想史整体研究"的理念,首先,提出站在新世纪这样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研究20世纪中国思想史整体而不是各个党派、各种主义各自表述自己的思想史,倡导在"民族精神"之心灵和智慧大义的基础上厘清百年中国思想家的珍贵遗产,把那些因了各种"主义"和"党派"之见而被判决缺席或弱化的思想纳入民族精神百年历史之中;建立在描述中华民族百年精神历程的思想史,而不是局限于一党一派一主义的视角,以多党多派多主义的整体思想史表现民族的精神、心灵和情感。第二,从恒久的探索时间内去描述诸种思想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局限在一运动一阶段内检索思想的生命、功用和价值,注重思想之于民族精神、心灵和智慧的建构和情感实现的价值。第三,不止于"形而上"这一个层面书写20世纪思想史,也不局限于"政治正确"这个层面表述20世纪思想史,而是在多层面、复合结构的视域下,再现思想史之主流、次主流、非主流和反主流结构。第四,在民族精神的延续和面对时代问题的立场下,整合20世纪百年中国思想发展,整合1949年前后50年、整合"四地"(大陆、香港、台湾、澳门)中国思想,而不是一部思想史各自表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中国思想 整体研究 民族心灵 智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述评
16
作者 刘平 郑大华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1-111,共11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不但在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三民主义等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思潮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在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力作迭出,从20世纪80年代以研究思想家及其思想为重点转移...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思想史不但在民族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激进主义、三民主义等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思潮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而且在学术思想史的研究上力作迭出,从20世纪80年代以研究思想家及其思想为重点转移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研究学问家及其思想为重点。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领域的拓展还体现在观念史研究、思想文化与社会转型研究、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新文化史与思想史结合研究以及报刊史研究等五个研究领域,它极大地丰富了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内涵,也拓展出研究领域的诸多新议题与新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近代思想 学月刊》 学术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中国货币思想史研究的总结——《中国货币思想史》读后
17
作者 杨全山 《财经问题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20世纪 中国 货币思想 书评 《中国货币思想史》 叶世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代科学未发生于印度与中国之原因——关于李约瑟难题之一项思想史诠释
18
作者 戴景贤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70-285,共16页
李约瑟于世界科学史之整体诠释,提出“难解之谜”,使之成为研究者探索之对象,其基本观点在于:人类文明之科学发展,虽系基于世界范围内种种交流与积累所构成,为一集体之成果,然以“科学史”之角度而言,如何诠释历史之进程中“科学”与“... 李约瑟于世界科学史之整体诠释,提出“难解之谜”,使之成为研究者探索之对象,其基本观点在于:人类文明之科学发展,虽系基于世界范围内种种交流与积累所构成,为一集体之成果,然以“科学史”之角度而言,如何诠释历史之进程中“科学”与“技术”推动之必要环节,并阐明其关键性,成为必须处理之核心问题;故就此项诠释而言,必然同时关联于“科学思想”所以能产生突破之“内因”与“外缘”。以是“科学史问题”之最终解答,必然须涉入世界范围内之“文明史”。李约瑟之分项叙述之“科学史”研究,最终导向不同“文明进程”之比较,且于最终提出一重要之疑问:何以自伽利略起始之“近代科学”之突飞猛进,与其后出现之“工业革命”,皆仅肇生于近代欧洲,而未出现于印度与中国?尤其中国于14、15世纪之前,科学技术长期领先于西方,却不能有此突破,为一可异之事。此一属于现实之结果,虽已为史家所接受,视为乃西方文明发展中特殊因素所造成,无足称奇,然对于“科学史”之研究者而言,则仍应予以重视,不宜轻看。李约瑟“科学史之问”是否持续值得关注,从而有所谓“李约瑟难题”?端视质问者对于此一既属“科学史”,亦牵涉“文明史”之问题之理解深度。其中可能存在之探索角度,重要之方面大致有五:一属哲学史,一属专业之科学史,一属社会史,一属经济史,另一则属思想史。本文撰述之角度,即属上述五方面中,与“思想史”相关之部分,其内容包括“间接因素”与“直接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 李约瑟 中国哲学 中国科技 中国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店楚简:改写中国思想史的神州第一书
19
作者 肖洒 赵永华 《中国档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8-29,共2页
郭店楚简是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的一批楚文字竹简,抄写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不晚于公元前300年。楚简包含18篇文献,涵盖了儒、道2个主要派别,是中国最早的原装书,提供了一些传世古籍的最早版本和大量前所未见的佚书,其有关... 郭店楚简是在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的一批楚文字竹简,抄写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不晚于公元前300年。楚简包含18篇文献,涵盖了儒、道2个主要派别,是中国最早的原装书,提供了一些传世古籍的最早版本和大量前所未见的佚书,其有关记载为学术史上一些久悬未决的争论提供了答案,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神州第一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楚简 中国思想 成书时间 战国中期 楚文字 学术 竹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典范的转换 以早年蔡元培的思想变化为线索 被引量:3
20
作者 杨际开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4期45-52,共8页
本文通过对蔡元培早期思想变化的微观研究 ,捕捉他从一个帝国的文化精英向中国民族主义者转变的内面契机 ,刻画出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国知识典范转换的过程及其政治结果 。
关键词 思想变化 十九世纪 二十世纪 清进 中国 知识典范 转换 蔡元培 浙江 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