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三国志演义》成书时间新探--兼论世代累积型作品成书时间的研究方法 |
王齐洲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20
|
|
2
|
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 |
纪德君
|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6
|
|
3
|
《三国志演义》取材蓝本与思想渊源新探 |
张蕊青
|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3
|
|
4
|
毛本《三国志演义》诗词的互文性解读 |
王凌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5
|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演义》小字注的理论贡献 |
刘海燕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6
|
《三国志演义》互文性解读三题——以“仿拟”叙述为中心 |
王凌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5 |
0 |
|
7
|
曹操并非奸贼的典型──谈《三国志演义》中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 |
杨仲义
|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5 |
4
|
|
8
|
论《三国志演义》的创作与接受 |
关四平
陈墨
|
《求是学刊》
CSSCI
|
1999 |
1
|
|
9
|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 |
赵维国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5
|
|
10
|
从传播角度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
王平
|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3 |
4
|
|
11
|
《三国志通俗演义》叙述视角简论 |
朱伟明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4 |
1
|
|
12
|
明代南京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本及其意义 |
韩春平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13
|
《三国志通俗演义》叙事结构简论 |
朱伟明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8 |
1
|
|
14
|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体特征 |
楼含松
|
《浙江学刊》
CSSCI
|
2002 |
0 |
|
15
|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是作者手笔吗?——兼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版本和成书时间 |
王长友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8
|
|
16
|
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 |
张志合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1994 |
6
|
|
17
|
《三国志通俗演义》非罗贯中所著说——兼论章培恒同志所考订的罗氏生年之不足据 |
张国光
|
《社会科学(甘肃)》
|
1988 |
3
|
|
18
|
论裴松之《三国志注》与《三国演义》的关系 |
傅惠生
|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1
|
|
19
|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互文性 |
刘博苍
|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0 |
|
20
|
略论莽张飞形象的诞生——从章学诚的一则评论说起兼论及《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时代 |
刘道恩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5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