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国志演义》成书时间新探--兼论世代累积型作品成书时间的研究方法 被引量:20
1
作者 王齐洲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13,共13页
《三国志演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通俗小说,百年来对它的成书时间有过许多讨论,至今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将文献学与传播学相结合,先确定讨论的文献基础,再讨论作品成书时间,可能是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明初不具备诞生《三国... 《三国志演义》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长篇通俗小说,百年来对它的成书时间有过许多讨论,至今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将文献学与传播学相结合,先确定讨论的文献基础,再讨论作品成书时间,可能是走出困境的有效方法。明初不具备诞生《三国志演义》的政治条件和文化环境。明中期社会走向腐败,统治者的控制力减弱,社会思想开始活跃,文化生活呈现出与前期不同的面貌。弘治五年(1492),朝廷大规模征集图书时关注"稗官小说",刺激了通俗小说的发展。弘治七年(1494),蒋大器作序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极有可能是这次活动的产物,编写者疑为蒋大器。此书嘉靖元年(1522)由张尚德整理作引并由司礼监刊行,成为《三国志演义》的最早刊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成书时间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纪德君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30-134,共5页
三国志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 ,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 ,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年代起迄 ,以及正文中常常标出纪元朝号等 ,都显示了《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 ... 三国志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 ,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 ,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年代起迄 ,以及正文中常常标出纪元朝号等 ,都显示了《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 ,其内在的叙事结构也基本上是“通鉴”式的 ,其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 ,也明显受到了《通鉴纲目》的影响。因此 ,研究《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应充分重视《通鉴》和《通鉴纲目》曾经起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纲目》 文学研究 叙事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志演义》取材蓝本与思想渊源新探 被引量:3
3
作者 张蕊青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71-173,共3页
《三国志演义》的取材来源与思想渊源相当广泛,前贤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有遗漏之处。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作新的探索,着重讨论唐宋诗文以及宋代笔记《容斋随笔》时《三国志演义》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思想渊源 《容斋随笔》 《三国志演义》 素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本《三国志演义》诗词的互文性解读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凌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6-154,共9页
人物诗词、名家咏史、作者代拟是《三国志演义》诗词韵语的三大来源。前二者主要以直接引用的方式进入小说,由于本身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进入小说之后更通过在两种不同文本之间构筑跨文本联系,丰富着小说的内涵意蕴。作者代拟诗词虽在外... 人物诗词、名家咏史、作者代拟是《三国志演义》诗词韵语的三大来源。前二者主要以直接引用的方式进入小说,由于本身具有完全的独立性,进入小说之后更通过在两种不同文本之间构筑跨文本联系,丰富着小说的内涵意蕴。作者代拟诗词虽在外部指涉性上略逊于前二者,却能在小说内部建立起情节的参照互文。如果说人物诗作、名家咏史与小说的互文关联更符合西方互文理论的所指,那么通过代拟诗词所建构的情节互文则与我国本土固有的互文修辞更为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毛本” 诗词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演义》小字注的理论贡献
5
作者 刘海燕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0-125,共6页
嘉靖壬午本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三国志演义》小说刻本,其中的小字注于是也成为细致分析刻本整体面貌、勾勒小说创作与批评理路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字注和小说文本中均出现了"史官"形象及其话语,这可能是史学通俗化的影响。而小... 嘉靖壬午本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三国志演义》小说刻本,其中的小字注于是也成为细致分析刻本整体面貌、勾勒小说创作与批评理路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字注和小说文本中均出现了"史官"形象及其话语,这可能是史学通俗化的影响。而小字注也有不少针对文本阅读而做的评论,以前多被人们忽视。从小字注中可以看出长篇白话小说创作初期"说"与"写"的交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嘉靖壬午本 《三国志演义》 小字注 史官 文本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志演义》互文性解读三题——以“仿拟”叙述为中心
6
作者 王凌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2期201-206,共6页
文本从诞生之日起就已处于一片意义的海洋,它时刻与周围文本世界保持各种奇妙关联,仿拟不过是这众多关联方式的其中之一。对《三国志演义》而言,仿拟不仅是小说承袭、借鉴其它文本从而构建自身文本意义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小说以独特面... 文本从诞生之日起就已处于一片意义的海洋,它时刻与周围文本世界保持各种奇妙关联,仿拟不过是这众多关联方式的其中之一。对《三国志演义》而言,仿拟不仅是小说承袭、借鉴其它文本从而构建自身文本意义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小说以独特面貌出现于其他文本之中,使其文本意义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具体来说,与周围文本之间的模仿、化用或戏拟等关系构成《三国志演义》互文性解读的主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互文性 仿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曹操并非奸贼的典型──谈《三国志演义》中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 被引量:4
7
作者 杨仲义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5年第1期34-38,共5页
本文认为:《三国志演义》中的曹操,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传统的“奸贼典型”论与近年来兴起的“又奸又雄”论,以及影视剧编导中的无往而不奸的编演模式,不仅没有如实反映出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而且大... 本文认为:《三国志演义》中的曹操,是统治阶级营垒中一个集功罪善恶于一身的乱世英雄。传统的“奸贼典型”论与近年来兴起的“又奸又雄”论,以及影视剧编导中的无往而不奸的编演模式,不仅没有如实反映出曹操性格的复杂组合,而且大大降低了古典名著《三国志演义》中曹操形象实际上已经达到的美学高度。文章用“美恶并举,有贬有褒”、“主次变换,重心转移”、“善恶难辨,亦美亦丑”三部分,详细论证了曹操性格的二重性、流动性、模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曹操 性格整体 罗贯中 毛宗岗 三国演义》 组合单元 曹操形象 性格系统 赤壁之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国志演义》的创作与接受 被引量:1
8
作者 关四平 陈墨 《求是学刊》 CSSCI 1999年第4期92-95,共4页
中国长篇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之路,在其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创作与接受不断双向交流互动,作者与读者多层交叉转换,阐释与创作两种角色重合,而这又时时受制于雅文化与俗文化同源分流交汇融合的大文化背景。这种独特的创作之路... 中国长篇小说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之路,在其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创作与接受不断双向交流互动,作者与读者多层交叉转换,阐释与创作两种角色重合,而这又时时受制于雅文化与俗文化同源分流交汇融合的大文化背景。这种独特的创作之路,带来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民族特色,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 文化心理 《三国志平话》 雅俗文化 罗贯中 雅文化 创作主体 拥刘反曹 交叉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半岛的传播与接受 被引量:5
9
作者 赵维国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9,262-265,共9页
近年来,中国汉籍在域外的传播渐为学界所重视。本文从朝鲜半岛的史籍、文人文集入手,搜集、梳理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传播的第一手史料,进行甄别分析发现,《三国志通俗演义》介入朝鲜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朝鲜人民不仅接受了儒家... 近年来,中国汉籍在域外的传播渐为学界所重视。本文从朝鲜半岛的史籍、文人文集入手,搜集、梳理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朝鲜传播的第一手史料,进行甄别分析发现,《三国志通俗演义》介入朝鲜经历了三个历史时期。朝鲜人民不仅接受了儒家文化视域下的忠义观念,而且以此小说为模式,创作出一系列朝鲜小说。在朝鲜小说史上,《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于朝鲜小说的衍变、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朝鲜半岛 传播接受 文化影响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传播角度看《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平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42,共4页
学术界普遍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的故事内容是累积而成的,但又认为其文本是出自某一人之手,因此文本的成书不是累积而成,从而对其成书年代产生了种种分歧。从传播角度对这一问题重新思考,可以发现其文本的写定同样有一个累积或... 学术界普遍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一书的故事内容是累积而成的,但又认为其文本是出自某一人之手,因此文本的成书不是累积而成,从而对其成书年代产生了种种分歧。从传播角度对这一问题重新思考,可以发现其文本的写定同样有一个累积或演变过程,其起点应在元末,而其终点则应定为嘉靖元年即该本正式刊行之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播 《三国志通俗演义》 成书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志通俗演义》叙述视角简论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伟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3期89-94,共6页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总体上采用了全知叙述视角与联贯叙述时间相结合的叙事方法,全知叙述视角在宏观与微观方面的交叉运用,构成了小说鲜明而突出的叙事特色,作者还运用了概括叙述的方法,为全知叙述视角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 《三国志通俗演义》在总体上采用了全知叙述视角与联贯叙述时间相结合的叙事方法,全知叙述视角在宏观与微观方面的交叉运用,构成了小说鲜明而突出的叙事特色,作者还运用了概括叙述的方法,为全知叙述视角的运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重要的保证;在部分章节中,小说采用了视点转换的叙述方法。这种叙事方法不仅保证了小说艺术形式的完整,同时也深化了叙述内容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视角 《三国志演义》 《三国志通俗演义》 曹操 全知 叙述内容 叙事方法 叙事模式 赤壁之战 视点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南京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本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韩春平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5-50,共6页
明万历十九年南京周曰校万卷楼首先将传统经史注疏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应用于通俗小说的刊刻,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础上,增加广告识语和大量注释考证并分类,刊刻出版《新刊校正出像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从中国古代... 明万历十九年南京周曰校万卷楼首先将传统经史注疏学作为一种商业手段应用于通俗小说的刊刻,在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基础上,增加广告识语和大量注释考证并分类,刊刻出版《新刊校正出像古本大字音释三国志传通俗演义》。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评点史看,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是早期通俗小说评点由传统注疏向文学评点的过渡,对明清坊刻本通俗小说注重以评点作为有效商业手段和传播形式具有开创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卷楼本《三国志通俗演义》评点 传统注疏学 文学评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志通俗演义》叙事结构简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伟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1期51-55,共5页
本文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总体叙述结构,是一种以事件为中心来组织情节发展的网状结构,其具体构成形态是:以刘备为代表的蜀汉集团处于中心地位;编年体。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叙事结构 网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体特征
14
作者 楼含松 《浙江学刊》 CSSCI 2002年第4期134-139,共6页
由于受到民间文学和史传文体的双重影响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体特征不同于其他通俗小说。从语言看 ,作品较多运用文言 ,有意造成语言的“陌生化”和距离感 ,以适应历史题材的特殊要求 ;从体式看 ,作品尽量削弱通俗色彩 ,模仿传统著... 由于受到民间文学和史传文体的双重影响 ,《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文体特征不同于其他通俗小说。从语言看 ,作品较多运用文言 ,有意造成语言的“陌生化”和距离感 ,以适应历史题材的特殊要求 ;从体式看 ,作品尽量削弱通俗色彩 ,模仿传统著述形式 ,从史书中借鉴了较多的手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文体特征 历史演义 历史著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小字注是作者手笔吗?——兼及《三国志通俗演义》的版本和成书时间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长友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2期48-53,58,共7页
一九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给《三国演义》的研究提供了一部重要材料。书中有一些用小字印出的夹注。在该书《前言》中,章培恒先生从小字注考证出成书的年代,马美信同志则把小字注当... 一九八○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演义》),给《三国演义》的研究提供了一部重要材料。书中有一些用小字印出的夹注。在该书《前言》中,章培恒先生从小字注考证出成书的年代,马美信同志则把小字注当作评价作者思想倾向的根据。后来,章先生和周楞伽先生发生争论,两位学者都把这些小字注当作作者自己所作的文字(参见《文学遗产》1982年第三期《关于罗贯中的生卒年》)。马美信同志在《【三国演义】的原本》一文中也再次以小字注为据分析“原本”(按,指嘉靖本)和“毛本”的区别。但是,这些小字注是否出自作者本人之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字注 注文 《三国志通俗演义》 嘉靖本 作者手笔 曹操 赵云 注者 成书时间 三国志演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志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90-96,共7页
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张志合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罗贯中原作,且是《三国演义》诸版中的最早刻本,这一论断是由郑振铎先生最早提出的。(郑振铎《... 黄正甫刊本《三国志传》乃今见《三国演义》最早刻本考──兼说嘉靖本非最早刻本亦非罗贯中原作张志合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为罗贯中原作,且是《三国演义》诸版中的最早刻本,这一论断是由郑振铎先生最早提出的。(郑振铎《三国志演义的演化》,原载《小说月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正甫刊本 三国演义》 嘉靖本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传》 罗贯中 周静轩 嘉靖壬午本 黄正甫本 小字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志通俗演义》非罗贯中所著说——兼论章培恒同志所考订的罗氏生年之不足据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国光 《社会科学(甘肃)》 1988年第2期79-85,共7页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早完成的大著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忠义水浒传》,后者向来被认为是罗贯中和施耐庵的合著.前者被视为罗贯中作.但我认为“施耐庵”乃是明嘉靖初年撰写《忠义水浒》的一个文人托名或笔名.其人实不可考.至... 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最早完成的大著就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忠义水浒传》,后者向来被认为是罗贯中和施耐庵的合著.前者被视为罗贯中作.但我认为“施耐庵”乃是明嘉靖初年撰写《忠义水浒》的一个文人托名或笔名.其人实不可考.至于罗贯中.根据贾仲明的《录鬼薄续编》其人固非子虚,但其生卒年则不易断定.他是一位戏曲家,是肯定的,但却没有确凿的材料证明他既是《水浒》的始撰人.又是《三国演义》的唯一作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罗贯中 《忠义水浒传》 章培恒 生年 考订 同志 三国演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裴松之《三国志注》与《三国演义》的关系 被引量:1
18
作者 傅惠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10-15,68,共7页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长期以来是历史学家们研究的对象,随着对《三国演义》深入、细致的研究,注意研究裴《注》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这种研究的共识为裴《注》是《三国演义》素材的主要来源之一。笔者认为,这种共识是完全正确、毫无疑...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长期以来是历史学家们研究的对象,随着对《三国演义》深入、细致的研究,注意研究裴《注》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这种研究的共识为裴《注》是《三国演义》素材的主要来源之一。笔者认为,这种共识是完全正确、毫无疑义的。但是,裴《注》与《三国演义》的关系远不止这一方面,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此做粗略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三国志注》 裴松之 诸葛亮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 曹操 三国故事 长篇小说 罗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互文性
19
作者 刘博苍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27-132,共6页
互文性是后现代文论中文本本体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从互文性角度来审视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和其它文本有着层次不一、程度不等的相互关联 ,对历史小说创作来说 ,小说文本和历史记述文本更是有着内在联系 ,使历史小说创作既能够营造出历史... 互文性是后现代文论中文本本体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从互文性角度来审视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和其它文本有着层次不一、程度不等的相互关联 ,对历史小说创作来说 ,小说文本和历史记述文本更是有着内在联系 ,使历史小说创作既能够营造出历史氛围 ,又能使其叙述摆脱知识承传和传播的叙述限定 ,使历史人物从叙述中产生生命力。《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述中 ,以引用、暗示、合并、改写等多种方式成功地借用了《三国志》和裴注及其它小说文本的多种记述素材 ,使小说文本呈现出综合性形态 ,既体现出历史叙事的底色 ,更呈现出文学叙事的情韵。具体可从人物描绘、情节扩展和作品嵌入三个方面对小说的互文性特征进行初步考察与探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通俗演义》 文本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莽张飞形象的诞生——从章学诚的一则评论说起兼论及《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时代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道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5期61-67,共7页
一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学者章学诚尝调:“张桓侯称其爱君子,是非不知礼者,《演义》(按,指《三国志通俗演义》)直以拟《水浒》之李逵,则侮慢极矣!”且不说此评论是道地的封建士 大夫的一种阶级偏见,用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去观察和评论文... 一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学者章学诚尝调:“张桓侯称其爱君子,是非不知礼者,《演义》(按,指《三国志通俗演义》)直以拟《水浒》之李逵,则侮慢极矣!”且不说此评论是道地的封建士 大夫的一种阶级偏见,用封建道德伦理观念去观察和评论文学上的典型形象,即以史实考之,亦大相迳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飞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平话》 成书时代 章学诚 三国演义》 评论 吕布 章氏 刘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