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国志注》所引杂传述略 被引量:5
1
作者 张新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4-40,共7页
南朝刘宋时期,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用了大量的杂传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从形式上看,这些杂传与史传不同,它们脱离史书独立存在,思想自由,篇幅短小,灵活多样,标志着魏晋时期古典传记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南朝刘宋时期,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引用了大量的杂传作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从形式上看,这些杂传与史传不同,它们脱离史书独立存在,思想自由,篇幅短小,灵活多样,标志着魏晋时期古典传记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艺术渊源看,它们继承了以《史记》为代表的史传传统,但又有发展,往往以细节和人物的言行刻画传主形象,心理刻画较为细腻,且具有传奇色彩和感情色彩。它们既补充了《三国志》的不足,又使历史人物个性化,因而有较高的史学、文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注》 杂传 史学价值 文学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秋》笔削见义与传统叙事学--兼论《三国志》《三国志注》之笔削书法 被引量:2
2
作者 张高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7-130,168,共15页
笔削原指史料的删存去取,乃历史编纂学之必要步骤。笔与削彼此互发其蕴,互显其义。笔而书之,排比史事可显意,连属辞文亦能见义。《春秋》笔削书法,一变为属辞比事之《春秋》教,再变为详略、异同、重轻、忽谨、先后、因变之史法,三变为... 笔削原指史料的删存去取,乃历史编纂学之必要步骤。笔与削彼此互发其蕴,互显其义。笔而书之,排比史事可显意,连属辞文亦能见义。《春秋》笔削书法,一变为属辞比事之《春秋》教,再变为详略、异同、重轻、忽谨、先后、因变之史法,三变为曲直、显晦、有无、虚实、忌讳、回护之义法。或笔或削,大抵出于作者之独断与别裁,为一家之言所由生,藉此探索文心、史识、史观、历史哲学,可谓顺理成章。方苞会通经史古文,提倡义法,强调法以义起,法随义变,为中国传统叙事学着重笔削见义、比事属辞之“法”提供了学理依据。《春秋》《左传》等史籍“言有物”之义,大多推见以至隐,往往藉由“言有序”之“法”以表述。古典小说与戏剧叙事渊源于史传,笔削书法,自可作为解读《三国志》《三国志注》《三国志演义》等史传、小说、戏剧叙事之津梁与法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 笔削 属辞比事 叙事传统 《三国志 《三国志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让县自明本志令》看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史料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布仁图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2-55,共4页
从《让县自明本志令》看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史料价值布仁图裴松之(公元372──451年),南朝刘宋时人,乃是著名的史学家,尤以注释陈寿《三国志》而闻名。《宋书》中说他“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故籍。”①他... 从《让县自明本志令》看裴松之《三国志注》的史料价值布仁图裴松之(公元372──451年),南朝刘宋时人,乃是著名的史学家,尤以注释陈寿《三国志》而闻名。《宋书》中说他“年八岁,学通<论语>,<毛诗>。博览故籍。”①他同《后汉书》的作者范晔为同一时代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让县自明本志令》 《三国志注》 裴松之 《三国志 史料价值 《资治通鉴》 曹操 三国演义》 《隋书·经籍志》 内蒙古师范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裴松之《三国志注》与《三国演义》的关系 被引量:1
4
作者 傅惠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4年第3期10-15,68,共7页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长期以来是历史学家们研究的对象,随着对《三国演义》深入、细致的研究,注意研究裴《注》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这种研究的共识为裴《注》是《三国演义》素材的主要来源之一。笔者认为,这种共识是完全正确、毫无疑... 裴松之的《三国志注》长期以来是历史学家们研究的对象,随着对《三国演义》深入、细致的研究,注意研究裴《注》的人渐渐地多了起来。这种研究的共识为裴《注》是《三国演义》素材的主要来源之一。笔者认为,这种共识是完全正确、毫无疑义的。但是,裴《注》与《三国演义》的关系远不止这一方面,本文拟从四个方面对此做粗略的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演义》 《三国志注》 裴松之 诸葛亮 《三国志通俗演义》 《三国志 曹操 三国故事 长篇小说 罗贯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两晋孙权历史形象演变——以《三国志》裴松之注为中心
5
作者 王怀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6-126,共11页
详考《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三国、两晋诸史家对孙权事迹的记载和评论,全面梳理孙权历史形象的演化,可以发现:三国史家多视孙权为年轻有为、英姿勃发的英雄;西晋史家在记录史实的基础上,都着重于以道德、德行、仁爱等为标准对孙权进行褒贬... 详考《三国志》裴松之注引三国、两晋诸史家对孙权事迹的记载和评论,全面梳理孙权历史形象的演化,可以发现:三国史家多视孙权为年轻有为、英姿勃发的英雄;西晋史家在记录史实的基础上,都着重于以道德、德行、仁爱等为标准对孙权进行褒贬;东晋史家多责孙权缺乏政治道义和深谋远虑。故裴松之注引的两晋史籍使得孙权的历史形象和地位不断下降,声名日渐消沉,遂在三国核心政治人物中显得最为平庸。裴注之后,孙权的历史形象基本定型。孙权历史形象的发展和演变,与三国两晋史家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基础有密切的关系,历代史家逐渐以更为客观的眼光分析和审视前朝历史,孙权的是非功过遂日益明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国志》裴松之 孙权形象 三国史家 两晋史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寅恪“合本子注”说新探 被引量:4
6
作者 吴晶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84-88,共5页
通过对"合本"与"子注"相关文献的考察,认为两者属于不同性质的概念。以"广义合本子注"为线索,进一步指出陈寅恪先生"合本子注"概念中的"子注"实为"子本"。"合本子注&... 通过对"合本"与"子注"相关文献的考察,认为两者属于不同性质的概念。以"广义合本子注"为线索,进一步指出陈寅恪先生"合本子注"概念中的"子注"实为"子本"。"合本子注"的提法不够严谨,其含义实等同于"合本"。最后指出,陈氏从佛学而非经学中寻找《洛阳伽蓝记》等书的体裁渊源,与其对史料的重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本子 《三国志注》 陈寅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史演义 融史于文——略谈《三国演义》运用史料的艺术手法
7
作者 钟云星 《重庆社会科学》 1994年第4期68-73,共6页
一般说来,作为科学与艺术,历史与小说分别有各自的特点:历史讲求“实录直书”,不宜“繁华而失实,流宕而忘返”;小说侧重于人物、情节的生动,不妨想象当然,“可以缀合、抒写”而“不必实有其事”。
关键词 三国演义》 小说 史料 艺术手法 《三国志 历史小说 诸葛亮 曹操 刘备 《三国志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寿“谤议”诸葛亮质疑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小树 《中州学刊》 CSSCI 1997年第1期114-118,共5页
陈寿“谤议”诸葛亮质疑李小树名家名著,影响深远,为历代所关注。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及其《三国志》即属此类。然而,对于陈寿本人和《三国志》的一些内容,长期以来,聚讼纷纭。《晋书·陈寿传》记载说:“或云丁仪、丁广有盛名... 陈寿“谤议”诸葛亮质疑李小树名家名著,影响深远,为历代所关注。西晋著名史学家陈寿及其《三国志》即属此类。然而,对于陈寿本人和《三国志》的一些内容,长期以来,聚讼纷纭。《晋书·陈寿传》记载说:“或云丁仪、丁广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诸葛亮 《三国志注》 《三国志 《晋书》 街亭之役 诸葛亮传 蜀书 谤议 将军 髡钳城旦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据学渊源考辨 被引量:3
9
作者 李颖科 《人文杂志》 1987年第5期86-92,共7页
考据学,“是一门中国土生土长的学问,它的工作范围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包括音韵、文字、训诂、版本、校勘诸学;狭义的是专指考订历史事实的然否和书籍记载的真伪和时代。”考据学究竟成立于何时?史学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台湾学者李宗侗... 考据学,“是一门中国土生土长的学问,它的工作范围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包括音韵、文字、训诂、版本、校勘诸学;狭义的是专指考订历史事实的然否和书籍记载的真伪和时代。”考据学究竟成立于何时?史学界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台湾学者李宗侗主张:“唐以前,史学多注意书法而疏于考证,至刘知几《史通》始讨论及此。”顾颉刚指出:自唐疑古者刘知几、啖助至宋欧阳修、程颐、朱熹、程大昌、王应麟等人,随着“每一问题因讨论之多而理由日益充足,考据学就渐渐地成立了起来。”李宗邺认为,明朝李时珍、宋应星等“开考据风气于先”,到清初“考据学才正式成立”。我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史学的兴盛与发达,考据学经历了一个由产生到成立的过程。拙文拟就这一时期的考史著作、考据方法和内容诸方面略陈管见,质之高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据学 渊源考 裴松之 本证法 《三国志注》 刘孝标 史家 考据方法 《世说新语注》 魏晋南北朝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裴松之的史学思想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颖科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91-95,共5页
论裴松之的史学思想李颖科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之一。其所撰《三国志注》,内容宏富,独具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长期以来,人... 论裴松之的史学思想李颖科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裴松之(372年──451年),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史学家之一。其所撰《三国志注》,内容宏富,独具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史学价值。长期以来,人们相继围绕该注从史籍注释、史学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松之 史学思想 《三国志 《三国志注》 史学思潮 分封制 魏晋南北朝 忠孝节义 社会历史观 直书与曲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评《裴松之评传》
11
作者 苏生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3期7-7,共1页
毛泽东对二十四史的诸位作者中评价最多的是裴松之。他说:李贤贤于颜师古远甚,确然无疑。裴松之注《三国》有极大的好处,有些近于李贤,而长篇大论,搜集历史资料,使读者感到爱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此之谓欤?譬如积薪,后来居... 毛泽东对二十四史的诸位作者中评价最多的是裴松之。他说:李贤贤于颜师古远甚,确然无疑。裴松之注《三国》有极大的好处,有些近于李贤,而长篇大论,搜集历史资料,使读者感到爱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其此之谓欤?譬如积薪,后来居上。章太炎说,读三国要读裴松之注,英雄巨眼,不其然乎?”毛泽东为什么对裴松之及其《三国志注》给予如此高度的评价呢?伍野春先生的近作《裴松之评传》对此做了全面系统的考证、分析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松之 评传 《三国志注》 二十四史 三国 历史资料 毛泽东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裴松之的主要史学成就和贡献
12
作者 陈虎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1994年第2期92-97,共6页
试论裴松之的主要史学成就和贡献陈虎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今山西省闻喜县)。生活于南朝刘宋时期,其鼎盛时期在宋文帝刘义隆统治期间,一生曾做过刘宋的永嘉太守、太中大夫、国子博士,著作除《三国志注》外基本没有留传下来... 试论裴松之的主要史学成就和贡献陈虎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今山西省闻喜县)。生活于南朝刘宋时期,其鼎盛时期在宋文帝刘义隆统治期间,一生曾做过刘宋的永嘉太守、太中大夫、国子博士,著作除《三国志注》外基本没有留传下来,因此我们现在研究裴松之的史学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学成就 裴松之 《三国志注》 刘宋时期 鼎盛时期 闻喜县 山西省 刘义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