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解孤独的两种方式——浅析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被引量:17
1
作者 马云鹤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2-104,共3页
在苍茫的人世间,每个人都在寻找一叶可以拖载灵魂的扁舟,我们在自己的扁舟上与人执掌相应,渴望打通彼此之间的隔阂。这诉诸语言的沟通究竟是靠血缘、友情、爱情,还是靠宗教?刘震云以底层劳动人民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在苍茫的人世间,每个人都在寻找一叶可以拖载灵魂的扁舟,我们在自己的扁舟上与人执掌相应,渴望打通彼此之间的隔阂。这诉诸语言的沟通究竟是靠血缘、友情、爱情,还是靠宗教?刘震云以底层劳动人民生活为素材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通过一个家族百年的历史变迁为我们做了解答。刘震云的写作是对当代社会精英文化泛滥的抵制,是对人生而孤独的消解,他在作品中提供了消解孤独的两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孤独 《一句一万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震云:从《一句顶一万句》到《一日三秋》 被引量:8
2
作者 孙郁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70,共7页
刘震云以反雅化的文体,点化出生活的荒谬性与不可理喻性,在非士大夫化的风俗图里,勾勒出芸芸众生不测的命运轨迹。与前期的写实性的文本不同,刘震云近期创作呈现出以写意为主的审美特点,这种转变,增加了对于存在的一种神秘性体味的色彩。
关键词 刘震云 《一句一万句》 《一日三秋》 反雅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别塔能否重建——论《一句顶一万句》的存在主义诗学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振军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64-168,共5页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用语言建构的乡村史,是一部"去历史化"的乡土寓言,也是一部倾吐心灵孤独的"中国经验"史,一部底层中国人的言说史。小说由说话开始,把读者由日常的民间生活、家庭伦理引向对人的...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是一部用语言建构的乡村史,是一部"去历史化"的乡土寓言,也是一部倾吐心灵孤独的"中国经验"史,一部底层中国人的言说史。小说由说话开始,把读者由日常的民间生活、家庭伦理引向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拷问中国人生存之荒诞,而荒诞来自语言的不能交流,从而语言成了产生荒诞的根源,《一句顶一万句》进而促使人思考,既然语言是人的本质,语言能否交流,语言能否成为对抗"荒诞",寻找意义的利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一句一万句》 存在主义 荒诞 说话 语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叙述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范钦林 杨静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4-99,共6页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一句顶一万句》的叙述方法:一、叙述时序的闪回和闪前。从闪回和闪前的各种不同类型入手,结合文本分析其产生的效果。二、主人公的"功能性"和"心理性"。两位主人公的功能性体现在他们的生命... 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一句顶一万句》的叙述方法:一、叙述时序的闪回和闪前。从闪回和闪前的各种不同类型入手,结合文本分析其产生的效果。二、主人公的"功能性"和"心理性"。两位主人公的功能性体现在他们的生命历程建构了小说的框架,心理性体现在他们展现了浮生百姓生存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三、隐蔽的评论方式。从叙事距离和人物言行两方面来分析作者如何于无形中诱导读者的感情倾向,隐蔽地表达其对世事人生的态度。四、全知中的空缺。通过两种不同类型的空缺——暂时性空缺、永久性空缺,来说明空缺可增加悬念感,调动读者阅读兴趣,同时还可延伸作品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一万句》 刘震云 叙述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浓郁低调的乡土情怀——《一句顶一万句》的人文关怀 被引量:1
5
作者 赵先锋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4年第05Z期32-33,共2页
《一句顶一万句》在文坛上引起强烈的震撼。本文以人文关怀为切入视角,试从生存世相演绎、人物形象刻画和精神孤独描摹等三个方面来剖析刘震云对故乡乡民真实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从而探究作家对人物的深情悲悯与期待,解读隐藏在低调叙... 《一句顶一万句》在文坛上引起强烈的震撼。本文以人文关怀为切入视角,试从生存世相演绎、人物形象刻画和精神孤独描摹等三个方面来剖析刘震云对故乡乡民真实生存状态的极大关注,从而探究作家对人物的深情悲悯与期待,解读隐藏在低调叙事表象下的浓郁乡土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震云 《一句一万句》 乡土情怀 人文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的改编
6
作者 李欣童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1-93,共3页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由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在由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的转化过程中,导演刘雨霖对原著的改编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在核心剧情的选取上,对原著庞大的体量进行了大胆取舍;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对原著中着墨不多、性格特... 电影《一句顶一万句》由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在由小说文本到电影文本的转化过程中,导演刘雨霖对原著的改编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在核心剧情的选取上,对原著庞大的体量进行了大胆取舍;在女性人物的塑造上,对原著中着墨不多、性格特征单一的庞丽娜进行了多角度的重构,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富;在作品的主题方面,不追求还原小说的生存史诗风格,将个体孤独放在家庭环境中进行书写,容易引起共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一万句》 文学 电影 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喻叙事与“贱民”视角:现代中国“精神之塔”的建构与危机——重读刘震云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 被引量:7
7
作者 万士端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3-159,共7页
卡尔维诺说,经典就是那种初读起来像是重读,而每次重读又像是初读的作品。以此为标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庶几近之。阅读《一句顶一万句》,不仅要明白它写了什么,更要了解它没写什么。这部小说时代背景模糊,大致可判断出上部“出... 卡尔维诺说,经典就是那种初读起来像是重读,而每次重读又像是初读的作品。以此为标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庶几近之。阅读《一句顶一万句》,不仅要明白它写了什么,更要了解它没写什么。这部小说时代背景模糊,大致可判断出上部“出延津记”的叙事时间是民国,下部“回延津记”的叙事时间是当下,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发生的那些轰轰烈烈的大事件它几乎都没有写到,亦甚少涉及影响时代发展的大人物和知识分子,内中多是从事打铁、卖豆腐、剃头、杀猪、赶大车这类卑微职业的“贱民”形象。杨百顺、牛爱国正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一句顶一万句》通过两位主人公离开“伤心地”这一核心情节,以隐喻叙事呈现了现代中国“精神之塔”的建构与危机。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的一大贡献就在于:它揭示了近代以来在传统中国向现代中国的艰难转型中建构现代中国“精神之塔”的“贱民”视角及其悲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一万句》 刘震云 叙事时间 卡尔维诺 隐喻叙事 贱民 杨百顺 重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的历险——评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 被引量:2
8
作者 周琪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4-179,共6页
《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的主题,简单来说就是在人人社会中,一个人想要找到另一个人说上一句知心话。任何存在者的存在寓居于词语之中。《一句顶一万句》的文本结构中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其中文学语言是第一层,更隐秘的系统则... 《一句顶一万句》这本书的主题,简单来说就是在人人社会中,一个人想要找到另一个人说上一句知心话。任何存在者的存在寓居于词语之中。《一句顶一万句》的文本结构中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语言系统,其中文学语言是第一层,更隐秘的系统则是存在之维的语言。评论家在剖析刘震云的语言风格时,通常将其概括为“闲话体”“废话体”,其意旨在揭橥作家在诸多作品中惯常操持的重复、琐屑之语言样式。从文学语言的面貌来看,这部小说一方面延续了刘震云在《一地鸡毛》《一腔废话》等文本中一以贯之的语言腔调,另一方面又比以往任何一部作品更加沉稳圆熟:行文平白细碎、事无巨细,却又善于将古雅的文学典故蕴藏于现代白话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一万句》 刘震云 文学语言 文学典故 现代白话 文本结构 《一地鸡毛》 闲话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中的“中国式孤独” 被引量:1
9
作者 裴慧 《河南农业》 2021年第3期61-62,共2页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好评,随后国内的文学领域也掀起了“中国式孤独”的创作热潮,如著名的文学作品《消解孤独的两种方式》《找寻那触动心神的一颤》等等。从现实的方面来看,使用语言的方式,把知己作为具... 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广泛好评,随后国内的文学领域也掀起了“中国式孤独”的创作热潮,如著名的文学作品《消解孤独的两种方式》《找寻那触动心神的一颤》等等。从现实的方面来看,使用语言的方式,把知己作为具体的对象沟通,能够给予此种孤独有效的缓解。因此,通过将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作为具体的研究对象,试着对孤独的特征和含义以及作品中所表现出的“中国式孤独”进行深入探究,能够让其对我国民众的精神引导产生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一万句》 “中国式孤独” 文化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一句顶一万句》的悲剧意蕴
10
作者 吴正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114-116,共3页
刘震云创作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共分上下两部,分别是:《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这部长篇小说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迂回曲折的乡村故事,充满平淡朴实的烟火气与莫可奈何的孤独感。千百年来,生... 刘震云创作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共分上下两部,分别是:《出延津记》与《回延津记》。这部长篇小说获得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是作者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迂回曲折的乡村故事,充满平淡朴实的烟火气与莫可奈何的孤独感。千百年来,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重复着绕来绕去的琐碎人生,演出着一段段循环往复的悲喜剧。改编为电影的《一句顶一万句》,选取《回延津记》中的主要人物与生活片段加以演绎。本文以原著与电影为参照,浅析其中蕴含的深层悲剧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一万句》 悲剧 语言 孤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减法”原则、叙事效果与电影改编--《一句顶一万句》小说与电影比较
11
作者 沈嘉达 沈思涵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2-135,共4页
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有着比较“紧密”而又“紧张”的复杂关系。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依照电影艺术的基本原则对原著做了“减法”改编。就人物设置来看,舍去了诸多与“中心事件”关联度不大的人物,只推出了牛爱国庞丽娜夫妇、牛爱香宋解... 小说与影视作品之间有着比较“紧密”而又“紧张”的复杂关系。电影《一句顶一万句》依照电影艺术的基本原则对原著做了“减法”改编。就人物设置来看,舍去了诸多与“中心事件”关联度不大的人物,只推出了牛爱国庞丽娜夫妇、牛爱香宋解放夫妇爱情婚姻故事,体现出了迥异于小说原作的叙事效果。从一般原则上讲,电影的改编应该重在对小说“硬核”的继承与拓展,做到“扬长避短”。只有将小说原著的“硬核”准确把握住了,再将之推向极致,才可能说是“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一万句》 “硬核” 影视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津民间“笑话”图鉴--刘震云《一日三秋》简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白若凡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6-100,共5页
2021年7月,由花城出版社发行的刘震云新作《一日三秋》登上文坛,这部被称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升级版”小说成为刘震云“一”字系列又一力作。《一日三秋》延续了刘震云“出走与返回延津”的叙事轨迹,以人物群像式的画卷展开叙述小人... 2021年7月,由花城出版社发行的刘震云新作《一日三秋》登上文坛,这部被称为《一句顶一万句》的“升级版”小说成为刘震云“一”字系列又一力作。《一日三秋》延续了刘震云“出走与返回延津”的叙事轨迹,以人物群像式的画卷展开叙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笑话”迭出,志怪传奇之风流转其中,小说以民间花二娘在延津讨要笑话的传说为线索,并以此串联起延津县风雷豫剧团《白蛇传》三人的命运,笑中带泪,充满了命运的戏谑与无奈,孤独与虚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句一万句》 刘震云 花城出版社 《白蛇传》 志怪传奇 人物群像 延津 叙事轨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