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法愈合的疤痕”:启蒙叙事与历史记忆——《一九八六年》再解读 被引量:3
1
作者 毕光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0-124,共5页
在启蒙视野里,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余华启蒙意识最强,其启蒙叙事坚持的时间也最长。余华的小说不仅是启蒙叙事的,而且标志着先锋小说在启蒙叙事上的转型,即“放弃民族国家式的宏伟叙事,转而从讲述个体的生命故事出发,在生存论的维度重审历... 在启蒙视野里,先锋小说作家中的余华启蒙意识最强,其启蒙叙事坚持的时间也最长。余华的小说不仅是启蒙叙事的,而且标志着先锋小说在启蒙叙事上的转型,即“放弃民族国家式的宏伟叙事,转而从讲述个体的生命故事出发,在生存论的维度重审历史理性,进而接续启蒙主义的文学传统。”对余华小说的启蒙叙事的这种特点及意义,叶立文有精到的分析,他指出:“在余华的小说创作中,启蒙叙事主要指向的是对遮蔽启蒙自身的历史理性的颠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叙事 《一九八六年》 历史记忆 余华小说 解读 小说作家 历史理性 启蒙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锋小说中的“文革”叙事——以《黄泥街》《一九八六年》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景兰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6年第3期90-93,共4页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余华、残雪的早期小说代表作品,可看出先锋作家以对意识形态的逃离为其文学追求的起点,但并没有彻底放弃讲述历史的冲动。其中对“文革”历史的片断记忆、高度抽象、变形与浓缩,跳出了伤痕、反思文学的既有模式;由“... 从社会学的角度解读余华、残雪的早期小说代表作品,可看出先锋作家以对意识形态的逃离为其文学追求的起点,但并没有彻底放弃讲述历史的冲动。其中对“文革”历史的片断记忆、高度抽象、变形与浓缩,跳出了伤痕、反思文学的既有模式;由“人民”话语到“国民”话语的转换,则症候性地对应了1980年代后期主体性和新启蒙文化语境。同时,这种既讲述历史素材又放弃对历史深度追求的矛盾,显现出1980年代中后期的“文革”叙事困境,但它们在文学语言、形式转向的契机下,恰好找到了一个正当乃至优越的文学观念性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小说 文革叙事 国民 《黄泥街》 《一九八六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罚的意味——卡夫卡《在流放地》与余华《一九八六年》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孙彩霞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9-51,共3页
关键词 卡夫卡 《在流放地》 余华 《一九八六年》 比较研究 比较文学 文学评论 奥地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难命运展示中的情义书写——关于余华长篇小说《文城》 被引量:17
4
作者 王春林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82,共8页
余华,毫无疑问是中国当代一位毁誉参半,曾经引发过巨大争议的杰出作家。依照批评界一种普遍的看法,自打他凭借一篇名叫《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短篇小说在业界产生强烈影响以来,他的小说创作被明确地划分为所谓先锋小说和回归现实这样两个... 余华,毫无疑问是中国当代一位毁誉参半,曾经引发过巨大争议的杰出作家。依照批评界一种普遍的看法,自打他凭借一篇名叫《十八岁出门远行》的短篇小说在业界产生强烈影响以来,他的小说创作被明确地划分为所谓先锋小说和回归现实这样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的余华,以《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等一系列因其夸张变形而充满荒诞意味的现代主义小说作品而引人注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锋小说 现代主义小说 《现实一种》 余华 批评界 夸张变形 《一九八六年》 《世事如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家影集:余华
5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余华。中国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一九八四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 余华。中国当代作家,浙江海盐县人。祖籍山东高唐县。一九八四年开始发表小说,是中国大陆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著有中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鲜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难逃劫数》、《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战粟》等。长篇小说《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也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文论及音乐评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作家 余华 《十八岁出门远行》 《在细雨中呼喊》 《许三观卖血记》 《一九八六年》 《河边的错误》 先锋派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