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所看不见的女人——越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创作谈
1
作者 俞思含 《剧影月报》 2024年第5期48-49,共2页
初读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年纪应该正巧与书中的女孩相仿,对这个世界尚且懵懵懂懂,朦朦胧胧。“爱情”这个词于我而言,又或者说于每个少女而言,都是遥远神秘,却又隐隐在召唤的吧。十几岁... 初读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年纪应该正巧与书中的女孩相仿,对这个世界尚且懵懵懂懂,朦朦胧胧。“爱情”这个词于我而言,又或者说于每个少女而言,都是遥远神秘,却又隐隐在召唤的吧。十几岁的我,所看见和所听闻关于“爱情”的一切故事似乎都是郎情妾意、缱绻旖旎的。因此,当看到书中这样执着癫狂的女主人公,终其一生在守护她无望无果的爱情时,我心头剧烈震撼之余,又浮起了难以名状的恐惧。我隐隐意识到,这是一种甜蜜的毒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斯蒂芬·茨威格 终其一生 创作谈 无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颠覆的叙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电影与小说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陈佑松 《当代文坛》 CSSCI 2006年第4期120-122,共3页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家 电影 叙事 茨威格 40年代 From 好莱坞 奥地利 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被引量:1
3
作者 杨东英 秦学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2-83,共2页
电影和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人公通过书信的形式表白了自己为钟爱的男人默默无闻、毫无怨言的奉献的一生,甚至在临终前亦无怨无悔,并为争取爱情做着自己的抗争。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这一典型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在男... 电影和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人公通过书信的形式表白了自己为钟爱的男人默默无闻、毫无怨言的奉献的一生,甚至在临终前亦无怨无悔,并为争取爱情做着自己的抗争。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这一典型的女性形象,揭示了在男权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实,探讨了女性不幸的社会根源和自身的原因,旨在为女性提高自我意识,争取男女在经济生活、精神生活,特别是在爱情过程中真正平等提供有益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和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与影视符号学表达——中美两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比较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晓丽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7-79,共3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根据奥地利著名犹太裔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本文所针对研究的两部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包括一部中国剧情片和一部美国剧情片。这两部影片虽然均取材自同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根据奥地利著名犹太裔作家斯蒂芬·茨威格最具代表性的短篇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本文所针对研究的两部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包括一部中国剧情片和一部美国剧情片。这两部影片虽然均取材自同一同名原著,伹二者之间,及二者与同名原著之间均存在着文学语言与影视语言等方面的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而针对这些问题的擘析,不仅能够为文学语言研究带来一种更加立体化的理性参照,而且能够为影视艺术带来一种更加形而上的感性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文学语言研究 影视语言 符号学 中美 小说改编 感性观照 影视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陌生繁华一场梦——重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5
作者 郭芮彤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7-37,共1页
本文质疑了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爱情,将它解构成为一个卑微世界向名望世界的进攻及女人企图通过用身体交换身份的变戏法过程。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名望世界 身体 身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商业语境下的电影美学追求——解读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杜拉拉升职记》
6
作者 游溪 《电影评介》 2010年第10期21-22,共2页
新生代女导演徐静蕾拍摄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和《杜拉拉升职记》做到了思想性与娱乐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的有机统一,解读这两部电影对我们研究国产类型片的出路是大有帮助的。
关键词 徐静蕾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杜拉拉升职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翻译研究:理论探索与运用探析——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的译介传播为例
7
作者 卢晶晶 刘成科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6期67-71,共5页
根茨勒于2017年提出的“后翻译研究”理论将传统的翻译研究扩展到语内翻译与符际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边界,更符合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路径。文章以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的翻译历程为例,探讨了“... 根茨勒于2017年提出的“后翻译研究”理论将传统的翻译研究扩展到语内翻译与符际翻译,拓展了翻译研究的边界,更符合视觉文化的发展趋势,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路径。文章以茨威格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中国的翻译历程为例,探讨了“后翻译研究”理论在该作品前翻译、文本翻译以及符际翻译等阶段中的运用,进而指出正是各类文本翻译、电影、话剧与舞剧改编给原著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未来,在坚守语际翻译的基础上,应借鉴“后翻译研究”理论去审视复杂的跨学科、跨文化、跨符号的翻译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翻译研究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符际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人格结构角度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悲情女主人公的形象
8
作者 刘畅 《戏剧之家》 2018年第5期222-222,共1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的是一位陌生女人在临终前,以一封书信的形式向小说的男主人公讲述了她从13岁起便藏于心底的对他的爱恋,这份爱恋深沉而无望,也间接表现出女主人公为爱纠缠的悲情的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描写的是一位陌生女人在临终前,以一封书信的形式向小说的男主人公讲述了她从13岁起便藏于心底的对他的爱恋,这份爱恋深沉而无望,也间接表现出女主人公为爱纠缠的悲情的一生。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机构理论,从"本我""自我""超我"三个角度深入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悲情女主人公的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人格结构 女主人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戴着镣铐的舞蹈——对影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与原著的对比分析
9
作者 刘潇 《写作》 2011年第3期33-35,共3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是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该影片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壳奖,对于初出茅庐的女导演徐静蕾来说,该奖项的获得确实举足轻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同名小说,是徐静蕾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该影片获第52届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最佳导演银贝壳奖,对于初出茅庐的女导演徐静蕾来说,该奖项的获得确实举足轻重。但笔者认为《来信》太拘泥于小说原著,好似戴着镣铐进行舞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对比分析 影片 原著 舞蹈 著名作家 最佳导演 来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意的心灵遥望与倾诉——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创作技巧
10
作者 杨理沛 《写作》 2011年第7期22-24,共3页
茨威格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著名作家,他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因此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微观世界中的现实主义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生动人微地体现了这一创作风格。作... 茨威格是享有世界声誉的奥地利著名作家,他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以细腻的心理描写见长,因此被誉为“人类精神的微观世界中的现实主义者”。《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中篇小说的代表作,也生动人微地体现了这一创作风格。作品以书信体的形式讲述了一位女子在弥留之际饱蘸一生的痴情,向一位作家如泣如诉地坦露了她十几年的感情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创作技巧 倾诉 心灵 诗意 著名作家 内心世界 现实主义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视角中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杰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2-93,共2页
徐静蕾导演根据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的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成同名电影。电影以叙事角度将小说中的男性视点转变成女性视点,从女性的视角对"陌生女人"投入了更多的关怀和审视,并从女性情感的还原以... 徐静蕾导演根据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小说家)的代表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成同名电影。电影以叙事角度将小说中的男性视点转变成女性视点,从女性的视角对"陌生女人"投入了更多的关怀和审视,并从女性情感的还原以及男性形象的审视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从小说到电影,女性已经脱离了对男性权威的仰视和想象,并利用对男性形象的审视以及自我的确认慢慢成长了起来,对其他类型小说的电影改编带来了新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 电影 女性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从小说到电影 被引量:2
12
作者 马丽芬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7期70-71,共2页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名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于1922年,一直被全世界的文人拜读。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女子痴情的一生,通过观察她的内心世界来探讨她的内心情感。2004年我国的年轻导演徐静蕾再次把此小说翻拍成电影,... 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的名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写于1922年,一直被全世界的文人拜读。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一个女子痴情的一生,通过观察她的内心世界来探讨她的内心情感。2004年我国的年轻导演徐静蕾再次把此小说翻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受到中国观众的广泛关注。徐静蕾版《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整体上忠于原著,电影中有许多对白直接来自小说,但小说带给人更深层次的感悟。本文认真研读小说和电影,挖掘电影与小说之间的文本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 电影 徐静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跨媒介的艺术对话与文化沟通——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电影与小说的文本互动 被引量:7
13
作者 傅守祥 李馨 《美育学刊》 2011年第4期93-98,共6页
茨威格的代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强烈激越的情感内涵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闻名于世。美国导演奥菲尔斯、中国导演徐静蕾都曾将此文本改编为电影,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来诠释、转换小说原作的艺术魅力。然而,相同的文学底本经过... 茨威格的代表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以强烈激越的情感内涵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闻名于世。美国导演奥菲尔斯、中国导演徐静蕾都曾将此文本改编为电影,以视觉艺术的方式来诠释、转换小说原作的艺术魅力。然而,相同的文学底本经过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时代的两位导演的改编诠释,呈现为具有强烈差异性的电影作品。从小说到电影,作为改编者的导演,以其当代眼光对文学原著进行重新阐释与再创造,在对原著保持一定程度的忠实的基础上融入了改编者对于作品的独特感受与认识。在对小说"文本接受"的改编过程中,两部电影作品表现出了基于个体与时代差异基础上的不同理解及相应的延续、遗失或增添等艺术转换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小说文本 电影改编 跨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文化差异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艾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11-113,共3页
2004年,导演徐静蕾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翻拍为同名电影。这次改编虽然基本遵循了原著的主体架构,但是在细节方面进行了大量调整。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很难想象这部具有东方审美意象的电影,竟然改编自近百年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 2004年,导演徐静蕾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翻拍为同名电影。这次改编虽然基本遵循了原著的主体架构,但是在细节方面进行了大量调整。如果没有看过原著,很难想象这部具有东方审美意象的电影,竟然改编自近百年前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中篇小说。电影对小说文本的解构与重建,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如何对文化语境差异巨大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本土化的改编,体现中国特色的文化观、审美观以及艺术观,研究这部电影,对于其他电影改编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钢琴家 文化差异 改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者的自我: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明珍 《艺术广角》 2005年第6期31-34,共4页
男人41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信中说她14岁时便爱上了当作家的他,并且在此后的十几年短暂的生命中与他有了两次短暂的结合,尽管每次他都离她而去并将她彻底忘记,但十几年过去,女人仍然一如既往地爱他并始终保持沉默,... 男人41岁生日那天收到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信中说她14岁时便爱上了当作家的他,并且在此后的十几年短暂的生命中与他有了两次短暂的结合,尽管每次他都离她而去并将她彻底忘记,但十几年过去,女人仍然一如既往地爱他并始终保持沉默,直到将死,她才写了这封信,第一次告诉他这所有的一切,包括他们已死的孩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电影 他者 短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主义视野下的角色塑造——以独幕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丽曦 《福建艺术》 2020年第3期42-43,共2页
话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徐静蕾导演的电影版,经重新创作以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并在第十三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比赛中,获得全省银奖。话剧依托原著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了一个默默为爱痴狂一生的女人,在终... 话剧《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自徐静蕾导演的电影版,经重新创作以话剧的形式搬上舞台,并在第十三届福建省戏剧水仙花比赛中,获得全省银奖。话剧依托原著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了一个默默为爱痴狂一生的女人,在终结生命之前,为男作家写下一封讲述自己十八年情路历程的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男作家 茨威格 角色塑造 独幕剧 水仙花 电影版 徐静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说故我在——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叙事视角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雪华 《戏剧之家》 2015年第12期243-244,共2页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的著名作家斯帝芬·茨威格创作的,是其代表作之一。1948年,马克斯·奥佛尔斯将其改编成了电影《巫山云》。2004年,徐静蕾又将其搬上了大荧幕,且同样命名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本文选...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的著名作家斯帝芬·茨威格创作的,是其代表作之一。1948年,马克斯·奥佛尔斯将其改编成了电影《巫山云》。2004年,徐静蕾又将其搬上了大荧幕,且同样命名为《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本文选取叙事学理论中的"叙事视角"作为切入点,对这三部作品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叙述者"我"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叙述视角 叙述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女性导演作品中的“政治”——浅析《女人四十》和《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8
作者 杨依然 《电影评介》 2010年第21期4-5,共2页
在日益发达的电影行业,女性导演不仅数量逐渐扩大,作品也日益可观。她们不再是男性导演背后的无闻者,而是站在银幕前以崭新亮丽姿态示人的团体。她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呼唤着女性的觉醒,她们在影片中的表现也是对女性主导地位的渴望。她... 在日益发达的电影行业,女性导演不仅数量逐渐扩大,作品也日益可观。她们不再是男性导演背后的无闻者,而是站在银幕前以崭新亮丽姿态示人的团体。她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呼唤着女性的觉醒,她们在影片中的表现也是对女性主导地位的渴望。她们把自己的想法埋藏在电影作品中,试图让观众感悟到她们不同于男性导演的视角和思路。在她们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女性世界无不充斥和渗透着一种霸气和权力,这就是一种"政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 权利 女人四十》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声的对话——从复调理论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9
作者 程琛 《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14年第1期30-31,共2页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经典之作。本文拟从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对小说进行重新解读与分析,揭示了小说体现的复调特征:作品主人公的主体性、小说情节结构与话语的对话性,以及小说人物与作品本身的未完成性。
关键词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巴赫金 复调理论 对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茨威格的西方犹太人身份认同——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为中心
20
作者 王贤玉 《安顺学院学报》 2017年第1期23-26,130,共5页
茨威格出身于纯正的犹太家族,同时也是在欧洲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作家,是"西方犹太人"的代表性人物。他对这一身份的高度认同,使得他的文学创作也显现出了强烈而复杂的文化背景要素,既保留了犹太民族的文化意识特... 茨威格出身于纯正的犹太家族,同时也是在欧洲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下成长起来的作家,是"西方犹太人"的代表性人物。他对这一身份的高度认同,使得他的文学创作也显现出了强烈而复杂的文化背景要素,既保留了犹太民族的文化意识特点,同时也将其转化为一位欧洲知识分子对现代人类文明的追忆和思索,《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展现了其西方犹太人身份认同感的代表性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茨威格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西方犹太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