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2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四种生活”理论及其启迪 被引量:5
1
作者 王维平 纪超凡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7,共7页
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揭示了"四种生活"理论。这个理论分析了社会生产方式即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人类生活中的相互制约作用,论证了整个人类生活是个有序的整... 马克思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唯物史观的经典表述揭示了"四种生活"理论。这个理论分析了社会生产方式即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人类生活中的相互制约作用,论证了整个人类生活是个有序的整体,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动力,人类的物质生活是全部社会活动的基础和目的。正是在生产自己生活资料的同时,人类书写了自己物质生活乃至由物质生活决定的全部社会生活的生动历史;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是人类社会的中间制约因素,社会生活的和谐与否与政治生活的民主程度制约着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人类社会的发展保障和导向,对实现人的"感性解放"意义重大。探究和理解马克思当年的"四种生活"理论,对于我们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具有极其重要的时代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四种生活理论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当代启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社会革命的整体性——纪念《〈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发表160周年 被引量:2
2
作者 庄友刚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12,35,共7页
社会是由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革命是包括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在内的整体变革进程。文化革命的成功是社会革命的最终完成。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完成之后必然进行文化的变革;任何一个阶级,在获得经... 社会是由多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革命是包括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在内的整体变革进程。文化革命的成功是社会革命的最终完成。任何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在政治变革和经济变革完成之后必然进行文化的变革;任何一个阶级,在获得经济的和政治的统治权力之后,必然追求文化的统治权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面临着最终完成文化革命的任务,文化革命有着当代使命和要求。社会有机体的不同构成要素有不同的变革特点和要求。文化的变革重点在于确立新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中国形态马克思主义的建构是实现文化和生活方式变革的一个基本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社会革命 整体性 文化革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唯物史观把握时代的基本方式——纪念《〈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发表160周年
3
作者 桑明旭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20,共7页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准确把握现时代的本质和特征已经成为当前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面对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对时代的抽象把握和后现代主义对时代的虚无把握,亟须回到马克思《〈政治经济...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背景下,准确把握现时代的本质和特征已经成为当前哲学研究的重要任务。面对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对时代的抽象把握和后现代主义对时代的虚无把握,亟须回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深刻理解唯物史观把握时代的基本方式。唯物史观把握时代的方式主要包括递进的四个维度:客观历史地把握时代;重点厘清时代的内在原则;从物质生产力出发把握时代总体的特征、规律和趋势;从资本运行发展出发把握资本主义时代具体的特征、规律、趋势及其阶段性变化。基于此,我们可以在历史坐标、历史趋势、历史表征等方面深刻把握现时代,进而对"百年变局"做出具有历史深度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唯物史观 把握时代方式 百年变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与全面深化改革 被引量:2
4
作者 王维平 王海龙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6,共6页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完成了思想史上划时代的革命,揭示了社会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动力机制及其发展趋势,社会变革的条件和演进规律,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命运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它对于社会系统、社会变... 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完成了思想史上划时代的革命,揭示了社会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动力机制及其发展趋势,社会变革的条件和演进规律,揭示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命运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它对于社会系统、社会变革及社会发展趋势的揭示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正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更加深刻地理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唯物史观 社会结构 全面深化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是一个系统——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被引量:1
5
作者 陆钟 《理论月刊》 1986年第2期20-22,共3页
现在,谈论“系统”的文章逐渐多起来了。“系统”这一概念,作为哲学范畴,也已写入哲学教科书之中,丰富了哲学的内容。这都是很好的现象。许多同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阐述了关于系统的思想,并且把系统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科学研... 现在,谈论“系统”的文章逐渐多起来了。“系统”这一概念,作为哲学范畴,也已写入哲学教科书之中,丰富了哲学的内容。这都是很好的现象。许多同志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阐述了关于系统的思想,并且把系统的方法运用于自己的科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连西方的一些系统论者也承认,马克思第一次把系统的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把社会看成系统,把人类历史看成系统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上层建筑 生产力发展 经济基础 政治经济学批判 马克思恩格斯 系统论 社会系统 序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历史主义认识论到历史性认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认识论基础的重塑
6
作者 吴猛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51,255,共12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广为流行的“历史主义”认识论立场。而通过对马克思的“历史”概念的考察可以看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问题,其实就是探讨马克思所使用的“Geschichte”意义上的“历史”,也就是考察作为社会发... 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中存在着一种广为流行的“历史主义”认识论立场。而通过对马克思的“历史”概念的考察可以看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问题,其实就是探讨马克思所使用的“Geschichte”意义上的“历史”,也就是考察作为社会发展特定历史阶段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现实运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及其自否性的分析,都是基于以“历史性”为阐释原则的历史性认识论之上而展开的。在《大纲》的“形式”片段中,马克思为我们展现了重塑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认识论基础、以历史性认识论取代历史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经济学批判 历史主义 历史性 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申论
7
作者 张秀华 赵晶晶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3,共8页
面对晚期资本主义危机与异化加剧的状况,列斐伏尔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将马克思基于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批判转向空间生产批判。通过对当代空间异质问题的发掘,他自觉地建构起以空间生产实践为理论根基、“抽象的具... 面对晚期资本主义危机与异化加剧的状况,列斐伏尔立足历史唯物主义,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将马克思基于商品生产的生产关系批判转向空间生产批判。通过对当代空间异质问题的发掘,他自觉地建构起以空间生产实践为理论根基、“抽象的具体”为方法论原则的空间辩证法之三维图景:由“矛盾空间”衍生出来的乌托邦式的“差异空间”,对以“抽象空间”为表征的资本生产与再生产关系的终结;由此,既揭示了资本“抽象空间”的统治所导致的空间拜物教,又描绘出扬弃抽象空间迈向差异空间的可能性。从而,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开启空间政治经济学批判,拓展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向度,对当代空间问题研究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由于他的空间辩证法过于强调空间维度与乌托邦构想,一定程度上造成对辩证法的封闭,难以凸显辩证法的革命性和彻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 资本 空间生产 空间辩证法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与治理策略: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的考察 被引量:3
8
作者 牛子牛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5,共11页
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应当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下考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与治理策略。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机器学习技术的高级形态,... 近年来,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了严峻挑战。应当从马克思主义观点出发,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视野下考察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识形态风险与治理策略。生成式人工智能是机器学习技术的高级形态,其演化路径受到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塑造。其意识形态倾向是从互联网大数据中“学习”得来的,受到互联网舆论生态的决定性影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行为逻辑脱胎于商品流通逻辑,呈现出“有意义而无真值”的话语特征,有可能造成意识形态实践的“表演化”,威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严肃性。生成式人工智能延续了平台资本的私有性与公共性、集中性与开放性的矛盾,受制于“数据利润率下降”趋势,这为我国赢得新技术条件下的意识形态斗争提供了契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新意识形态工作形式,尽快研发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是解决人工智能意识形态风险的治本之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意识形态 当代资本主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下数字化孤立的表征、归因与破解路径 被引量:1
9
作者 孟书敏 刘儒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3-132,共10页
立足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面探讨数字化孤立的表象与本质,是对数字化消极结果的理性审视。从作为经验事实的数字化进程出发,观察劳动者的数字技术适应、社交适应以及文化适应的整体状态,系统呈现数字化孤立的... 立足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逻辑,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基本面探讨数字化孤立的表象与本质,是对数字化消极结果的理性审视。从作为经验事实的数字化进程出发,观察劳动者的数字技术适应、社交适应以及文化适应的整体状态,系统呈现数字化孤立的现实表征。深入解析数字化劳动形式和就业形态,从数字“技术—资本”范式下的经济不平等、数字“交往—分化”结构中的社会支持系统缺失、数字认同差异中的数字化抵抗三个方面探究数字化孤立的深层经济社会根源。在此基础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自觉,把数字劳动形态看作“技术一般”,提出通过数字技术治理赋能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劳动者为中心的数字生产关系、重塑数字理性与人文价值相统一的数字认知等数字化孤立的消解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孤立 政治经济学批判 数字劳动 数字生产关系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资本主义生命治理技术的嬗变及其反思--基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白虎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7,共6页
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生命治理技术的微观化操作,生命政治拓展了资本主义生命治理技术的当代视野,开创了生命政治微观权力模式,但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内在资本权力的作用机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构成了福柯开展生命政治分析的前提,生命的资本... 作为当代资本主义生命治理技术的微观化操作,生命政治拓展了资本主义生命治理技术的当代视野,开创了生命政治微观权力模式,但并未改变资本主义内在资本权力的作用机制。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构成了福柯开展生命政治分析的前提,生命的资本化为当代生命政治提供了历史和理论支撑。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生命治理技术实现了从生命资本化到生命政治化的转向。今天,资本主义进入数字资本主义时代,其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又催生了新的生命治理技术。总体上,在资本权力主导的治理逻辑中,生命治理技术围绕着生命的资本化、生命的政治化和生命的数字化不断迭代。而对资本主义生命治理技术的反思与批判不能局限于治理技术本身,必须跳出资本主义治理体系,恢复政治经济学批判话语,透析资本主义生命治理技术的隐秘性与虚假性,进而实现对资本主义的总体性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主义治理技术 生命政治 资本权力 生命权力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形经济的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11
作者 吴大娟 《江汉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0-96,共7页
无形经济的崛起和勃兴是当代经济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对标基于实物运转的有形经济,无形经济主要围绕知识、信息、技术、创意等无形资产运转。回归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无形经济的崛起契合当前生产与劳动渐趋非物质化的现实,是资... 无形经济的崛起和勃兴是当代经济领域的一场重大变革。对标基于实物运转的有形经济,无形经济主要围绕知识、信息、技术、创意等无形资产运转。回归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视域,无形经济的崛起契合当前生产与劳动渐趋非物质化的现实,是资本谋求更大增殖的产物,表征资本的形态及积累愈发虚拟抽象。无形经济的资本化运作隐秘盘剥和宰制劳动,通过与国家机器和政治权力联姻,疯狂攫取剩余价值,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经济虚拟泡沫化和劳动深度异化。当代中国应加强对无形经济的创新研究和科学规范,深化对资本主义无形经济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筑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形经济的人民底色和正义根基,构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合的无形经济发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形经济 资本增殖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 社会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时代“睡眠终结”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12
作者 马乔恩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36,共10页
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以来,睡眠时间的普遍缩短成为人类无法逃避的生存境况,睡眠问题成为生产方式重塑时间模式、生活方式、生命境况的一个重要方面,睡眠终结也成为剖析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共性和特性的重要切入点。在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资... 进入资本主义阶段以来,睡眠时间的普遍缩短成为人类无法逃避的生存境况,睡眠问题成为生产方式重塑时间模式、生活方式、生命境况的一个重要方面,睡眠终结也成为剖析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共性和特性的重要切入点。在工业资本主义时期,资本以工作日为压缩睡眠最直接、最基本的方式,工厂纪律成为规训睡眠最具约束力和普遍性的机制,工作伦理则成为剥夺和压缩睡眠的隐性而又持久的价值支撑。在数字资本主义时期,信息爆炸导致的时间匮乏、数字技术许诺的虚幻自由、功绩主义所引发的社会倦怠成为资本盘剥睡眠的共谋,最终导致“睡眠的终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资本剥夺睡眠的方式虽有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其重构时间模式、吞噬生命、实现增殖的必然选择。睡眠终结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与再生产之间、资本增殖与人的生命之间的根本性对立。只有改变社会秩序的深层结构,重组生产和再生产之间的关系,克服资本的贪婪本性,超越资本逻辑,才能真正捍卫睡眠,从而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 注意力经济 睡眠终结 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虚拟情感消费的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以虚拟“她消费”为例的考察
13
作者 杨嵘均 谢芷珺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62,共11页
“乙女游戏”“陪玩陪聊”等虚拟“她消费”已成为一股时新潮流,因其主要消费群体为女性,并且其消费场所主要是在网络虚拟空间,所以将其称为虚拟“她消费”。作为性别消费的一种社会表征,是女性通过符号展演表达情感需求的途径,在形式... “乙女游戏”“陪玩陪聊”等虚拟“她消费”已成为一股时新潮流,因其主要消费群体为女性,并且其消费场所主要是在网络虚拟空间,所以将其称为虚拟“她消费”。作为性别消费的一种社会表征,是女性通过符号展演表达情感需求的途径,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赛博格化的符号消费现象——它体现以提供情感服务为代表的虚拟化的、符号化的、商品化的虚拟情感消费,其在本质上则是受资本操控的、以生产“伪情感”为手段的情感资本化。如果从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角度看,虚拟“她消费”实际上是在资本操纵和裹挟下被作为情感消费的增殖手段,其极易加深消费异化和情感异化。为避免陷入情感乌托邦,必须在了解以虚拟“她消费”为典型消费特征的情况下,正确认识虚拟情感消费的本质。通过构建理性表达情感的社会渠道,让人们回到正常的、健康的、理性的而且是自我认同和情感认同的生活状态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情感消费 虚拟“她消费” 符号展演 情感异化 传播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何以成为新工厂法典——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14
作者 骆笑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23,167,168,共16页
在数字时代,算法正重构马克思所论“工厂法典”的本质——技术强制与制度规范的复合统治。传统工厂通过机器节奏固化劳动纪律,当代资本则驱动算法以数据为原料、算力为引擎,编织精密“数字网格”。一方面,算法继承并升级了工厂法典的核... 在数字时代,算法正重构马克思所论“工厂法典”的本质——技术强制与制度规范的复合统治。传统工厂通过机器节奏固化劳动纪律,当代资本则驱动算法以数据为原料、算力为引擎,编织精密“数字网格”。一方面,算法继承并升级了工厂法典的核心功能:以“时间网格化”取代工时切割,以数据驱动隐性规训替代显性制度,强化了劳动标准化与资本权力隐匿化。另一方面,算法以“数字宪章”形态固化了劳资关系,通过精准化剩余价值萃取和数据围栏构建,不仅突破工厂物理空间限制实现全域控制,更向劳动者主体认知深度殖民。当劳动者脉搏沦为算法生成订单的燃料,“活劳动降格为数据节点”的历史规律获得新载体,剥削逻辑在技术中立表象下延续为更系统的统治形态。算法工厂法典化体现出“技术逻辑继承—资本增殖适配—异化机制突破”的三重动因。唯有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中破除算法拜物教,才能为数字时代的劳动解放开辟现实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工厂法典 数字资本主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的存在论变革
15
作者 张婷婷 陶韶菁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1-47,共7页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政治经济学的变革,是一种具有原则高度的存在论变革。政治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永恒的经济范畴;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指明经济范畴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把经济学范畴上升为存在论范畴。政治经济学以经济事实为研... 政治经济学批判对政治经济学的变革,是一种具有原则高度的存在论变革。政治经济学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作永恒的经济范畴;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指明经济范畴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把经济学范畴上升为存在论范畴。政治经济学以经济事实为研究对象,描述“物化了的世界及其规律”,完成并信奉的是“颠倒的世界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则深入资本作为原则向导的层面来审视“现实生活”,确认“颠倒的世界观”根源于“颠倒的世界”。政治经济学宣扬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非历史性;政治经济学批判则“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预示自由人联合体的降临,从根本上铲除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幻象产生的现实基础。通过经济术语的革命、思维方式的修正和意识形态的破除,政治经济学批判从存在论的层面瓦解了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建构出一门具有批判和革命性质的历史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的形而上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 存在论变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斯密政治经济学的三重超越
16
作者 那玉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83,共7页
对斯密政治经济学的超越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直接的着力点和思想来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抽象”从“形式”向“实践”的变革,把抽象从虚假的形式抽象拉回到以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真实的实践抽象之中。二... 对斯密政治经济学的超越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直接的着力点和思想来源,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抽象”从“形式”向“实践”的变革,把抽象从虚假的形式抽象拉回到以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真实的实践抽象之中。二是“劳动观点”从“劳动一般”向“劳动二重性”的革新,突破了斯密对劳动一般的消极理解,在“劳动二重性”中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现实运动及其剥削真相。三是“文明内涵”从“资本的文明面”向“高度文明的人”的转换,拨开了资本文明悖论的迷雾,使文明的轴心从“资本”转向“人”,描绘和展现了一幅人之“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文明新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密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批判 抽象观点 劳动观点 文明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分层:激进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演进与启示
17
作者 李帮喜 李宁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2-131,共10页
激进政治经济学以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为基础,提出当代资本主义存在劳动力市场日渐分层与劳动力群体分化的问题。通过构建主要—次要劳动力市场层级,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分层的制度性根源,并进一步指出了当... 激进政治经济学以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为基础,提出当代资本主义存在劳动力市场日渐分层与劳动力群体分化的问题。通过构建主要—次要劳动力市场层级,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揭示了当代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分层的制度性根源,并进一步指出了当代资本主义因经济结构调整产生的去工业化倾向、金融化趋势对劳动力市场分层的固化。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是激进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理论武器之一,虽然存在回避资本主义私有制、模糊阶级立场、弱化剩余价值理论等问题,但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缺陷,揭露了当代资本主义劳动力市场不平等现象的实质。激进政治经济学的劳动力市场分层理论不断演进,增强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对解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资本主义 激进政治经济学 劳动力市场分层 新自由主义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与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的“具体化”——基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的文本讨论
18
作者 孙亮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22,共9页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一直是西方左翼解读《资本论》的流行语法。然而,他们通常忽视了“从抽象到具体”过程的“开端”问题。马克思在以英国为个案的《资本论》的“原始积累”章节中所处理的,正是这个理论任务。...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一直是西方左翼解读《资本论》的流行语法。然而,他们通常忽视了“从抽象到具体”过程的“开端”问题。马克思在以英国为个案的《资本论》的“原始积累”章节中所处理的,正是这个理论任务。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的讨论,完成了马克思关于考察俄国资本主义以补证《资本论》证据的愿望,丰富了“从具体到抽象”的开端问题。列宁从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农民的解体与小生产者的破产是其发展的必然环节,以及俄国不是因为没有国外市场而无法实现额外价值等方面,论证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必然性与资本主义发展最终被社会主义替代的一致性,实现了政治经济学批判方法论的“具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主义 具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技术化、身份政治化与生命生产化——唐娜·哈拉维赛博格思想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被引量:4
19
作者 戴雪红 闫金敏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3,共11页
唐娜·哈拉维在其经典文章《赛博格宣言》中提出了“赛博格”这一重要概念,描述了人和机器深度融合的未来社会景象,为批判资本主义和思考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读哈拉维的赛博格思想,应... 唐娜·哈拉维在其经典文章《赛博格宣言》中提出了“赛博格”这一重要概念,描述了人和机器深度融合的未来社会景象,为批判资本主义和思考人类未来发展提供了一条崭新的路径。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视角解读哈拉维的赛博格思想,应关注身体技术化、身份政治化与生命生产化的多重博弈。首先,赛博格是技术与资本的融合,透视赛博格资本逻辑的扩张性本质,以实现从资本逻辑到人本逻辑的跨越。其次,赛博格工人阶级的崛起实质上是赛博格与身份政治的共谋,把握赛博格政治的虚幻性表现,需寻找一种新的反抗资本主义的现实阶级主体,以抵抗父权制资本主义对女性的压迫。最后,赛博格形象体现了生命生产化与后现代的认同逻辑,重思赛博格生命文化的后现代主义本质,尝试突破文化虚无主义,在马克思的“技术—社会”理论范式中思考人与机器的未来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娜·哈拉维 赛博格 政治经济学批判 资本逻辑 身份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除“抽象统治”的双重逻辑进路——《资本论》的形而上学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建东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在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权力由天国降至尘世,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结成“神圣同盟”,二者一道实现了对人的双重“抽象统治”。为破除“抽象统治”,马克思将致思旨趣转向“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抽象统治”的内在机... 在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权力由天国降至尘世,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结成“神圣同盟”,二者一道实现了对人的双重“抽象统治”。为破除“抽象统治”,马克思将致思旨趣转向“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抽象统治”的内在机理: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的“物”的存在,掩藏了存在背后的“形式规定”,亦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关系。在揭露这一机理的过程中,《资本论》贯穿着形而上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逻辑进路,且二者形成了互构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现实历史的科学揭示,为在形而上学层面破解存在秘密奠定了实证基础;形而上学批判则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明确了前提、对象和方法。在这种高度统一中,马克思开辟了终结形而上学和资本逻辑双重“抽象统治”的“新唯物主义”道路,为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解放指明了历史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象 形而上学批判 政治经济学批判 新唯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