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生动物病原菌Ⅵ型分泌系统(T6SS)及其溶血素共调节蛋白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伍水龙 黄瑜 +3 位作者 王蓓 汤菊芬 蔡佳 简纪常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171,共10页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编码的蛋白分泌装置,在毒力因子释放、生物被膜形成、铁离子摄取、囊泡运输、环境压力适应性及细菌胞内存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多种革兰氏阴性菌编码的蛋白分泌装置,在毒力因子释放、生物被膜形成、铁离子摄取、囊泡运输、环境压力适应性及细菌胞内存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功能,在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等水生动物病原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有关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组分及其功能的报道还比较匮乏。本文对几种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与调控机理,以及T6SS关键调控因子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的系统进化关系与功能等最新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并在水生动物病原菌T6SS的生物学功能、T6SS活性调控与环境因素的关联性、T6SS与致病菌代谢之间的调控关系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水生动物致病机制研究及水产养殖细菌病的防控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ⅵ型分泌系统 水生动物病原菌 溶血素共调节蛋白 系统进化树 功能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弧菌Ⅵ型分泌系统组成、功能及调控研究进展
2
作者 韩雨 冀赛森 +3 位作者 程倩 黄元铭 段然 梁未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71-577,共7页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细菌中新发现的一种以直接接触方式释放毒性效应蛋白杀死真核“捕食者”或原核“竞争对手”的蛋白分泌装置,被喻为细菌的“分子武器”,在细菌环境适应性、致病性和基因的水平转移等方面都...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细菌中新发现的一种以直接接触方式释放毒性效应蛋白杀死真核“捕食者”或原核“竞争对手”的蛋白分泌装置,被喻为细菌的“分子武器”,在细菌环境适应性、致病性和基因的水平转移等方面都发挥重要作用。约25%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基因组中存在T6SS编码基因簇,存在广泛,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T6SS是细菌间生态位竞争的关键因素。T6SS发挥生物学功能的效应蛋白具有高度多样性,并不具有保守的特征序列,涉及的调控机制复杂,因此是T6SS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河弧菌(V.fluvialis)作为一种新发的食源性病原菌,T6SS的数量、组成和生理功能具有独特性,与其广泛的环境适应性及致病性有关。本文综述了河弧菌T6SS的组成结构、功能活性及调控机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ⅵ型分泌系统 河弧菌 效应蛋白 弧菌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潜在Ⅵ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PA0423的鉴定及功能研究
3
作者 王彩虹 蒋梦媛 邵煜涵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97-305,共9页
【目的】探讨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 T6SS)新的效应蛋白及其功能。【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PAO1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敲除、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种内和种间竞争、大肠杆菌毒性实验以及结晶紫生物膜等实验探索PA0423... 【目的】探讨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 T6SS)新的效应蛋白及其功能。【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PAO1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敲除、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种内和种间竞争、大肠杆菌毒性实验以及结晶紫生物膜等实验探索PA0423的分泌方式和功能。【结果】免疫印迹和免疫共沉淀实验表明PA0423可以与PA0262相互作用,且PA0423的分泌依赖于H2-T6SS;竞争实验表明PA0423是H2-T6SS依赖的抗菌效应蛋白,且具有种间竞争优势;PA0423具有大肠杆菌毒性且PA0422为其免疫蛋白;PA0423能够影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结论】PA0423为H2-T6SS依赖的抗菌效应蛋白,其具有杀菌功能且影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ⅵ型分泌系统 PA0423 效应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兰氏阴性细菌Ⅵ型分泌系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利娟 叶仕根 +3 位作者 杨晓宇 王讷言 杜明洋 李华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92-698,共7页
细菌的Ⅵ型分泌系统(T6SS)参与了细菌与细菌间、细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在细菌的存活及致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综述了细菌T6SS的发现与命名、结构与组成,调控机制(Fur、σ54依赖性激活因子、表面缔合、群体感应)与作用机制... 细菌的Ⅵ型分泌系统(T6SS)参与了细菌与细菌间、细菌与宿主间的相互作用,在细菌的存活及致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中综述了细菌T6SS的发现与命名、结构与组成,调控机制(Fur、σ54依赖性激活因子、表面缔合、群体感应)与作用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其下一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本研究结果可为深入研究细菌T6SS在细菌间及细菌与宿主间的作用机制,研制基于T6SS的疫苗或靶向药物,寻找对细菌T6SS有效的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细菌 ⅵ型分泌系统 结构与组成 调控与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Ⅵ型分泌系统2evfC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栋 王少辉 +7 位作者 孟庆美 刘新 许漩 杨登辉 韩先干 丁铲 张焕荣 于圣青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26,共6页
为了分析VI型分泌系统2(Type VI secretion system2,T6SS2)核心组分Evf C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APEC evf C基因缺失株,并利用低拷贝质粒p... 为了分析VI型分泌系统2(Type VI secretion system2,T6SS2)核心组分Evf C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采用Red同源重组系统构建APEC evf C基因缺失株,并利用低拷贝质粒p STV28构建互补株。然后比较分析野生株、缺失株与互补株的生长曲线、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黏附侵袭能力、胞内存活能力、动物致病力等生物学特性差异。结果表明,evf C基因缺失不影响APEC的生长速度、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黏附侵袭能力。然而,缺失evf C可导致APEC在HD-11胞内存活能力及对雏鸭的致病力降低。本研究为阐述APEC T6SS2的致病作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ⅵ型分泌系统2 evfC基因 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青枯菌Ⅵ型分泌系统核心基因vasK突变株的构建及其致病性的测定 被引量:4
6
作者 张丽勍 许景升 +1 位作者 徐进 冯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3-37,共5页
[目的]通过测试vasK基因突变株对番茄的致病力变化,评价该基因在青枯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根据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中存在的Ⅵ型分泌系统基因簇中的核心基因vasK序列设计PCR引物,扩增并克隆vasK基因,将庆大霉素抗性基... [目的]通过测试vasK基因突变株对番茄的致病力变化,评价该基因在青枯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根据青枯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中存在的Ⅵ型分泌系统基因簇中的核心基因vasK序列设计PCR引物,扩增并克隆vasK基因,将庆大霉素抗性基因(Gm)插入vasK基因内部,克隆至自杀质粒pK18mobsacB中,获得重组自杀质粒pK18-vasK-Gm。将自杀质粒电转化至青枯菌GMI1000感受态细胞中,采用同源重组双交换法,将野生型vasK基因置换。对vasK基因突变菌株进行三步筛选和PCR扩增鉴定。[结果]筛选获得了具有庆大霉素抗性的目标基因被抗性基因替换的青枯菌突变株(GMI1000-m)。土壤接种番茄青枯菌结果显示,突变株GMI1000-m的致病性较野生型GMI1000明显下降。[结论]vasK基因在青枯菌致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菌 ⅵ型分泌系统 vasK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Ⅵ型分泌系统与革兰氏阴性病原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丽勍 许景升 +1 位作者 徐进 冯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11,共5页
细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设计精巧的蛋白传输系统,运送与寄主互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与致病有关的毒性因子和效应子。目前已发现在细菌基因组中至少存在6种不同类型的分泌系统。本文着重介绍新近发现的Ⅵ型分泌系统及其与革兰氏阴性病... 细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设计精巧的蛋白传输系统,运送与寄主互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与致病有关的毒性因子和效应子。目前已发现在细菌基因组中至少存在6种不同类型的分泌系统。本文着重介绍新近发现的Ⅵ型分泌系统及其与革兰氏阴性病原细菌致病性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 ⅵ型分泌系统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Ⅵ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海方 王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5期19908-19909,19943,共3页
Ⅵ型分泌系统(T6SS)是最新发现的细菌分泌系统之一,该分泌系统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综述了细菌Ⅵ型分泌系统的组成成分、调控及假设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关键词 细菌 ⅵ型分泌系统 组成成分 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CE129 Ⅵ型分泌系统主要亚单位基因hcp1、hcp2缺失株的构建与验证 被引量:5
9
作者 丁雪燕 张琪 +5 位作者 田延 王亨 张伟 石宝兰 张建军 朱国强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381-385,共5页
为获得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CE129 Ⅵ型的hcp1、hcp2基因缺失株,本研究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对APEC野生株CE129的Ⅵ型分泌系统(T6SS)hcp1和hcp2基因进行敲除,获得hcp1、hcp2基因单缺失株CE129△hcp1、CE129△hcp2和双缺失株CE129△hcp1... 为获得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CE129 Ⅵ型的hcp1、hcp2基因缺失株,本研究利用Red同源重组系统对APEC野生株CE129的Ⅵ型分泌系统(T6SS)hcp1和hcp2基因进行敲除,获得hcp1、hcp2基因单缺失株CE129△hcp1、CE129△hcp2和双缺失株CE129△hcp1△hcp2。将hcp1、hcp2基因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BR322和pACYC184中,构建相应的基因回补株CE129△hcp1/phcp1、CE129△hcp2/phcp2和CE129△hcp1△hcp22/phcp1phcp2。通过PCR特异性检测和基因测序显示,上述突变株与回补株均成功构建,且均能够稳定遗传。上述基因缺失株和回补株的成功构建,有助于深入了解APEC CE129菌株T6SS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研究APEC的致病机理及其防控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d同源重组系统 ⅵ型分泌系统 hcp1 hcp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Ⅵ型分泌系统分泌蛋白ClpV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0
作者 连丽燕 宋祥军 +4 位作者 蒋胡艳 陈兆国 蒋蔚 韩先干 祁克宗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848-853,共6页
为研究clpV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Red同源重组构建了APEC DE17株的clpV缺失株DE17ΔclpV及其回补株DE17CΔclpV,比较分析了野生株、缺失株和回补株的生长曲线,运动性和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对DF-1细胞... 为研究clpV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PE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通过Red同源重组构建了APEC DE17株的clpV缺失株DE17ΔclpV及其回补株DE17CΔclpV,比较分析了野生株、缺失株和回补株的生长曲线,运动性和生物被膜(BF)形成能力;对DF-1细胞的黏附、侵入能力以及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clpV缺失后对Ⅵ型分泌系统(T6SS)相关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通过Red同源重组构建了clpV基因缺失株与回补株,利用分光光度计测OD600nm绘制野生株、缺失株和回补株的生长曲线。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DE17ΔclpV生长速率无明显变化;其运动和BF形成能力的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DE17ΔclpV的运动能力降低(p<0.05),而其BF形成能力则升高(p<0.05);分别将DE17、DE17ΔclpV和DE17ΔclpV感染DF-1细胞,与野生株相比,缺失株DE17ΔclpV对DF-1细胞的黏附能力升高(p<0.01),而侵入能力减弱(p<0.01)。荧光定量检测结果显示,与野生株相比,clpV缺失株csgD、icmF、lip和hcp基因的转录水平升高(p<0.05),而vgrG和rpoD基因的转录水平降低(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T6SS的分子伴侣ClpV影响APEC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T6SS的功能及其致病机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致病性大肠杆菌 ⅵ型分泌系统 clpV基因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Ⅵ型分泌系统和群体感应系统参与生物被膜形成 被引量:7
11
作者 邹雅如 李颖 +1 位作者 伍勇 汪怀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32-736,共5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中Ⅵ型分泌系统(T6SS)和群体感应(QS)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阳性的模式菌株PAO1制备成生物被膜菌和浮游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菌株中T6SS相关溶血素共调节蛋...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中Ⅵ型分泌系统(T6SS)和群体感应(QS)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阳性的模式菌株PAO1制备成生物被膜菌和浮游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菌株中T6SS相关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基因Hcp1、Hcp2和Hcp3,QS系统相关基因LasR,胞外多糖相关多糖合成位点基因A(PslA)和菌膜基因A(PelA),以及Ⅳ型菌毛基因(PilA)和鞭毛蛋白基因(FliC)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AO1生物被膜菌与浮游菌中上述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PAO1生物被膜菌PslA、PelA、PilA和Fli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浮游菌,分别为浮游菌的714、274、604和42倍(P均<0.05),提示制备的PAO1生物被膜菌形成了具有鞭毛和菌毛结构的成熟生物被膜。PAO1生物被膜菌Hcp1、Hcp2、Hcp3和Las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浮游菌,分别为浮游菌的1 045、11 268、6 654和1 226倍(P均<0.05),提示T6SS和QS系统与PAO1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中T6SS和QS系统可能参与生物被膜形成,其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 ⅵ型分泌系统 群体感应系统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枯菌Po82菌株Ⅵ型分泌系统基因簇功能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亚婷 许景升 +2 位作者 徐进 张昊 冯洁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8-45,共8页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新近发现的分泌系统,控制细菌的毒性和蛋白泌出。本试验构建了植物青枯菌Po82菌株的T6SS基因簇完全缺失菌株,从全局水平初步分析了T6SS的功能。与野生型菌株相比,T6SS基因...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新近发现的分泌系统,控制细菌的毒性和蛋白泌出。本试验构建了植物青枯菌Po82菌株的T6SS基因簇完全缺失菌株,从全局水平初步分析了T6SS的功能。与野生型菌株相比,T6SS基因簇的缺失导致了突变菌株运动能力显著增强,在接种前期突变株病情指数明显下降;通过qRT-PCR分析Ⅲ型分泌系统效应子基因,其中popA、popB和popP基因表达量上调,而popC表达水平下调。T6SS基因簇的缺失影响了Po82菌株的运动能力和Ⅲ型效应子基因的表达,使得Po82病程延长。这些结果说明,T6SS参与青枯菌的致病过程,且T6SS与T3SS之间有复杂的未知调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菌 ⅵ型分泌系统 基因簇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鼻疽杆菌Ⅵ型分泌系统蛋白Hcp1的重组表达及免疫学性质鉴定 被引量:4
13
作者 章美娟 胡治强 +6 位作者 夏瑀培 袁思琪 闫晶敏 饶承龙 李倩 杨文波 毛旭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2296-2301,共6页
目的重组表达类鼻疽杆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ed protein 1,Hcp1),并对其免疫学性质进行鉴定。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以pET-28a表达系统在E.coli BL21(DE3)中重组表达Hcp1;通过亲和层析制备高纯度Hcp1蛋白;... 目的重组表达类鼻疽杆菌Ⅵ型分泌系统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hemolysin coregulated protein 1,Hcp1),并对其免疫学性质进行鉴定。方法利用DNA重组技术以pET-28a表达系统在E.coli BL21(DE3)中重组表达Hcp1;通过亲和层析制备高纯度Hcp1蛋白;采用腹腔注射免疫小鼠制备抗Hcp1血清,ELISA检测抗体滴度,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分析抗体的免疫反应性。结果成功获得纯度达95%的重组Hcp1蛋白,该蛋白免疫小鼠后获得的抗血清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较高的抗体滴度(1∶512000),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结论成功制备了具有生物学活性的Hcp1重组蛋白及其抗血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鼻疽杆菌 ⅵ型分泌系统蛋白 溶血素共调节蛋白1 重组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肠埃希菌Ⅵ型分泌系统相关蛋白多克隆抗体制备及分泌蛋白检测 被引量:1
14
作者 施潇磊 陈小溪 +4 位作者 金锐 李浩 薛佩 姚玉峰 陶晶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8-122,共5页
目的为研究新近发现的大肠埃希菌(E.coli)Ⅵ型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制备与之相关的三种重要蛋白AaiC、CRP和OmpA的多克隆抗体,并对分泌蛋白AaiC进行检测。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出目的基因,并将其连接到pET-22b或pQE80原核表达载体中,酶... 目的为研究新近发现的大肠埃希菌(E.coli)Ⅵ型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制备与之相关的三种重要蛋白AaiC、CRP和OmpA的多克隆抗体,并对分泌蛋白AaiC进行检测。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出目的基因,并将其连接到pET-22b或pQE80原核表达载体中,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转化E.coli 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蛋白并纯化,使用纯化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并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抗体。应用AaiC抗体检测E.coli RS218菌株分泌蛋白。结果重组质粒构建成功,并能够在E.coli中高效表达,免疫得到AaiC、CRP和OmpA高效价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AaiC抗体检测证实RS218菌株能够分泌AaiC蛋白。结论成功制备了E.coli三种重要蛋白AaiC、CRP和OmpA的特异性抗体,检测出RS218菌株分泌AaiC蛋白,为进一步研究E.coliⅥ型分泌系统的生物学功能以及E.coli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ⅵ型分泌系统 多克隆抗体 分泌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Ⅵ型分泌系统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魏丹丹 谢中艺 +3 位作者 杨帆帆 尹芬芬 黄新祥 张盈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99-604,共6页
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是存在于约25%革兰阴性细菌中的一种分泌系统。研究表明T6SS不仅具有对抗其他细菌和杀伤真核宿主细胞的能力,还与细菌的生存及致病能力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T6SS在不同菌种中表达与功能... 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是存在于约25%革兰阴性细菌中的一种分泌系统。研究表明T6SS不仅具有对抗其他细菌和杀伤真核宿主细胞的能力,还与细菌的生存及致病能力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T6SS在不同菌种中表达与功能差异较大,多种致病菌T6SS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及讨论。本文主要对T6SS的结构、表达及其功能进行综述,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ⅵ型分泌系统 生物膜 抗菌作用 致病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水气单胞菌Ⅵ型分泌系统假定效应蛋白基因tle1^AH的生物学功能
16
作者 马水燕 王楠楠 +3 位作者 董雨豪 刘锦 陆承平 刘永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96-902,共7页
[目的]本文旨在鉴定和研究嗜水气单胞菌中国流行株NJ-35的Ⅵ型分泌系统(T6SS)新型效应蛋白及其功能,进一步阐明其致病机制。[方法]基于已报道的保守结构域DUF4123,对NJ-35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潜在的T6SS效应蛋白基因预测,采用同源重组技... [目的]本文旨在鉴定和研究嗜水气单胞菌中国流行株NJ-35的Ⅵ型分泌系统(T6SS)新型效应蛋白及其功能,进一步阐明其致病机制。[方法]基于已报道的保守结构域DUF4123,对NJ-35株全基因组序列进行潜在的T6SS效应蛋白基因预测,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基因缺失株和相应互补株。对野生株、缺失株和互补株分别进行细菌竞争试验,并测定细菌生长曲线、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抗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及其对斑马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等。[结果]成功预测到假定的效应蛋白基因tle1^AH(U876-17550),并构建tle1^AH基因缺失株(Δtle1^AH)和相应互补株(CΔtle1^AH)。特性分析发现,与野生株比较,缺失株抑制大肠杆菌生长和抗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的能力明显降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增强,对斑马鱼的LD50增加10余倍(P<0.01),互补株各项指标均恢复到野生株水平。[结论]鉴定到嗜水气单胞菌T6SS的一个假定效应蛋白基因(tle1^AH),并对其功能进行初步研究,为进一步探讨T6SS在该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 ⅵ型分泌系统 效应蛋白 tle1^AH基因 生物学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菌Ⅵ型分泌系统功能的多样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李婉贞 刘笑芬 张菁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54-658,共5页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细菌为了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进化出了多种大分子分泌系统以帮助菌体生存以及侵袭宿主[1]。迄今为止,在细菌中已发现了Ⅰ~Ⅸ型分泌系统(TypeⅠ-Ⅸsecretion systems,T1SS~T9SS),这些分泌系统以一步式或两步式途径将...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细菌为了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进化出了多种大分子分泌系统以帮助菌体生存以及侵袭宿主[1]。迄今为止,在细菌中已发现了Ⅰ~Ⅸ型分泌系统(TypeⅠ-Ⅸsecretion systems,T1SS~T9SS),这些分泌系统以一步式或两步式途径将底物跨膜转移至胞外[2-4]。其中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T6SS)是革兰阴性菌中发现的一种由多蛋白组成的跨膜复合物[5-6]。目前已在超过25%的已测序革兰阴性菌的基因组中发现了T6SS的存在[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ⅵ型分泌系统 效应蛋白 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raphani 756C中Ⅵ型分泌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韩长志 王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2-48,共7页
为明确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raphani 756C(Xcr)中存在的Ⅵ型分泌蛋白(Tss)数量及其所具有的信号肽、保守motif等信息以及该菌中Tss与其他病菌中同源序列之间的遗传关系,利用关键词对Xcr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搜索,并对Xcr中Ts... 为明确黄单胞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raphani 756C(Xcr)中存在的Ⅵ型分泌蛋白(Tss)数量及其所具有的信号肽、保守motif等信息以及该菌中Tss与其他病菌中同源序列之间的遗传关系,利用关键词对Xcr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搜索,并对Xcr中Tss氨基酸序列开展信号肽、跨膜结构域以及保守基序(motif)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对Xcr中所含有的Tss与其他病原菌中同源序列之间的遗传关系进行分析。明确Xcr中存在3个Tss,分别命名为TssA、TssB、TssC,上述Tss均含有高于50%比例的!螺旋结构,均定位在细胞膜上以及具有3个保守motif,而就信号肽而言,仅TssC含有明显的信号肽序列。Xcr中的Tss与Xcc、Xca等黄单胞菌属病菌中的Ts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raphani 756C ⅵ型分泌系统 分泌蛋白 黄单胞菌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效应蛋白TepC功能研究
19
作者 瞿熠晨 郭呈昊 +5 位作者 赵依昕 史圆 邢照岩 宋莉 潘君风 沈锡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5,共9页
【目的】研究模式病原细菌假结核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Ⅵ型分泌系统T6SS效应蛋白TepC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自身杀虫活性,为该效应蛋白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假结核耶尔森氏菌野生... 【目的】研究模式病原细菌假结核耶尔森氏菌(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Ⅵ型分泌系统T6SS效应蛋白TepC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其自身杀虫活性,为该效应蛋白的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假结核耶尔森氏菌野生型(WT)、ΔtepC突变体和ΔtepC(tepC)回补菌株的非生物表面生物膜形成情况,并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线虫模型进行生物表面的生物膜形成试验,研究TepC对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大蜡螟为模型,研究假结核耶尔森氏菌野生型和突变体对大蜡螟致病性的影响;以大蜡螟和棉铃虫为模型,研究纯化TepC蛋白的毒性作用;对大蜡螟脂肪体进行组织切片HE染色,研究TepC处理对大蜡螟脂肪体的影响;利用定量PCR方法研究假结核耶尔森氏菌野生型和tepC突变体感染对大蜡螟抗菌肽基因表达的影响;构建tepC转基因拟南芥,检测转基因拟南芥对甜菜夜蛾幼虫的毒性。【结果】TepC在假结核耶尔森氏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基因tepC的缺失导致假结核耶尔森氏菌在非生物表面和生物表面(线虫)的生物膜形成能力显著降低;TepC能影响假结核耶尔森氏菌对大蜡螟的致病性,注射假结核耶尔森氏菌野生型的大蜡螟存活率仅为36.7%,而注射ΔtepC突变体的大蜡螟存活率为70.0%,另外TepC蛋白对大蜡螟和棉铃虫均有毒性作用,具有广谱杀虫性;TepC处理导致大蜡螟脂肪体遭到破坏,其通过影响大蜡螟脂肪体发挥毒性作用;与接种假结核耶尔森氏菌ΔtepC突变体菌株相比,接种假结核耶尔森氏菌WT菌株的大蜡螟抗菌肽在6 h显著上调,表明TepC影响了大蜡螟的免疫防御功能,喂食tepC转基因拟南芥可以显著降低甜菜夜蛾幼虫的存活率。【结论】假结核耶尔森氏菌T6SS效应蛋白TepC不仅在细菌竞争中发挥作用,还具有杀虫功能,并能影响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 ⅵ型分泌系统 杀虫蛋白 生物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6SS效应蛋白Tse1的原核表达及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作用
20
作者 张曼琪 赵冰雨 +5 位作者 温如如 张静雯 孙孟冉 占乐杨 苟婧萱 宋祥军 《畜牧兽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17-2926,共10页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s,T6SS)广泛存在于革兰阴性菌中,其效应蛋白Tse1在细菌种间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Tse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 saureus,S.aureus)的抑菌作用,探索其在耐药性细菌中的表现... Ⅵ型分泌系统(typeⅥsecretion systems,T6SS)广泛存在于革兰阴性菌中,其效应蛋白Tse1在细菌种间竞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Tse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 saureus,S.aureus)的抑菌作用,探索其在耐药性细菌中的表现和影响。利用含有重组质粒pET-28a-Tse1的大肠杆菌原核表达系统诱导Tse1蛋白表达并纯化。通过荧光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重组蛋白Tse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破坏作用。最后,采用琼脂孔扩散抑菌试验、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重组蛋白Tse1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及其与抗生素联合作用的效果。结果表明,在16℃,IPTG浓度为0.5 mmol·L^(-1)诱导16 h时,Tse1蛋白的表达量达到最高并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上清液中,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22 ku。重组蛋白Tse1与S.aureus共培后可发现蛋白结合在菌体表面并能破坏其细胞壁,破坏程度表现为剂量依赖形式。琼脂孔扩散抑菌试验表明重组蛋白Tse1对S.aureus不同菌株均有明显抑菌作用,并且与青霉素(PG)联合使用能明显提升Tse1蛋白的抑菌效果。本试验建立了Tse1蛋白的原核表达及纯化方法,证明了Tse1蛋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菌作用,与青霉素联合应用能增强其抑菌效果,为挖掘新型抗生素替代品提供了相关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替代 ⅵ型分泌系统 Tse1 金黄色葡萄球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