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组蛋白去乙酰基酶抑制剂NL101对大鼠神经元的作用
1
作者 王晓蓉 张霞燕 +5 位作者 徐栋敏 余舒莹 方三华 卢韵碧 张纬萍 魏尔清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65-272,共8页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基酶新抑制剂NL101对同型半胱氨酸(HCA)诱导大鼠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正常神经元的损伤作用.方法:使用HCA(5 mmol/L)诱导大鼠皮层混合细胞及原代神经元的损伤,观察不同浓度NL101对损伤的影响,检...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基酶新抑制剂NL101对同型半胱氨酸(HCA)诱导大鼠神经元毒性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正常神经元的损伤作用.方法:使用HCA(5 mmol/L)诱导大鼠皮层混合细胞及原代神经元的损伤,观察不同浓度NL101对损伤的影响,检测神经元及胶质细胞的活性、数量、形态以及坏死的变化,并观察NL101对正常神经元的作用;以同类药SAHA(suberoylanilide hydroxamic acid)作为对照.结果:0.001 ~ 10 μmol/L的NL101对HCA诱导的皮层混合细胞数量减少没有明显影响;但1、10 μmol/L的NL101可明显减少细胞坏死(P<0.05);1μmol/L的NL101可增加神经元数量.1、10μmol/L的NL101可明显降低原代神经元活性(均P <0.05);但0.01 ~ 10 μmol/L的NL101可显著减轻HCA诱导的神经元活性降低(均P<0.05);1、10 μmol/L的NL101可减少HCA引起的神经元坏死(均P <0.05).NL101的作用与SAHA大致相当.结论:NL101对HCA诱导的神经元损伤有保护作用,高浓度NL101对神经元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与经典的SAHA作用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 药物作用 高半胱氨酸 药理学 组蛋白乙酰基 拮抗剂和抑制剂 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慢血流或无复流风险评估 被引量:1
2
作者 穆怀彬 林琳 +3 位作者 李静 李燕 王海荣 卢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接受PCI的AMI患者280例,根据PCI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IMI)血流... 目的探讨术前组蛋白去乙酰化酶3(HDAC3)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风险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6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接受PCI的AMI患者280例,根据PCI术后心肌灌注分级(TIMI)血流分级分为慢血流/无复流组(TIMI≤Ⅱ级)54例和正常血流组(TIMI>Ⅱ级)226例。比较2组人口学特征、基础疾病、入院时基线资料、术前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术前实验室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相关指标对慢血流/无复流的预测价值。结果慢血流/无复流组吸烟史、Killip分级Ⅱ级比例、心率、再灌注时间、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NLR)、D-二聚体及HDAC3水平高于正常血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再灌注时间、NLR、HDAC3是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P<0.05,P<0.01)。再灌注时间+NLR预测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98(95%CI:0.664~0.922,P=0.002),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87、0.73;再灌注时间+NLR联合血清HDAC3预测AMI患者PCI后慢血流/无复流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3(95%CI:0.790~0.922,P<0.01),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0.93、0.84。结论术前HDAC3水平是AMI患者PCI术后慢血流/无复流的影响因素,在再灌注时间和NLR的基础上检测术前血清HDAC3可为慢血流/无复流的评估提供额外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组蛋白乙酰基 血流速度 影响因素分析 慢血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上皮中的表达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段甦 韩新玲 +1 位作者 李颖 张罗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1年第6期375-378,共4页
目的从组织学层面对比研究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上皮和正常鼻黏膜上皮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的表达情况。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鼻过敏科手术患者中,收集6名对照鼻黏膜和7例AR患者鼻黏膜,应用实时... 目的从组织学层面对比研究变应性鼻炎(AR)鼻黏膜上皮和正常鼻黏膜上皮中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的表达情况。方法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鼻过敏科手术患者中,收集6名对照鼻黏膜和7例AR患者鼻黏膜,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染色分别检测HDAC1、HDAC9、SIRT6、SIRT7 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HDAC1、HDAC9、SIRT6和SIRT7的mRNA在AR鼻黏膜中表达较正常对照组上调,尤其是HDAC1、HDAC9和SIRT7;免疫组化染色显示,AR组中这4种HDACs在鼻黏膜上皮中表达增强。结论AR鼻黏膜上皮细胞多种HDACs表达上升,可能与AR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变应原得以进入体内引发变态反应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变应性 常年性 免疫组织化学 组蛋白乙酰基 聚合链反应 上皮屏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SAHA联合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的协同杀伤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燕燕 尤良顺 +1 位作者 钱文斌 童茵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3-478,共6页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SAHA联合伊马替尼(imatinib,IM)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株的协同杀伤作用,并探讨其分子学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SAHA和IM分别或联合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细胞... 目的:观察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抑制剂SAHA联合伊马替尼(imatinib,IM)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细胞株的协同杀伤作用,并探讨其分子学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SAHA和IM分别或联合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细胞,MTT比色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应用Hoechst荧光染色法和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药物处理后Bcr-Abl及其下游信号途径蛋白的表达、Caspase途径活化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SAHA和IM单独作用K562细胞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细胞生长(SAHA:F=433.8,P<0.001;IM:F=54.14,P<0.001);两药联合对细胞的生长有协同杀伤作用,联合指数CI<1。FACS分析和Hoechst荧光染色证实,SAHA和IM两药联合能加速K562细胞的凋亡,激活Caspase-3、Caspase-8和PARP,下调抗凋亡蛋白Mcl-1表达。此外,SAHA和IM联用能抑制Bcr-Abl及其磷酸化水平,下调JAK2和磷酸化STAT5表达。结论:HDAC抑制剂SAHA联合IM能协同杀伤CML细胞、加速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是两药联用协同抑制了Bcr-Abl及其磷酸化水平,抑制JAK2/STAT5信号途径和下调下游靶基因Mc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562细胞/药物作用 白血病 髓系 慢性 Bcr-Abl阳性/药物疗法 组蛋白乙酰基/分析 伊马替尼/治疗应用 融合蛋白 Bcr-Abl/分析 细胞凋亡/药物作用 肿瘤细胞 培养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AC9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5
作者 靳洲 李其富 +3 位作者 马琳 王淑荣 陈志斌 廖小平 《临床误诊误治》 2017年第1期112-115,共4页
基于双胞胎、家族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脑梗死的平均遗传度约为37.9%,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stroke,LAA-S)的遗传度约为40.0%,心源性栓塞型遗传度约为32.6%,小动脉闭塞型遗传度约... 基于双胞胎、家族及分子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脑梗死的平均遗传度约为37.9%,其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 stroke,LAA-S)的遗传度约为40.0%,心源性栓塞型遗传度约为32.6%,小动脉闭塞型遗传度约为16.1%,提示脑梗死存在遗传异质性,且遗传因素对LAA—S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DAC9 组蛋白乙酰基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链脂肪酸及其在微生物肠脑轴中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赵暾 王韵 +3 位作者 马雅军 潘燕 赵瑞雪 李淑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16-1117,共2页
人体内都存在数目巨大的肠道微生物群,它们从生命早期就开始对大脑功能的发育以及宿主的生理特征产生影响。肠道微生物群与大脑之间通过免疫反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元等信号途径实现相互通信,调节神经行为表型。肠道菌群紊乱... 人体内都存在数目巨大的肠道微生物群,它们从生命早期就开始对大脑功能的发育以及宿主的生理特征产生影响。肠道微生物群与大脑之间通过免疫反应、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元等信号途径实现相互通信,调节神经行为表型。肠道菌群紊乱与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相关,并在情绪,认知,疼痛的调节起重要作用[1-2]。短链脂肪酸(SCFA)是结肠内细菌发酵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产生的主要代谢产物。它不仅可以作为结肠的能量来源,还能通过微生物群-肠-脑轴发挥其神经活性。增加SCFA产生仅通过调节饮食中膳食纤维的摄入即可实现。近年来,微生物-肠-脑轴的概念引起了科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酸 胃肠道微生物组 乙酸盐 组蛋白乙酰基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