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0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丹参酮ⅡA辅助治疗脑梗死的效果
1
作者 张丽霞 杨清洁 《河南医学研究》 2025年第3期500-503,共4页
目的基于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冠状动脉微循环探讨丹参酮ⅡA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23年1—4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脑... 目的基于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冠状动脉微循环探讨丹参酮ⅡA治疗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2023年1—4月收治的9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脑梗死治疗方法,观察组在常规脑梗死治疗方法的基础上接受丹参酮ⅡA治疗。评估两组疗效。比较两组血清抗炎因子、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表达、冠状动脉微循环相关指标及血流量动力学参数。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一氧化氮(NO)、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脑血流量(Q_(mean))、平均血流速度(V_(mean))均高于对照组(P<0.0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血栓素B2(TXB2)、动态阻抗(DR)、血管特征性阻抗(ZCV)、脑血管外周阻力(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提高治疗脑梗死效果,其作用机制与通过调控TLR4/NF-κB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及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血流动力参数有关,且不增加不良反应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丹参酮ⅱa TLR4/NF-κB信号通路 炎症因子 冠状动脉微循环 血流动力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胆道闭锁肝纤维化大鼠SMAD4 SMAD7及I型胶原蛋白的影响
2
作者 宋海容 邱建利 +2 位作者 李灿灿 华春兰 段昱 《安徽医学》 2024年第5期537-541,共5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通过调控SMAD4、SMAD7蛋白延缓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吡非尼酮组(300 mg/kg)和丹参酮ⅡA组(20 mg/kg),每组6只。除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通过调控SMAD4、SMAD7蛋白延缓胆道闭锁肝纤维化的机制。方法30只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吡非尼酮组(300 mg/kg)和丹参酮ⅡA组(20 mg/kg),每组6只。除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鼠采用胆总管注射无水乙醇的方法复制胆道闭锁肝纤维化模型,造模后第1天,吡非尼酮组和丹参酮ⅡA组鼠给予相应药物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鼠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10 mL/kg)灌胃。给药20 d后,采用戊巴比妥钠过量麻醉动物留取标本,比较各组间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SMAD4、SMAD7的表达以及肝组织中collagen I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总胆红素升高(P<0.05),肝组织呈明显的纤维化改变,肝组织SMAD4、collagen I蛋白表达水平升高,SMAD7表达降低(P<0.05);丹参酮ⅡA治疗后,SMAD4、collagen I表达水平下降,SMAD7表达升高(P<0.05),且大鼠肝纤维化较吡非尼酮组明显减轻。结论丹参酮ⅡA可以有效延缓胆道闭锁肝纤维化进展,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TGF-β/Smads中关键蛋白SMAD4及SMAD7的表达,从而减少肝组织中collagen I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胆道闭锁 肝纤维化 TGF-β1/Smads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疗效及对心功能改善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周付娇 吕勇 张静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01-1305,共5页
目的 分析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e sulphonate, STS)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对患者氧化应激、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 MYO)、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 目的 分析丹参酮ⅡA磺酸钠(sodium tanshinone sulphonate, STS)联合尼可地尔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 CHD)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对患者氧化应激、血清肌红蛋白(myoglobin, MYO)、肌钙蛋白T(cardiac troponin T,cTn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CHD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64例,使用简单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82例(尼可地尔治疗)和观察组82例(STS联合尼可地尔治疗)。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氧化应激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脂质过氧化产物(lipid peroxide, LP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 GSH-PX)]、血清MYO、cTnT水平、心功能指标[心排血量(cardiac output, CO)、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心绞痛症状、生活质量及运动耐力,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5.12%vs 82.93%,P<0.05);观察组治疗后SOD、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LPO、MD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血清Myo、cTn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CO、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5.74±0.59)L/min vs(5.38±0.46)L/min,P<0.01;(55.06±4.27)%vs(49.14±3.85)%,P<0.01];观察组治疗后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心绞痛分级显著低于对照组,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六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TS联合尼可地尔治疗CHD稳定性心绞痛有助于提升疗效,减轻氧化应激,保护患者心功能,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丹参酮ⅱa 尼可地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参酮Ⅱ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
4
作者 孙田田 刘宏潇 陈悦宁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11期2227-2233,共7页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参酮Ⅱ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PubChem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和SuperPred数据库收集丹参酮ⅡA的主要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 目的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参酮Ⅱ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作用机制。方法运用PubChem数据库、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和SuperPred数据库收集丹参酮ⅡA的主要作用靶点,通过GeneCards数据库、TTD数据库和DisGeNET数据库获取AS的主要靶点,筛选药物与疾病的共同靶点,构建药物—疾病—作用靶点网络图,并借助STRING平台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网络,采用DAVID数据库行GO(gene ontology)功能富集分析与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通路富集分析,明确丹参酮ⅡA治疗AS的核心靶点及作用机制,运用AutoDockTools1.5.6软件对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潜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共获取丹参酮ⅡA作用靶点138个,AS疾病靶点2676个,丹参酮ⅡA-AS交集靶点29个,丹参酮ⅡA治疗AS的核心靶点为EGFR(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HSP90AA1(heat shock protein 90 alpha family class a member 1)、KDR(kinase insert domain receptor)、GSTP1(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P1)、MAPK14(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14);GO功能富集分析发现1182个结果,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56个结果,丹参的关键活性成分丹参酮ⅡA与5个潜在靶点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预测的关键成分与核心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丹参酮ⅡA治疗AS具有多靶点、多通路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AS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炎 强直性 丹参酮ⅱa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氧化硫磺化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连续化合成
5
作者 闵书樑 周长路 +3 位作者 王超颖 万海涛 俞伟 辛忠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2-809,共8页
利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制作了一种厘米级类卡特彼勒3D微流控芯片,并在微流控芯片内以三氧化硫为磺化剂连续制备丹参酮ⅡA磺酸钠。停留时间分布测试结果表明:微流控芯片内的整体流动状态接近于平推流。最佳磺化条件为:磺化温度25℃,n(S... 利用飞秒激光微加工技术,制作了一种厘米级类卡特彼勒3D微流控芯片,并在微流控芯片内以三氧化硫为磺化剂连续制备丹参酮ⅡA磺酸钠。停留时间分布测试结果表明:微流控芯片内的整体流动状态接近于平推流。最佳磺化条件为:磺化温度25℃,n(SO_(3))/n(丹参酮ⅡA)=2.0,停留时间2 min。与传统硫酸间歇工艺相比,丹参酮ⅡA磺酸钠产率由68.0%提升至92.3%,反应时间由120 min降低至2 min,E因子由27.7降低至2.1。实现了丹参酮IIA磺酸钠的绿色、安全、高效连续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硫 丹参酮ⅱa磺酸钠 微流控芯片 停留时间分布 绿色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A期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及预测模型构建
6
作者 力一凡 刘鑫 +1 位作者 李姝蒙 张青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13-720,共8页
目的 分析ⅡA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从SEER数据库收集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美国癌症中心登记诊断为ⅡA期结直肠癌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847例,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应用COX比例风险... 目的 分析ⅡA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方法 从SEER数据库收集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美国癌症中心登记诊断为ⅡA期结直肠癌并行手术治疗的患者4847例,应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ⅡA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肿瘤部位、神经侵犯、淋巴结清扫数量、癌胚抗原水平和辅助化疗是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因素(P<0.001)。多因素分析确定了与总生存期有关的独立风险因素,分别是年龄、神经侵犯、淋巴结清扫数量、癌胚抗原水平和辅助化疗(P<0.001)。据此绘制生存曲线,并对不同神经侵犯状态患者进行分层分析,PNI(+)和PNI(-)的患者经过辅助化疗后均表现出预后改善,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52)。根据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ROC曲线显示,列线图可以准确预测ⅡA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1年(AUC=0.727)、3年(AUC=0.697)、5年(AUC=0.692)的生存率,在测试集中1、3、5年生存率AUC分别为0.760、0.722和0.704。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为ⅡA期结直肠癌术后患者的预后及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ⅱa 术后 辅助化疗 SEER数据库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丹参酮ⅡA的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ZIF-8 MOF制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促进作用观察
7
作者 蒙泽婧 龙海军 +2 位作者 陈滕 汪祖华 朱月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24期24-28,共5页
目的制备负载丹参酮ⅡA的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ZIF-8MOF(Fe_(3)O_(4)@ZIF-8@TanⅡA),并观察Fe_(3)O_(4)@ZIF-8@TanⅡ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方法 用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8)对Fe_(3)O_(4)纳米粒进... 目的制备负载丹参酮ⅡA的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ZIF-8MOF(Fe_(3)O_(4)@ZIF-8@TanⅡA),并观察Fe_(3)O_(4)@ZIF-8@TanⅡ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成骨分化的促进作用。方法 用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ZIF-8)对Fe_(3)O_(4)纳米粒进行表面修饰,将丹参酮ⅡA(TanⅡA)装载载入磁性纳米粒子Fe_(3)O_(4)@ZIF-8 MOF中,HPLC检测Fe_(3)O_(4)@ZIF-8@TanⅡA的载药量和包封率,测算Fe_(3)O_(4)@ZIF-8@TanⅡA的药物释放率。BMSCs细胞经体外培养后分为4组,对照组加入成骨诱导液+完全培养基,游离药物组加入成骨诱导液+含10.27μg/m L的TanⅡA完全培养基,载体组加入成骨诱导液+含100μg/m L的Fe_(3)O_(4)@ZIF-8 MOF完全培养基,载药组加入成骨诱导液+含100μg/m L的Fe_(3)O_(4)@ZIF-8@TanⅡA完全培养基,采用MTT法检测各组不同时点(给药1、4、7 d)细胞OD值,碱性磷酸酶(ALP)试剂盒检测不同时点(给药1、4 d)ALP活性。结果 Fe_(3)O_(4)@ZIF-8@TanⅡA的平均粒径为307.12 nm,PDI为0.090,电位为-40.03 m V,呈类球形,表面较为粗糙,比表面积为337.32 m^(2)/g,磁饱和强度约为48 emu/g,具有良好的超顺磁性;Fe_(3)O_(4)@ZIF-8@TanⅡA的载药量为10.27%,包封率为80.36%,体外释放具有p H响应性,能在骨质疏松微环境中加快释药速率。与对照组比较,载药组给药4 d细胞OD值增加,其余3组给药7 d细胞OD值增加(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载药组给药1 d细胞ALP活性增强,载体组和载药组给药4 d细胞ALP活性增强(P均<0.05)。结论 Fe_(3)O_(4)@ZIF-8@TanⅡA具有良好的载药性能和超顺磁性,有较高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并能达到缓慢释放药物的效果,且能够改善TanⅡA水溶性、成药性差等缺点,Fe_(3)O_(4)@ZIF-8@TanⅡA对BMSCs的增殖和分化具有协同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磁性纳米粒子 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研究丹参酮ⅡA抑制小鼠睾丸细胞凋亡的作用
8
作者 王呈祥 郑长民 +4 位作者 何怡宁 张胜昌 张亚萍 黄德伦 白琳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50-56,共7页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SA)对热应激导致的小鼠睾丸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6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热应激(HS)组和TSA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小鼠使用单次睾丸热应激处理构建睾丸损伤模型,...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TSA)对热应激导致的小鼠睾丸损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取60只C57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热应激(HS)组和TSA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2只。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小鼠使用单次睾丸热应激处理构建睾丸损伤模型,分别于造模后第2天开始,TSA低、中、高剂量组小鼠分别按10μg/g、20μg/g、40μg/g的剂量腹腔注射溶解于二甲基亚砜(DMSO)的TSA溶液,HS组小鼠注射给予等容积的DMSO溶剂,连续干预7 d。利用病理学、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分子生物学技术等多种手段,研究TSA对热应激致小鼠睾丸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HS组小鼠睾丸曲细精管直径显著减小,睾丸组织内细胞凋亡显著增加,睾酮含量显著降低(P<0.05);与HS组比较,TSA干预后,小鼠睾丸曲细精管直径显著增大,睾丸组织内细胞凋亡显著减少,睾酮含量显著上升(P<0.05)。通过高通量转录组测序,HS组与空白对照组、TSA中剂量组间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聚类于细胞凋亡信号通路;Western blot结果表明HS组通过上调细胞凋亡通路内蛋白表达导致细胞凋亡的发生,引起睾丸组织器质性病变,进而影响睾丸分泌功能;TSA干预后能够抑制细胞凋亡通路内蛋白表达,缓解由热应激导致的睾丸损伤。[结论]TSA能够有效缓解由热应激引起的小鼠睾丸损伤,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而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热应激 睾丸损伤 细胞凋亡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及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
9
作者 李雯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第30期95-97,共3页
目的:探究丹参酮ⅡA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及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以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进行研究设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目的:探究丹参酮ⅡA注射液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心电图及血清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泰州市人民医院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00例,以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进行研究设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丹参酮ⅡA注射液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改善率、血清心肌酶谱[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水平、N端-前脑钠肽(NT-proBNP)及白介素-6(IL-6)水平。结果:连续治疗2周后,观察组患者心电图ST段改善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CK-MB和cTnI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但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更大,数值更低,差异显著(P<0.05);两组患者NT-proBNP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有所下降,且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下降幅度更大,数值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丹参酮ⅡA注射液能显著改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心电图表现,降低血清心肌酶谱和炎症因子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心绞痛 丹参酮ⅱa注射液 心电图 血清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SBEⅡa、SSⅡa基因片段的克隆及VIGS重组载体的构建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淼淼 南富波 +1 位作者 刘伟 李卫华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961-1966,共6页
【目的】克隆小麦SBEⅡa、SSⅡa基因部分序列并构建二者的VIGS重组载体,为在小麦上利用VIGS技术研究SBEⅡa、SSⅡa基因与小麦淀粉合成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小麦SBEⅡa(AF286319.1)、SSⅡa(AF155217.2)基因序列... 【目的】克隆小麦SBEⅡa、SSⅡa基因部分序列并构建二者的VIGS重组载体,为在小麦上利用VIGS技术研究SBEⅡa、SSⅡa基因与小麦淀粉合成的关系奠定基础。【方法】根据GenBank中公布的小麦SBEⅡa(AF286319.1)、SSⅡa(AF155217.2)基因序列分别设计特异引物,利用RT-PCR技术克隆SBEⅡa、SSⅡa基因的特异片段。然后以BSMV:γ-PDS为原载体,通过酶切连接用SBEⅡa、SSⅡa基因片段分别将原载体中的PDS基因进行替换,从而构建BSMV:γ-SBEⅡa和BSMV:γ-SSⅡa重组载体。【结果】克隆的SBEⅡa和SSⅡa基因片段长分别是178 bp和171 bp。序列分析表明:SBEⅡa基因片段与小麦SBEⅡa(AF286319.1)序列同源性为100%;、SSⅡa基因片段与SSⅡa(AF155217.2)序列同源性也为100%;酶切鉴定结果表明成功构建BSMV:γ-SBEⅡa和BSMV:γ-SSⅡa重组载体。【结论】构建的BSMV:γ-SBEⅡa和BSMV:γ-SSⅡa重组载体将为下一步利用VIGS技术在小麦上研究SBEⅡa、SSⅡa基因与小麦淀粉合成的关系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SBEⅱa SSⅱa VIGS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效果分析
11
作者 李世鑫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32期32-34,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随机分组,即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7月—2023年7月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随机分组,即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3例。参照组采用多奈哌齐治疗,研究组在参照组基础上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认知功能、智力水平、生活能力、炎性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参照组高(P=0.002)。治疗后,两组认知功能、智力水平、生活能力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较参照组高(P<0.05)。治疗后,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其智力水平和生活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磺酸钠 多奈哌齐 血管性认知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保护作用及GFA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4
12
作者 陈卫银 孙承铭 +4 位作者 王会民 朱观祥 祝彼得 马岱朝 刘福友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5-37,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大脑中动脉梗死组(NS+MCAO组)、丹参酮ⅡA预处理组、假手术组和空白组。采用ZeaLonga线栓法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观察各组组织...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预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生理盐水+大脑中动脉梗死组(NS+MCAO组)、丹参酮ⅡA预处理组、假手术组和空白组。采用ZeaLonga线栓法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观察各组组织病理学改变,测定胶质细胞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水平。结果丹参酮ⅡA预处理能减轻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的神经损伤,丹参酮ⅡA预处理组GFAP表达程度较NS+MCAO组高(P<0.05)。结论丹参酮ⅡA预处理能够促进缺血后星型胶质细胞活化增殖,减轻缺血性脑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胶质细胞酸性蛋白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大鼠缺氧及正常心肌细胞内钙、膜电位和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被引量:48
13
作者 孙学刚 贾玉华 张丽华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9期21-23,共3页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抗心律失常的分子机理。方法:胰蛋白酶法分离培养心肌细胞,用不同荧光染料分别标记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上测定Tan血清对心肌细胞内钙[Ca2+]i、膜电位(MP)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结果:缺氧使心肌细胞[Ca...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Tan)抗心律失常的分子机理。方法:胰蛋白酶法分离培养心肌细胞,用不同荧光染料分别标记细胞,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上测定Tan血清对心肌细胞内钙[Ca2+]i、膜电位(MP)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变化。结果:缺氧使心肌细胞[Ca2+]i升高,而使MP和MMP降低,Tan血清降低缺氧心肌细胞[Ca2+]i,升高了缺氧引起的MP和MMP降低,使缺氧状态下MP和MMP保持在基线水平。结论:Tan降低了缺氧引起的[Ca2+]i升高,升高了缺氧引起的MP和MMP降低,保护心肌细胞,防治心律失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大鼠 缺氧 心肌细胞 膜电位 线粒体膜电位 抗心律失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下丹参酮Ⅱ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HIF-1α与c-Myc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4
作者 冯玉光 宗绪山 +2 位作者 邢国辉 吴美英 朱芸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7-8,共2页
目的观察低氧下丹参酮ⅡA(TanⅡ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 IF-1α)与c-Myc表达的影响和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氯化钴创建低氧模型,设常氧对照组、低氧对照组和低氧加不同浓度TanⅡA组。分别取0.5、2.0、10.0 mg/L TanⅡA... 目的观察低氧下丹参酮ⅡA(TanⅡA)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低氧诱导因子1α(H IF-1α)与c-Myc表达的影响和二者的相关性。方法用氯化钴创建低氧模型,设常氧对照组、低氧对照组和低氧加不同浓度TanⅡA组。分别取0.5、2.0、10.0 mg/L TanⅡA干预低氧胃癌细胞48 h后,免疫细胞化学二步法检测H IF-1α和c-Myc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TanⅡA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 IF-1α和c-Myc蛋白表达,且二者呈高度正相关(r=0.901,P<0.05)。结论低氧条件下,TanⅡA可同时抑制人胃癌SGC-7901细胞H IF-1α和c-Myc蛋白的表达,提示TanⅡA可能对抑制肿瘤的无氧糖酵解和VEGF表达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低氧 胃肿瘤 低氧诱导因子-1Α C-MY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4
15
作者 翟学敏 和水祥 +4 位作者 任牡丹 陈静宏 王治伦 韩敏 侯和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3-169,共7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经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作用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值;流式细胞仪及Hoechst33342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SP法及灰度测...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EGF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经不同浓度丹参酮ⅡA作用后,用MTT法检测细胞增值;流式细胞仪及Hoechst33342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免疫细胞化学SP法及灰度测定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及其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表达;放射免疫法检测EGF含量。结果:丹参酮ⅡA对肝癌细胞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以0.5μg/ml作用终浓度抑制效果最明显,其48h的抑制率为72.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0.5μg/ml丹参酮ⅡA作用后,随时间的延长,凋亡率逐渐升高,48h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24h,48h,72h凋亡率分别为(4.06±0.27)%、(7.58±0.56)%、(5.23±0.13)%],与对照组比较,各处理组都有显著性差异(均P<0.01);Hoechst33342染色可见凋亡细胞皱缩,核染色质浓缩,核碎裂,亦可见典型的凋亡小体;免疫细胞化学SP法显示:随着丹参酮ⅡA作用浓度的增大,EGF及EGFR表达下调,其0.5μg/ml组48h的高表达率分别为10%,20%,灰度值分别为181.52±1.63,179.37±1.59,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射免疫法显示:丹参酮ⅡA作用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EGF含量明显下降。结论:丹参酮ⅡA可抑制人肝癌细胞SMMC-7721的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此作用可能与细胞内EGF及EGFR表达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病理学 丹参酮/药理学 表皮生长因子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丹参酮ⅱa SMMC-7721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厄贝沙坦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刘文星 马承红 +2 位作者 王晓军 徐丽梅 杨慧荣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4期233-235,共3页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36例)和联合用药组(36例),均服用厄贝沙坦150mg/d,联合用药组加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60mg/d,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尿...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2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厄贝沙坦组(36例)和联合用药组(36例),均服用厄贝沙坦150mg/d,联合用药组加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60mg/d,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C反应蛋白(CRP)及血糖、血脂变化情况。结果2组UAER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或P<0.01),但联合用药组好于厄贝沙坦组(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及CRP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厄贝沙坦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血糖、血脂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厄贝沙坦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联合治疗早期DN,能改善血液流变学,降低CRP,减少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延缓肾损害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糖尿病肾病 丹参酮ⅱa磺酸钠 厄贝沙坦 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88
17
作者 叶龙彬 奚涛 +1 位作者 陈峰 王瑜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7-270,共4页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以水溶性的丹参酮ⅡA纳米制剂灌胃给药 ,观测其对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脑梗塞范围和脑含水量以及脑组织SOD活力、MDA... 目的 :观察丹参酮Ⅱ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 ,以水溶性的丹参酮ⅡA纳米制剂灌胃给药 ,观测其对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脑梗塞范围和脑含水量以及脑组织SOD活力、MDA含量和NO水平的影响。结果 :丹参酮ⅡA(2 5mg/kg)能使脑缺血大鼠的神经行为明显改善 ,脑梗塞范围和脑含水量显著降低 ;丹参酮ⅡA亦能拮抗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SOD活力的下降及MDA含量的升高 ,并使脑组织NO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丹参酮ⅡA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丹参酮ⅱa 纳米制剂 局灶性脑缺血 自由基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增效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VEGF、SDF-1表达 被引量:12
18
作者 杨彦 陈庆伟 +1 位作者 曹广煜 李桂琼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3-86,共4页
目的:研究在丹参酮ⅡA的辅助下,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VEGF与SDF-1表达是否能增强,从而促进细胞归巢。方法: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 目的:研究在丹参酮ⅡA的辅助下,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EPCs)VEGF与SDF-1表达是否能增强,从而促进细胞归巢。方法: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D大鼠骨髓单个核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皮生长因子((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诱导培养,并进行形态学、免疫学(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功能学(Dil-acLDL与FITC-UEA-1双荧光染色)鉴定。将鉴定为EPCs的细胞分为单纯EPCs组(对照组)、EPCs+丹参酮ⅡA组(加药组)。细胞培养第9d,Western blot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VEGF、SDF-1基因与蛋白表达。结果:EPCs+丹参酮IIA组VEGF、SDF-1基因与蛋白表达均高于EPCs组(p均<0.05)。结论:丹参酮ⅡA可上调大鼠骨髓源性内皮祖细胞VEGF及SDF-1表达,从而可能在缺血环境中更好促进EPCs归巢,更有效促进血管修复与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 内皮祖细胞 丹参酮ⅱa 归巢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参酮Ⅱ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NO含量及NOS、iNOS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9
作者 李浩 刘开祥 俸军林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TanⅡ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TanⅡ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的影响,探讨其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TanⅡA低、高剂量组,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anⅡA高、低剂量组于术前连续灌胃给予高、低剂量TanⅡA3d,每日1次。各组于脑缺血90min再灌注24h后进行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检测脑组织和血清中NO含量和NOS、iNOS活性的变化。结果TanⅡA高、低剂量组脑组织缺血损伤病理学改变明显轻于缺血再灌注组,TanⅡA高剂量组缺血改变亦轻于低剂量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脑组织和血清中NO含量和NOS、iNOS活性明显升高;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TanⅡA高、低剂量组脑组织和血清中NO含量和NOS、iNOS活性均明显降低,高、低剂量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anⅡA可减轻神经元损伤程度,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NOS、iNOS活性,减少NO含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损伤 一氧化氮 一氧化氮合酶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 丹参酮ⅱa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Ⅱa类细菌素乳酸菌的筛选、鉴定与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岳喜庆 郭晨 +3 位作者 闵钟熳 李振华 黄威 顾光珍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6-59,共4页
使用牛津杯筛选法从发酵泡菜中筛选到1株对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米曲霉具有抑制作用的乳酸菌BC-3,排除有机酸、H2O2干扰及蛋白酶处理失活,确定了抑菌物质为细菌素,发现该细菌素在pH5.0~12.0的条件下都... 使用牛津杯筛选法从发酵泡菜中筛选到1株对大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米曲霉具有抑制作用的乳酸菌BC-3,排除有机酸、H2O2干扰及蛋白酶处理失活,确定了抑菌物质为细菌素,发现该细菌素在pH5.0~12.0的条件下都有抑菌活性;在100℃热处理20min后活性基本不变。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对该菌株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显示,BC-3菌株归属为屎肠球菌(Entorococcus faecium),根据细菌素的一般分类原则将该细菌归类为IIa类细菌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屎肠球菌 ⅱa类细菌素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