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扩弓和Ⅱ类牵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2分类错 被引量:2
1
作者 金作林 陈楠 王海雪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07-710,共4页
目的 :应用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 ,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 15例 ,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 /下颌牙弓以及... 目的 :应用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Ⅱ类牵引方法矫治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 ,观察并比较矫治前后硬组织X线头影测量以及模型的变化。方法 :选取临床矫治的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成人病例 15例 ,矫治采用非拔牙矫治的扩大上 /下颌牙弓以及Ⅱ类牵引的方法 ,测量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和模型测量的变化并比较。结果 :头影测量治疗前后上颌骨矢状方向和垂直方向变化不明显 ,下颌骨矢状方向SNB平均增加 2 .5° ,垂直方向下颌平面角平均增加了 2 .7° ,下前面高平均增加了 11.8mm ,上下切牙明显唇倾 ,下颌磨牙明显近移 ;模型测量治疗前后覆牙合明显减小 ,上下颌尖牙间、前磨牙间和上颌磨牙间宽度明显增加 ,下颌磨牙增加不明显。下颌尖牙和磨牙平均近移 4.1mm和 3 .6mm。磨牙关系由Ⅱ类变为I类。结论 :成人安氏Ⅱ类 2分类错牙合可以通过扩大上 /下颌牙弓和II类牵引方法矫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大上/下牙弓 ⅱ类牵引 成人 安氏2分错(h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egg技术Ⅱ类牵引与后倾支抗弯打开咬合作用的评价 被引量:3
2
作者 沈刚 陈荣敬 +1 位作者 刘侃 王萍 《口腔医学纵横》 CSCD 1996年第3期160-161,共2页
作者选择恒牙初期男女患儿30名,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单纯使用支抗弯曲,第二组单纯使用Ⅱ类牵引,等三组合并使用支抗弯曲及Ⅱ类牵引。测出五个月末三组患者前牙覆(牙合)打开的程度。结果显示:第一组咬合打开的均值(mm)为2.94,第二组为2.... 作者选择恒牙初期男女患儿30名,随机分成三组。第一组单纯使用支抗弯曲,第二组单纯使用Ⅱ类牵引,等三组合并使用支抗弯曲及Ⅱ类牵引。测出五个月末三组患者前牙覆(牙合)打开的程度。结果显示:第一组咬合打开的均值(mm)为2.94,第二组为2.86,第三组为3.97。方差分析表明第一、二组间打开咬合无显著差别;第一、第二组与第三组间均有显著差别(P<0.01),说明支抗弯与Ⅱ类牵引独立应用于打开咬合效能相对虽低,但作用是肯定的。而联合使用这两种手段是打开咬合的最佳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gg矫治技术 咬合 固定 矫正器 ⅱ类牵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隐形矫治配合Ⅱ类牵引时附件高度对尖牙稳定及矫治器贴合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建浩 廖慧明 +1 位作者 赵丹 李亚如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63-568,共6页
目的:研究隐形矫治器配合Ⅱ类牵引时,垂直矩形附件高度对尖牙稳定及矫治器贴合的影响,为临床附件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建立含有牙槽骨-牙周膜-上牙列-隐形矫治器-附件-树脂扣的有限元模型,其中附件设置3种高度(分别为3、4、5 mm),模拟上... 目的:研究隐形矫治器配合Ⅱ类牵引时,垂直矩形附件高度对尖牙稳定及矫治器贴合的影响,为临床附件设计提供参考。方法:建立含有牙槽骨-牙周膜-上牙列-隐形矫治器-附件-树脂扣的有限元模型,其中附件设置3种高度(分别为3、4、5 mm),模拟上颌尖牙受到1 N的颌间牵引力,读取施力瞬间尖牙位移、牙周膜应力分布,并计算尖牙与矫治器各个定位点的相对位移以评价尖牙区矫治器贴合情况。结果:对尖牙施加牵引力后,随着附件高度增加,尖牙位移及牙周膜应力先减小后增大,表现为4 mm附件<5 mm附件<3 mm附件;4 mm附件尖牙与矫治器之间的龈方相对位移最小;5 mm附件尖牙与矫治器之间的牙合方相对位移最小。结论:隐形矫治器配合Ⅱ类牵引时,适当增大垂直附件高度有利于尖牙稳定及尖牙区矫治器贴合,但应结合尖牙临床冠长度,选择最佳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ⅱ类牵引 附件高度 尖牙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Ⅱ类牵引方式对下颌磨牙移动影响的对比研究
4
作者 项国华 谌东明 胡宏娥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8-288,共1页
关键词 ⅱ类牵引方式 下颌磨牙 正畸治疗 矫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Ⅱ类牵引内收前牙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5
作者 李振霞 付亦蛟 +3 位作者 黄兴太 郑轶刊 侯俊祥 刘超 《医用生物力学》 2025年第4期828-835,共8页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Ⅱ类牵引内收上前牙的生物力学特征,比较两种牵引方式的差异。方法基于1个磨牙远中关系、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病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前牙整体内收0.2 mm时的牙位移、受力及牙周膜应力分布。工况1:无牵... 目的研究无托槽隐形矫治联合Ⅱ类牵引内收上前牙的生物力学特征,比较两种牵引方式的差异。方法基于1个磨牙远中关系、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的病例,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前牙整体内收0.2 mm时的牙位移、受力及牙周膜应力分布。工况1:无牵引;工况2:120 gⅡ类牵引,上尖牙、下第一磨牙矫治器切割牵引钩;工况3:120 gⅡ类牵引,矫治器开窗配合粘接牵引扣于相同牙位。结果Ⅱ类牵引显著增强上前牙舌向及下后牙近移趋势,减少上后牙近移及下前牙舌移。水平向牙受力小。矢状方向,工况2平均有效减少上后牙近移力0.13 N,平均增加下后牙近移力0.31 N,工况3显著增加上尖牙远移力0.40 N和下第一磨牙近移力1.14 N。垂直方向,工况2增加上前牙伸长力平均0.22 N及下第二磨牙伸长力0.20 N;工况3增加上尖牙伸长力0.91 N,减少下第一磨牙压低力0.27 N,减少第二磨牙伸长力0.25 N。3组牙周膜应力分布总体相似,工况3下第一磨牙最大主应力分布范围增大,数值未显著升高。结论工况2更有利于保护上后牙支抗、实现下后牙整体近中移动,工况3显著增加上尖牙伸长力和远移力、下第一磨牙近移力,但未显著增加牙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托槽隐形矫治 ⅱ类牵引 前牙内收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矫治上前牙区不同Ⅱ类牵引位置的有限元分析
6
作者 邓文磊 罗思阳 +1 位作者 张军梅 郑之峻 《医用生物力学》 2025年第4期851-857,共7页
目的 定量分析上颌固定矫治不同Ⅱ类牵引位置上牙的初始位移及牙周膜应力分布,为更好应用Ⅱ类牵引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上颌固定矫治Ⅱ类牵引有限元模型。根据拔牙与否、上前牙区牵引位置不同分4组,8个工况。在上前牙区与下颌第一磨牙颊... 目的 定量分析上颌固定矫治不同Ⅱ类牵引位置上牙的初始位移及牙周膜应力分布,为更好应用Ⅱ类牵引提供参考。方法 建立上颌固定矫治Ⅱ类牵引有限元模型。根据拔牙与否、上前牙区牵引位置不同分4组,8个工况。在上前牙区与下颌第一磨牙颊管之间施加1.2 N载荷,记录并分析上颌牙初始位移及牙周膜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成功构建上颌固定矫治Ⅱ类牵引有限元模型。Ⅱ类牵引会使上前牙腭倾伸长内收。Ⅱ类牵引位置不同时,上牙初始位移和牙周膜von Mises应力不一致。各工况中,牙周膜最大von Mises应力为5.8~12.2 kPa。结论 改变牵引位置将引起力矩改变,使弓丝产生不同形变趋势,影响牙移动。与挂在上尖牙托槽相比,将Ⅱ类牵引挂在牵引钩上将增加前牙深覆[牙合]趋势,且拔牙模型中该趋势更明显。对于安氏Ⅱ类1分类,前牙唇倾,有开[牙合]趋势的患者,考虑将Ⅱ类牵引挂在上前牙区牵引钩[牙合]方,可能更有助于解除前牙开[牙合],使笑弧更加美观,实际效果有待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类牵引 错[牙合] 牵引位置 固定矫治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