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患者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
1
作者 冯会芳 刘亚东 +3 位作者 王贝贝 赵慧杰 石路漫 魏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23-727,共5页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患者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10例(420眼)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个月视力...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后患者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10例(420眼)行ICL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3个月视力恢复情况将患者分为恢复良好组(最佳矫正视力恢复≥0.3 D)、恢复不良组(最佳矫正视力恢复<0.3 D)。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视力恢复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Logistic回归模型对高度近视患者ICL植入术后视力恢复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术后3个月,恢复良好组的患者共149例298眼,恢复不良组的患者共61例122眼。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近视年限、体重指数、学业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恢复不良组患者角膜散光度<1.30 D占比(55.74%)、角膜屈光度<45 D占比(59.02%)、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7分占比(63.93%)、中央平均曲率半径[(7.82±0.27) mm],均低于恢复良好组[83.89%、81.88%、85.91%及(7.90±0.24)mm],角膜前表面中央扁平子午线曲率(k1)[(43.27±1.43)D]、角膜前表面陡峭子午线曲率(k2)[(44.84±1.53)D]、拱高[(628.49±67.28)μm]均高于恢复良好组[(42.73±1.42)D、(44.12±1.47)D、(417.56±80.14)μ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角膜散光度、角膜屈光度、k1、k2、拱高、睡眠PSQI评分均为高度近视患者ICL植入术后患者视力恢复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ogistic回归模型预测高度近视患者ICL植入术后视力恢复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8(95%CI:0.896~0.966),敏感度为83.61%,特异度为91.95%(P<0.05)。结论 角膜散光度、角膜屈光度、k1、k2、拱高、睡眠PSQI评分等均可影响高度近视ICL植入术后患者视力恢复,基于上述因素构建的Logistic回归模型对ICL植入术后患者视力恢复有较高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视力预后 晶状体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拱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81眼术后早期髙眼压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胡春明 汪辉 +1 位作者 谢汉平 罗启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680-681,共2页
目前,矫治屈光不正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等。随着晶体材料的改进以及显微手术的不断发展,眼内屈光手术尤其是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以其矫正度数高、效果稳定而越来... 目前,矫治屈光不正的常用手术方法包括角膜屈光手术和眼内屈光手术等。随着晶体材料的改进以及显微手术的不断发展,眼内屈光手术尤其是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以其矫正度数高、效果稳定而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由于病例数的增多,其术后并发症也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并发症 高眼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 被引量:2
3
作者 吕勇 张金嵩 杨进献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31-532,共2页
目的 评价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对42例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3个月至6年的眼外伤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颞下方平坦部巩膜灌注,最大限度地利用残存的晶状体前囊为依托的二期后房型人... 目的 评价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对42例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3个月至6年的眼外伤患者行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颞下方平坦部巩膜灌注,最大限度地利用残存的晶状体前囊为依托的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以上。结果 无严重远期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0.2~0.4者10眼,0.5~0.9者28眼,≥1.0者4眼。结论 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可靠,是目前矫正晶状体和玻璃体切除术后屈光不正的较好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切除术 玻璃体切除术 手术 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眼外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囊膜破裂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一期植入 被引量:1
4
作者 段国平 《眼科新进展》 CAS 2001年第1期F003-F003,共1页
关键词 白内障 后囊膜破裂 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Ⅱ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中的应用
5
作者 杨宁 邢怡桥 +1 位作者 赵晓辉 贺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4-146,共3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患者行Ⅱ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6例患者均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行Ⅱ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瞳孔状态等情况,...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患者行Ⅱ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26例患者均采用巩膜隧道切口行Ⅱ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和瞳孔状态等情况,随访时间平均为15个月(4~28个月)。结果 26例患者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5者10眼(38.46%);术后末次随访眼压平均为17.2mmHg(1kPa=7.5mmHg,10.9~20.3mmHg);术后末次随访角膜内皮计数为(1163~2133)mm-2,平均为1621mm-2。手术并发症主要有瞳孔变形(4例)、少量前房积血(3例)、角膜轻度水肿(6例)、一过性眼压升高(1例)、虹膜睫状体炎(1例)。结论对于玻璃体切割联合晶状体切除术后无晶状体眼的患者而言,选择Ⅱ期前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房人工晶状体 晶状体 手术 玻璃体切割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飞秒激光制瓣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的早期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被引量:20
6
作者 刘延东 张印博 +3 位作者 康焕君 董兴国 王萌萌 李瑞芳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2-385,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飞秒激光制瓣LASIK(FS-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接受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中高度近视患者35例(69眼)为人工晶状体组... 目的对比分析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与飞秒激光制瓣LASIK(FS-LASIK)治疗中高度近视患者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接受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中高度近视患者35例(69眼)为人工晶状体组,选择同期接受FS-4ASIK的中高度近视患者38例(76眼)为LASIK组,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此外,术前两组患者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CSF)、眩光对比敏感度(glare CSF,GCS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6个月检查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数,计算有效性系数和安全性系数,同时进行CSF和GCSF检查;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患者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前人工晶状体组等效球镜度数为-4.00~-12.00(-8.86±3.70)D,LASIK组为-4.00~-11.75(-8.51±4.20)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和等效球镜度数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6个月人工晶状体组有效性系数和安全性系数均优于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人工晶状体组CSF在1.5 c·d^(-1)、3.0 c·d^(-1)、6.0 c·d^(-1)、12.0 c·d^(-1)和18.0 c·d^(-1)等空间频率,均优于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人工晶状体组GCSF在1.5 c·d^(-1)、3.0 c·d^(-1)、6.0 c·d^(-1)和18.0 c·d^(-1)等空间频率,均优于LASIK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4 h有4例(7眼)患者出现眼压升高,给予前房穿刺放液后眼压得到控制,未见晶状体混浊患者。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和FS-LASIK均可安全有效地治疗中高度近视,但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效果更好,术后患者有效性指数、安全性指数、CSF和GCSF均优于FS-LASI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对比敏感度 眩光对比敏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切口无黏弹剂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海燕 郭琳 +2 位作者 杨文 王从毅 马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44-548,共5页
目的观察2.2 mm微切口无黏弹剂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高度视患者40例(80眼),按术中是否使用黏弹剂随机分为无黏弹剂组(2... 目的观察2.2 mm微切口无黏弹剂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mplantable collamer lens,ICL)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高度视患者40例(80眼),按术中是否使用黏弹剂随机分为无黏弹剂组(2.2 mm微切口ICL植入)(n=22)和有黏弹剂组(3.2 mm切口ICL植入)(n=18)。对比术前及术后1 d、1周、1个月两组患者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手术时间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1 d两组患者左右眼UCVA和角膜内皮细胞数均降低,眼压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无黏弹剂组UCVA恢复正常(左眼:1.00±0.09;右眼:1.01±0.08),而有黏弹剂组患者左右眼UCVA分别为0.84±0.09和0.89±0.10。术后1周无黏弹剂组患者左、右眼眼压降低至(17.85±3.05)mmHg(1 kPa=7.5 mmHg)和(17.64±3.55)mmHg,而有黏弹剂组为(22.11±1.68)mmHg和(21.78±1.96)mmHg。术后1周无黏弹剂组患者左右眼角膜内皮细胞数接近术前水平,分别为(2650.91±227.98)个·mm^-2和(2624.41±161.82)个·mm^-2,而有黏弹剂组为(2524.22±183.83)个·mm^-2和(2570.39±218.67)个·mm^-2。术后1个月有黏弹剂组患者UCVA、眼压和角膜内皮细胞数恢复正常。无黏弹剂组较有黏弹剂组手术时间短,两组除部分患者眼压较高外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2.2 mm微切口无黏弹剂ICL植入术早期视力恢复快、眼压稳定、手术时间短,手术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度近视 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无黏弹剂 临床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近视患者早期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汪宇涵 杨珂 +3 位作者 李晓霞 辛晨 张熙芳 乔利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15-819,共5页
目的探讨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后近视患者早期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5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ICL V4c植入术,且术后1周裸眼视力(UCVA)<术前最佳... 目的探讨中央孔型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ICL)后近视患者早期视力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5月至202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ICL V4c植入术,且术后1周裸眼视力(UCVA)<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术后1周UCVA(logMAR)≥0的近视患者64例(64眼)为视力恢复较差组;匹配同期在我院行ICL植入术,且术后1周UCVA≥术前BCVA的近视患者160例(160眼)为视力恢复较好组。检查患者术前非接触性眼压(NCT)、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SE)、白到白距离(WTW)、角膜曲率(K)、角膜前表面中央扁平子午线曲率(K_(1))、角膜前表面陡峭子午线曲率(K_(2))、角膜内皮细胞计数(ECC)、中央角膜厚度(CCT)、瞳孔直径、前房深度(ACD)、眼轴长度(AL)、晶状体厚度(LT),测量患者术后1周的非接触性眼压(NCT)、球镜度数、柱镜度数、等效球镜度数(SE)、拱高,并记录术中植入ICL的球镜度数、柱镜度数、预期晶状体残留度数和ICL直径。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指标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对视力恢复较差组中37例患者进行术后1个月的指标分析。结果视力恢复较差组患者术前K_(1)、K_(2)均大于视力恢复较好组(P=0.01、0.001),术后UCVA(logMAR)、BCVA(logMAR)均大于视力恢复较好组(均为P<0.001)。两组患者间平均K值、中央平均曲率半径、3 mm区平面中心半径、3 mm区陡中心半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视力恢复较差组术后球镜度数小于视力恢复较好组(P=0.01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较高的K_(2)是影响术后1周视力恢复的危险因素(OR=0.693,P=0.001),较高的术后球镜度数是影响术后1周视力恢复的危险因素(OR=4.131,P=0.003)。视力恢复较差组中37例患者随访至术后1个月,其中25例(67.6%)患者术后UCVA≥术前BCVA,与12例(32.4%)患者术后1个月UCVA<术前BCVA的患者相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球镜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7)。结论术前K_(2)、术后球镜度数是影响ICL术后1周近视患者视力恢复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近视 视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 被引量:5
9
作者 石明华 蒋海翔 +2 位作者 何晓阳 周伟 王静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又称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治疗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9月到2012年9月在汉口爱尔眼科医院行ICL植入术的伴有弱视的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 目的研究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又称可植入式接触镜(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植入术治疗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9月到2012年9月在汉口爱尔眼科医院行ICL植入术的伴有弱视的高度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共11例,随访6个月以上。记录患者术前、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以及术后的Titmus立体视情况。结果术前患者弱视眼平均屈光度为13.55 D(等效球镜),术后为0.33 D。术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50±0.18,术后1周裸眼视力为0.72±0.23,末次随访时裸眼视力进一步提升到0.78±0.22,较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平均提高2行,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9.87,P<0.001)。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为(2678±155)个·mm-2,术后1周为(2466±214)个·mm-2,末次随访时为(2410±142)个·mm-2。术后Titmus立体视检查2例斜视患者没有立体视,其他患者均有立体视,立体视为157″±102″。所有术眼术中、术后均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ICL植入术是治疗成人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安全有效的方法,其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视功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视 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屈光参差 近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高眼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卢 红 沈丽萍 刘 曦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9-350,共2页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高眼压的危险因素、病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2363眼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了解高眼压发生的情况。结果55眼术后发生高眼压,发生率2.33%,其中超声乳化... 目的 探讨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发生高眼压的危险因素、病因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2363眼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资料,了解高眼压发生的情况。结果55眼术后发生高眼压,发生率2.33%,其中超声乳化组为1.3%,囊外摘出组为4%。二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术后高眼压的危险因素与术前有眼内手术史、合并高度近视、合并糖尿病有关。结论 及时发现和正确治疗,尤其时高危人群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可减少术后持续性高眼压,保存一定有用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高眼压 危险因素 病因 术后并发症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循环免疫复合物动态观察
11
作者 张建华 许国强 +5 位作者 杜耀武 盖秀花 方亚非 石荣先 刘英杰 刘卫华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1-373,共3页
目的 研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变化及人工晶状体对CIC的影响。方法 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A组行右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B组行右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分别在... 目的 研究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循环免疫复合物(CIC)的变化及人工晶状体对CIC的影响。方法 大耳白兔40只,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只;A组行右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B组行右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吸出。分别在术前及术后第7、14、21、28和35d采血,用聚乙二醇比浊法测定CIC。结果 A、B两组术后CIC均升高,于术后第21d达最高峰,35d降至术前水平,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t=0.37 P>0.05)。结论兔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CIC升高持续4~5周,人工晶状体植入与术后CIC变化无明显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兔眼 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循环免疫复合物 动态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
12
作者 石尧 黄振平 +3 位作者 朱丹 吴勇 薛春燕 尹婕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2年第4期334-336,共3页
目的 :评价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疗效。 方法 :对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 43例 (5 0只眼 ) ,采用 3.2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 ,随访 3~ 2 4... 目的 :评价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后房型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疗效。 方法 :对抗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白内障患者 43例 (5 0只眼 ) ,采用 3.2mm透明角膜隧道切口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 ,随访 3~ 2 4个月 ,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地形图及眼压情况。 结果 :白内障术后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术后 3个月视力≥ 0 .5者占 72 .0 % ;术前角膜散光 (1.31± 0 .92 )D ,术后 3个月角膜散光 (1.2 5± 0 .87)D ,与术前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角膜地形图显示已恢复术前状态 ;术前眼压为 (2 .18± 0 .32 )kPa ,术后 1个月眼压为 (2 .2 3± 0 .2 8)kPa ,与术前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对抗青光眼滤过术后白内障患者行透明角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提高患者视力 ,同时保持滤过泡功能 ,角膜散光无明显改变且不影响眼压的控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青光眼滤过术 白内障超声乳化 后房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 青光眼 手术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后囊破裂无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观察
13
作者 刘彦才 张云玲 刘久英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38-38,共1页
我科1997年10月至2000年12月对32例伴后囊破裂无晶状体眼施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关键词 后囊破裂 晶状体 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白内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白内障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观察
14
作者 陈璐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7-169,共3页
目的 评价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疗效,探讨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85例(96眼)4~14岁儿童行白内障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先天性白内障29眼,外伤性白内障67眼。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 目的 评价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疗效,探讨人工晶状体屈光度的选择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对85例(96眼)4~14岁儿童行白内障摘出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其中先天性白内障29眼,外伤性白内障67眼。平均随访时间26个月。结果除1例合并黄斑病变外,术后矫正视力普遍提高,视力>0.05占98.8%,>0.3占68.5%,>0.5为31.5%。术后葡萄膜炎及后囊膜混浊较成人严重,发生率分别为71.9%和37.5%。结论儿童白内障通过施行白内障搞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绝大多数儿童的视力能显著提高,并建立良好的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白内障 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白内障摘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晶状体Ⅱ期植入术的方法和体会
15
作者 蔡婉婷 《眼科新进展》 CAS 1999年第5期335-335,共1页
关键词 人工晶状体植入 植入 虹膜后粘连 睫状沟 人工晶体植入 白内障摘出术 白内障冷冻摘出术 黄斑囊样水肿 玻璃体 植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拱高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成霜 聂黎黎 裴颖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367-1374,共8页
在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的术式中,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因其安全、稳定和可逆等优点被广泛认可。ICL术后拱高为ICL光学区后表面中央到晶状体前顶点的垂直距离,是ICL术后最重要的安全性指标之一,也是ICL术后随访必不可少... 在矫正近视性屈光不正的术式中,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植入术因其安全、稳定和可逆等优点被广泛认可。ICL术后拱高为ICL光学区后表面中央到晶状体前顶点的垂直距离,是ICL术后最重要的安全性指标之一,也是ICL术后随访必不可少的项目。拱高过高或过低均可能引起相应并发症,影响术后临床效果。如何在术前选择合适的ICL型号并预判术后拱高及影响术后拱高的因素等问题已经成为研究热点。现就ICL植入术后拱高的理想值、ICL术后拱高变化趋势和原因及ICL术后拱高的影响因素进行简要综述,以期为术前选择合适的ICL型号和术后获得理想的拱高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房晶状体人工晶状体植入 拱高 近视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检查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3) 被引量:2
17
作者 《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检查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23)》专家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眼科影像与智能医疗分会 +4 位作者 国际转化医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 中国眼科影像研究专家组 邵毅 易湘龙 胡亮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49-1058,共10页
目前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应用广泛, 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已被临床验证。作为眼内手术, 术中和术后可能存在潜在风险。术前检查是避免出现并发症, 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本专家共识依据国内外的重要文献及循证... 目前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临床应用广泛, 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已被临床验证。作为眼内手术, 术中和术后可能存在潜在风险。术前检查是避免出现并发症, 保证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本专家共识依据国内外的重要文献及循证医学证据对术前检查提出推荐意见, 即除了常规的眼部查体外, 还需进行如下检查:主导眼、屈光度检查、角膜厚度、角膜曲率、角膜水平白到白间距、睫状沟直径、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及矢高、瞳孔直径及暗瞳的测量。由于屈光手术患者对术后效果及视觉质量要求较高, 因此, 有条件单位可根据患者情况做以下眼部检查:视觉质量相关检查、干眼相关检查、视功能相关检查。本共识旨在规范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术前检查, 以期为该领域开展此项手术的眼科医师提供参考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术前检查 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迟发角膜失代偿致盲1例
18
作者 翁伟 顾晶 《眼科新进展》 CAS 1999年第6期464-464,共1页
关键词 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致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后囊支持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7
19
作者 马红利 李世洋 +2 位作者 赵爱红 徐珂 蒋骁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7-279,共3页
目的探讨在无后囊支持的无晶状体眼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31例(31眼)无后囊支持的患者行二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31例(31眼)患者均成功完... 目的探讨在无后囊支持的无晶状体眼的二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31例(31眼)无后囊支持的患者行二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手术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31例(31眼)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后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远视力均等于或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其中0.2~0.3者7眼(22.6%),0.4~0.6者20眼(64.5%),0.8~1.0者4眼(12.9%)。眼内反应及眼压均在治疗后恢复正常;所有术眼人工晶状体位置均保持不变。无一眼出现缝线外露、眼内炎、继发性青光眼或眼球萎缩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二期人工晶状体睫状沟悬吊术为无后囊支持的无晶状体眼患者的屈光矫正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方法,远期效果需要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房人工晶状体 植入 睫状沟缝线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re-Tex缝线四点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军 谷峰 +2 位作者 刘哲丽 宁宏 孙鹏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88-593,共6页
目的评价Gore-Tex缝线四点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患者29例(30眼),其中20例(20眼)采用传统聚丙烯缝线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对照组),9例(10眼)行Gore-Tex缝... 目的评价Gore-Tex缝线四点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的患者29例(30眼),其中20例(20眼)采用传统聚丙烯缝线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对照组),9例(10眼)行Gore-Tex缝线四点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缝线固定术(四点式组)。对术后裸眼视力、验光值、裂隙灯检查及眼压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随访时间为12个月。结果四点式组于术后1个月开始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于术后3个月开始裸眼视力明显提高(P<0.05)。术后1、3、6、12个月时,四点式组较术前裸眼视力提高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周和1、3、6、12个月时,四点式组眼内残余散光值均小于对照组(P<0.05)。2组均未出现严重的眼部并发症。结论Gore-Tex缝线四点式人工晶状体睫状沟固定术通过四点固定,使术后人工晶状体不易发生旋转和偏斜,显著降低术后眼内残余散光,更早改善术后裸眼视力,手术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re-Tex缝线 后房人工晶状体 晶状体植入 睫状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