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术式选择及治疗效果 被引量:7
1
作者 马向阳 杨进城 +7 位作者 邹小宝 许俊杰 夏虹 尹庆水 吴增晖 章凯 王建华 艾福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7-42,共6页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 目的:探讨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术式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2010年6月~2015年6月收治77例骨折时间超过3周的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其中男52例,女25例,年龄16~65岁(37.0±14.5岁),根据骨折后时间长短和复位的难易程度,5例患者采用前路单枚中空拉力螺钉固定,6例采用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非融合,40例采用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26例采用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采用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分级及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价,术前ASIA分级D级32例,E级45例;术前J0A评分12.9±2.4分。术后定期复査X线片、CT,评价齿状突骨折愈合、寰枢椎复位、植骨融合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术后颈项部疼痛、四肢麻木及肌力下降等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前32例ASIA分级为D级的患者中20例术后改善为E级,其余患者分级无变化;术后J0A评分改善至15.2±1.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211,P=0.000)。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27.0±9.6个月),1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者齿状突骨折呈纤维/瘢痕愈合,4例前路单枚中空螺钉固定及6例寰枢椎后路钉棒临时固定者的齿状突骨折均获复位及骨折端的骨性愈合,40例后路及26例前路固定植骨融合者的寰枢椎脱位均获复位及寰枢椎间的骨性融合。结论:陈旧性Ⅱ型齿状突骨折根据骨折时间及骨折复位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齿状突骨折 陈旧性骨折 术式选择 治疗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Ⅱ型齿状突骨折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
2
作者 耿翔 吕国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65-468,共4页
枢椎齿状突骨折约占成人颈椎骨折的9%。15%。对于老年人来说,齿状突骨折是最常见的颈椎骨折类型日,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仍在升高l引。老年人齿状突骨折多发生于平地摔倒等轻微外伤,其中Anderson—D’AlonzoⅡ型骨折可占到90... 枢椎齿状突骨折约占成人颈椎骨折的9%。15%。对于老年人来说,齿状突骨折是最常见的颈椎骨折类型日,且随着人口老龄化其发生率仍在升高l引。老年人齿状突骨折多发生于平地摔倒等轻微外伤,其中Anderson—D’AlonzoⅡ型骨折可占到90%以上目。由于枢椎齿状突独特的解剖结构,加之老年人骨质疏松、身体状况差等原因,老年人发生齿状突骨折尤其是Ⅱ型骨折后,出现骨折不愈合的概率较高,如何选择治疗方案尤为重要。手术治疗虽然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融合率,但对于老年人易引起肺部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齿状突骨折 治疗方案 老年人 枢椎齿状骨折 ANDERSON 颈椎骨折 人口老龄化 骨折不愈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椎动脉高跨的Ⅱ型齿状突骨折后路寰枢椎固定术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董自强 赵改平 +2 位作者 毕厚海 赵庆华 王宏杰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9-465,共7页
研究伴枢椎单侧椎动脉高跨的Ⅱ型齿状突骨折采用两种组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式治疗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上颈椎的稳定性和内固定植入椎板螺钉、椎弓根螺钉和C2 pars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基于人体颈椎Ⅱ型齿状突骨折的CT图像数据,结合有... 研究伴枢椎单侧椎动脉高跨的Ⅱ型齿状突骨折采用两种组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术式治疗的生物力学特性,分析上颈椎的稳定性和内固定植入椎板螺钉、椎弓根螺钉和C2 pars螺钉的应力分布情况。基于人体颈椎Ⅱ型齿状突骨折的CT图像数据,结合有限元前处理软件,依据临床手术方案,建立上颈椎两种组合后路寰枢椎内固定模型:一种是单侧枢椎椎板螺钉(C2TL)+寰枢椎椎弓根螺钉(C1PS、C2PS)固定(C1PS-C2TL+PS模型),另一种是单侧C2 pars螺钉+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C1PS-C2pars+PS模型),分析两种固定模型在屈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的关节活动度和内固定植入器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伴椎动脉高跨Ⅱ型齿状突骨折在后路寰枢椎两种固定术式中,C1PS-C2TL+PS模型在屈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寰枢关节的关节活动度比骨折模型分别减小92.71%、91.28%、95.89%,C1PS-C2pars+PS模型分别减小89.50%、94.77%、92.72%,表明椎体固定节段的刚度都显著提高。此外,C1PS-C2pars+PS模型在前屈和后伸运动时,枢椎螺钉的根部和连接棒下部出现明显的应力集中,最大应力值分别为179.9和167.6 MPa,比C1PS-C2TL+PS模型分别增大55.1和52.2 MPa。C2 pars螺钉在不同工况下最大应力值的变化幅度比较显著,最大值为前屈工况的123.7 MPa,比C2TL最大应力值增大21.4 MPa。伴椎动脉高跨的Ⅱ型齿状突骨折采用C1PS-C2TL+PS和C1PS-C2pars+PS两种固定术式,均能有效地提高寰枢椎的刚度,前者在屈伸和旋转时具有更好的稳定性,C1PS-C2TL+PS内固定术式在结构和应力分布上更加合理,结果可为伴椎动脉高跨Ⅱ型齿状突骨折内固定术式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高跨 ⅱ型齿状突骨折 椎板螺钉 C2 pars螺钉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