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稳定转染舌鳞癌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李超 杨丹 +4 位作者 石芳琼 李跃辉 陈新群 翦新春 蒋灿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7-441,共5页
目的构建人类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舌鳞癌脑高转移Tca8113-Tb细胞,建立稳定过表达MICA基因的口腔鳞癌细胞系。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pCMV-SPORT6-MICA中编码MICA基因的cDNA序列,重组至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真... 目的构建人类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人舌鳞癌脑高转移Tca8113-Tb细胞,建立稳定过表达MICA基因的口腔鳞癌细胞系。方法采用PCR技术扩增pCMV-SPORT6-MICA中编码MICA基因的cDNA序列,重组至有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N1,构建最终的表达载体pEGFP-N1-MICA,脂质体法转染Tca8113-Tb细胞,G418筛选,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有限稀释法建立稳定过表达MICA基因的Tca8113-Tb细胞系,RT-PCR、real time 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检测MICA在该细胞中的表达。结果通过PCR技术获取了MICA基因并成功克隆入载体,测序鉴定该序列与GenBank中的序列相同。转染的细胞可见绿色荧光蛋白表达,RT-PCR、real time 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到目的基因MICA在转染细胞中为过表达。结论 pEGFP-N1-MICA真核表达载体的成功构建与稳定转染Tca8113-Tb细胞系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奠定了良好的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 Tca8113-Tb细胞系 质粒构建 基因转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移植受者术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抗体对移植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于立新 张新科 +4 位作者 罗敏 肖露露 徐健 杜传福 刘如敏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51-654,共4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检测2009年~2010年本院197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及其特异性,随访其后接受尸...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抗体对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检测2009年~2010年本院197例未使用免疫抑制剂的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及其特异性,随访其后接受尸体肾移植手术的139例受者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和移植肾功能。结果 197例肾移植受者术前MICA抗体阳性45例(22.84%)。MICA抗体特异性分析发现有11种抗体,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抗MICA019(占65.7%),出现频率最低的是抗MICA015(占8.6%)和抗MICA017(占8.6%),高、低频率抗体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4.48,P〈0.01)。45例阳性受者中单一特异性抗体18例(占51.4%),多种特异性抗体17例(占48.6%)。197例受者中139例在术后有39例发生早期AR(占28.1%);其中,45例术前MICA抗体阳性受者中38例接受移植后有14例发生早期AR(占36.8%);152例术前MICA抗体阴性受者中有101例接受移植后有25例发生了早期AR(占24.8%)。结论中国人群中最常见的MICA抗体中为抗MICA019,推测MICA019为中国人群中较常见基因是其表现出临床上高频率抗体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链相关基因a 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地区白血病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微卫星多态性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李立新 田伟 +1 位作者 罗奇志 王帆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9-130,133,共3页
目的:探讨MHC-Ⅰ类相关链基因A(MHC class-Ⅰchain related gene A,MICA)与湖南地区白血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基因扫描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分析,对62例白血病患者和112名正常人群进行MICA基因... 目的:探讨MHC-Ⅰ类相关链基因A(MHC class-Ⅰchain related gene A,MICA)与湖南地区白血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荧光聚合酶链反应-基因扫描技术和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技术分析,对62例白血病患者和112名正常人群进行MICA基因第5外显子微卫星等位基因分型及MICA基因缺失检测。结果: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组(n=35)的MICA*A5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RR=0.635,P=0.0380);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组(n=13)的MICA*A4基因频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RR=0.120,P=0.0297);而在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组(n=14),MICA*A5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RR=2.229,P=0.0218)。结论:本文数据显示,MICA-STR多态性与湖南地区白血病之间存在相关性;不同病理类型的白血病相关格局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MHC-相关基因a 微卫星等位基因 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肽基肽酶3(DPP3)通过下调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B(MICB)的表达抑制胃癌细胞的免疫逃逸
4
作者 佟瑞莹 蒙继清 +3 位作者 武婷 武洲英 尹云昊 俞兰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94-900,共7页
目的探究二肽基肽酶3(DPP3)通过调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B(MICB)的表达对胃癌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敲低MKN-45人胃癌细胞DPP3、过表达MGC-803人胃癌细胞DPP3,观察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变化及对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的... 目的探究二肽基肽酶3(DPP3)通过调控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B(MICB)的表达对胃癌细胞免疫逃逸的影响。方法敲低MKN-45人胃癌细胞DPP3、过表达MGC-803人胃癌细胞DPP3,观察细胞增殖、迁移能力变化及对自然杀伤(NK)细胞杀伤的反应性;采用全转录组测序筛得MICB基因,在过表达DPP3细胞中敲低MICB验证细胞行为变化。在C57小鼠验证敲除DPP3细胞的体内成瘤能力及组织中CD56+细胞浸润情况。结果敲除DPP3促进胃癌细胞增殖、迁移,降低MICB表达,对NK细胞杀伤效应不敏感;小鼠成瘤能力升高且组织中CD56^(+)细胞浸润降低。过表达DPP3的胃癌细胞则呈现相反结果。敲减MICB后能逆转DPP3高表达引起的细胞表型变化。结论DPP3通过下调MICB表达抑制胃癌细胞的免疫逃逸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肽基肽酶3(DPP3) 胃癌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相关基因B(MICB)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相关性
5
作者 尹湘丽 朱权 +2 位作者 李吉 邹义洲 罗奇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9-330,共12页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 目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class Ⅰ chain-related gene A,MICA)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因多态性与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自身免疫异常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的关系,旨在为玫瑰痤疮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见解。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84例玫瑰痤疮患者(玫瑰痤疮组)外周血DNA样本,另收集223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外周血DNA样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直接测序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ing-based typing,PCR-SBT)和二代测序(the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分析MICA基因多态性分型,并比较2种分型方法的准确性。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MICA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的差异。对所有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氨基酸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确定相关连锁SNP位点,并对MICA多态性分子进行分类。比较玫瑰痤疮组与对照组不同分类MICA多态性分子的分布频率差异。结果:玫瑰痤疮患者血生化检测结果以中性粒细胞计数轻度升高为主要特征,淋巴细胞计数无显著变化。PCR-SBT和NGS均能准确地鉴定MICA等位基因分型,其中MICA*010:01、MICA*008:04和MICA*019:01是玫瑰痤疮组最常见的等位基因;玫瑰痤疮组等位基因MICA*002:01、MICA*027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6.55%vs 18.16%、 1.19%vs 5.38%), MICA*009:01、 MICA*010:01分布频率均高于对照组(7.74%vs 3.36%、 31.55%vs18.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检测到5种短串联重复序列(short tandem repeats,STR)等位基因,其中玫瑰痤疮组MICA-A4、MICA-A9分布频率均低于对照组(16.07%vs 23.32%、7.74%vs 17.26%),MICA-A6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10.12%vs 4.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氨基酸序列聚类分析和SNP位点分析发现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并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Ⅰ型(C36+M129+K173+G206+W210+S215)和Ⅱ型(Y36+V129+E173+S206+R210+T215)。玫瑰痤疮患者I型MICA多态性分子与玫瑰痤疮易感性密切相关。结论:MICA基因多态性与玫瑰痤疮易感性相关。MICA基因存在6个连锁SNP位点,可据此将MICA多态性分子分为I型和II型,其中I型与玫瑰痤疮发病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链相关基因a 白细胞抗原 玫瑰痤疮 等位基因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聚合酶反应-直接测序法 二代测序 短串联重复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A反应性Vδ1γδT细胞对上皮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齐锦 彭萍 +3 位作者 戴梦华 李勇海 崔莲仙 何维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7,共7页
目的研究人类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是否可以在体外诱导Vδ1γδT细胞的扩增,并且对MICA反应性Vδ1γδ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原核表达并纯化MICA蛋白,使用重组MICA蛋白在体外诱导肿瘤组织中的Vδ1γ... 目的研究人类MHCⅠ类链相关基因A(MICA)是否可以在体外诱导Vδ1γδT细胞的扩增,并且对MICA反应性Vδ1γδ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分子克隆技术原核表达并纯化MICA蛋白,使用重组MICA蛋白在体外诱导肿瘤组织中的Vδ1γδ肿瘤浸润T淋巴细胞(TILs),3-(4,5-二甲基噻唑-乙-YL)-2,5-二甲基-四唑溴盐(MTT)法检测MICA反应性Vδ1γδTILs的细胞毒活性。结果原核表达系统pET30表达并纯化了MICA;固相化的MICA蛋白可以诱导肿瘤组织中的Vδ1γδTILs在体外扩增,同时Vδ1γδTILs对MICA+的肿瘤细胞具有明显杀伤活性。结论MICA反应性Vδ1γδT细胞可能是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新的候选效应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HC ⅰ类链相关基因a Vδ1 ΓΔT细胞 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人卵巢上皮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7-5p通过靶向抑制MICB表达降低肝癌细胞对NK细胞杀伤的敏感性 被引量:3
7
作者 张志波 杨兰钫 +1 位作者 李国平 姚向庆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858-864,共7页
目的:探讨miR-17-5p在HCC细胞系HepG2细胞对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敏感性中的调控作用。方法:使用含野生型MICB基因3'UTR序列、突变型MICB基因3'UTR序列、miR-17-5p mimic序列、miR-17-5p-NC序列、anti-miR-17-5p序列的质粒载体... 目的:探讨miR-17-5p在HCC细胞系HepG2细胞对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敏感性中的调控作用。方法:使用含野生型MICB基因3'UTR序列、突变型MICB基因3'UTR序列、miR-17-5p mimic序列、miR-17-5p-NC序列、anti-miR-17-5p序列的质粒载体分别或共转染HCC细胞系HepG2,使用丙戊酸钠处理转染或未转染细胞。应用荧光素酶活性测定检测miR-17-5p对MICB的调控作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或组织中miR-17-5p及MICB mRNA表达情况,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MICB蛋白表达情况。对比转染质粒后各组细胞中miR-17-5p和MICB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Target Scan预测和荧光素酶活性测定结果、miR-17-5p与MICB蛋白在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miR-17-5p与MICB蛋白在HCC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并对比各组MICB蛋白表达和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丙戊酸钠各组NK细胞毒性。结果:①与miR-17-5p-NC组相比,miR-17-5p-mimic组HepG2细胞中miR-17-5p表达水平较高,MIC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低(P <0. 05);与anti-miR-17-5p-NC组相比,anti-miR-17-5p组HepG2细胞中miR-17-5p表达水平均较低,MIC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P <0. 05);与miR-17-5p-NC+MICB 3'UTR-Wt组相比,miR-17-5p-mimic+MICB 3'-UTR-Wt组荧光素酶活性较低(P <0. 05)。miR-17-5p-NC+MICB 3'UTR-Mut组与miR-17-mimic+MICB 3'-UTR-Mut组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②与对应癌旁非肿瘤组织相比,miR-17-5p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较高,而MICB蛋白表达水平较低(P <0. 05)。miR-17-5p和MICB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直径、远处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P <0. 05)。在HCC肿瘤组织中miR-17-5p与MICB蛋白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 <0. 05)。③与miR-17-5p-NC组相比,miR-17-5p-mimic组NK细胞毒性、MICB蛋白表达水平均较低(P <0. 05);与miR-17-5p-mimic+MICB 3'UTR-Mut组相比,miR-17-5p-mimic+MICB-3'UTR-Wt共转染组中NK细胞毒性和MICB蛋白表达水平均较高(P <0. 05);与anti-miR-17-5p-NC组相比,anti-miR-17-5p组NK细胞毒性和MIBC蛋白表达均较高(P <0. 05)。④与丙戊酸钠+miR-17-5p-NC组相比,丙戊酸钠+miR-17-5p-mimic组细胞中MICB表达水平较低(P <0. 05)。在不同效靶比时,与Ctrl组相比,丙戊酸钠组NK细胞毒性较高(P <0. 05)。与丙戊酸钠+miR-17-5p-NC组相比,丙戊酸钠+miR-17-5p-mimic组NK细胞毒性较低(P <0. 05)。结论:miR-17-5p通过靶向MICB降低Hep G2细胞对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敏感性,从而抑制N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HEPG2细胞系 自然杀伤细胞 miR-17-5p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相关基因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7-5p靶向MICB减弱N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毒性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贾萌 薛焕洲 +4 位作者 申权 余淼 贾江坤 王佳佳 徐建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776-1782,共7页
目的:探讨miR-17-5p在肝细胞癌(HCC)HepG2细胞对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敏感性中的调控作用。方法:使用含野生型MICB基因3'UTR序列、突变型MICB基因3'UTR序列、miR-17-5p mimic序列、miR-17-5p-NC序列、anti-miR-17-5p序列的质粒... 目的:探讨miR-17-5p在肝细胞癌(HCC)HepG2细胞对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敏感性中的调控作用。方法:使用含野生型MICB基因3'UTR序列、突变型MICB基因3'UTR序列、miR-17-5p mimic序列、miR-17-5p-NC序列、anti-miR-17-5p序列的质粒载体分别或共转染HCC HepG2细胞,使用丙戊酸钠处理转染或未转染细胞。应用荧光素酶活性测定检测miR-17-5p对MICB的调控作用。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或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细胞或组织中miR-17-5p及MICB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与miR-17-5p-NC组相比,miR-17-5p-mimic组HepG2细胞中miR-17-5p表达水平显著升高,MIC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 05);与anti-miR-17-5p-NC组相比,anti-miR-17-5p组HepG2细胞中miR-17-5p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MIC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 05)。与miR-17-5p-NC+MICB 3'UTR-Wt组相比,miR-17-5p-mimic+MICB 3'-UTR-Wt组荧光素酶活性显著降低(P<0. 05)。miR-17-5p-NC+MICB 3'UTR-Mut组与miR-17-mimic+MICB 3'-UTR-Mut组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2)与对应癌旁非肿瘤组织相比,miR-17-5p在HCC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MICB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 05)。miR-17-5p和MICB蛋白的表达与肿瘤直径、远处转移、TNM分期、分化程度等临床病理特征有关(P<0. 05)。在HCC肿瘤组织中miR-17-5p与MICB蛋白表达水平呈明显负相关(P<0. 05)。(3)与miR-17-5p-NC组相比,miR-17-5p-mimic组MICB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 05)。与miR-17-5p-mimic+MICB 3'UTR-Mut组相比,miR-17-5p-mimic+MICB-3'UTR-Wt共转染组中NK细胞毒性和MICB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均<0. 05)。与antimiR-17-5p-NC组相比,anti-miR-17组NK细胞毒性和MICB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均<0. 05)。(4)与丙戊酸钠+miR-17-5p-NC组相比,丙戊酸钠+miR-17-5p-mimic组细胞中MICB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 05)。在不同效靶比时,与Ctrl组相比,丙戊酸钠组NK细胞毒性显著增加(P<0. 05)。与丙戊酸钠+miR-17-5p-NC组相比,丙戊酸钠+miR-17-5p-mimic组NK细胞毒性显著降低(P<0. 05)。结论:miR-17-5p通过靶向MICB降低HepG2细胞对NK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敏感性,从而抑制NK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HEPG2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miR-17-5p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相关基因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