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5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总维生素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β-胶原特殊序列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
1
作者 王美娥 苏婷 +4 位作者 郭熙哲 黄荣富 郑瑜瑜 陈根旺 范春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67,共5页
目的:分析总维生素D(tV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在多发性骨髓瘤(MM)分期以及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至202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初诊MM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MM组),本院健康... 目的:分析总维生素D(tV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在多发性骨髓瘤(MM)分期以及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至202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初诊MM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MM组),本院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tVD、tPINP、β-CTx的表达水平;分析不同ISS分期的MM患者tVD、tPINP、β-CTx表达水平的差异;比较不同血红蛋白(Hb)、血钙(Ca)、肌酐(Crea)、白蛋白(ALB)、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MM患者的tVD、tPINP、β-CTx表达水平,并分别将tVD、tPINP、β-CTx表达水平与各临床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tVD、tPINP、β-CTx表达水平与MM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结果:MM组tVD表达水平为21.73±14.45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78±9.94 ng/ml(P=0.022);MM组的β-CTx的表达水平为1.43±0.99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3±0.29 ng/ml(P=0.013)。ISS分期在Ⅰ-Ⅱ期的MM患者tVD水平为29.50±14.59 ng/ml,明显高于Ⅲ期MM患者的12.62±7.73ng/ml(P=0.028),表明分期越高,tVD水平越低。高Ca水平(>2.65 mmol/L)的MM患者的tPINP、β-CTx均明显高于低Ca水平(≤2.65 mmol/L)患者(P=0.016,P=0.021)。MM患者的tVD水平与ALB水平呈正相关(r=0.570),tPINP水平与Ca、β2-MG水平呈正相关(r=0.791,r=0.673),β-CTx水平与tPINP水平呈正相关(r=0.616)。tVD低表达组的PFS明显低于tVD高表达组(P=0.041)。结论:tVD在MM中表达水平降低,其可作为评估疾病分期、预后的指标;β-CTx在MM中表达水平增高;tPINP、β-CTx可能与MM患者的溶骨性表现、肾功能改变等临床症状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维生素D 氨基端延长肽 β-特殊序列 多发性骨髓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义α_1(Ⅰ)型前胶原基因片段真核细胞表达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1
2
作者 单越新 利天增 罗超权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2期85-86,共2页
关键词 反义RNA α1(I) 基因 定向克隆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格列酮对转化生长因子-β_1诱导的HK-2细胞纤连蛋白和胶原Ⅰ型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许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96-200,共5页
目的观察曲格列酮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和胶原Ⅰ型的影响,探讨曲格列酮抗肾间质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方法将曲格列酮0,0.25,0.5,1,2.5,5和10μmol.L-1预处理HK-2细胞2h,随后加... 目的观察曲格列酮对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诱导的人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K-2)细胞外基质纤连蛋白和胶原Ⅰ型的影响,探讨曲格列酮抗肾间质纤维化的潜在作用。方法将曲格列酮0,0.25,0.5,1,2.5,5和10μmol.L-1预处理HK-2细胞2h,随后加入TGF-β15mg.L-1作用24h,利用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曲格列酮对HK-2细胞的毒性作用;曲格列酮0,1,2.5,5和10μmol.L-1预处理HK-2细胞2h,再加入TGF-β15mg.L-1作用24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K-2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胶原Ⅰ型mRNA和纤连蛋白mRNA表达。结果曲格列酮0.25~5μmol.L-1对HK-2细胞膜完整性无影响,LDH的释放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曲格列酮10μmol.L-1组LDH释放率为(10.7±5.3)%,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曲格列酮1,2.5,5和10μmol.L-1单独作用并没有增加HK-2细胞外基质中胶原Ⅰ型纤维和纤连蛋白的表达,而TGF-β1刺激下胶原Ⅰ型纤维和纤连蛋白表达明显上调,曲格列酮提前干预下纤连蛋白mRNA及胶原Ⅰ型mRNA表达下降,曲格列酮2.5,5和10μmo.lL-1可显著下调纤连蛋白mRNA表达(P<0.05,P<0.01);曲格列酮5和10μmol.L-1可显著下调胶原Ⅰ型mRNA表达(P<0.05)。结论曲格列酮可能具有拮抗肾间质纤维化的潜在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HK-2细胞纤连蛋白和胶原Ⅰ型纤维的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格列酮 转化生长因子-β_1 上皮细胞 肾小管 纤连蛋白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胶原编码基因突变致成骨不全症动物模型
4
作者 姜运怡 张浩 章振林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8-175,共8页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类以低骨量、骨脆性及骨骼畸形为特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研究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的关键是动物模型的应用。绝大部分OI由编码Ⅰ型胶原相关基因突变引起,本文总结了COL1A1和COL1A... 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类以低骨量、骨脆性及骨骼畸形为特征的单基因遗传性骨病,研究其病理生理学机制和有效治疗方法的关键是动物模型的应用。绝大部分OI由编码Ⅰ型胶原相关基因突变引起,本文总结了COL1A1和COL1A2突变的主要动物模型,这些模型是研究致病机制、开发和测试新的治疗策略的宝贵工具。未来的研究将运用CRISPR/Cas9等新型基因编辑技术,结合多种生物类别,优化和拓展OI动物模型,更好地模拟人类疾病,有助于对OI及其治疗方法的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症 动物模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部分汉族人群骨密度与I型胶原α_1及α_2链基因多态性相关性
5
作者 李东风 吴文 +5 位作者 蔡雪珍 杨艳红 林凯 黄小穗 董婷 智喜梅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981-983,990,共4页
目的探讨I型胶原α1链(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广州地区部分汉族人群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选取成年个体628例[年龄20 ̄79岁,平均(53.4±15.9)岁],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其全身、腰椎2 ̄4(L2 ̄4)、股骨颈、Ward氏三角和大转子区... 目的探讨I型胶原α1链(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广州地区部分汉族人群骨密度相互关系。方法选取成年个体628例[年龄20 ̄79岁,平均(53.4±15.9)岁],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其全身、腰椎2 ̄4(L2 ̄4)、股骨颈、Ward氏三角和大转子区等部位的骨密度值,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COL1A1及COL1A2基因型。结果628例受试对象中,未能观察到I型胶原α1链Sp1结合位点G→T突变,COL1A1基因型均为SS型;COL1A2基因型分别为EE型311例,占49.5%;Ee型252例,40.1%;ee型65例,10.4%。基因及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不同基因型个体的骨密度值没有显著差异。结论在汉族人群中,不存在COLIA1Sp1结合位点的多态性,COLIA2EcoRI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的关系不密切,尚不能作为筛查广州地区骨质疏松症高危人群的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族人群 骨密度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男性骨密度与Ⅰ型胶原α1链及α2链基因多态性的研究
6
作者 吴文 李东风 +2 位作者 智喜梅 黎映兰 韩梅清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3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α1链(Collagen type 1 alpha 1,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老年男性骨密度(BMD)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年龄≥65岁男性个体193例,采用双能 X 线吸收法(DEXA)测定其全身、腰椎2~4(L_(2~4))、股骨颈(Neck)、W...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α1链(Collagen type 1 alpha 1,COL1A1)及α2链(COL1A2)基因型与老年男性骨密度(BMD)相互关系。【方法】选取年龄≥65岁男性个体193例,采用双能 X 线吸收法(DEXA)测定其全身、腰椎2~4(L_(2~4))、股骨颈(Neck)、Ward’三角和大转子区的 BMD 值,并分别采用 AS-PCR 及 PCR-RFLP 方法检测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 COL1A1及 COL1A2基因型。【结果】193例受试对象中,COL1A1基因型均为 SS 型;COL1A2基因型分别为 EE81例、Ee83例、ee29例。【结论】受试人群Ⅰ型胶原α1链 Sp1结合位点不存在 G→T突变,骨密度与 COL1A1未见基因多态性无相关性;对于COL1A2基因而言,携带 EE 基因型的老年男性个体具有较低的骨密度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男性 骨密度 基因多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Ⅰ型胶原的性能表征及标准样品研制
7
作者 高建萍 张天阳 +5 位作者 张扬 邢芳毓 罗希 孔英俊 徐丽明 张贵锋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7-114,共8页
以牛Ⅰ型胶原作为研究对象,胶原标准样品研制为目标,对其红外光谱特征、三螺旋结构、热稳定性、氨基酸覆盖率、端肽残留、分子质量等主要性能指标进行分析,将羟脯氨酸含量作为判定依据对产品的均匀性进行分析;利用SDS-PAGE法对其稳定性... 以牛Ⅰ型胶原作为研究对象,胶原标准样品研制为目标,对其红外光谱特征、三螺旋结构、热稳定性、氨基酸覆盖率、端肽残留、分子质量等主要性能指标进行分析,将羟脯氨酸含量作为判定依据对产品的均匀性进行分析;利用SDS-PAGE法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以8家实验室测定的羟脯氨酸含量进行定值和不确定度分析。结果表明,该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符合胶原蛋白的质量要求。该牛Ⅰ型胶原产品在95%置信区间内均匀性良好;在4℃放置2周、4周,25℃放置1周、2周,反复冻融1次、3次和5次及在-20℃放置6个月,产品稳定性良好;羟脯氨酸含量的定值结果为11.17%,置信度为95%时扩展不确定度为0.03(k=2)。因此,该牛Ⅰ型胶原可作为国家标准样品用于胶原产品的质量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样品 性能表征 均匀性 稳定性 定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竞争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髌韧带中的α_1-Ⅰ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的定量检测
8
作者 蔡冬青 陈启明 +1 位作者 李嘉豪 邓美娟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54-57,67,共5页
应用竞争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韧带中的α_1-Ⅰ型胶原蛋白基因表达进行了定量测定。研究表明:该技术是适用于对一小块髂韧带中的基因表达进行定量研究。
关键词 竞争性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α1-蛋白基因 髌韧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d-huVEGF_(121)基因转染对兔股骨头Ⅰ型胶原表达及ALP活性的影响
9
作者 贾勇 初同伟 周跃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9期1943-1945,共3页
目的观察VEGF在坏死股骨头内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重组腺病毒Ad-hVEGF121注射入坏死的股骨头,应用酶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和Ⅰ型胶原(collagenⅠ)的表达。结果基因转染组ALP活性和collagenⅠ表达在各个时... 目的观察VEGF在坏死股骨头内诱导成骨的作用。方法重组腺病毒Ad-hVEGF121注射入坏死的股骨头,应用酶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和Ⅰ型胶原(collagenⅠ)的表达。结果基因转染组ALP活性和collagenⅠ表达在各个时相点显著高于空病毒对照组。结论VEGF具有在坏死股骨头内诱导成骨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鼠α2(Ⅰ)型原胶原基因启动子活性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高春芳 王皓 +1 位作者 黄超 孔宪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0期733-736,共4页
目的: 明确纤维化形成中调控Ⅰ型胶原基因高水平转录的启动子片段,逐段研究小鼠α2(Ⅰ)原胶原基因2 kb 的启动子序列。方法: 从小鼠α2(Ⅰ)原胶原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 2 kb~+ 54 bp 的片段中,取长度不等的片段... 目的: 明确纤维化形成中调控Ⅰ型胶原基因高水平转录的启动子片段,逐段研究小鼠α2(Ⅰ)原胶原基因2 kb 的启动子序列。方法: 从小鼠α2(Ⅰ)原胶原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 2 kb~+ 54 bp 的片段中,取长度不等的片段作为启动子,与含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报告基因的质粒组成6 个重组体,脂质体转染法转染上述重组体至胶原产生细胞(NIH3T3)和非胶原产生细胞(COS7), CAT-ELISA测定细胞CAT表达水平以比较各重组体的启动子活性。结果: - 780~+ 54 bp 序列具有最高启动CAT表达活性且有不完全细胞特异性,缺失近转录起始点500 bp, 即- 2~- 0.5 kb 片段的启动子活性最低。结论: 近转录起始点500 bp 的序列为小鼠α2(Ⅰ)原胶原基因启动激活所必需,- 780~+ 54 bp 片段有高启动活性,并有望以此序列发现纤维化相关的特异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启动子 肝纤维化 α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和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联合检测对早期预测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郝素平 王伟 李生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8-1152,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联合检测对早期预测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56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后1、4、8、12周时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将患者... 目的 探讨血清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联合检测对早期预测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56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后1、4、8、12周时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将患者分为延迟愈合组(30例)和正常愈合组(126例),比较两组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术后血清PINP和β-CTX联合检测对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早期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骨折术后血清PINP和β-CTX水平呈升高趋势,在治疗后8周达高峰,随后下降。骨折术后4、8、12周时,延迟愈合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均低于正常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血清PINP和β-CTX水平是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显示,术后血清PINP和β-CTX联合检测预测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1(P <0.05)。结论 术后血清PINP和β-CTX水平与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预测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骨骨折 延迟愈合 骨转化标志物 氨基端前肽 β-交联羧基末端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GFβ1对转染Smad4/Smad7基因的大鼠系膜细胞Ⅰ、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杨琛 戴璐 +4 位作者 黄瑾 刘学光 陈琦 张秀荣 郭慕依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5-118,F002,共5页
目的 探讨Smad4 /Smad7信号蛋白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作用下对大鼠系膜细胞 (MsC)Ⅰ、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经脂质体介导分别将Smad4 /Smad7基因瞬时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MsC ,并用免疫荧光、RT 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其转... 目的 探讨Smad4 /Smad7信号蛋白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作用下对大鼠系膜细胞 (MsC)Ⅰ、Ⅳ型胶原表达的影响。方法 经脂质体介导分别将Smad4 /Smad7基因瞬时转染体外培养的大鼠MsC ,并用免疫荧光、RT 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其转染成功与否 ;再用Westernblot法分别观察转基因MsC及其在TGFβ1作用下 ,其Ⅰ、Ⅳ型胶原蛋白表达的改变。结果 与转染空载体的MsC相比较 ,转染Smad4基因的MsC ,其Ⅰ、Ⅳ型胶原蛋白表达分别增强 1.2和 1.8倍 ,经TGFβ1作用后升高 1.8和 3.3倍 (P <0 .0 1) ;而转染Smad7基因的MsC ,其Ⅰ、Ⅳ型胶原蛋白表达分别下降 1.4和 1.9倍 ,经TGFβ1作用后则降低 1.7和 2 .4倍 (P <0 .0 1)。 结论 TGFβ1/Smad信号通路可从正反两方面调节MsC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GFΒ1 转染 Smad4/Smad7基因 大鼠 系膜细胞 、Ⅳ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质金属蛋白酶-3和Ⅰ型胶原α1链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冻结肩易感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陈文祥 包倪荣 +7 位作者 王艺颖 方益春 邱阳 郭耀曼 韦昌辉 钱洪 谢发荣 赵建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89-293,共5页
目的目前原发性冻结肩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在基因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I型胶原α1链(COL1A1)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冻结肩的易感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6月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 目的目前原发性冻结肩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在基因及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报道较少。文中旨在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和I型胶原α1链(COL1A1)基因多态性对原发性冻结肩的易感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6月来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骨科就诊的42名原发性冻结肩患者为病例组,50名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的MMP-3基因多态性rs679620及rs522616与COL1A1基因多态性rs1107946,分别进行基因型测定。结果 MMP-3多态性位点rs679620基因型分布与原发性冻结肩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P>0.05)。等位基因A与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54,95%CI:0.30~0.99,P=0.044)。COL1A1多态性位点rs1107946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原发性冻结肩易感性无明显相关性(P=0.994、0.920)。与隐性遗传模型GG相比,GT、TT和GT+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T与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P-3基因多态性rs679620等位基因A是原发性冻结肩发病的保护性因素。MMP-3基因多态性rs522616和COL1A1基因多态性rs1107946与原发性冻结肩易感性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质金属蛋白酶-3 原α1链 基因多态性 发性冻结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骨不全家系Ⅰ型胶原COL1A1基因一个新RNA剪接突变位点的发现 被引量:5
14
作者 夏欣一 崔英霞 +5 位作者 杨滨 王浩洋 卢洪涌 姚兵 李晓军 黄宇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9年第3期276-280,I0002,共6页
目的:成骨不全(OI)又称脆骨病,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骨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骨密度降低、骨脆病增加、蓝巩膜、牙本质发育不全等,发病率约为1∶10000报告1个成骨不全(OI)家系并检测Ⅰ型胶原基因(COL1A1和COL1A2)的突变位点。方法:家系患者... 目的:成骨不全(OI)又称脆骨病,是一种少见的遗传性骨病,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骨密度降低、骨脆病增加、蓝巩膜、牙本质发育不全等,发病率约为1∶10000报告1个成骨不全(OI)家系并检测Ⅰ型胶原基因(COL1A1和COL1A2)的突变位点。方法:家系患者均具有易骨折和蓝巩膜等特点,诊断为OI。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对COL1A1和COL1A2基因的所有启动子、外显子以及外显子-内含子进行DNA测序。基因突变位点的杂合状态通过序列特异引物PCR(PCR-SSP)进行证实。结果:DNA测序显示,2例OI患者COL1A1基因内含子27的5′端RNA剪接位点发生突变(c.1875+1G>A,即IVS27+1G>A),该突变与OI临床诊断一致。而家系中9名正常成员和50名健康对照者均未检测到该剪接位点突变。c.1875+1G>A在文献及胶原基因突变数据库均未见,为OI患者COL1A1基因的新突变位点,PCR-SSP证实了内含子27的杂合性。结论:本研究在一OI中国家系发现了致病基因COL1A1新的RNA剪接位点突变(c.1875+1G>A),详细的分子及临床特征对认识OI患者遗传和表型异质性、进一步研究OI基因型-表型关系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不全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桡动脉中膜钙化与核心结合因子α_1及Ⅰ型胶原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俊霞 徐金升 +4 位作者 靳晶晶 白亚玲 张胜雷 崔立文 张慧然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6期3069-3073,共5页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桡动脉中膜钙化与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及Ⅰ型胶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肾内科住院初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ESRD患者62例。采用von kossa染色法观...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桡动脉中膜钙化与核心结合因子α1(Cbfα1)及Ⅰ型胶原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1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肾内科住院初次行前臂动-静脉内瘘成形术的ESRD患者62例。采用von kossa染色法观察桡动脉钙化情况,并根据组织钙化积分将患者分为无钙化组(〈1.0分)和钙化组(1.0~4.0分);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Cbfα1及Ⅰ型胶原的表达情况;检测相关临床指标〔空腹血清钙(Ca)、血清磷(P)、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红蛋白(Hb)、碱性磷酸酶(ALP)、铁蛋白、甲状旁腺素(iPTH)和C反应蛋白(CRP),血压,体质指数(BMI)〕。结果62例ESRD患者桡动脉标本中25例(40.3%)发生血管钙化,其中轻中度钙化22例(35.5%),重度钙化3例(4.8%),均发生在血管中膜。根据组织钙化积分,无钙化组37例,钙化组25例。钙化组桡动脉中膜均有Cbfα1及Ⅰ型胶原的阳性表达;无钙化组桡动脉中膜31例(83.8%)Cbfα1阳性表达,19例(51.4%)Ⅰ型胶原阳性表达。钙化组Cbfα1及Ⅰ型胶原的阳性表达积分均高于无钙化组(P〈0.05)。钙化组与无钙化组的年龄、BMI、血压、Ca、iPTH、TG、TC、LDL、HDL、Hb、CRP、铁蛋白、A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钙化组血清P水平高于无钙化组(P〈0.05)。钙化组Cbfα1阳性表达积分与血清P呈正相关(r=0.679,P〈0.05),与年龄、BMI、血压、血清Ca、TG、TC、LDL、HDL、iPTH、Hb、CRP、铁蛋白、ALP无相关性(P〉0.05);Ⅰ型胶原阳性表达积分与血清P呈正相关(r=0.393,P〈0.05),与年龄、BMI、血压、血清Ca、TG、TC、LDL、HDL、iPTH、Hb、CRP、铁蛋白、ALP无相关性(P〉0.05);Cbfα1阳性表达积分与Ⅰ型胶原阳性表达积分呈正相关(r=0.307,P〈0.05)。结论 ESRD患者血管中膜钙化发生率较高,其发生机制可能与高磷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促进I型胶原表达增加有关,为临床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结合因子α1 终末期肾脏病 血管中膜钙化 高磷血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绝经后妇女Ⅰ型胶原α1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何进卫 章振林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7年第7期531-532,535,共3页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上海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I型胶原α1基因SP1结合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BMD)的关系,为阐明骨质疏松的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50例上海地区绝经后健康、汉族、无亲缘关系妇女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股骨近端的... 目的从分子水平探讨上海地区汉族绝经后妇女I型胶原α1基因SP1结合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BMD)的关系,为阐明骨质疏松的遗传机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50例上海地区绝经后健康、汉族、无亲缘关系妇女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检测腰椎1~4和股骨近端的BMD,使用PCR-RFLP方法检测绝经后妇女I型胶原基因SP1结合位点多态性,同时随机选择20例绝经后妇女的PCR反应目的条带进行DNA序列分析。结果250例绝经后妇女的PCR产物无一例能用BalI酶切开,显示均为SS基因型,其中20例绝经后妇女的PCR反应目的条带经DNA序列分析证实是SS基因型。结论绝经后汉族妇女I型胶原基因SP1结合位点无多态性,亦即不存在与BMD变异的关联性,提示汉族妇女骨质疏松的遗传背景与白种人有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 多态现象(遗传学) 绝经后妇女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染Smad2基因的大鼠肾系膜细胞Ⅰ、Ⅲ型胶原表达的改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鸿 汪怡 +4 位作者 王小刚 许杰 赵仲华 张秀荣 郭慕依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38-539,共2页
关键词 改变 表达 肾系膜细胞 SMAD2 大鼠 转染 基因 糖胺聚糖 病理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X-LDL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人Ⅰ型胶原α2(Ⅰ)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倩 吴宗贵 +1 位作者 高春芳 王皓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1204-1207,共4页
目的:了解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SD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体外培养,分别在24、48和72 h采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50、100、150、200 μg/ml)的OX—LDL对VSMC增殖... 目的:了解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SD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体外培养,分别在24、48和72 h采用MTT法检测不同质量浓度(50、100、150、200 μg/ml)的OX—LDL对VSMC增殖的影响。(2)构建含人a2(I)前胶原基因5’侧翼序列-2.4 kb和-1.6 kb与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的重组体,用FuGENE转染试剂瞬时转染平滑肌细胞,CAT-ELISA测定150/μg/ml OX-LDL对重组体的作用。结果:(1)OX—LDL促进VSMC增殖,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和作用时间的延长,促增殖作用越强;(2)与对照组相比,VSMC经重组体pCOLH2 1.6、pCOLH2 2.4转染再经OX—LDL作用后,相对CAT分别为1.78±0.01及1.67±0.10,其表达量明显增高(P<0.01)。结论:OX—LDL可促进VSMC增殖,并从转录水平增加I型胶原蛋白的生成,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X-LDL 血管平滑肌细胞 原α2 基因启动子活性 细胞增殖 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动脉粥样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蛋白激酶RNA样ER激酶(PERK)通路对肝星状细胞激活及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黎凤炎 刘泽峰 +4 位作者 夏雨艳 王文娟 李琪 唐利瑕 张国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68-974,共7页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蛋白激酶RNA样ER激酶(PERK)/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信号通路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方法收集11例肝穿刺病理提示S1~S4肝纤维化患者和9例肝血管瘤、肝腺瘤患者术后周围正常肝组织病理切片,进一步行...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蛋白激酶RNA样ER激酶(PERK)/真核生物翻译起始因子2α(eIF2α)信号通路对肝星状细胞(HSC)活化的影响。方法收集11例肝穿刺病理提示S1~S4肝纤维化患者和9例肝血管瘤、肝腺瘤患者术后周围正常肝组织病理切片,进一步行组织免疫组化检测PERK、eIF2α、C/EBP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转录因子同源蛋白(CHOP)表达情况;使用不同浓度的内质网应激诱导剂毒胡萝卜素(0、125、250、500、1000 nmol/L)作用于人HSC-LX2,使用qRT-PCR检测PERK mRNA及Western Blot检测PERK、肌醇需要酶1(IRE1)、激活转录因子6(ATF6)、CHOP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水平。使用慢病毒转染构建PERK稳定过表达LX-2组及对照组,并通过qRT-PCR检测PERK、eIF2α、α-SMA mRNA,Western Blot检测PERK、p-eIF2α、α-SMA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检测胶Ⅰ型原蛋白(COL1A1)表达。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结果与正常肝组织相比,肝纤维化患者肝组织中PERK、eIF2α及CHOP表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56、t=−5.75、Z=−3.52,P值均<0.001)。不同浓度毒胡萝卜素作用后,与溶媒组相比,内质网相关蛋白PERK、CHOP、IRE1、ATF6及α-SMA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值均<0.05)。与对照空载慢病毒组相比,PERK稳定过表达组PERK mRNA、eIF2αmRNA、α-SMA mRNA表达及PERK、p-eIF2α、α-SMA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值均<0.05)。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提示,PERK过表达组COL1A1表达升高(P<0.05)。结论PERK过表达可诱导LX-2细胞α-SMA、胶原蛋白COL1A1表达,提示PERK信号通路可能是HSC活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质网应激 真核细胞起始因子2 肝星状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氧诱导肌成纤维细胞生成并通过ERK1/2途径促进Ⅰ型胶原的表达 被引量:1
20
作者 郭丽萍 黄海长 李惊子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428-2432,共5页
目的:探讨低氧能否激活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以及低氧环境对肾皮质肌成纤维细胞表达Ⅰ型胶原(Col-Ⅰ)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1)采用正常大鼠肾成纤维细胞系(NRK-49F),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 目的:探讨低氧能否激活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以及低氧环境对肾皮质肌成纤维细胞表达Ⅰ型胶原(Col-Ⅰ)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1)采用正常大鼠肾成纤维细胞系(NRK-49F),应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比较低氧和正常氧条件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蛋白水平。(2)原代培养正常大鼠肾皮质肌成纤维细胞,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低氧和正常氧条件下,HIF-1α和Ⅰ型胶原蛋白水平以及ERK1/2的活化及其特异阻断剂PD98059的阻断效应;RT-PCR方法检测Ⅰ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HIF-1α胞内表达部位的变化;明胶酶谱法检测细胞上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活性。结果:(1)低氧刺激6 h,NRK-49F细胞和肌成纤维细胞胞内和核内均有HIF-1α蛋白表达,核内更明显。(2)低氧培养12 h,NRK-49F细胞表达α-SMA蛋白明显增高,是正常氧组的187%±32%(P<0.05),验证了低氧可引起成纤维细胞表型转化。(3)低氧刺激原代培养的正常大鼠肾皮质肌成纤维细胞6 h、12 h上清中Ⅰ型胶原蛋白水平增加,分别为正常氧组的171%±27%(P<0.05)和256%±61%(P<0.05);低氧刺激4 h、6 h,Ⅰ型胶原mRNA表达增加,为正常氧组的189%±28%(P<0.05)和221%±44%(P<0.05)。(4)低氧刺激肌成纤维细胞6 h、12 h、24 h,培养上清液中MMP-9、MMP-2活性无明显变化。(5)低氧刺激肌成纤维细胞15 min即可使ERK1/2活化,阻断实验显示,PD98059可以使低氧12h引起Ⅰ型胶原增加(低氧刺激组为正常氧对照组的273%±51%,P<0.05)显著减少(PD98059+低氧组为正常氧组的108%±19%,P>0.05)。结论:低氧促肾纤维化可能与其诱导肾成纤维细胞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并经ERK1/2途径增加Ⅰ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氧 肌成纤维细胞 ERK1/2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