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颌骨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的三维建模和术后咬合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楚晴 李阳 +1 位作者 毕绍洋 林阳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0,共5页
目的根据CT扫描数据,基于4种软件建立光顺的上颌骨三维几何模型,模拟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及固定方案,对患者术后咬合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使用Mimics软件初步处理CT图像,建立STL模型。将模型导入Inspire Studio软件中,建立光滑的P... 目的根据CT扫描数据,基于4种软件建立光顺的上颌骨三维几何模型,模拟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及固定方案,对患者术后咬合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使用Mimics软件初步处理CT图像,建立STL模型。将模型导入Inspire Studio软件中,建立光滑的PolyNURBS几何模型。使用SpaceClaim软件,模拟手术截骨及钛板、钛钉固定方案。使用ANSYS Workbench软件,对术后患者咬合情况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仿真结果显示,在磨牙咬合状态下有限元模型的连接关系建立准确无误。在共计6 N的咬合力作用下,钛板最大等效应力为73 MPa。结论本研究采用的上颌骨建模和分析方法可获得适用于仿真分析的光滑几何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可以为各类正颌手术的固定方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建模 有限元分析 改良Le Fortⅰ型截骨术 应力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支持式3D打印导板在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2
作者 屈振宇 王茜 +3 位作者 赵岩 绳兰兰 马卫东 曲卫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0-65,共6页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和再定位导板在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例因上颌发育不良行Le FortⅠ型截骨术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并建立上颌骨三维模型,使用3D打印技术制...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和再定位导板在上颌骨Le FortⅠ型截骨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8例因上颌发育不良行Le FortⅠ型截骨术的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并建立上颌骨三维模型,使用3D打印技术制作上颌骨截骨导板和再定位导板。所有手术均由同一名医生操作,术中使用截骨导板截骨和再定位导板固定上颌骨块。术后复查CBCT,测量6个标志点到3个基准平面的距离,比较术前虚拟手术与实际手术中上颌骨的位移误差,评估其用于正颌术中上颌骨截骨和再固定的准确性。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口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明显并发症。位移误差均值最大为1.35 mm,是左上磨牙点到冠状平面的位移误差;标准差最大为0.85,标准误最大为0.30。位移误差均为临床所接受范围。结论 3D打印技术制作的截骨导板和再定位导板有助于安全、准确地完成上颌骨Le FortⅠ截骨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 上颌 LeFortⅰ型截骨术 锥形束CT 正颌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eFort I型截骨术在陈旧性上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刘家武 刘磊 +5 位作者 田卫东 郑晓辉 汤炜 肖金刚 董海 李晓宇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0-42,共3页
目的:探讨LeFort I型截骨术在陈旧性上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例陈旧性上颌骨骨折患者采用LeFort I型截骨术进行治疗,考察其咬合关系等恢复情况。结果:28例患者咬合关系及咀嚼功能恢复满意;2例患者咀嚼功能恢复不理想,考虑为... 目的:探讨LeFort I型截骨术在陈旧性上颌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对30例陈旧性上颌骨骨折患者采用LeFort I型截骨术进行治疗,考察其咬合关系等恢复情况。结果:28例患者咬合关系及咀嚼功能恢复满意;2例患者咀嚼功能恢复不理想,考虑为咬合平面的改建没有达到神经-肌肉的平衡。结论:LeFort I型截骨术是治疗陈旧性上颌骨骨折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FORT ⅰ型截骨术 陈旧性 上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持续冰敷对上颌截骨正颌术后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9
4
作者 邓益君 黄秋雨 +5 位作者 郑广森 何杏芳 杨冬叶 叶菁菁 黄燕霞 吴伟勤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3期42-45,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温度控制的持续冰敷对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正颌手术后患者早期上颌肿胀、出血、疼痛、舒适度及非冻结性损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63例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正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术后6 h内分别进... 目的探讨基于温度控制的持续冰敷对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正颌手术后患者早期上颌肿胀、出血、疼痛、舒适度及非冻结性损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63例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正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0例),术后6 h内分别进行基于温度控制的持续冰敷(观察组)和间断冰敷(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冰敷前后肿胀进展程度显著小于对照组,冰敷期间的舒适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冰敷期间使用止血药量、镇痛药量和非冻结性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温度控制的持续冰敷能有效缓解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正颌手术后患者早期上颌肿胀,增加患者舒适度,不会导致患者皮肤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 正颌手 冰敷 后肿胀 疼痛 舒适度 皮肤非冻结性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骨前部和整体顺时针旋转改善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鼻旁凹陷的对比
5
作者 宋凤岐 徐心雨 +1 位作者 刘筱菁 李自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80-988,共9页
目的:比较上颌骨前部顺时针旋转与整体顺时针旋转两种手术方式改善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鼻旁凹陷的美学效果,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纳入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21例(试验组11例,对照组10例)... 目的:比较上颌骨前部顺时针旋转与整体顺时针旋转两种手术方式改善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鼻旁凹陷的美学效果,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设计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纳入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21例(试验组11例,对照组10例),试验组采用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配合上颌前部顺时针旋转,对照组采用上颌整体顺时针旋转。分别采集术前(T0期)、术后2周(T1期)、术后6个月(T2期)的大视野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red tomography,CBCT)和三维面相,进行三维软硬组织测量,测量指标包括颊凸点(cheek mass,CK)和鼻翼基点(subalare,SA)的矢状向位移量、鼻唇角、咬合平面角、上前牙唇倾角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不同时间节点测量指标的组间差异。结果:T0期两组三维头影测量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试验组上颌平均前徙距离为(-0.71±1.67)mm,明显小于对照组(2.26±1.68)mm,t=-4.052,P<0.05;试验组咬合平面顺时针旋转角度1.46°±2.38°,明显小于对照组4.31°±1.83°,t=-3.047,P<0.05。T0到T2期试验组CK点和SA点的矢状向前移距离分别为(4.96±1.18)mm和(5.19±1.17)mm,对照组分别为(2.01±1.50)mm和(2.69±1.45)mm,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期试验组的上前牙唇倾角度为112.15°±5.40°,显著小于对照组122.38°±8.83°(t=-3.237,P<0.05);鼻唇角为106.54°±12.82°,显著大于对照组93.90°±12.46°(t=2.288,P<0.05)。结论:相较于上颌整体顺时针旋转,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后顺时针旋转上颌前部,可以在不改变上颌切牙矢状向位置和咬合平面角的前提下,增大鼻旁区软硬组织的前徙距离,纠正上前牙唇倾及鼻唇角过锐,更好地改善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的鼻旁美学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Ⅲ类牙颌面畸形 鼻旁凹陷 上颌Le Fort分块 顺时针旋转 三维头影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正颌术式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影响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何金龙 王云霁 +3 位作者 胡鸿涛 廖仟 张维奕 范小平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467-1472,1477,共7页
目的·系统比较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结合下颌骨后退术与单纯下颌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 Med、CNKI、万方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所有比较单纯下颌骨后退术与上颌... 目的·系统比较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结合下颌骨后退术与单纯下颌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 Med、CNKI、万方等中外文数据库中所有比较单纯下颌骨后退术与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结合下颌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患者上气道影响的文献,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日期止于2016年2月29日。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6篇病例对照试验文献,共20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2种术式对气道横截面积(CSA)的影响方面,鼻咽平面(后鼻棘平面)、会厌平面气道CSA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腭平面气道CSA改变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2种术式对气道容积的影响方面,鼻咽气道容积和上气道总容积改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口咽气道和喉咽气道容积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下颌骨后退术比较,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术结合下颌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患者鼻咽、喉咽平面的横截面积及鼻咽气道、上气道总容积的影响更小;对于骨性Ⅲ类错患者,尤其有潜在呼吸问题的患者,上颌骨LefortⅠ型截骨前移结合下颌骨后退术的治疗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后退 上颌Lefort前移 性Ⅲ类错 上气道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解剖标志的鼻翼基底缩窄缝合术对正颌患者术后鼻唇部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雯 刘筱菁 +1 位作者 李自力 张益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36-742,共7页
目的:评价基于鼻肌肉解剖结构行鼻翼基底缩窄缝合术(alar base cinch suture,ABCS)对于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行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后鼻唇部三维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行正颌外科手... 目的:评价基于鼻肌肉解剖结构行鼻翼基底缩窄缝合术(alar base cinch suture,ABCS)对于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行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术后鼻唇部三维形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行正颌外科手术的骨性Ⅲ类牙颌面畸形患者3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23.23±2.98)岁,上颌骨前徙量≤4 mm,依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鼻底肌群标记、对位缝合法,对照组采用鼻底肌群拉拢悬吊缝合法。使用3dMD face系统分别在术前及术后至少6个月拍摄患者面部三维照片,在3dMD patient软件上手工标记鼻唇部软组织特征点,分别测量特征点的直线距离、曲线距离、角度、鼻深-鼻翼宽指数等14个指标。使用SPSS 22.0软件进行手术前后数据的分析与对比。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上唇皮肤高度、鼻深-鼻翼宽指数变化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P=0.012),对照组患者术后上唇皮肤高度增加率、鼻深-鼻翼宽指数减小率均大于试验组,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术后鼻翼宽度、鼻翼基底宽度均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鼻唇角较正常值偏大(P=0.036),试验组患者术后鼻唇角与正常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基于解剖标志的ABCS与传统缝合方式相比,对于上颌骨轻至中度前徙时患者术后的鼻部协调性及鼻唇部形态更有利,其在可操作性及客观准确性上亦有一定优势,可成为更优化、精确的ABCS术式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翼基底缩窄缝合 三维成像 解剖标志 Le Fortⅰ型截骨术 正颌外科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