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激素治疗患儿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测定
1
作者 张文林 唐成和 +1 位作者 石太新 贾汝贤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92-393,399,共3页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骨组织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方法将52例ITP患儿分为激素、维生素D及钙剂治疗组(干预组)和单纯激素治疗组(未干预组),26例同期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治疗前...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GC)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骨组织Ⅰ型胶原合成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方法将52例ITP患儿分为激素、维生素D及钙剂治疗组(干预组)和单纯激素治疗组(未干预组),26例同期住院的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测定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结果干预组治疗前(150.69±55.22)与治疗后(157.35±47.48)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组(148.56±40.12)比较,PICP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未干预组治疗前(155.73±49.68)与治疗后(113.92±48.25)比较及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PICP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GC治疗4周即可抑制ITP患儿骨组织Ⅰ型胶原的合成。激素治疗同时应用维生素D及钙剂能有效拮抗激素对骨组织Ⅰ型胶原合成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 肾上腺皮质激素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和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联合检测对早期预测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2
作者 郝素平 王伟 李生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8-1152,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联合检测对早期预测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56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后1、4、8、12周时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将患者... 目的 探讨血清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联合检测对早期预测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56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后1、4、8、12周时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将患者分为延迟愈合组(30例)和正常愈合组(126例),比较两组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术后血清PINP和β-CTX联合检测对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早期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骨折术后血清PINP和β-CTX水平呈升高趋势,在治疗后8周达高峰,随后下降。骨折术后4、8、12周时,延迟愈合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均低于正常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血清PINP和β-CTX水平是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显示,术后血清PINP和β-CTX联合检测预测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1(P <0.05)。结论 术后血清PINP和β-CTX水平与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预测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骨骨折 延迟愈合 骨转化标志物 氨基端 β-交联羧基末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螺内酯对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张素华 张利宣 +3 位作者 赵维江 曹治宸 黄建敏 潘丽萍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7年第4期281-283,共3页
目的观察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螺内酯治疗前后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水平的变化,探讨螺内酯减轻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舒张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37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螺内酯(20 mg/d)治疗组,随... 目的观察老年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使用螺内酯治疗前后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PICP)水平的变化,探讨螺内酯减轻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舒张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37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及螺内酯(20 mg/d)治疗组,随访6个月,测定治疗前后血清PICP水平,并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治疗前后左心房、左心室大小、左心室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及舒张早期和晚期充盈速度(E、A)及其比值(E/A)。结果两组治疗后血清PICP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P<0.05),且螺内酯组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后E/A比值与治疗前相比均增高(P<0.05),且螺内酯组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螺内酯通过降低Ⅰ型胶原的合成可能可以减轻心肌纤维化,改善心脏舒张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舒张性心力衰竭 螺内酯 血清羧基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肌梗死患者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端肽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水平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李果明 刘先哲 +3 位作者 田丽红 黄秀凤 揭育丽 蒲晓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55-156,共2页
目的 观察未进行溶栓治疗或溶栓治疗未获成功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发病后 3个月内的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 (PI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PⅢNP)水平的变化规律 ,以及与QRS记分和 6min步行试验距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 目的 观察未进行溶栓治疗或溶栓治疗未获成功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发病后 3个月内的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肽 (PICP)和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 (PⅢNP)水平的变化规律 ,以及与QRS记分和 6min步行试验距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 2 6例AMI患者发病后第 5 ,15 ,30 ,90天及 2 5例健康人血清PICP和PⅢNP含量。PICP和PⅢNP含量与出院时标准导联心电图QRS记分和第 90天的 6min步行试验距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AMI患者第 5 ,15 ,30 ,90天血清PICP和PⅢNP含量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 (均P <0 0 1) ;PICP和PⅢNP含量与出院时QRS记分和 6min步行试验距离均显著相关 (均P <0 0 0 1)。结论 :未进行溶栓治疗或溶栓治疗未获成功的AMI患者血清PICP和PⅢNP含量明显增高并持续 3个月以上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心肌梗死的面积和心功能状态 ,有助于预测AMI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 血清 羧基端 氨基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病患者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与多项肝硬化指标联合检测的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郝建华 张健华 +3 位作者 吕斌彬 冯静霞 张然蓉 毛羽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220-221,共2页
目的探讨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PICP)在肝病中的诊断意义及其与Ⅲ型胶原(ColⅢ)、层粘连蛋白(LN)和甲胎蛋白(AFP)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法测量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和健康者(对照组)血清PICP、ColⅢ、LN和AF... 目的探讨Ⅰ型前胶原羧基末端肽(PICP)在肝病中的诊断意义及其与Ⅲ型胶原(ColⅢ)、层粘连蛋白(LN)和甲胎蛋白(AFP)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化学发光法测量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和健康者(对照组)血清PICP、ColⅢ、LN和AFP的水平。结果各肝病组患者血清PICP、ColⅢ、LN和AFP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肝病组之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别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肝病组患者血清PICP水平与LN水平呈正相关(r=0.997,P<0.01)。结论肝病患者血清PICP水平明显升高,尤其是肝癌患者;血清PICP水平与LN水平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末端 层粘连蛋白 甲胎蛋白 肝炎 肝硬化 肝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绝经期妇女促卵泡激素水平与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6
作者 王冰 陈琰 +4 位作者 宋阳 王恩圣 郑丹 曲凡 周坚红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5-89,共5页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血清中促卵泡激素(FSH)水平与骨代谢指标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 TP1N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妇女274例,年龄33~60岁。应用电化学...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血清中促卵泡激素(FSH)水平与骨代谢指标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 TP1N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2年11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妇女274例,年龄33~60岁。应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妇女血清FSH和TP1 NP水平,并应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围绝经期妇女的年龄、FSH及TP1 NP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274例围绝经期妇女的TP1NP平均水平为(48.99±20.31)ng/mL,且FSH水平与TP1NP水平呈正相关( r=0.159,P=0.009)。在40~50岁妇女中,FSH水平<40 mIU/mL者的 TP1NP 水平低于 FSH >40 mIU/mL 者[(35.05±18.11) ng/mL 与(51.33±24.67) ng/mL;t=-2.954, P=0.004];而在小于40岁和51~60岁妇女中,不同FSH水平下TP1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063, P=0.950;t=1.177, P=0.242)。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年龄变量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047( P=0.448),而FSH变量标准化偏回归系数为0.146( P=0.019) ,可见FSH水平比年龄变量对TP1 NP的影响更大。结论:围绝经期妇女TP1 NP水平与FSH呈现一定相关性,尤其是对于40~50岁的妇女,高FSH可能是引起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绝经期 卵泡刺激素 /血液 类/血液 /血液 骨质疏松 绝经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量减少人群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水平对FRAX~评估骨折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王福斌 陈剑明 王娜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0-563,共4页
目的评价低骨量人群不同水平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Beta 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Ⅰcollagen,β-CTx)下FRAX~系统对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 目的评价低骨量人群不同水平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Beta 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Ⅰcollagen,β-CTx)下FRAX~系统对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骨量减少的女性患者,根据β-CTx水平分为>472. 97 pg/m L组和<472. 97 pg/m L组,借助FRAX~评估系统,测算每例患者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β-CTx>472. 97 pg/m L组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分别为(5. 64±3. 18)%和(1. 79±1. 58)%,β-CTx<472. 97 pg/m L组分别为(4. 37±2. 94)%和(1. 21±1. 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13,P <0. 05; t=2. 03,P <0. 05)。结论高β-CTx组患者未来10年骨折风险可能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羧基端β特殊序列 骨代谢标志物 FRAX系统 骨折 骨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骨代谢指标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的特点分析 被引量:12
8
作者 庄铭城 王小燕 林泽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8-272,共5页
目的确定健康中国人群中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type Ⅰ procollagen propeptide,PⅠNP)的年龄和性别特异性参考区间。方法采用骨密度测定法测定骨密度正常的中国人群599份血清,建立参考区间。年龄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 目的确定健康中国人群中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type Ⅰ procollagen propeptide,PⅠNP)的年龄和性别特异性参考区间。方法采用骨密度测定法测定骨密度正常的中国人群599份血清,建立参考区间。年龄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结果在划分中国男性和女性人群的年龄组时,不同年龄组的总PINP存在显著差异。在男性人群中,PⅠNP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然后在中年后保持稳定。在女性人群中,与男性人群相似的下降趋势与50~59岁年龄组的急剧增加相似。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具有正常骨密度的中国男性和女性人群与年龄相关的PⅠNP参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作用 片段 N-末端 参考值 骨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脉冲光对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和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吴迪 骆丹 +2 位作者 张镇静 闵玮 朱洁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357-359,共3页
目的:研究强脉冲光(IPL)照射对体外培养的汉族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波长为570~950nm、能量密度为15J/cm2的IPL照射培养细胞。在照射结束后1、12、24及48h收集细胞总R... 目的:研究强脉冲光(IPL)照射对体外培养的汉族人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人原代成纤维细胞,采用波长为570~950nm、能量密度为15J/cm2的IPL照射培养细胞。在照射结束后1、12、24及48h收集细胞总RNA,应用反转录(RT)-PCR法测定各时间点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在IPL照射后12、24及48h,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上调(P<0.05),且表达水平随孵育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结论:IPL可直接促进成纤维细胞中Ⅰ型和Ⅲ型前胶原mRNA的转录,该研究部分阐明了IPL除皱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脉冲光 成纤维细胞 MRNA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6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骨密度及尿吡啶啉、血清Ⅰ型前胶原肽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7
10
作者 朱震 程梅芬 贺凤凤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2期123-124,132,共3页
本文通过对 6 0~ 70岁绝经后妇女 2 0例健康对照组、2 8例骨质疏松组、18例骨质疏松伴骨折组骨密度及尿吡啶啉 (Pyridinoline ,PYD)、血清Ⅰ型前胶原肽 (Carboxy terminalpropeptideoftypeIprocollagen,PICP)的测定 ,经过比较分析结果... 本文通过对 6 0~ 70岁绝经后妇女 2 0例健康对照组、2 8例骨质疏松组、18例骨质疏松伴骨折组骨密度及尿吡啶啉 (Pyridinoline ,PYD)、血清Ⅰ型前胶原肽 (Carboxy terminalpropeptideoftypeIprocollagen,PICP)的测定 ,经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46例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18例骨质疏松伴骨折组患者的股骨颈部位的骨密度显著低于 2 8例骨质疏松无骨折组。 46例骨质疏松患者的尿PYD、血PICP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由此提示绝经后妇女测量骨密度尤其是股骨上端的骨密度 ,结合骨吸收及骨形成的生化指标尿PYD、血PICP ,能更好地预测骨质疏松及提示骨折发生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尿吡啶啉 血清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肽测定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乃忠 瞿治平 +1 位作者 徐培康 王琼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9-11,共3页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8例HLD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的含量,其均值为18.34±12.42ng/ml,较正常对照组7.49±0.81ng/ml明显增高,经青霉胺治疗后的部分轻症患者血清PⅢP水平可恢复正常。认为HLD患者血清PⅢP的检测为... 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38例HLD患者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ⅢP)的含量,其均值为18.34±12.42ng/ml,较正常对照组7.49±0.81ng/ml明显增高,经青霉胺治疗后的部分轻症患者血清PⅢP水平可恢复正常。认为HLD患者血清PⅢP的检测为反映肝纤维化活动性、程度及肝细胞炎症、坏死的灵敏指标,定期监测对肝硬化的趋势及药物疗效的评估均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肝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幼芽提取物对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余欣 欧阳五庆 +1 位作者 张黎 王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15-18,共4页
分离培养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用2种富含腺嘌呤类衍生物的玉米幼芽提取物(20 mg/L)提前保护细胞后,体外构建H2O2急性氧化损伤细胞模型,应用RT-PCR对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损伤对照组(Ⅱ组... 分离培养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用2种富含腺嘌呤类衍生物的玉米幼芽提取物(20 mg/L)提前保护细胞后,体外构建H2O2急性氧化损伤细胞模型,应用RT-PCR对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表明,损伤对照组(Ⅱ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空白对照组(I组)的24%(P<0.01)和20%(P<0.01),而药物保护组(Ⅲ组、Ⅳ组)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损伤对照组,分别是损伤对照组的3.5倍(P<0.01)和1.8倍,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量也均高于损伤对照组,分别是损伤对照组的4.6倍(P<0.01)和3倍(P<0.01)。说明在H2O2致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急性氧化损伤过程中,这2种玉米幼芽提取物能够保护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且0501提取物对小鼠皮肤成纤维细胞Ⅰ、Ⅲ型前胶原表达的保护作用优于0502提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幼芽提取物 氧化损伤 小鼠皮肤 成纤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B超联合肝功能及Ⅲ型前胶原肽对肥胖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3
作者 许小花 傅君芬 +2 位作者 黄轲 王春林 梁黎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121-1126,共6页
目的评价肝脏B超联合血清指标在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69例肥胖儿童按诊断标准分为单纯肥胖儿童组(SOC)和NAFLD组。NAFLD儿童根据有无肝功能受损分成NAFLD-1组(B超示脂肪肝,肝功能正常)和NAFLD-2组(B超示脂... 目的评价肝脏B超联合血清指标在儿童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69例肥胖儿童按诊断标准分为单纯肥胖儿童组(SOC)和NAFLD组。NAFLD儿童根据有无肝功能受损分成NAFLD-1组(B超示脂肪肝,肝功能正常)和NAFLD-2组(B超示脂肪肝,同时伴肝功能异常);再根据B超影像学结果分成轻度脂肪肝组和中重度脂肪肝组。另设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对各组患儿进行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肝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脂、透明质酸(HA)、Ⅳ型胶原(CⅣ)、层黏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CⅢ)、肝脏B超、糖耐量试验及胰岛素释放试验等检查,并比较各组间体质指数(BMI)、腰臀比、血压、血脂、肝功能、血糖、胰岛素、肝纤维化指标、胰岛素抵抗指数。对单纯肥胖组和肥胖伴NAFLD组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并用ROC曲线下面积评价各血清指标的诊断价值。结果 SOC组与NAFLD-1组间ALT、AST、TG、HA、PCⅢ、空腹胰岛素(FINS)、2 h胰岛素、WBIS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NAFLD-1组与NAFLD-2组比ALT、PC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ALT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11,P为0。通过ROC曲线决策分析,ALT、AST、PCⅢ的曲线下面积最大,分别为0.88、0.80、0.70。结论同时检查肝脏B超及血清指标ALT、AST、PCⅢ,不但可反映肝脏的炎症程度,也反映了肝纤维化的程度,是诊断肥胖儿童NAFLD严重分层最有价值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超声 肝功能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肥胖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强 陆道炎 +1 位作者 王丽天 陈才根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484-486,503,共4页
目的旨在从基因转录水平确定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是否具有表达ⅠⅢ型胶原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人眼晶状体囊膜进行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的原代培养;细胞融合后,抽提RNA,应用Northernblot分析技术进行探测人晶状体... 目的旨在从基因转录水平确定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是否具有表达ⅠⅢ型胶原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人眼晶状体囊膜进行晶状体上皮细胞体外的原代培养;细胞融合后,抽提RNA,应用Northernblot分析技术进行探测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基因转录产物。结果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基因转录产物中存在有Ⅰ、Ⅲ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表达的二型前胶原mRNA均存在有长度为5.8、5.4、4.8kb的片段,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量是血型前胶原mRNA的3倍。结论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能够合成Ⅰ、Ⅲ型胶原,所合成的这二型胶原中,以Ⅰ型为主,它们可能对后囊膜混浊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状体上皮细胞 M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尿、腹水Ⅲ型前胶原肽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5
作者 汪旭 刘东屏 傅宝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451-452,共2页
目的 :探讨血 ,尿 ,腹水 型前胶原肽 (P P)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同步测定 6 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血、尿、腹水中 P P含量变化 ,同时进行血清 P P含量与转氨酶、血清总胆... 目的 :探讨血 ,尿 ,腹水 型前胶原肽 (P P)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同步测定 6 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后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患者血、尿、腹水中 P P含量变化 ,同时进行血清 P P含量与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含量、血清白蛋白的相关性测定。正常对照组中血 41例 ,尿 40例 ,均选自我院健康献血员 ;腹水 31例选自我院肾内科肾源性腹水患者。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尿、腹水中 P P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显著 ,腹水中 P P含量明显高于血清及尿中 P P含量 ,P <0 .0 0 1;以 130μg/ L为临界值 ,计算其 95 %可信区间内其 P P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为腹水 >血 >尿 ;血清 P P含量与转氨酶、血清总胆红素含量呈正相关 ,与血清白蛋白呈负相关 ,差异显著 ,P <0 .0 5。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无论血、尿、腹水中 P P检测均可获得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P P含量测定对诊断肝纤维化有一定的价值 ,其血清含量变化在反映肝硬化、肝细胞坏死及肝功能损害程度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血液 尿 腹水 检测 肝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术后大鼠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中Ⅰ型前胶原的测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吕红 李伟力 +3 位作者 刘嘉毅 刘二华 赵海滨 刘志宇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36-440,共5页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术后大鼠角膜中Ⅰ型前胶原的变化,比较角膜非手术区、手术野透明区与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区的Ⅰ型前胶原含量的差异。方法 32只6月龄清洁级SD大鼠按照手术前后被处死的时间不同平均分为8组。28只大鼠的一侧眼被施行...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术后大鼠角膜中Ⅰ型前胶原的变化,比较角膜非手术区、手术野透明区与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区的Ⅰ型前胶原含量的差异。方法 32只6月龄清洁级SD大鼠按照手术前后被处死的时间不同平均分为8组。28只大鼠的一侧眼被施行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术后每日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术眼角膜情况,角膜haze的分级参照Seiler标准。分别于手术前和术后1、3、7、15d及1、2、3个月处死动物,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手术区角膜的形态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角膜Ⅰ型前胶原在术眼角膜组织中的表达,并以光密度(OD)值表示。对不同时间采集的角膜非手术区、手术野透明区与haze区中Ⅰ型前胶原含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自术后3d起,术眼角膜上皮开始移行覆盖切削区并逐渐增厚,基质纤维细胞增生活跃;术后1个月时术眼角膜上皮基底膜开始形成,基质胶原纤维排列紊乱;术后3个月角膜基质胶原重塑过程基本完成,角膜结构趋于正常。大鼠角膜术后haze分级与Ⅰ型前胶原含量呈正相关(r=0.406,P<0.05);非手术区各时间段角膜平均OD值均无明显变化(t=5.719,P>0.05);手术区角膜中的Ⅰ型前胶原含量明显高于非手术区(P<0.05);haze区平均OD值明显高于非haze区(t=5.578,P<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角膜上皮中Ⅰ型前胶原的阳性表达在术后7d最多,并终止于术后1个月,而角膜细胞间质中Ⅰ型前胶原持续至整个修复过程。结论Ⅰ型前胶原含量的增加可能是haze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研究准分子激光术后角膜前胶原的变化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手术 结构 上皮下雾状混浊 细胞外基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Ⅲ型前胶原肽与PZ—肽酶在肝纤维化中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6
17
作者 殷蔚荑 汪汉芝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1992年第1期27-28,共2页
肝纤维化是由于大量结缔组织在肝中沉积所造成的。这种沉积与肝中结缔组织合成与分解代谢失平衡有关。目前常用的肝纤维化血清诊断指标,如Ⅲ型前胶原肽(PⅢP),扳层素等多从胶原合成方面进行研究难以判断纤维化程度。本文以PⅢP作为胶原... 肝纤维化是由于大量结缔组织在肝中沉积所造成的。这种沉积与肝中结缔组织合成与分解代谢失平衡有关。目前常用的肝纤维化血清诊断指标,如Ⅲ型前胶原肽(PⅢP),扳层素等多从胶原合成方面进行研究难以判断纤维化程度。本文以PⅢP作为胶原合成指标,以PZ—肽酶活性作为分解指标,研究PⅢP/PZ—肽酶比值在肝纤维化的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纤维化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胎儿及家兔皮肤中提取、纯化Ⅲ型前胶原肽方法探讨 被引量:1
18
作者 秦定一 单英 +1 位作者 熊诗松 巴秋菊 《河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7年第2期80-81,共2页
从胎儿及家兔皮肤中提取、纯化Ⅲ型前胶原肽方法探讨秦定一单英熊诗松巴秋菊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52关键词Ⅲ型前胶原肽;胎儿;肝纤维化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rocolagenⅢpeptide,PⅢP)测定目前... 从胎儿及家兔皮肤中提取、纯化Ⅲ型前胶原肽方法探讨秦定一单英熊诗松巴秋菊河南省医学科学研究所郑州450052关键词Ⅲ型前胶原肽;胎儿;肝纤维化血清Ⅲ型前胶原肽(ProcolagenⅢpeptide,PⅢP)测定目前已作为反映肝纤维化的良好指标被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胎儿 提取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Ⅱ对大鼠HSC表达ATR及Ⅰ型前胶原mRNA的影响
19
作者 汪余勤 宗春华 +4 位作者 徐雷鸣 瞿春莹 董国芳 李定国 陆汉明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4-127,143,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对大鼠肝脏星状细胞 (HSC)表达AngⅡ受体 (ATR)及Ⅰ型前胶原mRNA的影响 ,探讨AngⅡ调控HSC分泌胶原的作用途径。方法HSC分离培养后 ,采用细胞免疫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及RT PCR方法分别测定ATR和Ⅰ型前胶原m...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对大鼠肝脏星状细胞 (HSC)表达AngⅡ受体 (ATR)及Ⅰ型前胶原mRNA的影响 ,探讨AngⅡ调控HSC分泌胶原的作用途径。方法HSC分离培养后 ,采用细胞免疫技术、原位杂交技术及RT PCR方法分别测定ATR和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水平。结果培养激活的HSC表达少量的AT1R蛋白和mRNA ,10 -6mol/LAngⅡ刺激后AT1R蛋白表达水平及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 ,同时亦能促进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 ;而体外培养激活的HSC不表达AT2R ,AngⅡ作用后亦不能刺激其表达。结论AngⅡ能够促进激活的大鼠HSC表达AT1R ,同时增强Ⅰ型前胶原mRNA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SC AngⅡ MRNA表达 大鼠 激活 分泌 ATR 表达水平 MRNA转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压药物治疗对心肌声学密度及Ⅲ型前胶原末端肽的影响
20
作者 杜乃立 贾芳 +1 位作者 杜瑞芝 郝恩魁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50-150,共1页
2005年1月至2005年12月我们观察了应用苯那普利和(或)缬沙坦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肌声学密度和血清Ⅲ型前胶原末端肽(PⅢNP)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末端 声学密度 血清Ⅲ 药物治疗 心肌 发性高血压患者 降压 苯那普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