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3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因新发致病突变致Ⅰ型神经纤维瘤病1例
1
作者 邢雪 徐丽琴 +4 位作者 张璇 纪浩楠 顾瑞寅 李斌 周辉 《浙江临床医学》 2025年第1期141-143,共3页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I,NF1)是一种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性疾病[1],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特征包括咖啡牛奶斑和神经纤维瘤,并可能伴有多系统损害及恶变风险[2]。除了皮肤和神经纤维瘤的常见表现,NF1患者还...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I,NF1)是一种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遗传性疾病[1],其临床表现复杂多变,主要特征包括咖啡牛奶斑和神经纤维瘤,并可能伴有多系统损害及恶变风险[2]。除了皮肤和神经纤维瘤的常见表现,NF1患者还可能并发多种良性或恶性肿瘤,影响口腔、眼科、骨骼、心血管和内分泌等多个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 多系统损害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咖啡牛奶斑 NF1 遗传性疾病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活血汤对慢性肾脏病大鼠Ⅰ型、Ⅲ型胶原在肾组织中表达的影响
2
作者 侯兴 孙妲男 +6 位作者 李勇 徐丽 周鹏 褚宇鹏 代璇 杨灡 李敬槟 《环球中医药》 2025年第2期208-215,共8页
目的 探究解毒活血汤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大鼠Ⅰ型胶原(collagenⅠ, ColⅠ)、Ⅲ型胶原(collagenⅢ,ColⅢ)在肾组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72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尿毒清对照组、解... 目的 探究解毒活血汤对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大鼠Ⅰ型胶原(collagenⅠ, ColⅠ)、Ⅲ型胶原(collagenⅢ,ColⅢ)在肾组织中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72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模型组、尿毒清对照组、解毒活血汤低剂量组、解毒活血汤中剂量组、解毒活血汤高剂量组,每组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采用腺嘌呤悬浮液灌胃并饲喂高磷饮食建立CKD大鼠模型,造模8周后开始药物治疗4周,药物剂量随大鼠体质量等比例加减,于第12周末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大鼠血钙(calcium, Ca)、血磷(phosphorus, P)、血清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血肌酐(serum creatinine, Scr),同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lⅠ、ColⅢ在大鼠肾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全流程给药及分析后各组间进行比较。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cr、BUN、P含量显著上升(P<0.05),血Ca含量有下降趋势(P>0.05);解毒活血汤高、中、低剂量组血清Scr、BUN、P、Ca含量显著上升(P<0.05);尿毒清对照组血清Scr、BUN、P显著上升(P<0.05),血Ca增加(P<0.05)。与模型组相比较,解毒活血汤高剂量组血清Scr、BUN、P显著下降(P<0.05),血Ca显著增加(P<0.05);解毒活血汤中剂量组血清Scr、BUN、P显著下降(P<0.05),血Ca增加(P<0.05);解毒活血汤低剂量组血清Scr、BUN下降(P>0.05),血P下降(P<0.05),血Ca增加(P<0.05);尿毒清对照组血清Scr、BUN、P下降(P<0.05),血Ca增加(P<0.05)。与空白组比较,余各组肾组织中ColⅠ、ColⅢ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肾组织中ColⅠ、ColⅢ的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和解毒活血汤低剂量组相比,解毒活血汤高剂量组、解毒活血汤中剂量组以及尿毒清对照组ColⅠ、ColⅢ的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 解毒活血汤在延缓CKD进程上具有一定的作用,并可降低ColⅠ、ColⅢ在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他用药组相比,解毒活血汤高剂量组效果更优,提示在本研究中药量与药效呈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毒活血汤 慢性肾脏病大鼠 去宛陈莝 ⅰ型胶原 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鸽Ⅰ型副黏病毒F基因遗传进化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3
作者 刘健 周锦萍 +6 位作者 沈莉萍 桂亚萍 葛菲菲 王晓旭 杨显超 刘佩红 王建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50-5161,共12页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1)流行毒株F基因遗传变异情况,分析F蛋白生物信息学特征,为PPMV-1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应用RT-PCR方法扩增分离株F基因,测序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对F蛋白结构...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鸽Ⅰ型副黏病毒(PPMV-1)流行毒株F基因遗传变异情况,分析F蛋白生物信息学特征,为PPMV-1的防控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应用RT-PCR方法扩增分离株F基因,测序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并通过生物信息学在线软件对F蛋白结构功能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分离株F基因编码区全长为1662 bp,编码553个氨基酸,F蛋白裂解位点序列为112R-R-Q-K-R-F117,符合强毒株序列结构特征。系统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属于新城疫病毒(NDV)ClassⅡ群Ⅵ.2.1.1.2.2亚型,与疫苗株La Sota和Mukteswar处于不同进化分支,与国内分离株Pi/SH/CH/0617/2013和pigeon/Ningxia/2068/2016同属Ⅵ.2.1.1.2.2分支。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F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分子质量约为59.03 ku,理论等电点(PI)为7.87,半衰期为30 h,不稳定系数为35.06,脂肪系数为109.73。F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质膜和内质网中,具有跨膜结构和信号肽,包含6个潜在的N-糖基化位点、13个半胱氨酸残基、103个O-糖基化位点,以及67个磷酸化位点。二级结构中α-螺旋、无规则卷曲、延伸链、β-转角分别占46.11%、31.46%、18.08%及4.34%,三级结构预测结果与二级结构相一致。B细胞抗原位点预测结果显示,F蛋白含有11个抗原表位(氨基酸数目≥7)。【结论】本研究分离获得的PPMV-1分离株属于NDV ClassⅡ群Ⅵ.2.1.1.2.2亚型,其F蛋白具有较好的抗原表位,可作为PPMV-1疫苗研制和抗病毒治疗的靶蛋白。研究结果为有效防控PPMV-1感染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同时也为进一步研发新型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副黏病毒 F基因 遗传进化 生物信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力场常数项对Ⅰ型裂纹起裂扩展行为影响
4
作者 黄如旭 谢晓忠 +1 位作者 陈沙古 万正权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8,共8页
对含裂纹材料与结构断裂力学评估中的最大环向应力准则(MTS)、最小应变能密度因子准则(SED)和平均应变能密度准则(ASED)以及在此基础上考虑应力场常数项影响修正的断裂准则进行介绍;基于考虑裂尖应力场奇异项和常数项的修正MTS准则、修... 对含裂纹材料与结构断裂力学评估中的最大环向应力准则(MTS)、最小应变能密度因子准则(SED)和平均应变能密度准则(ASED)以及在此基础上考虑应力场常数项影响修正的断裂准则进行介绍;基于考虑裂尖应力场奇异项和常数项的修正MTS准则、修正SED准则和修正ASED准则,对比分析了裂尖应力场常数项对Ⅰ型裂纹的起裂扩展行为,探究了裂纹尖端应力场常数项以及材料泊松比对Ⅰ型裂纹偏折、断裂极限的影响规律,掌握了应力场常数项对Ⅰ型裂纹偏折、起裂扩展影响阀值。研究结果表明,裂纹尖端应力场常数项T应力对Ⅰ型裂纹起裂扩展偏折角及断裂判据的影响不可忽略,研究结果可为含裂纹材料与结构断裂力学评估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数项 混合裂纹 ⅰ型裂纹 裂纹偏折 断裂准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理方向对含预制裂纹页岩Ⅰ型断裂特性的影响
5
作者 李勇 胡双杰 +3 位作者 桂辉高 孙传猛 甘涛 李银 《矿业安全与环保》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共6页
层状页岩受内部层理方位分布特征的影响,其力学性质常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为了探究层理方向对层状页岩Ⅰ型断裂特性的影响,针对不同层理倾角β、预制裂纹角度为0°的半圆盘试件开展三点弯曲静态压缩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试... 层状页岩受内部层理方位分布特征的影响,其力学性质常表现出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为了探究层理方向对层状页岩Ⅰ型断裂特性的影响,针对不同层理倾角β、预制裂纹角度为0°的半圆盘试件开展三点弯曲静态压缩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试件的Ⅰ型标准化应力强度因子YⅠ会随着层理倾角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并与层理倾角呈现出良好的三次函数关系,且仅在层理倾角β为0°和90°时,试件表现为纯Ⅰ型断裂模式,即层理倾角的变化会改变试件的断裂模式。同时,试件的Ⅰ型断裂韧度随着层理倾角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并与层理倾角呈二次函数关系;当层理倾角与预制裂纹角度垂直时,试件的Ⅰ型断裂韧度最大;而当层理倾角和预制裂纹角度平行时,试件的Ⅰ型断裂韧度最小。另外,基于扩展有限元法(XFEM),对半圆盘层状页岩试件的破断机制进行研究,验证了试验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 层理方向 ⅰ型断裂 断裂韧度 扩展有限元法 裂纹扩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辛几何方法测定Ⅰ型应力强度因子
6
作者 代树红 吴尧 肖雨轩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61-867,共7页
为得到高精度的Ⅰ型应力强度因子,提出了一种基于辛几何方法测定裂纹尖端Ⅰ型应力强度因子的方法。通过在裂纹尖端构建扇形区域,分离辛几何方法下裂纹尖端的全状态向量,结合裂纹尖端的位移场,计算出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利用Ⅰ型裂纹尖... 为得到高精度的Ⅰ型应力强度因子,提出了一种基于辛几何方法测定裂纹尖端Ⅰ型应力强度因子的方法。通过在裂纹尖端构建扇形区域,分离辛几何方法下裂纹尖端的全状态向量,结合裂纹尖端的位移场,计算出裂纹的应力强度因子。利用Ⅰ型裂纹尖端位移场的理论解,研究了扇形区域的特征点个数、圆心角大小以及半径长度对应力强度因子精确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特征点个数对该方法求解Ⅰ型应力强度因子的精度的影响较大,特征点个数大于37时,相对误差稳定趋向于0;扇形圆心角对应力强度因子的精度影响较小,但是相同精度要求下,不同的扇形圆心角需要的特征点个数不同;扇形半径过小时,由于断裂过程中裂纹尖端塑性区域的影响,应力强度因子的解不稳定且相对误差较大。对比相对误差可以发现该方法计算得到的Ⅰ型应力强度因子的精度较高,且该方法只需得到裂纹尖端的位移场就可以精确得到应力强度因子,解决了以往求解体系在复杂应力等情况下求解步骤复杂,导致无法精确得到Ⅰ型应力强度因子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力学 辛几何方法 应力强度因子 ⅰ型裂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鼻高流量氧疗对比无创正压通气在急性心力衰竭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7
作者 武亚梅 王晶 唐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2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研究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 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对比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在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 目的研究经鼻高流量氧疗(high 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py,HFNC)对比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PPV)在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AHF)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急诊科收治的94例AHF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扩血管、利尿等治疗,对照组给予NPPV治疗,观察组给予HFNC治疗,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4 h后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动脉氧分压(PaO_(2))和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_(2))的变化情况及2组比较的区别,应用调查问卷评估两组患者治疗舒适度的区别。随访28 d,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误吸、胃胀气等并发症发生率、气管插管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呼吸频率、心率和NT-proBNP较前明显降低(P均<0.05),PaO_(2)较前升高(P均<0.05),PaCO_(2)较前升高(P<0.05),但仍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治疗后呼吸频率是(23.77±2.36)次/min、心率为(89.17±5.80)次/min、NT-proBNP为[13631.00(9997.25,16328.00)]pg/ml、PaO_(2)为(66.87±2.78)mmHg和PaCO_(2)为(37.06±2.56)mmHg,与对照组的(23.33±2.81)次/min、(87.69±5.02)次/min、[12517.00(9836.75,17742.00)]pg/ml、(67.74±2.67)mmHg和(37.07±1.93)mm Hg比较无统计学差别(均P>0.05);调查问卷显示,观察组舒适度评分大于对照组[(3.35±0.69)分比(2.76±0.77)分,P=0.001],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10.41%比28.26%,P=0.028),两组患者气管插管率(12.50%比10.86%)和病死率(10.41%比8.69%)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HFNC和NPPV在AHF伴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中应用均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HFNC并发症较较少,患者舒适程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ⅰ型呼吸衰竭 经鼻高流量氧疗 无创正压通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MDV 3D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表达及对Ⅰ型IFN信号通路的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苗勤 吴香菊 +4 位作者 齐静 丛晓燕 李均同 王林 杜以军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4-150,共7页
本研究旨在构建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3D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探究其对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信号通路的作用。根据GenBank序列合成3D基因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XJ41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XJ41-Myc-3D,经PCR... 本研究旨在构建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 disease virus,FMDV)3D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并探究其对Ⅰ型干扰素(interferon,IFN)信号通路的作用。根据GenBank序列合成3D基因并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XJ41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XJ41-Myc-3D,经PCR、双酶切及测序鉴定正确后分别转染HEK-293T细胞和PK-15细胞,Western blotting及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检测3D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定位。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Luciferase)、Real-time PCR、TCID50等试验检测HEK-293T细胞中过表达3D蛋白对水疱性口炎病毒(Ver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诱导的Ⅰ型IFN信号通路的影响。结果显示,真核表达质粒pXJ41-Myc-3D构建成功;3D蛋白在HEK-293T细胞中表达,大小约为55 kDa,主要定位在细胞核中;3D蛋白抑制了VSV诱导的IFN-β启动子活性和IFN-β mRNA水平,促进了VSV的复制。本研究为深入探究3D蛋白抑制Ⅰ型IFN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3D蛋白 真核表达 ⅰ型IFN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刺多糖对STZ诱导的Ⅰ型糖尿病大鼠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马娜娜 韩丽娟 +3 位作者 杨永晶 索有瑞 院珍珍 叶英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348-357,共10页
为探究黄刺多糖(Berberis dasystachya Maxim.Polysaccharide,BDP)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I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本文采用STZ诱导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多糖低剂量组(BDP-L,100 mg/kg)、... 为探究黄刺多糖(Berberis dasystachya Maxim.Polysaccharide,BDP)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I型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的调节作用,本文采用STZ诱导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多糖低剂量组(BDP-L,100 mg/kg)、中剂量组(BDP-M,200 mg/kg)、高剂量组(BDP-H,400 mg/kg)。灌胃28 d后,监测大鼠体重及血糖变化,测定血脂水平、脂代谢酶活性及体内抗氧化酶活等指标。结果表明:黄刺多糖给药第28 d,与模型组相比BDP给药组的血糖、血脂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其中高剂量组血糖下降39.16%(P<0.01)。BDP给药组的血清胰岛素水平、肝糖原(HG)水平有所增加(P<0.05或P<0.01),其中高剂量组的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增加1.28倍(P<0.01),HG水平增加89.79%(P<0.01)。相比较模型组大鼠,经BDP给药后大鼠/血清和胰腺中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CSHPx)以剂量依赖性方式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减少(P<0.05)。综上,黄刺多糖通过改善Ⅰ型糖尿病大鼠氧化应激从而保护胰岛β细胞的损伤,进而改善糖尿病大鼠的糖脂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刺多糖 ⅰ型糖尿病 糖脂代谢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鸽副黏病毒Ⅰ型分离鉴定及致病性分析
10
作者 张姗 刘大虎 +7 位作者 刘宝京 梁琳 梁瑞英 汤新明 仇旭升 丁铲 丁家波 侯绍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051-4060,共10页
在天津的病死鸽病料中分离鉴定鸽副黏病毒Ⅰ型(pigeon paramyxovirus-1,PPMV-1),并对其进行遗传演化、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分析,为鸽副黏病毒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原检测,在SPF鸡胚上分离纯化病毒;经遗传演... 在天津的病死鸽病料中分离鉴定鸽副黏病毒Ⅰ型(pigeon paramyxovirus-1,PPMV-1),并对其进行遗传演化、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分析,为鸽副黏病毒Ⅰ型疫苗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原检测,在SPF鸡胚上分离纯化病毒;经遗传演化分析、致病性分析及动物回归试验对病毒分离株进行全面分析。结果显示:病死鸽的脏器样品经RT-PCR鉴定为NDV核酸阳性;鸡胚分离纯化后得到1株鸽副黏病毒Ⅰ型毒株,命名为Pigeon/TJ/CH/020/2020(TJ20)。通过对病毒F基因测序及进化树分析,确定该分离毒株属于ClassⅡ类Ⅵ.2.1.1.2.2(原Ⅵk)基因亚型,裂解位点的氨基酸残基为112 R-R-Q-K-R-F^(117),符合NDV强毒株的分子特征。交叉血凝抑制试验显示TJ20株与LaSota疫苗株存在明显的抗原性差异。TJ20株的鸡胚半数感染量(EID_(50))为10^(-8.38)·0.1 mL^(-1)、细胞半数感染量(TCID_(50))为10^(-8.64)·0.1 mL^(-1)、鸡胚平均致死时间(MDT)为62 h、1日龄雏鸡脑内接种致病指数(ICPI)为1.19。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1月龄鸽人工感染TJ20株后第4天开始出现嗜睡、垂翅、腹泻、瘫痪、斜颈扭头等新城疫典型临床症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为100%。本研究从病死鸽组织中成功分离出一株具有高致病性的Ⅵ.2.1.1.2.2(原Ⅵk)基因亚型的TJ20毒株,为后续鸽副黏病毒Ⅰ型疫苗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生物学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鸽副黏病毒ⅰ型 分离鉴定 Ⅵ.2.1.1.2.2(原Ⅵk)基因亚 致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鹅瘟病毒、鹅星状病毒Ⅰ型与鸭疫里默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断及病原分析
11
作者 张晓战 邢忠玉 +10 位作者 吕楠楠 董轩志 李育林 毛天绩 梁尧涵 郭运泽 宋予震 乔宏兴 边传周 袁野 梁群超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3-1193,共11页
【目的】2023年4月,河南新乡某地鹅场雏鹅群急性发病,死亡率高达25%,为确定引起该鹅场雏鹅发病的病因,本研究对送检的病死雏鹅进行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方法】无菌采集病死雏鹅肝脏、脾脏、肾脏和小肠等组织样品及心血和肝脏外层纤维素... 【目的】2023年4月,河南新乡某地鹅场雏鹅群急性发病,死亡率高达25%,为确定引起该鹅场雏鹅发病的病因,本研究对送检的病死雏鹅进行剖检和实验室诊断。【方法】无菌采集病死雏鹅肝脏、脾脏、肾脏和小肠等组织样品及心血和肝脏外层纤维素性渗出物,通过对心血及肝脏外层纤维素性渗出物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镜检观察、16S rRNA基因及药物敏感性试验鉴定病鹅感染细菌及感染菌株的药物敏感性情况;通过PCR/RT-PCR方法对其常见雏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核酸进行检验,并对阳性病原的主要结构蛋白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确定病鹅感染的病毒性病原及其分子流行病学情况。【结果】细菌学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血平板上呈半透明圆形突起、边缘整齐、表面光滑菌落,形态学观察显示,该菌为单个和成对的革兰阴性短杆菌,符合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的特性。16S rRNA基因扩增测序与BLAST分析进一步证实该菌为R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敏感,对阿莫西林、四环素和多黏菌素B耐药。常见雏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核酸PCR/RT-PCR检测发现,该鹅场样品小鹅瘟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和鹅星状病毒Ⅰ型(genotypeⅠGoose astrovirus,GAstV-1)核酸呈阳性,GAstV-2、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和鹅呼肠孤病毒(Goose reovirus,GRV)核酸阴性,将致病毒株分别命名为GPV/HN-2023和GAstV-1/HN-2023。进一步对GPV/HN-2023和GAstV-1/HN-2023的主要结构蛋白基因分析发现,GPV/HN-2023与DY-16株的亲缘关系较近,属于DY-16-like毒株,且VP3蛋白存在2个特有的氨基酸位点突变D248E和V314L;GAstV-1/HN-2023与GAstV-1毒株亲缘关系较近,属于GAstV-1分支,ORF2蛋白存在3个特有的氨基酸位点突变G47R、S207G和A628T。【结论】本研究通过综合诊断方法明确了GPV、GAstV-1与RA混合感染是引起该鹅场雏鹅发病的病因,分析了致病菌RA的耐药性和病毒性致病原GPV和GAstV-1的遗传演化及变异特点,为河南地区雏鹅疫病的科学防控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鹅瘟病毒(GPV) 鹅星状病毒ⅰ型(GAstV-1) 鸭疫里默氏杆菌 混合感染 病原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Ⅰ型亚历山大病患儿的CT/MRI检查及基因检测结果分析
12
作者 黄卫保 梁莎 +3 位作者 王映飞 苏永焕 许鹏程 林剑军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8期72-74,共3页
目的探讨Ⅰ型亚历山大病的影像特点特点和遗传情况。方法对1例Ⅰ型亚历山大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基因检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因全面性发育落后于2岁7个月时行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结果可见双侧大脑半球皮层下脑白质... 目的探讨Ⅰ型亚历山大病的影像特点特点和遗传情况。方法对1例Ⅰ型亚历山大病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及基因检测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儿因全面性发育落后于2岁7个月时行颅脑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结果可见双侧大脑半球皮层下脑白质、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前角旁斑点状、短线状钙化灶,双侧额顶叶及基底节区对称性低密度灶;3岁4个月时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可见患儿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弥漫对称性异常信号,T2WI及T2-FLAIR均呈高信号,T1WI病灶整体似呈花环状,双侧侧脑室扩大;4岁5个月时颅脑MRI检查可见患儿原右侧侧脑室前角旁脑白质短线状T1WI高信号消失;5岁5个月时颅脑MRI检查可见患儿原左侧侧脑室体部旁短线状T1WI高信号基本消失,未见明显脑萎缩。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结果发现,患儿存在GFAP基因1号外显子c.235C>T/p.Arg79Cys错义突变。结合影像学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本例患儿明确诊断为Ⅰ型亚历山大病。结论Ⅰ型亚历山大病患儿颅脑CT检查可见皮层下脑白质、基底节区及侧脑室前角旁钙化,颅脑MRI检查可见双侧大脑半球脑白质弥漫对称性异常信号。GFAP基因1号外显子c.235C>T/p.Arg79Cys错义突变可能是Ⅰ型亚历山大病的致病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白质脑病 亚历山大病 ⅰ型亚历山大病 颅脑磁共振成像技术 GFAP基因 错义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蓝舌病病毒感染对绵羊微血管内皮细胞中Ⅰ型干扰素应答的影响
13
作者 罗世美 陈韵伊 +7 位作者 李其沙 周艳梅 胡雪柔 李铭悦 魏子昱 李芳 马鲜平 易华山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631-5640,共10页
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是一种严重危害绵羊等反刍动物的虫媒病毒,而绵羊微血管内皮细胞(sheep lung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LMECs)构成肺半选择性屏障,为研究BTV感染与SLMECs干扰素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本... 蓝舌病病毒(bluetongue virus,BTV)是一种严重危害绵羊等反刍动物的虫媒病毒,而绵羊微血管内皮细胞(sheep lung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SLMECs)构成肺半选择性屏障,为研究BTV感染与SLMECs干扰素抗病毒免疫应答的分子机制。本研究通过BTV噬斑试验以感染复数(MOI)为1的BTV诱导18、24、36 h的SLMECs,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干扰素相关通路基因mRNA表达特征,以及Western blot分析MDA5、TRAF3、RIG-I和TBK1蛋白表达。结果表明,在诱导36 h时,干扰素信号通路基因mRNA表达的变化最明显,RIG-I、MDA5、IKKε、IFN-β、TBK 1和TRAF 6基因mRNA上调表达,差异极显著;而IFN-α、VISA、USP 18基因mRNA下调表达,差异极显著;在蛋白水平上MDA5、TBK1、RIG-I和TRAF3蛋白都上调表达。本研究发现BTV可感染SLMECs诱导Ⅰ型干扰素免疫应答,为进一步分析IFN-I信号通路的激活在抗BTV感染天然免疫应答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舌病病毒 ⅰ型干扰素 绵羊肺微血管内皮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CFRP-Ⅰ型层间断裂韧性的断层替换测试法及参数化分析
14
作者 陈鹏宇 杨冰晨 +3 位作者 药天运 许方舟 赵煜 周勇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8-101,共14页
为实现3D打印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Ⅰ型层间断裂韧性的测试分析,并量化评价打印参数对该型断裂韧性的影响规律,推进3D打印CFRP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分别从试验及仿真角度开展了相关探索... 为实现3D打印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CFRP)Ⅰ型层间断裂韧性的测试分析,并量化评价打印参数对该型断裂韧性的影响规律,推进3D打印CFRP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分别从试验及仿真角度开展了相关探索。首先,提出了一种新型的3D打印CFRP层间预制裂纹制备方法-断层替换法,利用该方法开展了系统性的试验研究,分析了两类关键打印参数对Ⅰ型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规律。其次,基于内聚区理论及surface-based cohesive关系,构建了各类打印工况下的预制裂纹试件双悬臂梁(double cantilever beam,DCB)试验的仿真模型,并完成了仿真计算与试验测试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3D打印CFRP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随着打印温度及速度的提高而增大,且打印温度对断裂韧性的影响更显著,当温度由245℃升至285℃时,断裂韧性提高了294.6%;当速度由20 mm/s增至60 mm/s时,断裂韧性提高了27.6%;当打印温度与速度提高时,试件在打印过程中热量散失更小,Ⅰ型层间力学性能得到提高;但当打印速度过大时,印材在打印过程中无法完全沉积并实现较好的黏结,反而对Ⅰ型层间力学性能造成负面影响。同时,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的相对误差均控制在15%以内,表明提出的断层替换法在I型层间断裂韧性试验数据获取方面是合理且稳定的。因此,该方法可为后续量化评价3D打印CFRP桥梁工程构件的层间力学性能提供试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3D打印CFRP ⅰ型层间断裂韧性 断层替换法 内聚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干扰素在细菌性肺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15
作者 李涵 戴德嘉 +1 位作者 何家康 梁正敏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5-99,共5页
细菌性肺炎是免疫功能受损的人和哺乳动物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性肺炎,常表现为肺实质性急性炎症,引起人和动物的高发病率和病死率。Ⅰ型干扰素在细菌感染的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在不同的细菌感染中,Ⅰ型干扰素对宿主产生有益或有害的... 细菌性肺炎是免疫功能受损的人和哺乳动物临床上最常见的感染性肺炎,常表现为肺实质性急性炎症,引起人和动物的高发病率和病死率。Ⅰ型干扰素在细菌感染的反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在不同的细菌感染中,Ⅰ型干扰素对宿主产生有益或有害的作用;在一些细菌感染过程中,Ⅰ型干扰素对宿主产生双重作用。论文综述了Ⅰ型干扰素在细菌性肺炎中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Ⅰ型干扰素在不同细菌性肺炎中发挥的作用及机制,为细菌性肺炎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肺炎 ⅰ型干扰素 作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冲击荷载下充填节理岩体Ⅰ型裂纹动态扩展特性研究
16
作者 张宪尚 文光才 +2 位作者 朱哲明 隆清明 刘杰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6-406,共11页
为研究冲击荷载作用下充填节理岩体Ⅰ型裂纹动态扩展特性,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简称SHPB)试验系统及裂纹扩展测试系统,对石膏、水泥及云石胶3种充填节理的侧开三角形单边裂纹(singlecleavage triangle,简... 为研究冲击荷载作用下充填节理岩体Ⅰ型裂纹动态扩展特性,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杆(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简称SHPB)试验系统及裂纹扩展测试系统,对石膏、水泥及云石胶3种充填节理的侧开三角形单边裂纹(singlecleavage triangle,简称SCT)岩体试件进行动态冲击压缩试验,对比分析裂纹动态扩展过程及冲击破坏模式,并通过试验-数值法研究了Ⅰ型裂纹动态扩展过程中的应力强度因子及能量释放率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充填节理岩体主要有3种破坏模式,分别为预制裂纹扩展贯穿整个试件、裂纹贯穿后发生充填节理破坏、充填节理先破坏并阻滞裂纹贯穿;节理充填体的破坏与充填体强度、胶结力及应变率等相关;裂纹扩展速度自起裂处振荡增长,并在贯穿充填节理前某个位置达到最大,而应力强度因子及能量释放率在节理附近达到最大;充填节理刚度退化会抑制裂纹的扩展,并造成能量释放率的急剧增大;岩性组合差异加剧岩体试件材料属性的失配,导致应力强度因子及能量释放率随裂纹穿过节理后出现不同程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荷载 充填节理 ⅰ型裂纹 应力强度因子 裂纹扩展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建文 《山西建筑》 2024年第2期141-145,共5页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的关键在于轨排模板组装和轨道精度,通过对京张铁路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过程的介绍,论述了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工艺,主要包括铺设条件的评估、CPⅢ控制网测设、轨排组装、轨道粗调、精调等关键流...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技术的关键在于轨排模板组装和轨道精度,通过对京张铁路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过程的介绍,论述了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工艺,主要包括铺设条件的评估、CPⅢ控制网测设、轨排组装、轨道粗调、精调等关键流程,希望对以后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 轨排模板组装 CPⅢ控制网 施工流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突变分析
18
作者 林艳艳 董姝言 +2 位作者 王怀玉 林立航 肖学敏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12期818-824,共7页
目的对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儿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探索NF1的致病基因变异及表型。方法应用遗传性皮肤病目标基因外显子测序对3例先证者进行测序。患儿检测出可疑突变类型后,应用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 目的对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儿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探索NF1的致病基因变异及表型。方法应用遗传性皮肤病目标基因外显子测序对3例先证者进行测序。患儿检测出可疑突变类型后,应用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突变位点验证。结果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均因出生后多发牛奶咖啡斑就诊,均出现腋窝或腹股沟雀斑,其中1例伴发神经纤维瘤,均确诊为NF1。3例均检测到1个NF1基因变异位点,分别为:c.3921delT、c.5206-2A>C、c.893T>G。c.3921delT和c.893T>G未见文献报道,为新发突变。1例患儿的NF1变异遗传自父亲,其余患儿的变异为自发变异。结论本研究发现2个NF1基因的新发突变,扩充了NF1基因突变致病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DNA突变分析 NF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Ⅰ型干扰素受体亚基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19
作者 裘霁宛 孔永 +4 位作者 陈卫 徐蕾 曹纯洁 陈涛 吴亦亮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411,共8页
Ⅰ型干扰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抗体阻断其信号转导通路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以人Ⅰ型干扰素受体亚基1(IFNAR1)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采用B细胞克隆技术筛选兔抗人IFNAR... Ⅰ型干扰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抗体阻断其信号转导通路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以人Ⅰ型干扰素受体亚基1(IFNAR1)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采用B细胞克隆技术筛选兔抗人IFNAR1单克隆抗体,经过人源化改造获得QX006N。体外研究结果显示,QX006N能特异性地结合人IFNAR1,亲和力约108 pmol/L,可阻断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及其介导的生物学效应。本研究为开发靶向干预Ⅰ型干扰素信号途径用于治疗SLE的抗体药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克隆 人源化 兔单克隆抗体 IFNAR1 ⅰ型干扰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妊娠期Ⅰ型神经纤维瘤病相关胃肠道间质瘤1例
20
作者 蒋学通 王建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4年第6期497-499,共3页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常染色显性遗传病,根据基因突变所在的染色体位置,可分为Ⅰ型(NF-1)、Ⅱ型(NF-2)和施旺细胞瘤病三种亚型。NF-1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17q11.2,其发病率为1/2500~1/3000[1]。NF-1患者易伴发视神经... 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NF)是一种常染色显性遗传病,根据基因突变所在的染色体位置,可分为Ⅰ型(NF-1)、Ⅱ型(NF-2)和施旺细胞瘤病三种亚型。NF-1突变基因位于染色体17q11.2,其发病率为1/2500~1/3000[1]。NF-1患者易伴发视神经胶质瘤、乳腺癌、胃肠道肿瘤等多种恶性肿瘤,其中胃肠道肿瘤的发生率为10%~25%。我院2021年收治1例孕晚期NF-1合并胃肠道间质瘤患者,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胃肠道间质瘤 妊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