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9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dentification of refactoring opportunities for source code based on class association relationships
1
作者 LIU Wei YANG Na +2 位作者 HUANG Xin-di HU Wei HU Zhi-ga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2期3768-3778,共11页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complex associa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asses in an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system,a novel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refactoring opportunities is proposed.The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dete... In order to deal with the complex association relationships between classes in an object-oriented software system,a novel approach for identifying refactoring opportunities is proposed.The approach can be used to detect complex and duplicated many-to-many association relationships in source code,and to provide guidance for further refactoring.In the approach,source code is first transformed to an abstract syntax tree from which all data members of each class are extracted,then each class is characterized in connection with a set of association classes saving its data members.Next,classes in common associations are obtained by comparing different association classes sets in integrated analysis.Finally,on condition of pre-defined thresholds,all class sets in candidate for refactoring and their common association classes are saved and exported.This approach is tested on 4 projec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cision is over 96%when the threshold is 3,and 100%when the threshold is 4.Meanwhile,this approach has good execution efficiency as the execution time taken for a project with more than 500 classes is less than 4 s,which also indicates that it can be applied to projects of different scales to identify their refactoring opportunities eff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dentification of refactoring opportunities abstract syntax tree class association relationships common association classes source cod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perimental study on heat exchange of several types of exchangers
2
作者 周志华 赵振华 于洋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S1期204-208,共5页
Aiming at the ground-coupled source heat pump that posse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occupying larger land,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heat exchanged of heat exchanger in piling,and compares it with common heat exchangers bu... Aiming at the ground-coupled source heat pump that possesses the shortcomings of occupying larger land,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heat exchanged of heat exchanger in piling,and compares it with common heat exchangers buried directly.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heat exchanger makes the best use of structure of building,saves land,reduces the construction cost,and the heat exchanged is obviously more than exchangers buried directly. In winter condition,when W-shape pipe heat exchanger in pile foundation is 50 m deep and diameter is 800 mm,it transfers 1.2-1.3 times as large as the one of single U-shape buried directly at the flow rate of 0.6 m/s,whose borehole diameter is 300 mm. And in summer condition it does about 2.0-2.3 times as that of U-shape o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coupled source HEAT pump HEAT exchangeR in PILE FOUNDATION single U-shape pipe HEAT exchangeR BURIED directly HEAT exchang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电网DG消纳与源荷匹配的定量分析
3
作者 肖峻 潘安鹏 +2 位作者 贺国伟 梁海深 王康丽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54-61,共8页
源荷匹配是配电网分布式电源(DG)消纳的关键因素,为此基于数学推导揭示了DG消纳与源荷匹配的定量关系。根据开环运行特点定义了配电网的整体与局部关系,前者指整个配电网,后者指变电站低压母线与联络开关间的供电区域。从数学上推导了... 源荷匹配是配电网分布式电源(DG)消纳的关键因素,为此基于数学推导揭示了DG消纳与源荷匹配的定量关系。根据开环运行特点定义了配电网的整体与局部关系,前者指整个配电网,后者指变电站低压母线与联络开关间的供电区域。从数学上推导了源荷匹配度整体与局部间的定量关系、消纳率整体与局部间的定量关系以及源荷匹配度与消纳率间的定量关系;并得到考虑网络约束后,馈线反向潮流不过载是源荷匹配度与消纳率间的定量关系成立的前提条件。为将上述理论研究结果应用于实际,从规划方面提出了对电网公司的建议措施。通过算例验证了定量关系的准确性以及所提规划措施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源荷匹配 DG消纳 整体与局部 定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KDE传递熵因果分析的强迫功率振荡扰动源定位方法
4
作者 王丽馨 王思宇 +3 位作者 杨德友 高晗 沙东鹤 蔡国伟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2,共12页
准确、快速定位强迫功率振荡源是抑制强迫功率振荡的关键。在强迫功率振荡过程中,扰动源机组持续向电网中注入能量,非扰动源机组持续吸收能量,扰动源机组与非扰动源机组功率振荡响应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 准确、快速定位强迫功率振荡源是抑制强迫功率振荡的关键。在强迫功率振荡过程中,扰动源机组持续向电网中注入能量,非扰动源机组持续吸收能量,扰动源机组与非扰动源机组功率振荡响应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从因果关系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基于核概率密度(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KDE)传递熵(transfer entropy,TE)因果分析的电力系统强迫功率振荡扰动源快速定位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电力系统广域量测信息构建系统各发电机有功功率对之间的KDE传递熵模型,进而采用滑动窗方式计算各发电机对间的传递熵大小。通过对不同发电机对计算得到的传递熵统计结果进行量化比较,确定系统各量测量之间因果传递方向,从而实现系统强迫功率振荡扰动源快速定位。最后,通过IEEE 4机2区域系统及IEEE 16机5区域测试系统仿真数据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强迫功率振荡 KDE传递熵 因果关系 扰动源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竖直钻孔地埋管换热器有限空心圆柱面源模型及解析解
5
作者 施志钢 张璐瑶 +3 位作者 李志刚 刘婉清 刘德民 蔡超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73,共8页
提出一种描述有限长空心圆柱面源(FHCS)的新模型,利用格林函数方法进行求解,得出该模型的解析解。将该模型与已有的有限线源模型(FLS)和有限柱面源模型(FC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度方向上,3个模型的变化趋势一致,差异性较小。当... 提出一种描述有限长空心圆柱面源(FHCS)的新模型,利用格林函数方法进行求解,得出该模型的解析解。将该模型与已有的有限线源模型(FLS)和有限柱面源模型(FCS)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深度方向上,3个模型的变化趋势一致,差异性较小。当开始运行时间较短时,FHCS的温升大于FCS,FLS的温升极小;当运行时间较长时,3个模型的温差减小。在此模型基础上研究钻孔和周围土壤的传热特性,深入分析不同时间、径向距离、钻孔半径和轴向方向上的温度分布。研究表明,有限长空心圆柱面热源模型能揭示竖直钻孔地埋管换热器钻孔的传热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源热泵 换热器 温度分布 解析模型 格林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种质鼓粒期源库关系及籽粒皱缩性鉴定指标筛选
6
作者 黄俊霞 冀宝璐 +7 位作者 赵伟 王小凡 赵翔 姚兴东 张惠君 王海英 敖雪 谢甫绨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22,共9页
[目的]鼓粒期是大豆种质籽粒形成和充实的关键时期,源库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籽粒的灌浆速度和饱满度。研究大豆种质鼓粒期源库关系与籽粒皱缩的关系,有助于揭示皱缩籽粒形成的生理机制,以期为育种工作者提供更精准的育种目标和策略。... [目的]鼓粒期是大豆种质籽粒形成和充实的关键时期,源库关系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籽粒的灌浆速度和饱满度。研究大豆种质鼓粒期源库关系与籽粒皱缩的关系,有助于揭示皱缩籽粒形成的生理机制,以期为育种工作者提供更精准的育种目标和策略。[方法]采用不同来源的355份大豆种质资源为试材,测定了鼓粒期源库关系和成熟期籽粒皱缩等指标,并分析了鼓粒期源库关系与籽粒皱缩的关系。[结果]355份大豆种质可划分为5个皱缩等级,分别为0级(9份)、3级(321份)、5级(3份)、7级(21份)和9级(1份),等级越高,籽粒皱缩越严重。籽粒皱缩和源库关系相关分析发现,叶片净光合速率、营养器官干重、叶荚比和籽粒淀粉含量与皱缩等级存在负相关关系;叶面积指数和生殖器官干重与皱缩等级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大豆种质的14个源库关系性状综合成4个主成分因子,累积贡献率为78.836%;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叶片净光合速率、叶面积指数、营养器官干重、生殖器官干重、籽粒淀粉含量等主要源库关系性状是影响籽粒皱缩等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种质 源库关系 籽粒皱缩等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复合碳源对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及交换通量的影响
7
作者 罗义民 张凯 +8 位作者 谢骏 王广军 龚望宝 李志斐 夏耘 田晶晶 李红燕 谢文平 郁二蒙 《南方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0-101,共12页
为深入探究复合碳源的净化机理,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系统为实验对象,设置2个处理组,分别添加玉米皮复合碳源和水稻杆复合碳源,对照组不添加复合碳源。通过平衡式孔隙水采样(Pore water equilibriums,Peeper)技术采集... 为深入探究复合碳源的净化机理,以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系统为实验对象,设置2个处理组,分别添加玉米皮复合碳源和水稻杆复合碳源,对照组不添加复合碳源。通过平衡式孔隙水采样(Pore water equilibriums,Peeper)技术采集各组沉积物-水界面垂直剖面的原位水样,分析各组营养盐的垂直分布特征,并估算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通量,进而研究复合碳源对沉积物-水界面氮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组沉积物-水界面各营养盐均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除氨氮(NH_(4)^(+)-N)、总氮(TN)外,其他营养盐的浓度随深度增加呈下降趋势。2)在大口黑鲈养殖系统沉积物中,硝态氮(NO_(3)^(-)-N)是主要的内源释放营养盐;相比对照组,2组复合碳源均促进了沉积物中NH_(4)^(+)-N的释放;此外,玉米皮碳源减缓了NO_(3)^(-)-N、亚硝态氮(NO_(2)^(-)-N)和磷酸盐(PO_(4)^(3-)-P)的释放,水稻杆碳源的影响不显著。3)添加复合碳源促进了水体营养盐的去除,相比水稻杆碳源,玉米皮碳源对TN、PO_(4)^(3-)-P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更高,分别为73%、53%和48%。综上,添加复合碳源能够影响营养盐垂直分布特征和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其中玉米皮碳源可减缓沉积物中营养盐的释放,且具有较好的水体净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源 沉积物-水界面 营养盐 垂直分布 交换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覆膜处理对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
8
作者 吴敏 任少聪 +5 位作者 尚妍萌 谢英荷 李廷亮 孟会生 郝鲜俊 张杰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2-661,共10页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覆膜处理对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差异,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角度探索当地最佳覆膜方式,为小麦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旱作小麦长期定位试验田中采集无膜(CK)、垄膜沟播(RMFS)和平膜穴播(FMD)3个处理的表... 本文通过研究不同覆膜处理对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差异,从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角度探索当地最佳覆膜方式,为小麦增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旱作小麦长期定位试验田中采集无膜(CK)、垄膜沟播(RMFS)和平膜穴播(FMD)3个处理的表层土样(0~20 cm),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测定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和功能多样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两种覆膜处理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对碳水化合物、酚酸类、羧酸类和氨基酸类碳源的利用能力。其中,FMD处理下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AWCD(平均颜色变化率)值、丰富度指数以及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23.67和4.37,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主成分分析和聚类热图表明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在各处理间发生明显分异;相关性网络图表明两种覆膜处理均促进了微生物对多种碳源的利用(共170个相关性事件,其中127个正相关事件);影响碳源利用的主控因素为积温(r=0.63,P=0.001)、产量(r=0.63,P=0.001)和硝态氮(r=0.37,P=0.047),且与吐温80、D-纤维二糖、D-葡萄糖胺酸和D-苹果酸的利用显著相关(P<0.05)。研究表明,覆膜处理有助于晋南旱塬麦田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提升,尤其是平膜穴播,结合小麦增产效果来看,是一种适合在晋南黄土旱塬小麦种植区推广的覆膜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膜处理 土壤微生物 碳源利用 功能多样性 相关性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氦离子束产生技术研究
9
作者 陈浩南 崔保群 +9 位作者 唐兵 陈立华 马瑞刚 马鹰俊 马燮 张一帆 赵建革 王云峰 杨超 于荣凯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5-212,共8页
串列加速器可产生MeV级的正离子束,其中He离子束可用于离子束分析、离子注入等实验研究和工业应用,是串列加速器不可或缺的一种离子束流。串列加速器要求负离子注入,负氦离子束是串列加速器产生MeV级He离子束的关键。由于基态He原子电... 串列加速器可产生MeV级的正离子束,其中He离子束可用于离子束分析、离子注入等实验研究和工业应用,是串列加速器不可或缺的一种离子束流。串列加速器要求负离子注入,负氦离子束是串列加速器产生MeV级He离子束的关键。由于基态He原子电子亲合能小于0,无法直接在离子源中产生和引出He-离子束,只能通过连续两次的电荷交换产生,所以He^(-)离子束被认为是最难产生的负离子束之一。针对串列加速器He^(-)离子的注入需求,研究设计了一款负氦离子源,使用多峰会切场离子源电离产生He^(+)离子,注入电荷交换器中,通过电荷交换产生He^(-)离子束。模拟了多峰会切场离子源的磁场位形和粒子轨迹,验证了多峰场构型对电子约束的作用,能维持离子源稳定放电。设计了电荷交换器结构,考虑了热平衡状态时的温度分布,确保了金属Cs作为电荷交换介质的长期稳定运行。基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1.7 MV串列加速器低能束流线平台开展了产生负氦离子束的实验,优化了离子束的聚焦传输参数,测量了电荷交换器工作温度和He^(+)离子注入能量对He^(-)离子产率的影响。实验中测得最大He^(-)离子产率为1.76%±0.03%,调节离子源放电参数得到了最大1.5μA的He^(-)离子束流,基本满足串列加速器的注入需求。后续进一步改进离子源,增强放电强度,提高引出He^(+)离子流强,有望进一步提升He^(-)离子流强。该研究为国产负氦离子源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对实现串列加速器技术的自主可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氦离子束 离子源 电荷交换 负氦离子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据驱动的开源学术成果演化规律与合作模式分析
10
作者 叶波甸 高敏 +1 位作者 王伟 陈阳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5-50,共6页
开源已经成为当今软件开发领域中不可忽视的潮流,也是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关键力量。深入探究开源发展的趋势及其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揭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发展态势,也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或者政策制定者提供制定合理目标与规划的依据。基... 开源已经成为当今软件开发领域中不可忽视的潮流,也是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的关键力量。深入探究开源发展的趋势及其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揭示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发展态势,也能为相关研究人员或者政策制定者提供制定合理目标与规划的依据。基于DBLP数据库,收集1998至2023年间的5990篇开源主题论文,系统分析了开源领域的整体发展轨迹。通过分析论文发表的期刊/会议、标题、引用数等统计性信息,发现当前开源成果可以被分为开源软件设计开发与开源领域实证研究两种类型,且前者在数量上占据明显优势。为了更有效地揭示开源领域研究者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对应国家间的合作模式,建模开源领域研究者合作的高阶关系,同时进一步挖掘研究者背后所反映的国家合作网络。研究表明,开源领域大多数研究者来自高校,并且他们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软件工程或者开源软件方面。此外,在国家合作网络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国家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对开源领域的重视程度也在提高。通过对比各国的合作模式,发现开源领域中跨国合作的模式尚未形成主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源 高阶关系 合作网络 国家合作 演化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资料在低纬高原地区的对比分析
11
作者 石紫琳 杨启东 +3 位作者 何帅辰 王秀智 吕柄溶 张晓 《气候与环境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5-346,共12页
中国低纬高原区具有丰富的地表类型,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地区,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但由于该地区直接观测的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资料较少,因而对其碳汇状况缺乏深入了解。本文利用4套不同来源的NEE资... 中国低纬高原区具有丰富的地表类型,是我国重要的碳汇地区,同时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地区,但由于该地区直接观测的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资料较少,因而对其碳汇状况缺乏深入了解。本文利用4套不同来源的NEE资料,对比分析了NEE在中国低纬高原地区的时空分布差异,并利用广义三角帽方法评估了不同资料间的相对不确定性,旨在为该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研究提供资料的一致性指引。研究结果表明:从4套NEE资料的年均值而言,GCDF(Global Carbon Fluxes Dataset)、FLUXCOM和GCAS(Global Carbon Assimilation System)资料均表现为碳汇,其值分别为-423.23、-321.25和-63.57 g(C)m^(-2) a^(-1),而Ms TMIP(Multi-scale Synthesis and Terrestrial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资料表现为碳源,其值为2.63 g(C)m^(-2) a^(-1);4套资料在夏秋季节均为负值,表现为明显的碳汇,在春冬季,FLUXCOM和GCFD资料表现为碳汇,而GCAS和Ms TMIP资料表现为碳源;从空间分布而言,在整个低纬高原地区,4套资料在冬季均表现为碳源,在夏季均表现为碳汇,在春季Ms TMIP资料在云南地区表现为强碳源,在夏季GCFD资料表现为强碳汇;从不同植被类型而言,FLUXCOM和GCFD资料在除草地外的其他植被类型四季均呈现为碳汇,除Ms TMIP资料外其他资料年平均值在落叶阔叶林下最小,碳汇最显著;从相对不确定性而言,4套资料中FLUXCOM资料在各个季节和全年的相对不确定性均为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源资料 陆地生态系统 陆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 低纬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活动净磷输入来源特征影响着区域磷输出
12
作者 郭玉静 王云琦 +5 位作者 周小舟 张建聪 程金花 王震 张晓明 李鹏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55-368,共14页
为探究三峡库区磷输入对磷输出的影响,基于人类活动净磷输入(NAPI)模型和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ECM),分析了2006~2021年库区磷输入输出的时空特征及其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年际NAPI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为2015年),各区县NAPI值高低... 为探究三峡库区磷输入对磷输出的影响,基于人类活动净磷输入(NAPI)模型和改进的输出系数模型(ECM),分析了2006~2021年库区磷输入输出的时空特征及其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年际NAPI值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为2015年),各区县NAPI值高低呈聚集分布,磷肥对NAPI的贡献率最大,年均达64.42%;磷输出量(TP)在2500t/a上下波动呈缓慢增加趋势,TP高值区域由库区东北部向西南部转移,旱地对TP的贡献率最大,年均41.25%.TP与NAPI呈正相关,磷输入来源中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磷输入(P_(im))对TP的总作用最大,其次为非食品磷输入(P_(nf))和化肥磷输入(P_(fer)),单位P_(im)较P_(nf)和P_(fer)能产生更多的TP;磷输出率在1.18%~2.26%之间,年均1.78%,P_(im)比例对磷输出率的作用最大,其次为P_(nf)比例,磷输出率随P_(im)和P_(nf)比例增大而增大,P_(fer)比例与磷输出率呈负相关,P_(im)对区域潜在磷污染风险威胁最大.本研究可为三峡库区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人类活动净磷输入 输出系数模型 时空变化特征 来源特征 响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深式浅层土壤垂直埋管换热器换热效能分析
13
作者 郭新锋 王天任 +4 位作者 王延欣 王滋樟 李昊 王令宝 卜宪标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96-901,共6页
为分析不同埋深下地埋管热短路程度及换热效能,文章建立了加深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三维动态仿真模型,对不同埋深下埋管换热效能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地埋管换热效能沿循环介质流动方向不断下降,且进水管降幅大于出水管,降幅随埋深... 为分析不同埋深下地埋管热短路程度及换热效能,文章建立了加深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三维动态仿真模型,对不同埋深下埋管换热效能进行了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地埋管换热效能沿循环介质流动方向不断下降,且进水管降幅大于出水管,降幅随埋深增加而减小。当埋深为60~300 m时,地埋管的进、出水管换热量每20 m平均下降0.145~0.046kW和0.035~0.016kW。地埋管总换热量随埋深增加而增加,单位埋深换热量则相反。当埋深以60 m的幅度从60 m增加到300 m时,进口温度为2℃时的地埋管总取热量分别增加62.94%,25.27%,11.24%,8.55%,单位埋深换热量从28.33 W/m降低到了23.08,19.28,16.08,13.97W/m。与埋深60 m相比,埋深为120,180,240,300 m时的热短路不平衡系数分别增加20.39%,43.40%,64.33%,8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深式地埋管 地源热泵 埋深 热短路 换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函数依赖自动识别的真值发现算法
14
作者 高东钧 张志勇 靳正芬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141-2148,共8页
为解决真值发现方法通过人为分析实体属性间的依赖关系效率较低、使用平均值进行可靠度初始化导致结果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源同构数据真值发现算法。识别实体属性间的函数依赖关系;利用识别出的函数依赖计算数据源的初始可靠... 为解决真值发现方法通过人为分析实体属性间的依赖关系效率较低、使用平均值进行可靠度初始化导致结果准确率较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多源同构数据真值发现算法。识别实体属性间的函数依赖关系;利用识别出的函数依赖计算数据源的初始可靠度;将函数依赖对应的否定约束转换为算术约束,通过最小化目标函数计算数据源的可靠度并生成真值表。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相较于现有方法获得了更高的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值发现 多源同构数据 实体关系 函数依赖 数据源可靠度 数据集成 数据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平等尺度物理模型试验的地埋管换热性能关键影响因素
15
作者 王春磊 张佳乐 +3 位作者 李玉山 何剑波 谭松成 骆进 《安全与环境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5,共10页
地埋管换热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由于现场测试难度大、耗时长和费用较高,前人大多仅针对单一因素展开研究,缺乏对其关键因素的系统了解。提出了一种水平等尺度模型平台,该平台可多次重复测试不同影响因素对地埋管换热效果的影响,在验... 地埋管换热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但由于现场测试难度大、耗时长和费用较高,前人大多仅针对单一因素展开研究,缺乏对其关键因素的系统了解。提出了一种水平等尺度模型平台,该平台可多次重复测试不同影响因素对地埋管换热效果的影响,在验证了水平等尺度模型可靠性的基础上,测试了三进一出型和单U型地埋管的换热效率,并进一步测试了管间距对其换热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影响地埋管换热效率的机制。结果表明:在1.0和2.0 kW 2种功率下,与单U型地埋管相比,三进一出型地埋管的钻孔热阻分别降低了10.2%和35.9%,平均能效系数分别提高了3.4%和28.8%;当三进一出型埋管间距由60 mm增加至120 mm时,钻孔热阻降低了28.7%;管壁厚度的增大导致地埋管出口水温呈线性升高,管壁热阻也呈线性增大;扩大管间距时,出口流体温度和钻孔中心点处温度降低,这说明扩大管间距可以充分降低管间热干扰,达到提升换热效率的目的。因此,三进一出型地埋管充分利用了减薄进水管壁以减少热阻、增加出水管壁厚度以减少热损失的特点,且通过多管增大换热面积、增加管间距、减少管间热干扰等综合措施,显著提升了地埋管的整体换热效率。研究成果可为地埋管换热性能分析提供重要的实践手段,并为提升地埋管换热效率提供关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系统 地埋管换热器 换热性能 水平等尺度物理模型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埋管地源热泵长度设计影响因素及其敏感性分析
16
作者 毕伟蔷 韩宗伟 +2 位作者 张雪平 张宏志 杨灵艳 《制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0-128,共9页
针对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地埋管长度设计不合理问题,搭建了地源热泵三维动态仿真平台,将动态模拟的出口温度与规范要求的设计出口温度进行对比,评估地埋管设计长度的合理性。以北京某建筑为应用对象,研究了地埋管设计长度的... 针对地埋管地源热泵工程应用中出现的地埋管长度设计不合理问题,搭建了地源热泵三维动态仿真平台,将动态模拟的出口温度与规范要求的设计出口温度进行对比,评估地埋管设计长度的合理性。以北京某建筑为应用对象,研究了地埋管设计长度的误差随土壤热物性参数与钻孔相关参数变化的规律,并用敏感性分析法量化了各因素对地埋管长度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导热系数、土壤容积热容、钻孔深度、钻孔间距的增加,地埋管设计长度的相对误差逐渐增大。各因素的相对误差变化范围分别为:10.7%~27.3%、8.0%~23.8%、7.3%~12.5%、12.5%~17.4%。土壤导热系数敏感性分析的量化指标的绝对值为0.909,是地埋管长度的显著影响因素,其余因素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分别为土壤容积热容、钻孔间距、钻孔排列列数和钻孔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地埋管换热器 地埋管设计长度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平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影响研究进展
17
作者 汤旭阳 吕超 杨家恒 《新能源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7-345,共9页
水平埋管地源热泵因其高效节能环保、运行稳定可靠、安装简单且成本较低,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之一。水平埋管换热器作为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经济成本。综述了水平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 水平埋管地源热泵因其高效节能环保、运行稳定可靠、安装简单且成本较低,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技术之一。水平埋管换热器作为系统的核心部件,其换热性能直接影响整个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和经济成本。综述了水平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包括水平埋管换热器自身因素、地下因素、气象参数、换热系统形式及运行方式。其中换热器结构形式、土壤的导热系数、空气温度是影响水平埋管换热性能的关键因素。为提高水平埋管的应用价值,未来可考虑研发更具性价比的新型水平埋管形式、人为创造有利的换热环境。研究结果可为优化水平埋管换热器设计、提高系统能效和降低成本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源热泵 水平埋管换热器 换热性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类型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试验研究
18
作者 李鹏 杨超 +3 位作者 段新胜 苏鹏为 李奇 马瑞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82,共9页
该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开展埋深为120 m单U型与345 m一进两出型地埋管换热器的现场岩土热响应与热恢复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管材及埋管类型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效率。结果表明,管材对换热效率影响较大,一进两出型换热器进孔钢管换热量占总换... 该文以实际工程为背景,开展埋深为120 m单U型与345 m一进两出型地埋管换热器的现场岩土热响应与热恢复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管材及埋管类型地埋管换热器传热效率。结果表明,管材对换热效率影响较大,一进两出型换热器进孔钢管换热量占总换热量的71.4%。相较于120 m单U型地埋管换热器,345 m一进两出型地埋管换热器在冬季供暖工况下,每延米换热量平均提高24%,在夏季制冷工况下,由于初始平均地温较高,每延米换热量略有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热能 地源热泵 换热器 热响应试验 热恢复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喷射气流技术的翅片管换热器除灰研究
19
作者 赵勇 马广兴 +3 位作者 常琛 何怡 苑文燕 霍思源 《流体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共8页
针对空气源热泵因室外换热器附着灰尘导致传热恶化的问题,搭建可视化换热器除灰试验台,采用颗粒物粒径为10μm和20μm的混合颗粒,对平直翅片管换热器进行不同喷射角度和风速的除灰试验。结果表明,正面水平喷气情况下,当风速提升到21 m/s... 针对空气源热泵因室外换热器附着灰尘导致传热恶化的问题,搭建可视化换热器除灰试验台,采用颗粒物粒径为10μm和20μm的混合颗粒,对平直翅片管换热器进行不同喷射角度和风速的除灰试验。结果表明,正面水平喷气情况下,当风速提升到21 m/s时,除灰率达97%;反面水平风速为28 m/s时,除灰率为40%;在16 m/s正向喷射风速下,初始阶段时,空气源热泵室外换热器的除灰率随气流角度逐渐增加而上升,气流角度达到水平偏上30°左右时,除灰率达到最大,为94.7%;当气流角度继续增加时,除灰率开始呈现下降趋势;正向喷射风速为21 m/s时的粉尘脱落质量比也在30°左右达到最大值,为92.9%。研究结果可为优化空气源热泵室外换热器的除灰策略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源热泵 翅片管换热器 喷射气流 除灰率 脏堵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及权衡协同关系
20
作者 崔文第 王会肖 +3 位作者 隋官航 冯如 杨雅雪 于龙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12-1023,共12页
黄河源区是我国典型的高寒生态脆弱区,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特征及不同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于区域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InVEST模型,量化了2000—2020年黄河源区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储量和生境质量4项生态... 黄河源区是我国典型的高寒生态脆弱区,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特征及不同服务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于区域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InVEST模型,量化了2000—2020年黄河源区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储量和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利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采用Getis-Ord G_(i)^(*)统计指数识别生态系统服务冷、热点,利用GeoDA软件二元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作用进行空间化表达。结果表明:1)2000—2020年,黄河源区产水量和土壤保持呈“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波动趋势,碳储量和生境质量呈现微弱降低趋势;在空间上,产水量和土壤保持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格局,碳储量和生境质量高值区集中在研究区中部。2)黄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林地和草地占比较高的中部地区,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扎陵湖、鄂陵湖以上的源头区域和研究区中北部。3)产水量和生境质量呈权衡关系,产水量和碳储量由权衡关系转为协同关系,产水量和土壤保持、碳储量和土壤保持、碳储量和生境质量以及土壤保持和生境质量间均呈协同关系。4)在空间格局上,高-高集聚(协同)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低-低集聚(协同)主要分布在研究区西部和北部地区,低-高集聚(权衡)和高-低集聚(权衡)分散在研究区的西南部和中北部。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源区生态系统服务空间格局优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冷热点 权衡协同关系 InVEST模型 黄河源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