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couple effect of soil displacement and axial load on single inclined pile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丽 郑刚 欧若楠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9期3656-3664,共9页
The couple effect of soil displacement and axial load on the single inclined pile in cases of surcharge load and uniform soil movement is discussed in detail with the methods of full-scale field tests and finite eleme... The couple effect of soil displacement and axial load on the single inclined pile in cases of surcharge load and uniform soil movement is discussed in detail with the methods of full-scale field tests and finite element method. Parametric analyses including the degree of inclination and the distance between soil and pile are carried out herein. When the displacement of soil on the left side and right side of a pile is identical, deformation of a vertical pile and an inclined pile is highly close in both cases of surcharge load and uniform soil movement. When the couple effect of soil displacement and axial load occurs, settlement of an inclined pile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a vertical pile under the same axial load, and bearing capacity of an inclined pile is smaller than that of a vertical pile. This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 case when the inclined pile is not affected by soil displacement. For inclined piles, P-Δ effect of axial load would lead to a large increase in bending moment, however, for the vertical pile, P-Δ effect of axial load can be neglected. Although the direction of inclination of piles is reverse, deformation of piles caused by uniform soil movement is totally the same. For the inclined piles discussed herein, bending moment(-8 m to-17 m under the ground) relies heavily on uniform soil movement and does not change during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axial load. When the thickness of soil is less than the pile length, the greater the thickness of soil, the larger the bending moment at lower part of the inclined pile. When the thickness of soil is larger than the pile length, bending moment at lower part of the inclined pile is zer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 effect inclined pile surcharge load uniform soil movement axial lo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泊松效应的流泥轴对称真空过滤理论
2
作者 蔡袁强 叶晓倩 史吏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254,共12页
真空预压处理流泥地基时,仅排水板附近的土体得到明显加固,以排水板为轴线形成一个凸出地表的“土柱”。土柱作为流泥地基真空预压处理的特有现象,导致流泥地基淤堵严重、处理效果差。根据流泥固液两相的连续、运动、平衡以及土柱移动... 真空预压处理流泥地基时,仅排水板附近的土体得到明显加固,以排水板为轴线形成一个凸出地表的“土柱”。土柱作为流泥地基真空预压处理的特有现象,导致流泥地基淤堵严重、处理效果差。根据流泥固液两相的连续、运动、平衡以及土柱移动边界方程,并考虑土柱土体泊松效应,在柱坐标系下建立了流泥轴对称真空过滤模型,获得了流泥地基真空预压过程中的土柱生长规律和土柱淤堵性状,并与PIV试验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土柱内渗透系数降幅高达97%,致密土柱是淤堵的本质;泊松效应和真空荷载幅值对土柱半径以及流泥固结效果的影响十分明显;低幅值真空荷载有利于形成半径小且较为疏松的淤堵区,从而缓解淤堵性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泥 真空预压 过滤 土柱 淤堵 固结 泊松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非线性电热特征的雷击土体热响应机理分析
3
作者 饶平平 陈熠杰 +3 位作者 金潇 崔纪飞 冯伟康 项远兵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5-75,共11页
为分析雷电作用下土体的热效应,研究土体中雷击引起的热扩散过程,采用电热耦合理论,考虑土体非线性电热特征,建立一种能够反映热效应的雷击土体模型。通过瞬态计算探究雷电流特性和土体电热特征参数对热效应的影响,并比较非线性电热特... 为分析雷电作用下土体的热效应,研究土体中雷击引起的热扩散过程,采用电热耦合理论,考虑土体非线性电热特征,建立一种能够反映热效应的雷击土体模型。通过瞬态计算探究雷电流特性和土体电热特征参数对热效应的影响,并比较非线性电热特征模型与传统模型在模拟雷击土体响应方面的差异,采用前人现场观测数据对模型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雷电击中地面时,瞬间释放的能量导致接触点附近的温度急剧升高,雷击后30μs左右土体热效应达到峰值,温度影响半径小于40 cm;雷电流与土体特性参数对雷击土体热效应影响显著,雷电流峰值影响雷击点附近的熔化区域半径,不同雷电波形决定电流的变化速度,从而影响热量在土体中的传播速度和影响范围;较高的土体初始电阻率将增加雷击产生的热效应,较大的比热容会提高土体的热稳定性。研究结果对于理解和预测雷击土体的热响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可用于指导防雷和接地系统的设计,提高基础设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击土体 非线性电热特征 热效应 电热耦合 热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考虑变形效应的土-水特征曲线求解非饱和地基动力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静 金林廉 +2 位作者 吕志豪 张家康 边学成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7-406,共10页
为研究移动荷载作用下的非饱和地基动力响应,在传统V-G土-水特征曲线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变形效应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推导了新的非饱和土动力控制方程,从而完整描述非饱和土在受动力作用下的水-力耦合作用。进一步的... 为研究移动荷载作用下的非饱和地基动力响应,在传统V-G土-水特征曲线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变形效应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并基于该模型推导了新的非饱和土动力控制方程,从而完整描述非饱和土在受动力作用下的水-力耦合作用。进一步的,采用2.5维有限元法对控制方程进行求解,求解结果分别与单相弹性介质,双相饱和介质和三相非饱和介质的解析解进行对比,均验证了该求解方法的准确性;不同介质模型的计算耗时分析表明2.5维有限元法是目前求解多孔介质动力问题的一种优势算法。通过数值分析发现,采用传统的、未考虑变形效应的土-水特征曲线会低估非饱和地基的振动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2.5维有限元法 动力响应 土-水特征曲线 水-力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峡场地非线性地震反应特性的流-固弱耦合分析
5
作者 王彦臻 范宏飞 +2 位作者 陈国兴 赵凯 陈炜昀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52-1366,共15页
海洋工程的抗震设计中海水对海床地表地震动特性的影响不容忽视.采用流-固弱耦合模型模拟海水-海床的相互作用,考虑海床地形效应及沉积土异质性,以广义non-Masing本构模型描述土的非线性滞回特性,模拟了跨琼州海峡海床场地的二维非线性... 海洋工程的抗震设计中海水对海床地表地震动特性的影响不容忽视.采用流-固弱耦合模型模拟海水-海床的相互作用,考虑海床地形效应及沉积土异质性,以广义non-Masing本构模型描述土的非线性滞回特性,模拟了跨琼州海峡海床场地的二维非线性地震反应特性.海床地表的地震反应特性受海水-海床的相互作用、地形效应、复杂软弱异质性沉积土和基岩输入地震动特性的综合影响.海水的影响使海床地表峰值加速度减小和地震动有效持时缩短,且对竖向地震动的抑制作用比水平向更为显著.海水抑制高频段(2.0 Hz附近)或放大了低频段(<0.5 Hz)内水平向、竖向地震动分量引起的海床类共振现象,且这种抑制或放大作用随基岩地震动的增大而增大.海床地表规准化谱加速度β(5%阻尼比)在海床场地的基本周期(0.25~1.1 s)段附近和长周期(>1.1 s)段的谱值分别减小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床场地效应 琼州海峡 流-固弱耦合分析 土的非线性 地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耦合处理对毛白杨纸浆林生长及土壤水养特征影响
6
作者 王亚飞 刘洋 +4 位作者 王凯 丁晓菲 续可心 贾黎明 席本野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5-97,共13页
【目的】明确毛白杨纸浆材培育末期的最佳灌溉施肥策略,为不同时期水肥管理提供依据,也为解决长期灌溉施氮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土壤酸化等问题提供参考。【方法】以华北平原沙地的三倍体毛白杨为研究对象,采用增广试验设计滴灌水氮耦合试验... 【目的】明确毛白杨纸浆材培育末期的最佳灌溉施肥策略,为不同时期水肥管理提供依据,也为解决长期灌溉施氮造成水资源浪费和土壤酸化等问题提供参考。【方法】以华北平原沙地的三倍体毛白杨为研究对象,采用增广试验设计滴灌水氮耦合试验,设置3种灌水处理(W20、W33、W45)和4种施氮水平(N0、NL、NM、NH),研究第5个生长季内(4—10月)各水氮处理的叶面积指数(LAI)、土壤体积含水率(SVWC)的时空动态变化以及生长季末林木生长、林地土壤养分特征。【结果】1)培育末期,经过4年滴灌水氮耦合培育,不同水氮条件下林木生长、林地蓄积和林地生产力无显著差异。2)滴灌水氮耦合并未改变整个生长季LAI的变化趋势,受风灾(6月1日发生)影响,LAI总体呈双峰状,分别在5月30日和7月15日前后达到峰值。3)春季(5月)W20处理主要增加根区土壤表层(0~50 cm)水分,W33和W45处理则主要增加100~180 cm深度土壤水分;夏季(7月)灌溉能够增加0~180 cm深度土壤体积含水率,且W20处理对土壤水分的补充优于W33和W45处理;秋季(10月)停灌后,在W20和W33处理下深层土壤水分得到补充,而秋季的表层土壤相比春、夏季变得更为干燥。4)毛白杨林地土壤养分主要积累在浅土层(0~40 cm土层),浅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对水氮耦合的响应弱于有效磷,其中灌溉对有效磷的积累作用大于施肥;且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W20和W33灌溉下),施氮量的增加将抑制土壤磷含量的积累。5)土壤速效磷含量与林木胸径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滴灌水氮耦合措施可调控土壤磷含量,进而影响林木生长。【结论】连续4年滴灌水氮耦合对毛白杨纸浆材培育末期林木生长及林地生产力无显著促进作用,且在灌水较多的水平下(W20和W33),高水平施氮(NM和NH)可能降低土壤有效磷积累,抑制林木生长。综合考虑经济成本和生态安全,在相近立地条件下,短轮伐期毛白杨纸浆材培育第5年停止施肥,保持充分灌溉(土壤水势-20 kPa时灌溉),土壤水分和养分维持在较高水平,实现地力可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耦合 毛白杨 纸浆材培育末期 林木生长 土壤水养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层土中吸力锚沉贯施工力学特性
7
作者 陈玉新 王飞阳 +2 位作者 陈有亮 黄瑞达 孙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7978-7985,共8页
在深水赋存环境中,吸力锚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基础形式。不同于均质土,受成层土土质变化及分界面的影响,吸力锚在成层土中的力学沉贯特性极其复杂。因而,需开展成层土中吸力锚沉贯力学行为研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耦合方法,模拟吸力锚沉贯... 在深水赋存环境中,吸力锚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基础形式。不同于均质土,受成层土土质变化及分界面的影响,吸力锚在成层土中的力学沉贯特性极其复杂。因而,需开展成层土中吸力锚沉贯力学行为研究。采用欧拉-拉格朗日耦合方法,模拟吸力锚沉贯过程,利用模型试验对数值模拟进行验证,分析吸力锚在成层土中的力学沉贯特性。结果表明:受成层土力学特性影响,在沉贯过程中竖向应力逐渐增大,并在锚端部处形成竖向应力拱,且土体强度越强,竖向应力越集中;当吸力锚从淤泥质黏土贯入粉质黏土时,土体力学特性发生改变,侧摩阻力和端部阻力迅速增大。该研究运用试验与数值等方法深入探究了吸力锚在成层土中沉贯施工的力学行为,可为深水吸力锚成层土沉贯施工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力锚 成层土 欧拉-拉格朗日耦合方法 土塞现象 侧摩阻力 端部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花序桉林沼液水肥一体化应用效果研究
8
作者 叶勇卫 李金怀 +3 位作者 黄凌志 杨开太 李华娟 余注光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15期75-77,85,共4页
为探究沼液水肥一体化在林业上的应用效果,研究了沼液水肥一体化对大花序桉幼林生长、林下土壤养分及林下种植的百部、天冬、勃氏甜龙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水肥一体化对大花序桉、百部、天冬、勃氏甜龙竹生长及林下土壤养分有一... 为探究沼液水肥一体化在林业上的应用效果,研究了沼液水肥一体化对大花序桉幼林生长、林下土壤养分及林下种植的百部、天冬、勃氏甜龙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沼液水肥一体化对大花序桉、百部、天冬、勃氏甜龙竹生长及林下土壤养分有一定影响。山高部、山中部和山底部施沼液处理大花序桉树高分别较不施沼液和水对照高10.59%、13.93%和25.93%,山高部、山中部和山底部施沼液处理大花序桉胸径分别较不施沼液和水对照高17.93%、20.47%和28.32%。施用沼液可提高土壤水解性氮含量、有效磷含量和速效钾含量,能提高土壤肥力。沼液水肥一体化能提高百部和天冬产量,增加勃氏甜龙竹出苗数和出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花序桉 沼液 水肥一体化 生长 土壤养分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煤-水-土多资源协调开发 被引量:10
9
作者 王双明 孙强 +9 位作者 袁士豪 师庆民 侯恩科 陈凯 黄震 吴海波 武佳坤 耿济世 张玉良 黄金廷 《西北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0,共10页
煤炭及其伴生资源是地质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和高强度开采会引起近地表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的联动响应,进而反向制约煤炭及其伴生资源的安全开采与开发。围绕煤矿区的煤-水-土多资源协调开发,基于多学科知识交叉的地球关键带理念,... 煤炭及其伴生资源是地质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规模和高强度开采会引起近地表岩石圈、土壤圈、水圈的联动响应,进而反向制约煤炭及其伴生资源的安全开采与开发。围绕煤矿区的煤-水-土多资源协调开发,基于多学科知识交叉的地球关键带理念,阐述煤-水-土协调开发的必要性以及多圈层、多过程、多尺度、多目标的耦合关系,为煤炭安全绿色开发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思考。(1)立足煤炭安全高效开采、土壤-水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多目标多维度角度,剖析大规模、高强度开发背景下采前、采中、采后地质条件动态演化、多资源时空关系、生态环境响应特征,提出煤炭资源开发生命周期条件下的煤炭资源区的地质调查战略和开发策略。(2)开展煤-水-土多资源量的系统调查和地质结构精细表征,全面理解和综合评价煤-水-土赋存特征和相互依存关系,形成集资源禀赋、生态环境、人口经济等于一体的地质调查评价体系和方法,提出基于煤炭开发、多资源利用、水土保护、生态屏障、土地安全等一体化的全链条调控措施和开发策略与开发政策。(3)监控开发过程中地层地质功能结构变化,理解煤-水-土空间组合结构及分层界面效应和煤(岩)-水-土相互作用的动态演化规律,构建复杂地层结构煤炭安全开采和水-土资源协调开发覆岩变形的演化模型,厘清煤-水-土空间结构及其对开采活动的约束效应,发展地球科学、采矿学、生态学、水文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理论与技术。煤-水-土协调开发研究服务于煤炭安全开采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破解多资源开发瓶颈及其地质环境制约之间矛盾,通过对煤炭开采全生命周期内的地质条件和环境效应的关键影响因素、状态参数阈值、演化驱动机制的理解,构建地质环境约束、开采模式调控、系统规划利用的煤-水-土多资源协调开发时空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水-土协调开发 开采地质条件 多界面效应 动态耦合响应 时空演化规律 全链条综合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管理下祁连山区冬季牧场植被-土壤协同耦合效应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于泽航 俞旸 +4 位作者 曹铨 刘玉祯 冯斌 张小芳 董全民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2,共12页
植被-土壤系统的协同耦合度是衡量草地生态系统一致性和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指标,是实现对草地量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以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为研究区域,以冬季完全放牧、冬季放牧+补饲、冬季围封(不放牧)等3种不同放牧管理的植被-土壤系统... 植被-土壤系统的协同耦合度是衡量草地生态系统一致性和协调度的综合评价指标,是实现对草地量化管理的重要标志。以青海省祁连县野牛沟乡为研究区域,以冬季完全放牧、冬季放牧+补饲、冬季围封(不放牧)等3种不同放牧管理的植被-土壤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植被因子与土壤因子组成的评价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获取协同耦合度模型,用于评价植被-土壤系统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放牧管理下植被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和Patrick丰富度指数存在显著差异,放牧+补饲草地的植被系统评分最高,完全放牧草地评分最低。不同放牧管理的土壤全碳、全氮、全磷、铵态氮、硝态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围封草地的土壤系统评分最高,完全放牧草地评分最低。不同放牧管理下协同耦合度依次为围封(0.510)>放牧+补饲(0.482)>完全放牧(0.397),其中围封草地属于勉强协调土壤滞后发展型,放牧+补饲草地属于濒临失调土壤滞后发展型,完全放牧草地属于轻度失调同步衰退发展型。综上,祁连山区冬季围封草地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但未达到最佳协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放牧管理 植被-土壤系统 协同耦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砂土地基中静压桩贯入过程挤土效应数值模拟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彤 高北 +4 位作者 蔡汉竹 吴则祥 莫品强 扈萍 庄培芝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09-618,633,共11页
为了探讨静压桩贯入层状砂土地基引起的桩周土体分层效应,基于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法,结合考虑颗粒破碎的砂土临界状态本构模型SIMSAND-Br模型,建立层状砂土地基中静压桩贯入过程挤土效应数值模型;基于已有的三轴排水剪切试验数据校正SIMS... 为了探讨静压桩贯入层状砂土地基引起的桩周土体分层效应,基于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法,结合考虑颗粒破碎的砂土临界状态本构模型SIMSAND-Br模型,建立层状砂土地基中静压桩贯入过程挤土效应数值模型;基于已有的三轴排水剪切试验数据校正SIMSAND-Br模型参数,并用于模拟已有的离心机桩基贯入模型试验,通过对比模拟结果与已有的离心机桩基贯入模型试验数据,验证所建立模型的可靠性;采用验证后的所建立模型模拟分析层状砂土地基中静压桩贯入阻力和土体位移。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的静压桩贯入阻力和土体位移结果与已有的离心机桩基贯入模型试验结果一致,所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层状砂土地基中静压桩贯入过程挤土效应的模拟分析;土体分层对于靠近土体分层界面一定范围内的静压桩贯入阻力和所引起的竖向位移具有较大影响,影响区域直径约为桩直径的4~10倍,对水平位移的影响极小,该影响区域大小随着砂土相对密实度和与分层界面距离的变化而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基 挤土效应 耦合欧拉-拉格朗日法 层状砂土地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旱区温度效应下土壤水盐运移多因素耦合理论研究进展
12
作者 何进宇 刘学军 +4 位作者 王少丽 李王成 杨佳鹤 杨青青 杨海林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0-36,46,共8页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了解水盐运移规律是改善和预防土壤盐碱化的关键。在寒冷干旱地区农田非耕作期,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主要受冻融作用的影响,而冻融循环下正负温交替对土壤水盐的迁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基于... 土壤盐碱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严重制约着农业发展,了解水盐运移规律是改善和预防土壤盐碱化的关键。在寒冷干旱地区农田非耕作期,土壤水盐运移规律主要受冻融作用的影响,而冻融循环下正负温交替对土壤水盐的迁移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基于冻融循环作用,从正、负温度效应入手,综述了水-热-气-力-盐耦合等一系列研究成果,分析了正、负温度驱动力的产生及数值模型与试验研究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展望了变化环境条件下土壤盐碱化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盐碱地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之一,合理、科学地利用盐碱地,对盐渍土进行改良,防止土壤进一步盐碱化,显得尤为重要。改良盐碱地在农业发展中凸显了节水、生态、低能耗的趋势。研究不同条件下土壤盐分演变的驱动机制和生态调控机制,对改善土壤盐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盐碱化 水盐运移 冻融循环 温度效应 数值模型 多因素耦合 寒冷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地基中劲芯水泥土墙隔振的二维BEM-FEM耦合分析
13
作者 孙立光 朱颖 +4 位作者 时刚 王瑜 刘攀 郜新军 朱超杰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78,共15页
振动污染在国际上已被列入“七大环境公害”之一,填充沟是振动污染治理的一种常用隔振屏障。传统的填充沟受工程造价和施工工艺等限制工程中应用较困难;为克服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型隔振屏障-内插预制芯墙的劲芯水泥土墙。对于饱和地基... 振动污染在国际上已被列入“七大环境公害”之一,填充沟是振动污染治理的一种常用隔振屏障。传统的填充沟受工程造价和施工工艺等限制工程中应用较困难;为克服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新型隔振屏障-内插预制芯墙的劲芯水泥土墙。对于饱和地基中劲芯水泥土墙的隔振问题,饱和地基采用饱和土半解析边界元法(boundary element method,BEM)建模,劲芯水泥土墙采用有限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FEM)建模,根据饱和地基-水泥土墙交界面的平衡和连续性条件,分别建立了劲芯水泥土墙对入射Rayleigh波(瑞利波)的远场被动隔振和对动力机器基础振动近场主动隔振的半解析BEM-FEM耦合分析方法,并对劲芯水泥土墙的隔振效果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饱和地基中设置劲芯水泥土墙能够起到较好的隔振作用,其隔振效果与混凝土墙基本相当且远优于纯水泥土墙;预制芯墙在劲芯水泥土墙隔振系统中起关键作用,为避免弹性波从芯墙底绕射而降低隔振效果,预制芯墙深度应与水泥土墙深度保持一致;增大芯墙厚度对隔振效果提升不大。在等深芯墙条件下,增大墙深能显著提高远场隔振效果,但对近场隔振效果提升较小;增大墙厚也可提高隔振效果,但提高幅度不大。实际工程中,建议结合工程造价和施工工艺,选择合适的水泥土墙和预制芯墙墙厚。此外,屏障距振源距离对主动隔振效果影响较小,建议根据被保护建筑与振源之间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位置构建隔振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振动 饱和地基 劲芯水泥土搅拌墙 隔振效果 BEM-FEM耦合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河航道板桩-浆砌块石结构共同护岸机理研究
14
作者 杨立功 张宇亭 +2 位作者 李建东 赵跃 吴文华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222-227,共6页
在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中,新建板桩-原有浆砌块石共同护岸成为一种新型的护岸结构。通过对该护岸结构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板桩与原有结构之间无连接(J1)、刚性连接(J2)时,原有护岸结构位移、板桩桩侧土压力及桩身弯矩。试验结果表... 在内河高等级航道建设中,新建板桩-原有浆砌块石共同护岸成为一种新型的护岸结构。通过对该护岸结构的离心模型试验研究,分析了板桩与原有结构之间无连接(J1)、刚性连接(J2)时,原有护岸结构位移、板桩桩侧土压力及桩身弯矩。试验结果表明,刚性连接时,原有结构后倾、下沉位移远小于无连接情况,板桩稳定性大幅度提升;开挖过程中J1,J2条件下板桩除了产生平移位移、还有转动位移,J1以转动为主,J2以平移为主;受U型板桩形状影响,开挖过程中板桩两侧土体形成土拱,同一深度不同位置板桩土压力有较大区别,土压力变化也有较大差异;开挖过程中,J2条件下桩身范围内土压力变化较一致,J1条件下随桩身深度增加,桩侧土压力变化幅度增加;J1条件下最大弯矩位于桩身下部、J2条件下位于桩身上部,且J2最大弯矩大于J1最大弯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桩 浆砌块石 护岸 土压力 土拱效应 离心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动荷载作用下层状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土中排桩的隔振效应
15
作者 杨帅 贾敏才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3-1269,共7页
利用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法评估了移动荷载下层状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土体中排桩的隔振效果。利用有限元法将排桩离散成单桩以及桩单元,基于Bernoulli-Euler梁理论得到桩的有限元矩阵方程;在桩-土边界,土体单元与桩单元进行了等节点离散,并... 利用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法评估了移动荷载下层状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土体中排桩的隔振效果。利用有限元法将排桩离散成单桩以及桩单元,基于Bernoulli-Euler梁理论得到桩的有限元矩阵方程;在桩-土边界,土体单元与桩单元进行了等节点离散,并以层状饱和地基的解析层元基本解作为核函数,利用边界积分法得到桩-土界面处地基的柔度矩阵;基于两阶段理论,将侧摩阻力响应与移动荷载直接引起的振动进行耦合,结合边界元法得到饱和地基的边界元方程;考虑Bernoulli-Euler梁和土体之间不发生相对滑移和脱开的位移协调条件,耦合有限元和边界元方程,得到排桩的动力响应方程;计算有无排桩隔振下某一观测点的位移,即可结合隔振理论分析排桩的隔振效率。在验证所提方法准确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桩长、桩身刚度、移动荷载速度以及横观各向同性参数对排桩隔振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桩长约等于2倍瑞利波长,超过该值隔振效果提高不大;桩与地基的刚度差越大,隔振效果越好;荷载速度超过剪切波速,桩基隔振表现反而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横观各向同性饱和土 排桩 移动荷载 隔振效应 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土中吸力筒基础抗拔数值模拟研究:系泊深度效应
16
作者 季慧 彭宇 +1 位作者 吴则祥 涂冬媚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187-2194,共8页
针对锚线斜拉作用下吸力筒与砂土相互作用的微观特征仍不清楚这一问题,采用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简称DEM)-有限元(finite element method,简称FEM)耦合数值方法,从宏观到微观角度分析系泊点深度对吸力筒基础抗拔性能的影响... 针对锚线斜拉作用下吸力筒与砂土相互作用的微观特征仍不清楚这一问题,采用离散元(discrete element method,简称DEM)-有限元(finite element method,简称FEM)耦合数值方法,从宏观到微观角度分析系泊点深度对吸力筒基础抗拔性能的影响。在建模中,采用FEM中有限元网格来模拟吸力筒,采用DEM中颗粒来模拟吸力筒周围砂土,并通过控制滚轴运动来模拟锚线的拉作用。结果表明:吸力筒的拉力-位移曲线存在峰值拉力,且与不同系泊点深度下吸力筒运动模式有密切关系;吸力筒旋转方向、拔出位移的反转临界系泊深度点位于吸力筒从顶部往下h=66.7%深度附近(即吸力筒深度的2/3处,h为系泊深度)。此外,从颗粒尺度分析了土体变形及破坏行为,最终确定了吸力筒-颗粒土相互作用的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忽略锚线的系泊点深度将会导致误判吸力筒的承载能力及与土体的破坏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力筒 抗拔 DEM-FEM耦合 深度效应 土体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悬链式立管管土耦合作用的吸力效应研究
17
作者 白兴兰 陈嘉明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0,共10页
钢悬链式立管(steel catenary riser,简称SCR)的流线段敷设在海床上,在浮体运动和环境荷载作用下管线作拔出海床的上升运动时,软质海床的黏性性质将阻碍管线的拔出而表现出吸力效应。吸力的大小与管线的拔出速度和管土循环作用次数、土... 钢悬链式立管(steel catenary riser,简称SCR)的流线段敷设在海床上,在浮体运动和环境荷载作用下管线作拔出海床的上升运动时,软质海床的黏性性质将阻碍管线的拔出而表现出吸力效应。吸力的大小与管线的拔出速度和管土循环作用次数、土的重塑时间等相关。基于现有试验数据拟合得到吸力数值模型,用于改进立管动力分析程序,研究立管拔出速度和管径等对触地区吸力分布、动态响应和疲劳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海床土吸力对立管触地区应力特别是弯曲应力的影响较大,二者的变化趋势相似;管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贯入深度与管径的相对大小,同一贯入速度下,管径越小则相对贯入深度越大,拔出位移与吸力也会越大,反之则越小;立管的拔出速度是影响海床吸力最大值和拔出位移的主要因素,土吸力和拔出位移随拔出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导致触地区的疲劳损伤加剧。因此,探究管土耦合作用的吸力效应及其对SCR触地区疲劳损伤的影响,可为SCR与复杂海床相互作用及工程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悬链式立管 吸力效应 管土耦合作用 触地区 海床沟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实期土壤水分和氮素营养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交互影响 被引量:35
18
作者 李国生 王志琴 +2 位作者 袁莉民 刘立军 杨建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61-166,共6页
杂交籼稻汕优63和粳稻武育粳3号种植于土培池,于始穗期进行0N(0g/m2)、NN(中氮,4.5g/m2)和HN(高氮,9.0g/m2)3种施氮量处理,于抽穗后7d至成熟期设置了WW(保持浅水层)、MD(轻度落干,土壤水势保持-25kPa)和SD(重度落干,土壤水势保持-50 kP... 杂交籼稻汕优63和粳稻武育粳3号种植于土培池,于始穗期进行0N(0g/m2)、NN(中氮,4.5g/m2)和HN(高氮,9.0g/m2)3种施氮量处理,于抽穗后7d至成熟期设置了WW(保持浅水层)、MD(轻度落干,土壤水势保持-25kPa)和SD(重度落干,土壤水势保持-50 kPa)3种土壤水分处理,研究了结实期土壤水分和氮素营养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交互影响。在各施氮水平下,产量、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均以MD处理最高,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以MD处理最低。在0N下,SD处理降低了产量、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在MN或HN下,SD处理的产量、碾磨品质、外观品质和食味品质与WW的差异不显著或显著优于WW。说明土壤水分和氮素营养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互作效应,结实期土壤水势为-25kPa、粒肥的施氮量为45kg/hm2,稻米的品质较优、产量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氮素 土壤水分 交互作用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土的蒸发效应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陈建斌 孔令伟 +1 位作者 赵艳林 吕海波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6-40,共5页
采用非饱和土等温流和考虑热湿耦合的非等温流方程,结合不同的蒸发计算模型,分析了大气蒸发效应对非饱和土吸力变化的影响,并对控制蒸发量计算的多个参数进行了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实际蒸发量和非饱和土热湿耦合的水分运动公式... 采用非饱和土等温流和考虑热湿耦合的非等温流方程,结合不同的蒸发计算模型,分析了大气蒸发效应对非饱和土吸力变化的影响,并对控制蒸发量计算的多个参数进行了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实际蒸发量和非饱和土热湿耦合的水分运动公式能较好地模拟大气影响下非饱和土吸力变化状态,通常所采用的等温流方程加以潜在蒸发量计算非饱和土吸力变化会高估表层蒸发和吸力的下降程度。控制地面蒸发的主导因素是外部气象条件,尤其以太阳净辐射量和风速为最,土体自身特性参数影响程度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热湿耦合 蒸发效应 参数影响 吸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浆护壁开挖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及失稳机理综述 被引量:37
20
作者 雷国辉 王轩 雷国刚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2-86,共5页
为提高泥浆护壁条件下开挖稳定性的认识,在收集和整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泥浆护壁开挖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泥浆性质、地基土质条件、开挖槽段的形状以及施工机械和工艺等。同时,根据现场试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从土拱效应、时... 为提高泥浆护壁条件下开挖稳定性的认识,在收集和整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泥浆护壁开挖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泥浆性质、地基土质条件、开挖槽段的形状以及施工机械和工艺等。同时,根据现场试验和理论研究成果,从土拱效应、时间效应、整体稳定性和局部稳定性等方面分析了泥浆护壁开挖的失稳机理。结果表明,浅层槽壁失稳是泥浆护壁开挖的主要失稳型式,开挖槽段的长度和泥浆液面与地下水位面的高差是控制泥浆护壁开挖稳定性的关键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浆护壁开挖 稳定性 失稳机理 土拱效应 膨润土泥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