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8篇文章
< 1 2 4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引入有向联合图的谣言传播中关键节点群组检测研究
1
作者 吴树芳 常欢 +1 位作者 刘畅 张雄涛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7-107,共11页
[目的/意义]网络谣言传播中关键节点的检测对维护网络空间清朗、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关键节点检测研究忽略节点在多条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导致关键节点误检或漏检的问题,提出引入有向联合图的谣言传播中关键节点... [目的/意义]网络谣言传播中关键节点的检测对维护网络空间清朗、促进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关键节点检测研究忽略节点在多条谣言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从而导致关键节点误检或漏检的问题,提出引入有向联合图的谣言传播中关键节点群组检测方法。[方法/过程]首先,通过整合多条谣言传播树,构建有向谣言传播联合图,获得涵盖多条谣言传播的网络结构图。其次,在该图中挖掘出节点发布谣言数量、传播谣言数量以及影响力三维指标,实现对图中节点重要性的量化。最后,通过计算依据重要性排序的节点谣言信息覆盖率,检测出谣言传播中的关键节点群组。[结果/结论]实证研究在公开数据集上展开,通过对数据集进行标注和可视化处理,构建了基于数据集的有向谣言传播联合图。实验结果显示:与已有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在准确率、召回率和F1值上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言传播 有向谣言传播联合图 关键节点群组 谣言信息覆盖率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罪时代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规范构建 被引量:1
2
作者 梁云宝 张宇航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129,F0003,共10页
轻罪时代,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构建既是现代刑事政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轻罪犯罪人回归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仅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面对成年人轻罪犯罪占比不断攀升的现状,亟须进行相关制度的创新。构建成年人... 轻罪时代,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构建既是现代刑事政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促进轻罪犯罪人回归社会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仅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面对成年人轻罪犯罪占比不断攀升的现状,亟须进行相关制度的创新。构建成年人轻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需要解决四个关键问题:一是以法定最高刑期3年为基准,结合社会危害性、责任要素和政策需求确立轻罪认定标准;二是将刑事司法程序记录、涉罪记录和信息衍生记录纳入封存范围;三是采取依申请启动、双重审查的封存程序,以“先封存,后考察”的模式进行管理;四是完善配套措施,构建统一的信息管理体系、规范查询权限、建立反就业歧视救济机制、健全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制度设计,平衡惩戒与宽容,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罪 犯罪记录封存 犯罪治理 规范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系统理论视角下公众谣言传播行为形成机理研究
3
作者 吴树芳 高梦蛟 朱杰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5-155,共11页
[研究目的]针对网络谣言危害加剧、谣言传播行为治理效能不足等问题,从双系统理论视角分析了公众谣言传播行为的形成机理和认知博弈过程,为完善公众谣言行为治理体系和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提供决策建议。[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大脑冲... [研究目的]针对网络谣言危害加剧、谣言传播行为治理效能不足等问题,从双系统理论视角分析了公众谣言传播行为的形成机理和认知博弈过程,为完善公众谣言行为治理体系和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提供决策建议。[研究方法]通过分析大脑冲动系统和抑制系统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关系,对公众从接触谣言到产生行为的信息处理过程进行研究,构建了谣言传播行为形成的理论假设模型,并通过实证分析对模型中的假设关系进行验证。[研究结果/结论]结果表明,大脑冲动系统会驱动公众产生即时冲动心理,进而激发谣言传播行为;而大脑抑制系统会加强公众对信息的真实性感知,弱化冲动系统的影响并抑制谣言传播行为的形成。该研究拓展了谣言传播行为的研究视角,挖掘了影响公众传播谣言的核心主观要素,提出了治理谣言传播行为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系统理论 网络谣言 谣言传播 谣言治理 S-O-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日伪“谣言攻势”初探
4
作者 朱英 孙永健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09,共8页
日伪“谣言攻势”指抗战时期日伪面向中国在海内外炮制、流播谣言的宣传战略。日本同盟通讯社、宣抚班等为主要造谣机构,日伪各宣传组织、士兵特务、浪人汉奸,亦为谣言炮制、流播者。谣言借文本、影音、图像等形式,流播于中国、日本、国... 日伪“谣言攻势”指抗战时期日伪面向中国在海内外炮制、流播谣言的宣传战略。日本同盟通讯社、宣抚班等为主要造谣机构,日伪各宣传组织、士兵特务、浪人汉奸,亦为谣言炮制、流播者。谣言借文本、影音、图像等形式,流播于中国、日本、国际,自军政外交至社会民俗等诸多场域。日伪借谣言诋毁国共两党、离间抗战力量、破坏国民政府经济统制、策应军事行动、愚弄中日群众、妖魔化中国形象、矫饰侵略实质。然因谣言本身“事实结构性缺失”,日本宣传多方矛盾、滥谣无度,中方构建“反日伪谣言攻势”宣传网络,国际也为华发声等,日方谣言攻势只会以失败告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日伪 宣传 “谣言攻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刑民行交叉案中空白罪状的补充与适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庄劲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84,共17页
填补空白罪状时,刑法应否从属于作为补充规范的民事、行政规范,取决于补充规范在空白罪状中居于何种地位。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依赖于授权立法理论和法秩序统一原理,应立足于空白罪状的法律解释结构。补充规范并非刑法的法律渊源,而是... 填补空白罪状时,刑法应否从属于作为补充规范的民事、行政规范,取决于补充规范在空白罪状中居于何种地位。要回答这个问题,不能依赖于授权立法理论和法秩序统一原理,应立足于空白罪状的法律解释结构。补充规范并非刑法的法律渊源,而是刑法的解释渊源。补充空白罪状,就是参考而非遵照补充规范解释空白要素的过程。在空白罪状中,刑法和补充规范存在位阶关系,作为解释渊源的补充规范须服从于被解释的刑法。若二者存在价值目标、调整行为、归责规则、预设语境的差异,应在解释中修正补充规范的相关规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民行交叉 空白罪状 补充规范 解释渊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坏生产经营罪的刑法教义学分析
6
作者 陈兴良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63-79,共17页
破坏生产经营罪是我国刑法中侵犯财产罪中的一个罪名,属于毁坏型的财产犯,它与故意毁坏财物罪之间存在着特别法和普通法的法条竞合关系。破坏生产经营罪在客观上实施了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主观上... 破坏生产经营罪是我国刑法中侵犯财产罪中的一个罪名,属于毁坏型的财产犯,它与故意毁坏财物罪之间存在着特别法和普通法的法条竞合关系。破坏生产经营罪在客观上实施了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畜或者以其他方法破坏生产经营的行为,主观上具有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因此,本罪在构成要件的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中都采取了“其他方法”或者“其他个人目的”的兜底式立法方式,这就为司法机关突破本罪的构成要件范围提供了可能。在我国刑法中妨害业务罪缺失的条件下,破坏生产经营罪实际上担当起了妨害业务罪的角色,导致了本罪在财产犯与秩序犯之间的摇摆与拉扯。为改变破坏生产经营罪的司法窘迫,应当将本罪在立法上回归为秩序犯,使其在维护经营秩序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坏生产经营罪 财产犯 秩序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交媒体用户数据的突发事件舆情网络结构与谣言治理
7
作者 王熹徽 林佳雯 汪翔 《系统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42-1354,共13页
社交媒体聚集各类用户,成为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核心载体,同时也容易演变为谣言滋生地,给应急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基于“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和“北京昌平线地铁事故”的社交媒体用户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揭示两类突发事件舆... 社交媒体聚集各类用户,成为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核心载体,同时也容易演变为谣言滋生地,给应急管理带来严峻挑战。基于“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和“北京昌平线地铁事故”的社交媒体用户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揭示两类突发事件舆情网络的结构特征与关键用户识别,并通过改进SHIR模型评估官方澄清机制和平台监管机制在不同网络环境中的谣言治理成效。研究显示:甘肃网络用户间以传递信息为主,聚焦灾情安危和救援物资;北京网络用户间则呈现互动讨论特征,关注事故原因和责任认定;两起突发事件均存在谣言潜伏点,仿真结果表明,官方澄清与平台监管能有效抑制谣言扩散,但作用效果因事件性质存在差异。此外,关键用户作为“谣言澄清者”与官方合作时能提升官方澄清效果,而作为“谣言传播者”时则会加剧谣言负面影响,这要求平台强化用户管理。基于此,本文提议构建“官方-平台-关键用户”多元协同模式,根据突发事件类型开展针对性治理,营造健康的网络信息生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事件 舆情特征 谣言治理 SHI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谣传群控现象下舆情引战信息镇御模型研究
8
作者 封丽 高冕 郭泊池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5-144,共10页
[研究目的]当前谣传群控不断利用AIGC技术进行隐蔽浸染并操纵舆情引战信息干预公众意志,鉴于此提出通过构建有效的检测模型来提高监测能力。[研究方法]采用意志竞争干预思路构建AST镇御概念模型,围绕三大目标结合MLP、GAN等先进技术实... [研究目的]当前谣传群控不断利用AIGC技术进行隐蔽浸染并操纵舆情引战信息干预公众意志,鉴于此提出通过构建有效的检测模型来提高监测能力。[研究方法]采用意志竞争干预思路构建AST镇御概念模型,围绕三大目标结合MLP、GAN等先进技术实施建模流程。通过“哀牢山”引战信息事件进行实证研究,检验模型应用价值和效果。[研究结果/结论]实证过程表明,模型在提取舆情引战信息基础上得到系数位于0.5-0.8之间的谣传群控影响分析结论并传达出意志反应(变量系数位于0.5-0.9)、核心控制(变量系数位于0.5-0.8)与干预需求强度(变量系数位于0.2-0.4)结果,同时产生59.83%舆情引战疏导率并隔离萌芽期引战趋势。效能实验结果则突出表示模型方法细节优势,证实模型应用效果良好,有助于为风险预警及应对化解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舆情监测 谣传群控 舆情引战信息 AST镇御方案 镇御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染环境罪局部与整体环境法益二元论
9
作者 陈伟 《政法论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75,共14页
污染环境罪保护的秩序法益、安全法益已经在历次刑法修正案中为环境法益所吸收。既有理论承认了环境法益整体与局部的二元性,但尚未注意到污染环境罪应同时保护整体与局部两种环境法益,导致未能对司法解释中“严重污染环境”和“情节严... 污染环境罪保护的秩序法益、安全法益已经在历次刑法修正案中为环境法益所吸收。既有理论承认了环境法益整体与局部的二元性,但尚未注意到污染环境罪应同时保护整体与局部两种环境法益,导致未能对司法解释中“严重污染环境”和“情节严重”的情形做出合理的类型化区分。环境法益的二元性并非理论创设,而是为立法、司法和学理所承认的理论共识。对整体环境法益的侵害其犯罪形态为累积犯,对局部环境法益的侵害其犯罪形态为实害犯。基于累积犯的性质,对整体环境法益侵害之判断具有行政从属性,技术标准和行政指标具有重要的界定功能。对局部环境法益侵害则需要进行刑法上的实质判断,行政违法性只是构成污染环境罪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环境罪 生态环境损害 环境法益 累积犯 行政从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治理虚拟货币刑事犯罪中的应用研究
10
作者 刘欢 肖蔚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167-171,共5页
针对虚拟货币刑事犯罪治理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图卷积网络的增强识别模型(RGCN)。创新性地在图嵌入层设计中融合原始特征与跨时特征的拼接机制,有效缓解了卷积冗余导致的信息流失问题;采用随机森林集成学习策略优化图嵌入层特征表达,... 针对虚拟货币刑事犯罪治理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图卷积网络的增强识别模型(RGCN)。创新性地在图嵌入层设计中融合原始特征与跨时特征的拼接机制,有效缓解了卷积冗余导致的信息流失问题;采用随机森林集成学习策略优化图嵌入层特征表达,显著提升模型识别精度。所构建的3层RGCN框架通过时空特征融合策略降低计算开销,并重点优化召回率。实验结果表明:LSTM动态图卷积网络在召回率指标上表现最优,为67.6%,较GRU变体提升4.4%;而GRU结构则更侧重精确率优化,精确率达到87.3%。最后,结合当前反洗钱场景对高风险个体监控的迫切需求,验证了所提模型通过强化召回率性能,可有效支撑虚拟货币交易监管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虚拟货币 刑事犯罪 动态图卷积网络 LSTM GRU 召回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结果加重犯适用的限制路径
11
作者 陈洪兵 《政治与法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3-145,共13页
结果加重犯因为法定刑过重而成为各国刑法中结果责任的残余,又是我国刑法中死刑适用最多的犯罪类型,所以应严格限制结果加重犯的罪名范围与适用。不能认为仅有危险故意即使对死伤结果持过失的也能成立放火罪的结果加重犯。加重结果必须... 结果加重犯因为法定刑过重而成为各国刑法中结果责任的残余,又是我国刑法中死刑适用最多的犯罪类型,所以应严格限制结果加重犯的罪名范围与适用。不能认为仅有危险故意即使对死伤结果持过失的也能成立放火罪的结果加重犯。加重结果必须是基本行为本身所蕴含的发生加重结果的特别危险的现实化。加重结果的被害人必须限定为基本犯的被害人。加重结果必须是基本犯结果以外的性质不同的更重的结果。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承认对被害人自杀结果的缓和的结果归属。加重犯的量刑应以不超过故意的基本犯与加重结果的故意或过失犯的法定刑之和为原则。抢夺数额较大同时致人重伤的,至多判处6年有期徒刑。抢劫过失致人重伤的,至多判处13年有期徒刑。不能认为加重罪状中的任何情形都可以适用加重刑中的任何刑罚。抢劫罪的加重犯中只有抢劫杀人的才能判处死刑。只有故意致人死亡的结果加重犯才能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不能认为配有死刑的加重犯就必须判处死刑立即执行。故意伤害致死的至多判处死缓和死缓限制减刑,不得判处死刑立即执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果加重犯 结果归属 死刑控制 罪刑相适应 故意伤害致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NPR模型的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治理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余多 刘岩芳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3,共10页
[研究目的]网络时代不仅便利了信息交互,也为谣言肆虐创造了条件,探索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规律对政府相关部门有效治理谣言传播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和经典传染病模型,考虑多主体间的交叉影响,构建了政府部门、主... [研究目的]网络时代不仅便利了信息交互,也为谣言肆虐创造了条件,探索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规律对政府相关部门有效治理谣言传播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基于协同治理理论和经典传染病模型,考虑多主体间的交叉影响,构建了政府部门、主流媒体和网民三方主体参与的重大突发事件网络谣言传播模型。该模型包括易感者(S)、消极信息传播者(N)、积极信息传播者(P)以及免疫者(R)。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模型的适用性,并应用MATLAB仿真模拟不同条件下的谣言传播演化趋势。[研究结果/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初始阶段增加积极信息传播者的数量有助于引导和控制后续谣言的传播。政府干预和媒体引导在将消极信息传播者转变为积极信息传播者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从而影响了网络谣言的传播动态。此外,网民的自身素质,尤其是其科学文化素养和理性判断力,也会对网络谣言的传播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突发事件 网络谣言 谣言传播治理 传染病模型 SNP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方法融合的社交平台辟谣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熊思奇 夏志杰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5-163,共9页
[研究目的]为提高社交平台辟谣效果,探究平台辟谣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以期为平台提供更为有效的辟谣策略。[研究方法]以“新浪微博”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启发-系统模型构建影响社交平台辟谣效果的12个前因条件变量;采用5种机... [研究目的]为提高社交平台辟谣效果,探究平台辟谣效果的核心影响因素及组态路径,以期为平台提供更为有效的辟谣策略。[研究方法]以“新浪微博”平台为研究对象,基于启发-系统模型构建影响社交平台辟谣效果的12个前因条件变量;采用5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对比实验,结合SHAP可解释框架分析并提取核心变量;运用fsQCA对核心变量进行归因,得出提高辟谣效果的多重组态路径。[研究结果/结论]结果发现,来源影响力、辟谣微博的情感倾向以及是否是热门话题是社交平台有效辟谣的核心条件变量,并存在5条高效的辟谣路径及其归因模式,为社交平台辟谣领域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平台 网络谣言 辟谣微博 归因分析 情感倾向 热门话题 可解释机器学习 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多层级特征表示的多领域谣言早期检测方法
14
作者 黄涛 肖玉芝 +2 位作者 向洁萍 金胜 霍宣蓉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7-135,共9页
[研究目的]网络谣言的治理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提高网络谣言在传播早期的识别效率,能更好的阻止谣言信息的传播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研究方法]提出一种多领域话题下的早期谣言检测方法。通过协同注意力机制融合文本的词汇、短... [研究目的]网络谣言的治理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提高网络谣言在传播早期的识别效率,能更好的阻止谣言信息的传播并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研究方法]提出一种多领域话题下的早期谣言检测方法。通过协同注意力机制融合文本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级特征,构建多层级特征增强的单元门模块以挖掘谣言深层信息。利用该模块构建领域感知特征抽取器,捕获谣言文本的领域特征及偏差,形成多领域与多层级的谣言特征表示,判断是否为谣言。[研究结果/结论]在涵盖9个不同领域的公开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准确率、F1值和AUC值分别达到了92.85%、93.11%和96.96%,能够有效的对多领域谣言进行早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谣言 谣言识别 早期谣言检测 多领域话题 特征增强 领域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谣言传播机制的大模型幻觉减轻策略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静 陈逸然 戴田宇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3,共8页
人工智能大模型各场景应用日趋广泛,但其幻觉问题导致实际应用中的误导风险增加以及用户信任下降。该研究深入探究大模型幻觉的传播与控制机制,首先运用SEIR谣言传播动力学模型,通过选取法律文本判决任务,对GPT-4-Turbo、Claude-3和Llam... 人工智能大模型各场景应用日趋广泛,但其幻觉问题导致实际应用中的误导风险增加以及用户信任下降。该研究深入探究大模型幻觉的传播与控制机制,首先运用SEIR谣言传播动力学模型,通过选取法律文本判决任务,对GPT-4-Turbo、Claude-3和Llama-3三种大模型进行了易感性的实证测试。其次,研究了干扰因素敏感度,发现内容生成后干扰对模型正确率影响更为显著,且高幻觉率模型能通过信息传递影响易感模型,导致其幻觉率上升。进一步,为完善幻觉状态干预与恢复策略,采用知识注入和提示词微调两种干预策略。最后,提出需通过更全面的管理与优化措施,来预防二次感染,并维持模型的长期健康状态。该研究不仅为大模型幻觉控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模型的长期稳健性管理提供了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语言模型 AI幻觉 谣言传播 SEI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间步局部动态交互的多任务谣言检测方法
16
作者 杨广浩 万书振 +1 位作者 董方敏 王梦园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3-191,共9页
谣言检测旨鉴别社交媒体中未经官方证实或人为捏造的信息,而当今社交网络中隐含着一种难以发掘的动态关系模式,它随时间推移和不同帖子间的动态交互而变化。针对现有方法对谣言传播事件中隐含的动态特征和关联信息考虑不充分的问题,提... 谣言检测旨鉴别社交媒体中未经官方证实或人为捏造的信息,而当今社交网络中隐含着一种难以发掘的动态关系模式,它随时间推移和不同帖子间的动态交互而变化。针对现有方法对谣言传播事件中隐含的动态特征和关联信息考虑不充分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时间步局部动态交互的多任务谣言检测方法,能捕获谣言传播事件中隐含的动态关联信息;并设计了一种高效的多任务交互方式,以时间步为基本共享单元,将学习到的局部特征进行共享,极大提升了共享效率,从而形成局部动态交互,整体多任务共享的检测框架。最后利用注意力机制筛选不同任务、不同结构特征中对谣言检测更有利的信息,以提升检测效果。在PHEME和WEIBO数据集上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先进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谣言检测 时间步局部动态交互 传播结构特征 多任务共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辟谣信息在微博平台中的传播结构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冠 王艺洁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0-166,173,共8页
[研究目的]为提升网络谣言治理水平,探究辟谣信息在媒体间的传播结构及影响辟谣效果的关键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做好辟谣工作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辟谣信息的整体传播结构和特征进行探讨,对影响... [研究目的]为提升网络谣言治理水平,探究辟谣信息在媒体间的传播结构及影响辟谣效果的关键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做好辟谣工作提供新思路。[研究方法]借助社会网络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辟谣信息的整体传播结构和特征进行探讨,对影响不同节点结构性位置差异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结论]研究表明,辟谣信息传播网络的整体密度较低,只有部分节点处于核心位置担任意见领袖角色;粉丝基础、发博总数、视频累计播放量共同影响辟谣信息传播主体的入度数以及获得的转评赞总数,关注数对出度数的影响最显著,为政府优化谣言治理效能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谣言 谣言传播 辟谣信息 传播结构 传播效果 微博平台 社会网络分析 多元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构建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小庆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0-138,共9页
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构建有助于降低前科人员再犯率、帮助被害人回归正常社会生活、避免涉案人员的近亲属受到牵连,但相关制度的缺失导致犯罪记录可以在各部门间任意共享,且容易被社会大众知晓,当事人的犯罪记录被泄露后也无法获得... 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构建有助于降低前科人员再犯率、帮助被害人回归正常社会生活、避免涉案人员的近亲属受到牵连,但相关制度的缺失导致犯罪记录可以在各部门间任意共享,且容易被社会大众知晓,当事人的犯罪记录被泄露后也无法获得有效救济。因此,我国应当构建“实体+程序+配套”三位一体式的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具体而言,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轻罪记录可被酌情封存,危害国家安全、国防利益、严重危害公共与人身安全以及贪污贿赂等重罪记录应被禁止封存,无罪案件的追诉记录应当被依职权直接封存。在此基础上,建立人民法院依职权和犯罪者依申请双轨并行的记录封存启动模式,同时,根据轻微犯罪者的刑罚不同设置犯罪记录封存考验期以及免除轻微犯罪记录已封存当事人的报告义务。最后,应当限制犯罪记录的“非必要”查询,建构犯罪记录当事人的救济机制,并细化违规披露犯罪记录追责条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记录 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 轻罪治理 个人信息 前科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微犯罪记录封存的程序法争议及其应对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思远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轻微犯罪记录封存虽是一道实体法与程序法兼具的命题,但从既往刑事速裁程序、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入法经验来看,程序法层面“先试点后立法”可推动制度构建的先行展开。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构建面临着诸多的程序法争议,如封存范围、... 轻微犯罪记录封存虽是一道实体法与程序法兼具的命题,但从既往刑事速裁程序、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入法经验来看,程序法层面“先试点后立法”可推动制度构建的先行展开。轻微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构建面临着诸多的程序法争议,如封存范围、考验期的设置、封存的程序效力、解封程序的设置等。这些程序法争议有些在既有的犯罪记录封存制度中已经得以暴露,与后者的构建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理应在制度构建的过程中进行深入讨论。就其应对而言,可确立与既有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不同的“以形式封存为主,兼顾实质封存”模式,同时合理设定封存的范围,并采用“先封存,后考察”的形式设置考验期,科学界定封存的程序性效力,完善封存后的解封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罪 轻微犯罪 犯罪记录封存 前科消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交媒体谣言检测:方法、挑战与趋势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鑫楠 洪鑫宇 +5 位作者 曹振洋 李荣荣 王子硕 周俊康 唐斌 陆恒杨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31-50,共20页
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谣言的传播对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开展谣言检测研究,阻止其传播,对维持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谣言检测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展,阐释了谣言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谣言的传播对网络环境和社会秩序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开展谣言检测研究,阻止其传播,对维持社会和谐至关重要。系统地梳理了近年来谣言检测领域的研究工作进展,阐释了谣言的定义以及相关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列举了谣言检测的常用数据集并重点对文本数据集进行分析,探讨了包括监督学习、半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少样本学习和零样本学习在内的多种机器学习范式策略的谣言检测方法;创新性地讨论了大模型在谣言检测中的应用,并综合介绍了图像、视频等多模态数据在谣言检测中的处理方法和相关研究。最后,对谣言检测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谣言检测 多模态 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