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原人居系统:内涵特征、构建框架与发展方向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鹏举 王志强 +5 位作者 雷振东 狄彦强 荣丽华 贺龙 李佳 何苗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9-280,共12页
草原人居环境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发展,需要构建人居环境系统,应对草原地区产业与生态平衡、发展与保护协同等方面的挑战。本文提出了草原人居系统概念,支持研究草原地区的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叠加形成的... 草原人居环境建设事关国家生态安全、边疆民族地区稳定发展,需要构建人居环境系统,应对草原地区产业与生态平衡、发展与保护协同等方面的挑战。本文提出了草原人居系统概念,支持研究草原地区的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叠加形成的复杂系统;阐释了草原人居系统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现状,分析了草原人居系统建设面临的结构秩序有待重构、空间布局有待改善、适宜设计理论与方法缺乏、适宜低碳技术体系缺失等挑战;构建了涵盖要素提取、层级关联、系统互适3个核心方面的研究框架,提炼形成“三生—适洽”演化理论,倡导“融自然‒低建造‒承传统”草原人居营建的新范式。研究建议,推动草原牧区“生态‒生产‒生活”空间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草原牧区“自然‒资源‒社会”的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建立适应当地严气候、弱经济、富资源背景的低碳牧区营建技术体系,推动新时期草原人居建设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人居系统 导控要素 层级结构 “三生”空间 人居环境 生态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三生宜居性测度与多情景模拟预测——以泰来县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蕾 陈媛媛 +6 位作者 翟雅琳 李泽玉 贾佳 张心语 张泽雨 周霁涵 姚允龙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2-493,共12页
为探索东北乡村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多功能协调的宜居空间格局,本研究以东北典型生态贫困县——黑龙江省泰来县为例,诊断其三生宜居冲突及其结构响应关系,预测不同宜居目标情景下三生空间的演变格局,从而构建了识别与评价-明晰空间结构... 为探索东北乡村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多功能协调的宜居空间格局,本研究以东北典型生态贫困县——黑龙江省泰来县为例,诊断其三生宜居冲突及其结构响应关系,预测不同宜居目标情景下三生空间的演变格局,从而构建了识别与评价-明晰空间结构-目标与模拟的三生空间宜居性整治框架。结果表明:泰来县综合宜居性平均得分为71.25,空间格局呈现出西高东低态势,高宜居区域聚集在西南部中心城区,中宜居空间连续分布在整个研究区内,低宜居空间则呈现出明显的小聚集、大分散的分布特征。泰来县三生宜居性中度协调及优质协调区域占比为59.6%,全域三生宜居性协同一般,空间分布和综合宜居性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东部三生冲突强度显著高于西部。进一步设置生产宜居优先、生态宜居优先、生活宜居优先以及三生协调宜居4种情景,结果显示4种情景下均是生活空间增量最多,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因情景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研究表明,高质量生活、生态和生产空间是提升区域宜居性的关键因素,而三者之间的高效融合与协调是促进多功能协调宜居空间格局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 宜居性 耦合协调 多情景模拟 空间宜居整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石漠化地区“三生空间”演化及情景模拟优化 被引量:1
3
作者 陈严武 余勇兵 +2 位作者 覃照素 闫颖慧 段文彬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09-224,共16页
土地利用“三生空间”的划分及优化,可以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地矛盾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思路。该研究将广西石漠化地区作为研究区,识别广西石漠化地区的“三生空间”,利用IM模型分析1990-202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 土地利用“三生空间”的划分及优化,可以为经济快速发展导致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人地矛盾问题,提供一个解决思路。该研究将广西石漠化地区作为研究区,识别广西石漠化地区的“三生空间”,利用IM模型分析1990-202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运用PLUS模型对2030年和204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三生空间”用地状况进行多情景模拟预测,并利用MCR模型对未来多情景预测结果进行“三生空间”优化。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2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城乡生活空间持续增长,面积由1990年的729.67 km^(2)增加到2020年的2087.37 km^(2),扩张幅度明显,而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面积总体减少。(2)1990-2020年广西石漠化地区生产空间转出为生活空间转化呈倾向性,说明城镇建设用地主要是由耕地生产用地转化。(3)在自然发展和经济优先情景下,生活空间扩张迅速,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被严重压缩;在生态保护情景下,有效缓解了生活空间对生态空间用地的挤占问题,但对耕地生产空间的保护不够重视,生产用地面积锐减。(4)耕地保护情景能减缓生活空间扩张速度,生产空间面积增加,生态空间减少加剧。(5)在MCR模型下未来多情景预测中得出9个复合分区,分别对每个复合分区提出不同的管控对策,为广西石漠化地区“三生空间”合理开发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IM模型 PLUS-MCR模型 空间优化 广西石漠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毕斗斗 张宇嘉 贾振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8,共11页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00—2019年旅游业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及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影...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00—2019年旅游业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及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三生空间”转型显著,生产、生活空间扩张伴随生态空间萎缩。(2)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长期高位,距碳中和目标差距明显,但已显现下降趋势。(3)“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呈增负与减负双模式,农业生产空间向水域及林地生态空间转化减负效果最突出。土地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整体呈“U”型曲线,但城市间存在“U”型、倒“U”型及“L”型分异特征;土地城镇化与旅游业碳排放负荷持续强脱钩且呈现显著空间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三生空间”转型 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5
作者 张艳 江海云 杨维新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18-732,共15页
渭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与西北经济发展核心区,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强度图谱... 渭河流域作为黄河流域生态屏障与西北经济发展核心区,其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简称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选取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运用转移矩阵、强度图谱、标准差椭圆与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揭示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渭河流域“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面积占比55.6%)和生产空间(40.8%)为主导,生活空间(3.6%)以西安市为中心呈散射状向外扩张;生态空间面积增长2473.45 km^(2),生产空间缩减2861.21 km^(2),体现退耕还林政策与城镇化的双重效应。(2)空间转型以草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型为主,城镇生活空间侵占耕地现象集中于关中平原城市群。(3)标准差椭圆显示生产空间向东北迁移,生态空间呈现东北方向与西北方向的摆动,生活空间向西北扩展趋势显著。(4)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渭河流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由生境质量(q值为0.493)与年平均气温(q值为0.436)等自然因子主导,社会经济因子通过距城镇建设用地的距离与地区生产总值(GDP)等交互路径强化空间重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子对“三生空间”格局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格局演变 强度图谱 重心迁移模型 标准差椭圆 地理探测器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镇域国土空间规划的“三生空间”效能评价
6
作者 张中华 王晨鹏 王玉蒙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0-758,共19页
建立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新时期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是整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乡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镇域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陕西省潼关县太要镇为典型案例,运用综合发... 建立完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是新时期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乡镇级国土空间规划是整个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城乡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镇域国土空间为对象,以陕西省潼关县太要镇为典型案例,运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耦合协调度评价、功能适宜性评价等方法,构建镇域“三生空间”综合效能评价体系,探讨镇域“三生空间”的格局特征,进行镇域“三生空间”的冲突测度及影响机制分析,提出面向新时期城乡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镇域国土空间格局优化策略,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编制提供经验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镇 国土空间规划 三生空间 效能评价 太要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功能”耦合视角下村庄分类与规划策略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7
作者 刘燕 邓德凡 +2 位作者 何汇域 何星 曹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40,共12页
乡村“三生”空间表征村庄的用地资源,“三生”功能反映村庄的发展基础,两者的耦合协调对村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三生“空间—功能”耦合视角,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对巴南区158个行政村分别从“三生”空间视角和“三生”功能视角... 乡村“三生”空间表征村庄的用地资源,“三生”功能反映村庄的发展基础,两者的耦合协调对村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三生“空间—功能”耦合视角,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对巴南区158个行政村分别从“三生”空间视角和“三生”功能视角进行村庄类型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功能”耦合关系分析,结合分析结果提炼出优势功能强化发展型村、“三生”功能均衡发展型村、核心功能集聚提升型村和“三生”功能全面提升型村4种类型,进而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差异化规划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从“三生”空间视角划分,巴南区有生产空间主导型村54个,生活空间主导型村34个,生态空间主导型村70个。②从“三生”功能视角划分,巴南区有生态功能优势村27个,生活功能优势村20个,生态功能优势村21个,其他类型村90个。③从三生“空间—功能”耦合视角划分,巴南区有优势功能强化发展型村26个,“三生”功能均衡发展型村24个,核心功能集聚提升型村84个,“三生”功能全面提升型村24个。④优势功能强化发展型村要注重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三生”功能均衡发展型村要加强多元化功能协调发展,核心功能集聚提升村要促进空间功能转型发展,“三生”功能全面提升村要坚持逐步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村庄多功能 实用性村庄规划 “空间—功能”耦合 巴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克苏地区“三生空间”时空演变规律 被引量:2
8
作者 闵家森 王让会 刘春伟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9,共12页
为厘清干旱地区“三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规律及驱动因素,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以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应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地学信息图谱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阿克苏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 为厘清干旱地区“三生空间”时空演变格局规律及驱动因素,本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以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综合应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模型、地学信息图谱和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阿克苏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0—2020年阿克苏地区各地类空间面积变化显著,农业生产空间和林业生态空间面积分别增加6872.99 km^(2)和960.94 km^(2),草地生态空间面积骤降11993.18 km^(2)。农业生产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重心迁移明显,前者表现出先向西北后向东南迁移的趋势,后者重心总体向东南迁移。“三生空间”各地类之间相互转换,转换的正效应>负效应,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上升,逐渐趋向稳定。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该地区的“三生空间”演变深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对“三生空间”的影响力逐渐减小,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力显著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时空格局演变 生态效应 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 阿克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鄱阳湖城市群县域“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洁茹 叶长盛 +2 位作者 魏嶶 蔡鑫 汪礼丽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07-818,共12页
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江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地区,其“三生空间”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空间载体,促进其耦合协调对于城市群协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 环鄱阳湖城市群作为江西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键地区,其“三生空间”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空间载体,促进其耦合协调对于城市群协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经济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耦合协调度模型及地理探测器对其县域“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与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县域“三生空间”中林草生态、农业生产与水域生态空间的空间面积之和占城市群“三生空间”面积95%以上,它们与其他类型空间的相互转化是区域“三生空间”格局演变的关键推力。2)1980-2020年环鄱阳湖城市群“三生空间”的“高水平耦合”占比由7.0%转变为4.0%,“高度协调”由2.5%转变为0.5%,在时间上表现出先下降后缓慢升高趋势;在空间上,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低值分布于水域与修水县、铜鼓县等山地地区,高值则集中于南昌县、进贤县等中部地区。3)地形、用地强度及路网密度是影响研究区“三生空间”耦合协调性的重要因素,影响因素的解释力呈现自然因素减弱,经济与社会因素增强的趋势,且因子间交互作用解释力普遍大于单因子。研究结果可为环鄱阳湖城市群及具有相似空间特征区域统筹城乡发展、生态安全建设与有序协同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提供参考建议和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耦合协调度 影响因素 时空格局 环鄱阳湖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乡村“三生”融合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向书坚 宋丽影 郑瑞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92-3110,共19页
从复杂网络视角认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简称乡村“三生”)融合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对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1999—2021年中国30个省市乡村“三生”融合发展水平的... 从复杂网络视角认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简称乡村“三生”)融合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对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1999—2021年中国30个省市乡村“三生”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Moran′s I指数检验其空间相关性,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分析法揭示其网络结构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三生”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水平仍偏低,区域间及省际间差异显著,区域协调性较弱。(2)“三生”融合发展空间关联网络格局已然形成,网络稳定性不断提升,节点间通达性较好,但空间关联关系仍以邻近关系为主,跨地域的互动合作尚待加强。(3)河南、陕西等中西部省份在网络中居核心地位,发挥“中介”和“桥梁”作用,而浙江、黑龙江等东、东北省份则居边缘位置,且这些地区属于主受益板块,对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有限。(4)空间邻接关系、农村宽带接入用户差异、工业化水平差异和农业生产水平差异持续显著影响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城镇化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三生”融合 乡村振兴 空间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功能供需匹配视角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优化
11
作者 刘雯 唐秀美 +3 位作者 梁梦茵 孔凡婕 孙想 王洪佳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90-299,共10页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划分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为例,构建“三生”功能供需与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理论关系框架,基于土地利用、土壤、气象和...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划分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为例,构建“三生”功能供需与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理论关系框架,基于土地利用、土壤、气象和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评估“三生”功能供需状况,引入比较优势指数识别“三生”功能供需优势功能,搭建“三生”功能供需耦合模型解析“三生”功能供需匹配关系,提炼区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结果表明:1)温宿县“三生”功能供需表现出显著空间异质性,供需优势功能呈现“单核主导-双核协同”的空间分布特点。2)温宿县“三生”功能供需匹配类型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北部山地以供需完全匹配型为主,面积为8908.48 km_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25%;南部地区多为供需低度匹配型或供需错配型,面积分别为1911.81、2878.80 km_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36%和20.12%。3)温宿县可以划分为生产功能巩固与现代化发展、生态本底优化与监测管护、生产-生活资源集约增效、生产-生态资源协同开发、生活-生态功能韧性提升、“三生”功能融合发展6种整治修复模式,各模式的整治修复要点不同。该研究可以丰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识别方法,并为县域尺度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及相关规划的制定与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治 修复 “三生”功能 模式 功能供需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村域碳排放与农户福祉的耦合关系研究
12
作者 陆文婧 陈海 +3 位作者 梁小英 杨苗苗 马羽赫 赵如君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8-296,共9页
[目的]探讨碳排放与福祉之间的空间耦合特征及相对发展水平差异,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脆弱区碳减排政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方法]以陕西省米脂县石沟镇为案例地,构建村域三生空间碳排放指标体系,在整合客观、主观和关系3个福... [目的]探讨碳排放与福祉之间的空间耦合特征及相对发展水平差异,对于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脆弱区碳减排政策和推动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方法]以陕西省米脂县石沟镇为案例地,构建村域三生空间碳排放指标体系,在整合客观、主观和关系3个福祉维度的基础之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碳排放与农户福祉的空间耦合特征,基于相对发展度模型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对发展水平差异。[结果](1)整体碳排放以中碳排放的村庄为主。生活碳排放主要为低碳排放,生态和生产碳排放主要为高碳排放。(2)客观与关系福祉主要为中福祉,主观福祉主要为高、中福祉,且高、中福祉村庄数目相同。(3)碳排放与农户福祉主要为拮抗阶段的Ⅰ型和协调阶段的Ⅸ型。生态和生产碳排放与农户福祉的耦合协调类型主要为拮抗阶段的Ⅰ型,碳排放滞后于农户福祉。生活碳排放主要为协调阶段的Ⅸ型,碳排放优先于农户福祉。[结论]在生态脆弱区,生态和生产碳排放能抵消一部分生活碳排放,因此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村庄更容易呈现低碳高福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碳排放 农户福祉 耦合协调度模型 米脂县石沟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耕地多功能时空特征与权衡管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奇峰 王艺洁 +1 位作者 王浩阳 张蚌蚌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0-412,共13页
[目的]研究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间发展不平衡现状,提出分区权衡管理措施,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推动区域耕地保护政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新疆85个县市2005-2020年社会经济数据,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体系,基于改进CR... [目的]研究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间发展不平衡现状,提出分区权衡管理措施,对促进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和推动区域耕地保护政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新疆85个县市2005-2020年社会经济数据,构建耕地多功能评价体系,基于改进CRITIC-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综合指数模型、Spearman秩相关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新疆耕地多功能进行评价,分析了耕地多功能的时空特征及其权衡协同关系,并将新疆划分为五大耕地利用功能区。[结果](1)耕地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分别呈现“中间高,南北低”“北高南低”“三高夹两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耕地多功能间存在显著权衡关系,研究期内生产-生活功能权衡关系减弱,而生产-生态和生活-生态功能权衡关系增强。(3)基于以上结果,将耕地功能区划分为农业生产主导区(25.88%)、农业发展提升区(12.94%)、生态农业维持区(45.88%)、协同潜力提升区(5.88%)、城镇农业建设区(9.41%),优化新疆耕地利用格局。[结论]基于耕地功能分区提出差异化权衡管理措施,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对新疆耕地保护及多功能协同利用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多功能 三生空间 权衡协同关系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大型煤矿区“三生”时空格局分异及功能协同研究
14
作者 李菡璎 冯宇 白中科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101,共11页
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区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失衡,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协同与提升,加剧“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矛盾冲突。开展矿区“三生”空间协同研究,对保障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特大型煤矿区−... 矿产资源开发导致区域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失衡,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协同与提升,加剧“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矛盾冲突。开展矿区“三生”空间协同研究,对保障绿色矿山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特大型煤矿区−平朔大型露天煤矿为研究区,基于1990年、2005年、2012年和2021年土地利用数据,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筛选驱动因子,采用PLUS模型和马尔可夫(Markov)模型预测未来矿区2030年土地利用分布情况;通过对比分析和模型参数修正,设置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生态保护三种情景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2021年间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社会因素,尤其是道路铁路这一类因子;“三生”功能呈现局部提升、整体下降态势;生态保护情景和矿区未来规划较为匹配,并呈现出生态空间在北部区域集聚、生活空间在西南部区域集聚、生产空间与其他空间交叉分布的特点。研究结果可为矿区土地资源合理布局、矿-农-城空间格局优化、“三生”空间冲突缓解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土地利用 时空分异 空间格局 平朔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延安市为例探讨城镇化与生态工程共同作用下的“三生空间”变化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5
作者 李贝 张起明 +4 位作者 温倩倩 康晶 王刚 季红超 罗海江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5,共11页
根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及生态贡献率等研究方法,以延安市为研究区,探讨了2006年以来城镇化与生态工程双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三生空间”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06—2022年,“三生空间”变化的... 根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以及生态贡献率等研究方法,以延安市为研究区,探讨了2006年以来城镇化与生态工程双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三生空间”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2006—2022年,“三生空间”变化的总体特征是林地生态用地增加、农业生产用地和草地生态用地减少,“三生空间”格局变化整体上呈现北部地区大于南部地区的特点,林地生态用地大范围增加,中心城区的其他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增加明显。受“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延安市整体生态环境质量呈上升趋势,其中,西南部和东南部生态环境质量升幅较大,而以宝塔区为代表的中部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质量以下降为主。从生态贡献率看,延安市生态质量的改善大于退化,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趋向改善。由此来看,多因素作用下,区域“三生空间”的变化具有鲜明的空间结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其进行监测、评估,确保“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极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城镇化 生态工程 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 延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约束与增长双向引导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县城“三生”空间优化--以米脂县城中心城区为例
16
作者 贾若楠 吴左宾 《干旱区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3-344,共12页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本底强约束及城镇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探讨“三生”空间优化为促进该地区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约束与城镇增长的双向引导,提出生态基底辨识与城镇增长模拟相结合的集成性研究方法。... 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本底强约束及城镇发展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探讨“三生”空间优化为促进该地区资源合理配置提供参考。基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约束与城镇增长的双向引导,提出生态基底辨识与城镇增长模拟相结合的集成性研究方法。以米脂县城中心城区为例,采用MCR模型评价中心城区生态基底条件,利用FLUS-Markov模型模拟2035年中心城区“三生”空间分布,基于此识别生态基底条件与2035年“三生”空间分布的冲突激烈区、冲突中度区与冲突微弱区,并对各冲突区域提出优化策略。结果表明:(1)米脂县城中心城区生态基底条件划分为3个等级: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和一般生态区,其中生态保护区面积最大,一般生态区面积最小。(2)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米脂县城中心城区生态空间面积减少803.33 hm^(2),生产与生活空间面积均呈增长态势,增长面积分别为612.03 hm^(2)、191.30 hm^(2)。(3)米脂县城中心城区有40.80%的用地在未来存在冲突风险,冲突激烈区面积1606.54 hm^(2),约占城区的23.29%,冲突中度区面积968.19 hm^(2),约占城区的14.04%,冲突微弱区面积239.32 hm^(2),约占城区的3.47%,针对各冲突分区特点,提出生态优先、适度融合和兼容发展的“三生”空间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沟壑区 “三生”空间 生态约束 城镇增长 冲突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nVEST-FLUS模型的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三生空间”碳储量对比
17
作者 李慧 魏兴萍 李良鑫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1-262,共12页
探究“三生空间”转化及碳储量的变化,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显著意义。以重庆市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为研究区,基于“三生空间”动态度、转移矩阵、InVEST模型和FLUS模型,明确“三生空间”时空变化特征和碳储量转化;预测... 探究“三生空间”转化及碳储量的变化,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显著意义。以重庆市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为研究区,基于“三生空间”动态度、转移矩阵、InVEST模型和FLUS模型,明确“三生空间”时空变化特征和碳储量转化;预测未来不同发展情景的碳储量值。结果表明:1)岩溶区生态空间占主导,分布最广的林地生态空间逐渐增加;非岩溶区生产空间占主导,分布最广的农业生产空间缓慢萎缩。林地生态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与其他空间类型的转化是“三生空间”转化的主要方式。2)研究期间,“三生空间”面积变化影响其碳储量值。岩溶区碳储量呈增加趋势,且林地生态空间的碳储量占比高于58.94%。非岩溶区碳储量呈缓慢减少趋势,农业生产空间碳储量最多(321.53~332.47×10^(4) t)。生活空间碳储量呈缓慢增加趋势,非岩溶区增加速率高于岩溶区。3)除自然发展情景外,两种情景下碳储量值会进一步增加,且生态保护情景下岩溶区林地生态空间碳储量最多;耕地保护情景下非岩溶区农业生产空间碳储量最多。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以及提升区域碳储存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和非岩溶区 三生空间 碳储量 时空演变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黄河下游影响区“三生”功能权衡/协同效应
18
作者 李梦凡 王乾旭 +2 位作者 刘振岳 周志民 张鹏岩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9,共11页
【目的】为制定针对性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实施有效的空间分区计划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黄河下游影响区作为研究区,基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视角,采用多源数据,运用InVEST模型、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系统评估了... 【目的】为制定针对性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实施有效的空间分区计划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黄河下游影响区作为研究区,基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视角,采用多源数据,运用InVEST模型、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系统评估了2000—2020年该区域“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明确了“三生”功能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三生”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2000—2020年研究区生产功能(PF)和生活功能(LF)呈上升趋势,而生态功能(EF)呈下降趋势;EF高值区呈先扩张后缩减的动态变化规律;PF高值区梯度差异明显,呈条带状集中分布;LF高值区以多核心向外显著扩散,在各城市建成区进行空间聚合。【结论】PF-EF、LF-EF和PF-LF之间都具有权衡关系,PF-LF、PF-EF的高权衡主要集中在南、北部平原,而LF-EF的权衡主要出现在东部海拔较高的地区和西部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 “三生”空间 权衡/协同 黄河下游影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州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垂直特征及模式识别 被引量:1
19
作者 尹林赛 刘春腊 +2 位作者 蒲美霖 皇甫子贞 王飞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403,412,共11页
[目的]从区域尺度和垂直角度探究传统村落空间结构,识别其特征和模式,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以期促进传统村落空间协调和优化、推动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方法]以湘西州178个传统村落为样本,引入“三生空间”理论,利用遥感... [目的]从区域尺度和垂直角度探究传统村落空间结构,识别其特征和模式,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提供新视角,以期促进传统村落空间协调和优化、推动村落人居环境改善。[方法]以湘西州178个传统村落为样本,引入“三生空间”理论,利用遥感影像解译方法,探讨传统村落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结构的垂直特征、模式及影响因素。[结果](1)湘西州传统村落总体呈现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垂直结构特征。(2)空间结构垂直分异规律显著,可细分为6种基本模式。(3)空间结构分异影响因素中,自然条件是空间结构形成的基础、人文因素是关键支撑、经济发展是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推手。[结论]湘西州传统村落空间结构垂直特征分异明显,是自然条件、人文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以此为基础可进一步开展定量、动态研究,同时针对不同模式下的村落韧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分析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村落空间结构 垂直分异 遥感影像识别 “三生空间” 湘西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优化的齐鲁乡村振兴样板研究——以山东省莱阳市南官庄村为例
20
作者 巩玉玲 刘迎华 石媚山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1期252-256,共5页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重大战略,是缓解乡村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流失,治愈“乡村病”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基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空间理论,提出乡村振... 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解决“三农”问题,以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重大战略,是缓解乡村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流失,治愈“乡村病”的有效途径。该研究基于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空间理论,提出乡村振兴土地优化原则和空间配置规则,结合山东省莱阳市典型案例村进行实证研究,为乡村土地要素的功能空间优化配置提供参考,对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实施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三生”空间 土地优化配置 齐鲁样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