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98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whole process damage constitutive model for layered sandstone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 based on Logistic function
1
作者 LIU Dong-qiao GUO Yun-peng +1 位作者 LING Kai LI Jie-yu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411-2430,共20页
Bedding structural plane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engineering rock masses.This study conducts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on layered sandstone with various bedding angles(0... Bedding structural planes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ability of engineering rock masses.This study conducts uniaxial compression tests on layered sandstone with various bedding angles(0°,15°,30°,45°,60°,75°and 90°)to explore the impact of bedding angle on the deformational mechanical response,failure mode,and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rocks.It develops a damage model based on the Logistic equation derived from the modulus’s degradation considering the combined effect of the sandstone bedding dip angle and load.This model is employed to study the damage accumulation state and its evolution within the layered rock mass.This research also introduces a piecewise constitutive model that considers the initial compaction characteristics to simulate the whole deformation process of layered sandstone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s the bedding angle increases from 0°to 90°,the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ngth and elastic modulus of layered sandstone significantly decrease,slightly increase,and then decline again.The corresponding failure modes transition from splitting tensile failure to slipping shear failure and back to splitting tensile failure.As indicated by the modulus’s degradation,the damag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four stages:initial no damage,damage initiation,damage acceleration,and damage deceleration termination.The theoretical damage model based on the Logistic equation effectively simulates and predicts the entire damage evolution process.Moreover,the theoretical constitutive model curves closely align with the actual stress−strain curves of layered sandstone under uniaxial compression.The introduced constitutive model is concise,with fewer parameters,a straightforward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process,and a clear physical interpretation.This study offers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theory of layered rock mechanics and holds implications for ensuring the safety of rock engineer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yered sandstone uniaxial compression damage evolution Logistic function constitutive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eature,genetic model and distribution of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s in marine strata of wester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in north of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2
作者 HU Yu ZHANG Ting-shan +1 位作者 LIAO Ming-guang ZHU Hai-hu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11期3375-3387,共13页
We hav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feature, genetic model and distribution of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s in marine strata of the Ⅰ oil group in member 2 of Zhujiang formation(ZJ2I oil formation), western Pearl... We have systematically investigated the feature, genetic model and distribution of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s in marine strata of the Ⅰ oil group in member 2 of Zhujiang formation(ZJ2I oil formation), wester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PRMB) in the north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y using data such as cores, thin sections, X-ray diffraction of whole-rock, and calcite cement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 The lithology of the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s in the study area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terrigenous clastic bioclastic limestone and a small amount of fine-grained calcareous sandstone. On this basis, two genetic models of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s are established, including the evaporation seawater genetic model and shallow burial meteoric water genetic model. The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s of the evaporation seawater genetic model developed in the foreshore subfacies, mainly at the top of the 1-1 strata and 1-3 strata. The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s of the shallow burial meteoric water genetic model developed in the backshore subfacies, primarily in the 1-2 str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marine strata calcareous insulating layer genetic mode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Kinematic Thermal Model for Descending Slabs with Velocity Boundary Layers
3
作者 Keliang Zhang Graduate Universit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ollege of Earth Science,Beijing 100049,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95-196,共2页
Kinematic models compute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by prescribing a constant convergent velocity for the subducting slab,resulting in an artificial velocity discontinuity,which may accelerate the heating of subduct... Kinematic models compute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by prescribing a constant convergent velocity for the subducting slab,resulting in an artificial velocity discontinuity,which may accelerate the heating of subducting slabs.For the purpose to moderate the influence of such artificial discontinuity, we construct a 2D thermal model for subduction zones with a velocity boundary layer,within which the velocities decrease linearly with the distance from the interfaces of slabs.Temperatures are calcul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INEMATIC model thermal structure SUBDUCTION zone VELOCITY boundary layer finite element metho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ies on Models,Patterns and Requirements of Digestible Amino Acids for Layers by Nitrogen Metabolism
4
作者 Yin Qingciang, Han Youwen, Fan Shijun ( Laboratory of Animal Nutrition, Veterinary Institute,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Animal Science, 175 Xi an Road, Changchun, China, and Department of Animal Science,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1999年第1期15-25,共11页
The nitrogen (N) metabolic experiments were made to estimate separately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of 4348 weeks old layers for maintenance, for protein accretion to estabolish models to estimate digestible amino acid re... The nitrogen (N) metabolic experiments were made to estimate separately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of 4348 weeks old layers for maintenance, for protein accretion to estabolish models to estimate digestible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The regression relationship of nitrogen retention vs amino acid intake was estimated for each amino acid by giving, at rate of N intake of 091, 052, 015 and 0007gkg-1 body-weight (W075) per d, the semi-synthetic diets was made specially deficient in one amino acid. From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it was calculated that, for the accretion of 1 g protein, the dietary digestible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were (mg) Thr 631, Val 1004, Met 399, Ile 886, Leu 1143, Phe 632, Lys 870, His 205, Arg 879, Trp 214, Met+Cys 776, and Phe+Tyr 1143. Daily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for N equilibrium were estimated to be (mgkg-1W075 per day) Thr 506, Val 747, Met 303, ILe 667 Leu 814, Phe 448, Lys 605 His 147, Arg 739 ,Trp 173, Met+Cys 586, and Phe+Tyr 839 The dietary degestible amino acid patterns for protein accretion and N equilibrium were also proposed. The models of estimating digestible amino acid requirements for the different productions were develop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yers amino acids PATTERNS modelS nitrogen metabol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ayeredModel:一个面向室内空间的移动对象数据模型 被引量:7
5
作者 赵磊 金培权 +2 位作者 张蓝蓝 王怀帅 岳丽华 《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3期274-281,共8页
基于室内空间的移动对象管理或称室内移动对象管理,是一个崭新而又富有挑战的研究领域.如何建立语义完备并且支持多种应用的室内移动对象模型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提出了一个分层的室内移动对象数据模型:LayeredModel.该模型提出了... 基于室内空间的移动对象管理或称室内移动对象管理,是一个崭新而又富有挑战的研究领域.如何建立语义完备并且支持多种应用的室内移动对象模型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问题.提出了一个分层的室内移动对象数据模型:LayeredModel.该模型提出了室内空间距离的概念,并使用不同的层次关系表达室内元素、传感器以及移动对象之间的关系.从而能支持多种基于室内空间的应用,例如移动对象的跟踪、监控、导航以及室内最近邻查询等.LayeredModel模型也为后续的室内移动对象的索引、查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内空间 分层模型 移动对象 数据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iew of the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Implement of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6
作者 SONG Yong HAO Qun ZHANG Ka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2013年第1期11-20,共10页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IBC) is a technology using the human body as a transmission medium for electrical signals. Compared with the short distan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t has several novel character...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IBC) is a technology using the human body as a transmission medium for electrical signals. Compared with the short distanc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t has several novel characteristics. The modeling, simulation and implement of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are reviewed. Firstly, the transfer function of the galvanic coupling IBC is deduced, and the in vivo measurements results and the corresponding mathematical simulations results based on the proposed transfer function are discussed. Secondly, a finite-element method for modeling the whole human body is introduced,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the galvanic coupling IBC based on the whole human body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 vivo measurement results are discussed. Finally, the implement methods of the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as well as a novel IBC system based on Mach-Zehnder EO modulator are introduced and analyzed, while some conclusions are achie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ra-body communication modelING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找矿预测地质模型 被引量:1
7
作者 薛建玲 庞振山 +5 位作者 程志中 陈辉 张晓飞 贾儒雅 俞炳 牟妮妮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0,共27页
我国金矿资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立足国内,寻找并探明一批大型金矿床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是我国金的最主要来源,如何寻找其隐伏矿和深部矿成为当前矿产勘查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为指... 我国金矿资源对外依存度长期居高不下,立足国内,寻找并探明一批大型金矿床是一项迫在眉睫的重大任务。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是我国金的最主要来源,如何寻找其隐伏矿和深部矿成为当前矿产勘查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勘查区找矿预测理论为指导,以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为研究对象,总结了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地质特征,构建了以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特征和成矿作用特征标志为核心内容的找矿预测地质模型,为该类型金矿床找矿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指导隐伏矿和深部矿金资源勘查取得突破。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分为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和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两个亚类,广泛发育于陆块区和造山带中,赋矿围岩多种多样,成矿时代广泛,主要集中在中生代。本文厘定了中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矿地质体为中酸性侵入体,与矿床(体)呈现出空间上相依(1~5km)、时间上相近(10Myr)、成因上相关的内在成生联系和时空配置关系。成矿构造属褶皱、断裂、岩浆侵入复合构造系统;成矿结构面主要有断裂、硅钙面、岩溶构造及岩体侵入接触带、爆破角砾岩体及水压裂隙等;矿化样式受成矿结构面控制,大致可分为四个类型:层状、脉状、块状及其组合而成的复合型。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矿作用早阶段温度可达450℃左右,形成强度不等的钾长石化、钠长石化或铁白云石化;主成矿阶段成矿温度250℃左右,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伊利石化,Au和Ag共伴生,同时伴生少量Pb、Zn、Cu等,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次为黄铜矿、磁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而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主阶段温度低于250℃,Au和As、Sb共伴生,Ag含量低,常见毒砂和辉锑矿等矿物,成矿作用早阶段蚀变则主要为硅化,有的为次生石英岩化。金的沉淀富集机制包括流体的沸腾、混合和交代等机制。成矿作用中心位于岩体外接触带2~3km和接触带之内,由浅部到深部形成“上脉下层”的二元结构模式,脉状矿体具有侧伏延深规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找矿预测地质模型。在该模型指导下,我们重新厘定了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金矿床类型,在深部发现新的矿体样式,拓宽了深部找矿空间,提升了我国重要成矿区带成矿规律的认识水平,带动了我国重要成矿区带金矿找矿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低温岩浆热液型金矿床 成矿地质体 成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成矿作用特征标志 找矿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盾构隧道双层衬砌结构受力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士民 刘畅 +1 位作者 马晓斌 钟美昀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9-128,共10页
盾构隧道双层衬砌结构受力特性是指导设计以及现场施工的重要依据,明确具体的荷载分配情况有利于维持结构的安全与稳定。以狮子洋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相似模型试验对盾构隧道双层衬砌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 盾构隧道双层衬砌结构受力特性是指导设计以及现场施工的重要依据,明确具体的荷载分配情况有利于维持结构的安全与稳定。以狮子洋隧道为工程依托,通过相似模型试验对盾构隧道双层衬砌结构的受力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外部荷载的增大,二衬荷载平均承担比例逐渐减小,管片起主要承载作用,二次衬砌的荷载平均承担比例均低于50%,在常时设计荷载下的荷载承担比例最大为46.22%;二衬内力分担比例与地层侧压力系数成正比,与二衬厚度成反比,地层侧压力系数过大对结构会有不利影响;叠合式结构的二衬内力分担比整体大于复合式结构,可针对二衬功能不同选取对应的接合面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双层衬砌 受力特点 力学特性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地质建模及其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被引量:3
9
作者 何晗晗 周圆心 +6 位作者 何静 韩中鹏 赵怡婷 刘晶 李超 韩子金 肖为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6-470,共15页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愈发尖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提高城市韧性、创建低碳城市的关键策略。地下空间的直接载体为地质环境,加之其自身的三维空间属性,使得三维地质建模对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 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愈发尖锐,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提高城市韧性、创建低碳城市的关键策略。地下空间的直接载体为地质环境,加之其自身的三维空间属性,使得三维地质建模对地下空间尤其是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并非局限于二维层面,而是涵盖竖向深度与平面范围的三维管控,与三维地质的理念相通。尽管如此,现阶段三维地质建模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尚待明确。本次以北京城区某地为研究区,通过资料搜集、数据分析结合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利用1041个钻孔数据和34条标准化地层剖面,创建了研究区浅部三维地质模型。从三维地层结构、关键地质层和集成评价分区三个方面,探讨了三维地质建模在城市地下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综合模型与地质适宜性评价成果,从竖向深度和平面范围上为研究区地下空间规划提供了地质支撑,也为后续区域层面的北京城市地下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质建模 城市地下空间规划 地质适宜性评价 三维地层结构 关键地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艇主艇体模型水下水动力特性的数值分析
10
作者 王欢 方尔正 洪连进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2-300,共9页
本文使用STAR-CCM+仿真软件对Suboff主艇体模型的三维粘性流场进行数值研究,以获得具有较高精度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将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不同的湍流模型和网格划分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雷诺应力湍流模型仿真结果与试... 本文使用STAR-CCM+仿真软件对Suboff主艇体模型的三维粘性流场进行数值研究,以获得具有较高精度的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将仿真结果和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不同的湍流模型和网格划分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雷诺应力湍流模型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最接近;当速度分别为5.92、10.00、11.84、13.92、16.00和17.99 kn时,相对误差小于3%的壁厚取值范围分别为:0.000 2~0.000 8 m、0.000 04~0.000 06 m、0.000 04~0.000 06 m、0.000 03~0.000 05 m、0.000 02~0.000 1 m、0.000 04~0.000 2 m,棱柱层总厚度取值范围为0.013~0.12 m,也可直接用公式计算。基于模拟分析结果,给出了AFF-1在改进网格划分方法后较为理想的数值计算结果。最后选择AFF-2模型验证了本文计算方法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计算 水下 Suboff主艇体模型 Suboff全附体模型 湍流模型 棱柱层 第一层厚度 总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深层“断滩体”概念、地质模式及地震表征技术方法——以塔里木油田为例
11
作者 张银涛 常少英 +3 位作者 谢舟 罗枭 王孟修 杜一凡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8-117,共10页
“断滩体”是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奥陶系超深层新型油藏类型,是超深层油气储量保持增长的有利接替勘探领域。以野外露头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地震、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了超深碳酸盐岩油气藏“断滩体”地质发育模式,并形成了超深碳酸盐... “断滩体”是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奥陶系超深层新型油藏类型,是超深层油气储量保持增长的有利接替勘探领域。以野外露头资料为基础,结合钻井、地震、生产动态等资料,建立了超深碳酸盐岩油气藏“断滩体”地质发育模式,并形成了超深碳酸盐岩“断滩体”地震刻画技术。研究结果表明:1)“断滩体”的形成机制为超深层灰岩台内滩体受主干断裂派生次序级网状断裂破碎作用改造形成。2)基于“断滩体”地质特征,采用波形指示反演识别滩体边界;利用地震子波分解、反射特征强化法识别低级序断裂;通过滩体与低级序断裂的融合,精细刻画出“断滩体”的边界及内部结构,是表征“断滩体”的有效手段。3)富满东部三维区鹰山组下段发育典型的“断滩体”,明确了“断滩体”圈闭范围,识别断滩体面积42.2 km^(2),勘探潜力较大。富东1井的成功突破,预示着富满油田新的控储模式的确立。超深层“断滩体”地震识别技术为其他地区类似储层的预测提供较好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断滩体 台内滩 子波分解 低级序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状岩石横观各向同性蠕变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12
作者 朱元广 王璇尧 +3 位作者 刘滨 刘学伟 薛皓元 耿志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5-1108,共14页
我国中西部深埋隧道建设穿越大量层状岩体,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层状岩石呈现出横观各向同性性质和显著的蠕变现象,极易引发隧道掌子面坍塌、支护结构破坏等工程灾害。为准确表征岩层倾角和时间效应对层状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基于分数阶微... 我国中西部深埋隧道建设穿越大量层状岩体,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层状岩石呈现出横观各向同性性质和显著的蠕变现象,极易引发隧道掌子面坍塌、支护结构破坏等工程灾害。为准确表征岩层倾角和时间效应对层状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基于分数阶微积分理论和蠕变柔量替代法,以元件组合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一种考虑损伤和岩层角度的横观各向同性非线性蠕变模型(T模型),并推导了一维和三维蠕变本构方程。T模型采用分数阶Kelvin模型描述减速蠕变阶段特征,采用Abel黏壶描述稳态蠕变阶段特征,采用瞬时塑性元件和分数阶非线性损伤黏壶并联来反映加速蠕变阶段特征。基于炭质板岩蠕变试验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蠕变本构方程进行了参数识别。通过RMSE(均方根误差)、MAE(平均绝对误差)和R2(决定系数)的误差分析及与现有横观各向同性蠕变模型的对比,验证了T模型本构方程的拟合效果,表明T模型能更加准确地描述层状岩石各蠕变阶段的特性。研究结果为层状岩石隧道围岩长期稳定性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状岩石 横观各向同性 蠕变 本构方程 分数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碳耦合的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双层博弈优化模型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永利 周含芷 +2 位作者 姜斯冲 张云飞 李雨洋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8-399,共12页
随着用户侧分布式能源的不断发展,多主体资源间逐渐呈现互动态势。由于分布式能源设备自主调控以及新能源、负荷等主体的运营方式多样化明显,亟须建立多主体博弈优化模型,满足多样化利益诉求。文章以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 随着用户侧分布式能源的不断发展,多主体资源间逐渐呈现互动态势。由于分布式能源设备自主调控以及新能源、负荷等主体的运营方式多样化明显,亟须建立多主体博弈优化模型,满足多样化利益诉求。文章以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双层博弈优化调度模型。首先,综合考虑园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构建考虑等效抵消机制的阶梯碳-绿证交易模型;其次,依据园区实际合作情况,构建多园区博弈优化模型,研究系统运营商动态定价与园区优化运行调度问题;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所构建模型能够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降低系统碳排放量,实现了经济与碳减排效益相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园区综合能源系统 双层博弈优化调度模型 阶梯碳-绿证交易机制 动态定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点并联驱动精密压力机几何误差建模与灵敏度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勇 杨江帆 +3 位作者 寿康力 詹晨 胡火根 黄明玖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169,共8页
为提高芯片塑封精度,文章以一种多点并联驱动精密压力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精度分析和误差分配方法。介绍了多点并联驱动压力机的拓扑结构,采用低序列阵列法描述了压力机传动系统各零部件之间的并联关系,并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和齐次变换... 为提高芯片塑封精度,文章以一种多点并联驱动精密压力机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精度分析和误差分配方法。介绍了多点并联驱动压力机的拓扑结构,采用低序列阵列法描述了压力机传动系统各零部件之间的并联关系,并基于多体系统理论和齐次变换法构建了多点并联驱动精密压力机的位置误差传递模型和角度误差传递模型;以一阶敏感度函数为理论基础,建立多点并联驱动精密压力机的误差灵敏度分析模型,对求出的误差传递模型中各项误差进行灵敏度分析,找到了位置误差和角度误差的主要误差源并计算出各项几何误差的灵敏度系数,以此为依据为整机的精度分配提供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点并联驱动精密压力机 多体系统理论 误差传递模型 灵敏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径向振动激励作用下饱和砂层中浆液扩散特性试验研究
15
作者 李晓龙 陈永利 +3 位作者 肖伟帆 范新健 钟燕辉 王复明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7-1099,共13页
振动注浆通过对饱和砂层施加振动激励作用,使其受扰动后有效应力下降、强度降低,从而减小浆液扩散阻力,增强其扩散性能,提升注浆效率和加固效果。目前振动注浆试验多采取轴向振动方式,其振动能量集中作用于钻杆端部土体,对径向土体几乎... 振动注浆通过对饱和砂层施加振动激励作用,使其受扰动后有效应力下降、强度降低,从而减小浆液扩散阻力,增强其扩散性能,提升注浆效率和加固效果。目前振动注浆试验多采取轴向振动方式,其振动能量集中作用于钻杆端部土体,对径向土体几乎无扰动效应,影响范围有限。针对该问题,研发了一种具有径向激振和频率可调功能的振动注浆模型试验装置,杆体末端的振动器通过隔振接头与杆体连接,以减少振动能量沿杆体的传播,提升能量利用率。首先利用该装置研究了10、30和50Hz径向振动作用下,饱和砂土超孔隙水压力演变规律和时空分布特征,然后进行振动注浆试验,测试不同振动频率、注浆压力和注浆时间条件下地聚物浆液在饱和砂土中的扩散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振动频率的增加,超静孔压比越大,达到液化状态越早,且持续时间越长,不同埋深下与振动器中心等高的测点扰动效应最强烈,在水平方向随着与振动中心距离的增加,扰动影响逐渐减弱。与静态注浆相比,施加振动激励后浆液扩散性能显著增强,浆液扩散半径随振动频率、注浆压力、注浆时间增加而增大,振动频率为10、30和50Hz时,浆液扩散半径相对于无振动时分别增加15.7%、60.2%和174.1%。不同工况下浆液固结体长度较为接近,平均长度比振动器长度增大约20%。浆液扩散的最终形态与砂土受扰动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注浆 模型试验 径向振动 饱和砂层 扩散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脲金属复合层板应力-应变特性仿真及验证方法研究
16
作者 邹喜红 张艺巍 +5 位作者 袁冬梅 向刚 谭云龙 邱伟本 王秦锋 熊锋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3-311,共9页
应力-应变特性是聚脲金属复合层板疲劳强度设计和分析的基础,因此提出了聚脲金属复合层板应力-应变特性仿真及验证方法。在复合层板有限元模型的聚脲层和金属层之间插入cohesive单元模拟两者之间的脱粘工艺;在拉伸试验的基础上,采用Ogde... 应力-应变特性是聚脲金属复合层板疲劳强度设计和分析的基础,因此提出了聚脲金属复合层板应力-应变特性仿真及验证方法。在复合层板有限元模型的聚脲层和金属层之间插入cohesive单元模拟两者之间的脱粘工艺;在拉伸试验的基础上,采用Ogden二阶超弹性模型建立聚脲本构模型,并分别建立金属弹、塑性和损伤阶段的本构模型,将建立的本构模型及参数应用于有限元模型中完成仿真。结果表明:试验与仿真应力-应变曲线的弹性模量、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误差均在5%以内。两者的吻合程度较好,验证了建立的聚脲金属复合层板应力-应变特性仿真及验证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脲金属 复合层板 本构模型 应力-应变曲线 仿真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区域划分的配电网台区三相不平衡治理策略
17
作者 陈晓龙 徐颖 李斌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8-216,共9页
传统三相不平衡治理仅关注变压器关口处的三相不平衡情况,忽略了台区内部不平衡特征,且多采用静态调相策略,难以适应灵活源荷接入下低压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动态变化。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区域划分的三相不平衡治理策略。提出基于分区... 传统三相不平衡治理仅关注变压器关口处的三相不平衡情况,忽略了台区内部不平衡特征,且多采用静态调相策略,难以适应灵活源荷接入下低压配电网运行状态的动态变化。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区域划分的三相不平衡治理策略。提出基于分区评价指数与阈值触发机制的动态分区方法,以划定后续相序优化的区域范围。建立考虑多类型灵活调节资源的双层优化模型,上层以各分区三相不平衡度最小为目标优化相序配置,下层构建以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的电压优化模型。采用基于云模型改进的遗传算法和Gurobi求解器分别求解上下层模型。基于改进的IEEE 123节点系统和0.38 kV实际配电网台区进行仿真,验证了所提策略的有效性与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三相不平衡 动态分区 双层优化模型 相序优化 云模型 遗传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边界感测验中文版测评大学生的效度和信度
18
作者 朱佳隽 刘勇 赵建芳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2,共7页
目的:引进身体边界感测验(SBBS),在大学生群体检验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大学生701人检验SBBS中文版的结构效度及内部一致性信度;另选取大学生154人完成感知身体边界的视觉模拟量表(VASAPBB)、心理界线测量问卷(PBQ)、中文身体羞耻量表(... 目的:引进身体边界感测验(SBBS),在大学生群体检验效度和信度。方法:选取大学生701人检验SBBS中文版的结构效度及内部一致性信度;另选取大学生154人完成感知身体边界的视觉模拟量表(VASAPBB)、心理界线测量问卷(PBQ)、中文身体羞耻量表(CBSS)、二维自尊量表(SLCS)和自我客体化信念与行为量表(SOBBS)的效标关联效度测试,对其中117人间隔4周重测。结果:SBBS中文版为双因子结构,公共因子为身体边界感,特殊因子为屏障性和渗透性。双因子模型拟合良好(χ^(2)/df=3.93,CFI=0.91,TLI=0.91,RMSEA=0.07,AIC=368.05,BIC=482.36)。SBBS得分与VASAPBB、PBQ、SLCS得分正相关(r=0.77、0.66、0.38),与CBSS、SOBBS得分负相关(r=-0.61、-0.56),均P<0.001。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为0.94,重测信度为0.73。结论:身体边界感测验中文版测评大学生显示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体边界感 身体边界感测验(SBBS) 双因子模型 效度 信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遥感影像建筑物提取的大模型自适应方法
19
作者 余岸竹 陈俊铭 +2 位作者 刘冰 曹雪峰 郭文月 《遥感信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8,共9页
针对SAM对于遥感影像上颜色纹理差异较大的建筑物分割精度低且SAM需要点、框、掩膜、文本等提示对影像进行分割等问题,提出BE-SAM,剔除了SAM的提示编码器,并添加了可以自动从遥感影像中学习高频信息并生成提示的自适应层;通过结合自适... 针对SAM对于遥感影像上颜色纹理差异较大的建筑物分割精度低且SAM需要点、框、掩膜、文本等提示对影像进行分割等问题,提出BE-SAM,剔除了SAM的提示编码器,并添加了可以自动从遥感影像中学习高频信息并生成提示的自适应层;通过结合自适应层学习到的高频信息与SAM学习到的一般知识以获取丰富的纹理和空间细节信息。进一步提出一种模型融合策略,提高了建筑物提取的精度。在WHU航空和航天数据集上进行了大量建筑物提取实验。实验表明,与最先进的方法相比,所提出的方法对于纹理复杂的大型建筑物和特征不明显的小型建筑物具有更好的识别效果。此外,该方法在少样本场景下的建筑物提取任务中实现了优异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提取 深度学习 SAM 自适应层 高频信息 模型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YOLOv7和SeaFormer的桥梁裂缝识别与测量
20
作者 杨国俊 齐亚辉 +1 位作者 杜永峰 石秀名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9-442,共14页
为解决以往桥梁裂缝检测模型参数量大、检测效率低、延迟高,无人机采集图像质量不佳等问题,引入图像质量评价模型和SeaFormer轻量化语义分割算法,通过改进YOLOv7目标检测算法,训练并建立基于改进的YOLOv7和SeaFormer的桥梁裂缝识别与分... 为解决以往桥梁裂缝检测模型参数量大、检测效率低、延迟高,无人机采集图像质量不佳等问题,引入图像质量评价模型和SeaFormer轻量化语义分割算法,通过改进YOLOv7目标检测算法,训练并建立基于改进的YOLOv7和SeaFormer的桥梁裂缝识别与分割一体化模型,提出基于内切圆的裂缝长度与宽度像素级计算方法。同时,采用先识别,然后将裂缝识别目标框图像作为分割模型的输入图像进行分割,再将分割图像进行处理并按照目标框位置信息映射回原图的方案,大大提高了裂缝的检测效率;利用本文质量评估模型筛选并标注公开混凝土桥梁裂缝图像,作为本文模型数据集。通过在此数据集上与主流模型进行训练测试对比,证明了本文算法在精度、轻量化等方面的优势。然后利用大疆精灵4pro-v2.0无人机在距离待测面3m处采集结构裂缝图像进行精度验证,裂缝宽度检测相对误差在18%以内,裂缝长度检测相对误差在10%以内。另外,在加入兰州市中山桥桥墩裂缝图像的混合测试集中,裂缝识别定位精准度达91.38%,F1分数88.94%,召回率86.62%;裂缝分割准确度为93.66%,交并比90.17%。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改进YOLOv7和SeaFormer的一体化桥梁裂缝检测方法在兼顾检测速度与精度的情况下,模型更小、检测效率更高,更适用于搭载在无人机等移动设备进行桥梁、高塔等结构的裂缝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裂缝检测 无人机 深度学习 轻型多层感知模块 YOLOv7模型 SeaForme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