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被引量:1
1
作者 Liu Xiantao Shi J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00-304,共5页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deepl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characteri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deeply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theory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is a knowledge-driven era,and"eco-friendly"and"low-carbon"ar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era of the knowledge-driven economy,which has great influence on the subject,aim and content of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Gree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conforms to the trend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Based on the management of"human",it creates an eco-friendly,low-carbon and sustainable environment for enterprises,which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xtensive growth to intensive growth of the macro management of enterpris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生产力 管理理论 语境 生态友好 宏观管理 集约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环保考核制度调整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
作者 万威 左绿吟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6-97,共12页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增长方式最直接的体现之一。首先分析城市经济增长率与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其在2005年前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2005年以前,二者高度正相关,而在2005年以后,这种相关性明显减弱。机制... 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是经济增长方式最直接的体现之一。首先分析城市经济增长率与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关系,发现其在2005年前后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2005年以前,二者高度正相关,而在2005年以后,这种相关性明显减弱。机制分析发现:出现这一转变的直接原因是在2005年及以后随着经济增长率的提高,企业更多地使用清洁能源代替非清洁能源;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在2005年以前地方官员选择放松环境规制促进经济增长,而2005年及以后此动机因官员环保考核制度调整而受到抑制。进一步分析发现,重污染行业占比不同的城市在2005年及以后选择了不同的“清洁化”增长战略。分析表明,2005年环保考核制度调整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官员环保考核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率 环境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分析 被引量:31
3
作者 范俊韬 李俊生 +3 位作者 罗建武 胡理乐 肖能文 全占军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42-746,共5页
以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环境和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三次曲线拟合了各地区人均污染物指标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同时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不同省(市、自治区)按人均污染物指标和人均GDP的相关性分为5类,并通过计算各类别... 以2006年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环境和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利用三次曲线拟合了各地区人均污染物指标与人均GDP的相关性,同时利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将不同省(市、自治区)按人均污染物指标和人均GDP的相关性分为5类,并通过计算各类别相关指标的空间自相关系数,揭示了不同类别中各省(市、自治区)环境污染和经济发展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在空间尺度上,我国没有出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经济越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越严重;在人均污染物指标和人均GDP的空间关系上,东南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为正相关,广大中西部地区为随机分布,少数经济落后地区为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 环境污染 空间格局 空间自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化进程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5
4
作者 赵文军 于津平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22,共20页
本文将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指标,对1995—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考察了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研究表明:我... 本文将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衡量指标,对1995—2010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分别从全国和地区两个层面考察了市场化进程与经济增长方式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型特征不仅没有出现弱化趋势,反而存在加重迹象。在全国层面上,我国市场化总进程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促进作用,各市场化分项进程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推进作用,按经济非国有化、产品市场发育、政府减少经济干预、要素市场发育和健全经济法律制度的顺序依次增强。在地区层面上,沿海和内陆地区市场化总进程均有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中沿海地区的驱动力度相对较强,各市场化分项进程与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关系在这两个地区有不同表现。上述结论对于进一步推进我国市场化改革以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化进程 经济增长方式 FMOLS估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经济增长模式评价:基于消费主导型指标体系的分析 被引量:36
5
作者 毛中根 孙豪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68-75,共8页
在阐释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含经济自主、需求结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指标在内的消费主导型指标体系。基于指标体系,计算出消费主导型分值,得分位于40~60为投资主导型,得分位于60~80为内需主导... 在阐释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内涵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含经济自主、需求结构、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环境指标在内的消费主导型指标体系。基于指标体系,计算出消费主导型分值,得分位于40~60为投资主导型,得分位于60~80为内需主导型,得分位于80~100为消费主导型。研究表明,总体上,中国经济增长模式为以投资为主的内需主导型。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属于以消费为主的内需主导型,中西部地区属于以投资为主的内需主导型。省域经济增长模式中,北京和上海为消费主导型;江苏、广东和浙江属于以消费为主的内需主导型;山东、辽宁等22个省属于以投资为主的内需主导型;新疆和西藏等4省为投资主导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模式 消费主导型 指标体系 省域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耕作模式下小麦玉米周年生产及土壤养分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群 王建 +2 位作者 张学林 赵亚丽 李潮海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29-437,共9页
2011—2013年进行定位试验,设置轮耕、深松/深松、深耕/常耕、深耕/深耕和常耕/常耕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动态特征和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及其效益。结果表明,深松/深松和深耕/深耕处理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养分,土壤有机... 2011—2013年进行定位试验,设置轮耕、深松/深松、深耕/常耕、深耕/深耕和常耕/常耕5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耕作模式下土壤养分动态特征和小麦玉米生长发育及其效益。结果表明,深松/深松和深耕/深耕处理显著提高了0~40 cm土层养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幅为2.21%~3.44%;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提高了11.19%,15.25%和11.40%,处理间差异显著。轮耕和深松/深松、深耕/深耕处理显著增加了冬小麦、夏玉米的中后期绿叶面积和生物量,其中轮耕处理比对照叶面积增加15.50%(小麦)和3.30%(玉米),周年生物量增加12.59%,经济产量增加了9.89%,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耕作方式下冬小麦、夏玉米周年产量变化顺序为:轮耕〉深松/深松〉深耕/常耕〉深耕/深耕〉常耕/常耕。5种处理以轮耕处理增益最显著,为4 072.09元·hm-2,其他依次是深松/深松、深耕/常耕、深耕/深耕、常耕/常耕。在黄淮小麦玉米两熟制度下,以轮耕处理对增加产量、提高土壤养分和周年经济效益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耕 土壤养分 小麦玉米 生长发育 产量 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济集约化增长的一般均衡分析 被引量:7
7
作者 刘宪 何自力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9-55,共7页
本文在两时期代际交叠模型(OLG)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分析经济集约化增长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我们发现,在均衡时,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等于劳动者报酬在总收入中所占有的比重,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一结论基本符合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发... 本文在两时期代际交叠模型(OLG)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分析经济集约化增长的一般均衡分析模型。我们发现,在均衡时,经济增长的集约化程度等于劳动者报酬在总收入中所占有的比重,本文的实证研究表明这一结论基本符合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发达国家以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经验,在本文的最后给出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集约化增长 一般均衡分析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新兴工业化国家 代际交叠模型 发达国家 劳动者报酬 集约化程度 分析模型 实证研究 政策建议 总收入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被引量:55
8
作者 魏远竹 朱永法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72-75,共4页
中国林业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尽快加以转变 .要实现这个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 ,为此 ,应在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的基础上 ,优化林业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重点是培育林产加工业这一林业... 中国林业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尽快加以转变 .要实现这个转变 ,产业结构调整是关键 .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 ,为此 ,应在加强森林资源培育的基础上 ,优化林业第二产业内部结构 .重点是培育林产加工业这一林业主导产业 ,并通过主导产业影响作用的发挥 ,既拉动林业第一产业发展 ,又推动第三产业增长 ,从而推进整个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业经济增长方式 产业结构调整 主导产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 被引量:11
9
作者 李在军 张雅倩 +2 位作者 胡美娟 马志飞 吴启焰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134-1140,共7页
针对1998~2013年中国2 303个县域经济增长格局与变迁研究表明:县域经济空间关联格局相对较稳定,高高区呈团块式集中于东部沿海,带状式分布于内蒙地区,低低区散布中西部地区;县域增长时空关联特征及变化大体相一致,经济增长潜力或活力... 针对1998~2013年中国2 303个县域经济增长格局与变迁研究表明:县域经济空间关联格局相对较稳定,高高区呈团块式集中于东部沿海,带状式分布于内蒙地区,低低区散布中西部地区;县域增长时空关联特征及变化大体相一致,经济增长潜力或活力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及内蒙古地区的县域单元LISA时间路径移动长度变化较大;中西部地区县域LISA时间路径长度较短,经济增长缺乏活力,而时间路径弯曲度最大的地区主要分布于缺乏稳定空间依赖方向的京九沿线、110°E附近及西藏部分县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经济 空间格局 时空动态性 时空跃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DI流入、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中国1993年~2008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刘年康 汪云桥 陈逢文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9-54,共6页
笔者基于1993年~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FDI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研究凸显以1999年为断点的阶段性差异。全样本回归结果显示FDI流入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以1997年... 笔者基于1993年~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了FDI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研究凸显以1999年为断点的阶段性差异。全样本回归结果显示FDI流入促进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对外开放度的提高抑制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以1997年为断点的分时期回归结果显示在1999年后对外开放度对全要素生产率产生的影响效果在削弱,而FDI的影响效果较为稳定;分区域的回归结果显示中部地区FDI和对外开放度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外贸易 FDI 经济增长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近年来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的观点述评 被引量:15
11
作者 蒲晓晔 赵守国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0-33,共4页
从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出发,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的相关研究动态加以梳理,有助于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研究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问题,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政策。
关键词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市雾霾天气形成与治理的经济机制探讨 被引量:39
12
作者 任保平 宋文月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7-84,共8页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分析雾霾天气形成的经济机制,并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城市雾霾天气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能源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分析雾霾天气形成的经济机制,并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产业结构、实施综合治理等方面提出我国城市雾霾天气治理的经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雾霾天气 能源结构 经济结构 经济发展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时空格局及影响机理 被引量:15
13
作者 徐春红 丁镭 +1 位作者 董鸿安 苏攀达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2-95,共14页
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2000年~2015年的旅游业及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和面板计量回归方法,分析了区域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率时空演化格局,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浙江省及11个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总体呈现递... 本文以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2000年~2015年的旅游业及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和面板计量回归方法,分析了区域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率时空演化格局,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浙江省及11个地市的旅游业发展总体呈现递进上升趋势,而经济增长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表现出较为显著的空间差异。浙江省的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率之间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呈现近似"N"型曲线变化过程:当旅游业依赖达到一定程度时,旅游业的负外部性效应突出,不利于经济增长;而当旅游业进一步提升,趋向高级化、迈过发展瓶颈,则可成为促使区域经济增长的新推力。旅游业发展通过制造业发展、人力资本投资、物质资本投入等途径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变化。但是旅游业发展对科技创新没有直接的影响,而科技创新则对旅游业的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未来,可通过加大旅游资本投入、技术投入、人才投入等手段,优化和提升旅游产业水平,并注重区域差异化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业发展 经济增长 时空格局 影响机理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的关系 被引量:14
14
作者 胡乃武 张海峰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5-10,共6页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增加就业是我国目前面临的两大问题 ,二者既有矛盾又有一致之处。只有处理好它们的关系 ,才能使我国的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 就业 政策措施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可持续发展视角的考察 被引量:20
15
作者 刘传江 周玲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461-467,共7页
制度和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存在深层的内在联系,推进传统制度变迁是实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时期片面追求经济快速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集约型经济增长... 制度和经济增长方式之间存在深层的内在联系,推进传统制度变迁是实现传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客观要求。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计划经济时期片面追求经济快速扩张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但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并不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因为这种经济效益导向型增长模式强调的是生产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同时通常忽视了经济行为的生态效益和负外部性。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种增长方式不仅将技术而且将制度都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不仅要推动微观主体或局部的经济增长,而且还要使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安排 经济增长方式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品种和栽培模式及其互作对烤烟生长和主要质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丰收 程传策 +3 位作者 李伟 赵龙杰 赵华武 薛刚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2年第4期129-134,共6页
研究了品种和栽培模式及其互作对烤烟生长和主要质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对烤烟大田各生育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指标贡献率最大,分别为71.5%、46.8%和64.2%;其次是品种,分别为26.7%、40.3%和22.7%。在相同品种的条件下,栽... 研究了品种和栽培模式及其互作对烤烟生长和主要质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栽培模式对烤烟大田各生育期、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指标贡献率最大,分别为71.5%、46.8%和64.2%;其次是品种,分别为26.7%、40.3%和22.7%。在相同品种的条件下,栽培模式2的烤烟大田生育期相对较长,农艺性状相对较好,化学成分含量适宜且有关比例较协调,产量、均价、产值、上等烟比例和中上等烟比例等经济指标均处于较高水平;在相同栽培模式的条件下,云烟87的各大田生育期和化学成分等指标中表现较优,K326在农艺性状方面表现较好;在经济性状方面,品种间没有明显的差别,由此可知,栽培模式2、云烟87、K326适合在贵州开阳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品种 栽培模式 生育期 农艺性状 化学成分 经济性状 贵州 贵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思考 被引量:20
17
作者 卫兴华 孙咏梅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10,共6页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存在着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困扰,表现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入的增加,生产技术水平偏低,劳动者素质结构改善缓慢,经济比例关系没有理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等。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增强国内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存在着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困扰,表现为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投入的增加,生产技术水平偏低,劳动者素质结构改善缓慢,经济比例关系没有理顺,产业结构不合理现象突出等。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在于增强国内自主创新能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以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由低质低效向高质高效的转化,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保障增长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 自主创新 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家职能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了吗--来自中国1993-2008省级面板数据的新证据 被引量:10
18
作者 刘年康 曹国华 汪云桥 《南方经济》 CSSCI 2013年第7期1-13,共13页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企业家职能视角分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模型,分析发现企业家职能有促进技术进步的功能,企业家职能强度越大越能促进新增资本和新增劳动力向研发部门转移,并通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本文构建了一个基于企业家职能视角分析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理论模型,分析发现企业家职能有促进技术进步的功能,企业家职能强度越大越能促进新增资本和新增劳动力向研发部门转移,并通过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与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利用1993-200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验证了企业家职能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进一步分为东中西部的实证结果还表明,西部地区企业家职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改进效果最明显,而以1999年为断点的分时期回归结果显示企业家职能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在1999年以后大幅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家职能 资源配置 经济增长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影响因素及路径选择 被引量:14
19
作者 汪晓文 杜欣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4-111,共8页
经济增长方式向以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作为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维度,基于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的分析,从资源配置效率与微观生产效率层面选取影响因... 经济增长方式向以全要素生产率驱动的集约型增长转变是在经济新常态下谋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以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作为反映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维度,基于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的分析,从资源配置效率与微观生产效率层面选取影响因素,利用中国2003—2015年30省区数据,运用动态面板广义矩估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人力资本、技术引进、对外经济开放、制度安排与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显著正相关,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影响并不显著;各因素对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的影响效应呈现出区域差异,空间异质性因素为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空间一致性因素为对外经济开放、制度安排,因此,东、中、西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与逻辑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集约化水平 影响困素 路径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增长方式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邓忠奇 陈甬军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4-109,共16页
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当下,通过城镇化手段刺激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是必要举措。但中国城镇化模式是否粗放,是否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却尚未被解答。为此,本文摒弃测算TFP增长率的新古典条件,放松生产函数形式、规模报酬不变和技术... 在经济增长动力不足的当下,通过城镇化手段刺激内需进而拉动经济增长是必要举措。但中国城镇化模式是否粗放,是否有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却尚未被解答。为此,本文摒弃测算TFP增长率的新古典条件,放松生产函数形式、规模报酬不变和技术进步希克斯中性的要求,给出要素贡献率的非参数测算方法。在方法创新的基础上,本文实证研究显示:1985—2012年资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4.15%,占主导地位;劳动贡献率为3.26%,能源贡献率为21.75%,而TFP贡献率仅为10.84%,因此样本期间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并且从趋势上看这种粗放性没有显著改善。回归分析表明,相比中国的工业化和服务业化而言,以往的城镇化比较粗放,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应当注重转变城镇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经济增长动力 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