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老一小”照料、孝道期望与老年人孤独感
1
作者 张丹 李树茁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7-128,共12页
基于2018—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一老一小”照料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结果显示:照料孙子女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孤独感,照料高龄父母则对孤独感无显著影响。照料孙子女时长与孤独感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关系。对于... 基于2018—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考察“一老一小”照料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结果显示:照料孙子女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孤独感,照料高龄父母则对孤独感无显著影响。照料孙子女时长与孤独感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关系。对于认同“养儿防老”传统孝道期望的老年人,“一老”与“一小”照料对其孤独感具有显著的交互效应,表现为能够降低孤独感风险。性别差异分析发现,“一老”与“一小”照料的交互效应对认同“养儿防老”传统孝道期望的老年男性具有保护作用,而对女性老年照料者的影响不显著。为有效降低老年照料者的孤独感,应当重视不同的代际照料内容与照料强度,并充分关注传统孝道文化观念与性别差异,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促进政策和干预体系,为改善“夹心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福祉水平提供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老一小” 孝道期望 心理健康 孤独感 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年龄段老年群体动态需求分析的智慧养老服务研究
2
作者 左美云 杨艳敏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27,226,227,共15页
智慧养老通过智慧技术赋能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对其进行改造和升级,究其根本在于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的具体需求。现有的智慧养老平台在提供服务时一般未进行人群细分,学术界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需求差异性的研究也尚显匮乏,这导致智... 智慧养老通过智慧技术赋能传统养老服务模式,对其进行改造和升级,究其根本在于满足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的具体需求。现有的智慧养老平台在提供服务时一般未进行人群细分,学术界对不同年龄段老年人需求差异性的研究也尚显匮乏,这导致智慧养老服务的效果普遍不佳。通过将老年人分为低龄(60-69岁)、中龄(70-79岁)和高龄(80岁及以上)三个不同的年龄段,同时采用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hina Longitudinal Aging Social Survey,CLASS)的最新(2020年)数据,并从经典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出发可构建不同年龄段老年群体的动态需求模型。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的老年人既存在共性需求又存在差异化需求。共性需求会因年龄而存在需求强度差异,差异化需求则体现不同年龄段老年群体的特定需求。在此基础上,安德森模型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了倾向性因素(性别、婚姻状态等)、使能性因素(养老金水平、上网情况)以及需求性因素(慢性病情况、自评健康状况等)对老年群体关键养老服务需求的影响,并构建了不同类型需求的各年龄段老年人的特征画像。为此,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老年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内容,并根据老年人的个性化画像进行精准推荐;针对老年个体来说,平台也应具备动态调整能力,以满足老年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养老服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养老 动态需求 低龄老人 中龄老人 高龄老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如何影响代际同住——基于CLASS数据的研究
3
作者 朱铭来 王本科 《人口与发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5-115,共11页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对老年人居住安排方式的影响亟待明确。基于2016—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面板Logit模型、工具变量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研究了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对其代际同住安排的影... 在人口老龄化加剧与互联网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对老年人居住安排方式的影响亟待明确。基于2016—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采用面板Logit模型、工具变量法和倾向得分匹配法,实证研究了老年人互联网使用对其代际同住安排的影响。研究表明老年人互联网使用会显著降低代际同住的可能性。这一影响主要通过改变个体禀赋和思想观念发挥作用,在基本养老保障水平较高、城市户籍及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弱的老年群体中更加显著,呈现明显的群体异质性。此外,不同类型的互联网活动对代际同住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上述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互联网时代老年人居住安排方式的变迁趋势,对制定针对性的养老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使用 代际同住 养老禀赋 养老观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7
4
作者 崔晓芳 路筱 +1 位作者 余红梅 韩红娟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7-272,共6页
目的:探讨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并依据风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方法:以帕金森病进展标志物倡议(PPMI)数据库中164例完成第5年随访的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将16... 目的:探讨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并依据风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方法:以帕金森病进展标志物倡议(PPMI)数据库中164例完成第5年随访的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将164例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分为认知正常(PD⁃NC)组和认知障碍(PD⁃CI)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并据此构建预测模型。结果:164例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中,PD⁃NC组101例,PD⁃CI组63例,认知障碍发生率为3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年龄、受教育年限、国际帕金森和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2部分(MDS⁃UPDRSⅡ)和第3部分(MDS⁃UPDRSⅢ)评分进入回归方程。构建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5。结论: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认知功能受年龄、受教育年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影响,构建的预测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良好,可为早期甄别和干预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认知障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年轻老年人 认知障碍 影响因素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运动功能 预测模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代照料对年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韩翱翔 温勇 宗占红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4-125,共12页
老年人在为家庭提供隔代照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但参与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仍不清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期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老年人属于年轻老年人,是参与隔代照料的最主要老年人群体,将研究对... 老年人在为家庭提供隔代照料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但参与隔代照料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仍不清晰。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老年期的年龄划分标准,60~74岁老年人属于年轻老年人,是参与隔代照料的最主要老年人群体,将研究对象聚焦于这部分老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由年龄导致的健康差异。基于2020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截面数据,通过工具变量法解决双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采取倾向值得分匹配法克服样本自选择问题,研究参与隔代照料对年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将回归模型分别纳入隔代照料强度与工作强度、是否与子女同住的交互项,进行调节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参与隔代照料对年轻老年人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作用。工作强度的增大削弱了高强度照料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与子女同住促进了高强度照料对年轻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正向影响,但与子女同住可能直接给年轻老年人心理带来负面影响。考虑工作强度,与子女同住在隔代照料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弥补了以往研究的不足,同时得出一些政策上的启示:增加关于隔代照料益处的公众意识,开展隔代照料的公益培训项目,帮助他们更好地管理与子女和孙辈的关系,避免代际冲突带来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努力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对承担工作和照料双重角色的年轻老年人制定灵活的工作政策,支持参与隔代照料的年轻老年人融入多代同堂的住房模式,资助改善多代同住家庭的居住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轻老年人 隔代照料 心理健康 调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人口2024年总目次
6
《西北人口》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26,125,共2页
关键词 young-old Grandchild care Psychological Health Moderating Effec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青年人口的养老预期及养老方式偏好研究——基于吉林省的调查 被引量:4
7
作者 蒲新微 蔡秀丽 吴迪 《西北人口》 CSSCI 2015年第6期68-74,共7页
关注中青年人口的养老保障是实现更加可持续性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中青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具有潜在性、风险性、复杂性和不可自负性等特点,他们的养老预期及养老偏好对推进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利于实... 关注中青年人口的养老保障是实现更加可持续性养老保障制度的重要环节。中青年群体的养老需求具有潜在性、风险性、复杂性和不可自负性等特点,他们的养老预期及养老偏好对推进统帐结合的养老保障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据此,本文利于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年龄因素影响下中青年群体的养老预期以及养老方式偏好。研究发现,和中老年人相比,年龄较低的青年群体不仅没有表现出对自身未来养老状况的过度忧虑,相反却普遍表现出较乐观的正预期,因此,他们在养老方式偏好中也极少会依靠政府和社会,而是倾向于依靠自己和子女,所以,扩大青年人参加统帐结合的养老制度、持续推进居家养老方式都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群体 养老预期 养老方式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出务工经历能改变农村老人的养老观念吗? 被引量:7
8
作者 赵晶晶 李放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59,共12页
基于2016—2017年四川、河南、安徽三个流动人口大省的实地调研数据,考察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老人养老观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经历能够显著提高农村老人选择社会照料的可能性,促进农村老人养老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 基于2016—2017年四川、河南、安徽三个流动人口大省的实地调研数据,考察了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老人养老观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外出务工经历能够显著提高农村老人选择社会照料的可能性,促进农村老人养老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且外出务工经历对养老观念的影响存在性别与务工时间长短的差异。外出务工经历显著改变的是女性老人的养老观念,而非男性老人;外出务工经历对在外务工时间超过10年的回流老人的养老观念产生显著影响,而对在外务工时间低于10年的回流老人而言,城市的务工经历并未改变其传统的家庭养老观念。作用机制的分析结果显示,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村老人养老观念转变的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同时,外出务工经历也通过代际关系的削弱效应间接促进农村老人接受现代的养老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出务工经历 养老观念 农村老人 代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隔代照料经历对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 被引量:17
9
作者 杨雪 尹豆豆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7-79,共13页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变迁产生广泛影响,家庭内部代际互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伴随“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为兼顾工作与家庭,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妻向子女的(外)祖父母寻求育儿帮助,老年人隔代照料作...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家庭变迁产生广泛影响,家庭内部代际互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伴随“三孩”生育政策的实施,为兼顾工作与家庭,越来越多的年轻夫妻向子女的(外)祖父母寻求育儿帮助,老年人隔代照料作为家庭层面支持生育的有效方式之一也逐渐成为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运用2015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借助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和广义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隔代照料经历对中国老年人养老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隔代照料经历会增强老年人家庭养老意愿,体现了家庭内部资源代际交换与家庭成员责任承担的相互交织;子女给予老年人养老支持起部分中介作用,即隔代照料经历使老年人获得更多的经济支持、生活支持和情感支持,进而强化其未来与子女同住的养老意愿。在现阶段生育政策不断调整、家庭结构发生改变的背景下,家庭养老始终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外)祖父母照料孙子女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有利于缓解家庭育儿压力,突出老年人的家庭价值与社会价值,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促进代际协作融合,在家庭内部逐步形成照料孙辈与赡养老人的和谐代际互动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隔代照料经历 养老支持 养老意愿 人口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幼代际共享的社区邻里活动中心设计研究 被引量:17
10
作者 张璟 彭宇翰 沈茂亭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8-132,共5页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和儿童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方式,为社区邻里活动中心老幼共享空间设计和服务体系提供设计思路。基于老幼身心、行为的共性需求,针对现有空间与老幼群体需求不适应问题,本着安全、便利、复合、功能适应、绿色生态的原...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和儿童的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方式,为社区邻里活动中心老幼共享空间设计和服务体系提供设计思路。基于老幼身心、行为的共性需求,针对现有空间与老幼群体需求不适应问题,本着安全、便利、复合、功能适应、绿色生态的原则,从身心照护、交往陪伴、参与体验等方面提出社区邻里活动中心老幼共享空间的设计关注点与策略。最后得出结论:友好的老幼共享空间促进老年人的积极老龄化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增强邻里中心场所活力,优化社区资源,推动社区向更加健康、和谐、高效的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邻里活动中心 老幼 代际共享 生理 心理 行为 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的整合与调适——基于新疆M村田野调查的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赵茜 《西部论坛》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4-41,共8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家庭代际分离现象日益凸显,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出现危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为农村居民养老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持,也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其保障水平不...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农村家庭代际分离现象日益凸显,传统的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出现危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推广,为农村居民养老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支持,也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但其保障水平不高、保障范围有限,也进一步弱化了农村家庭养老。对新疆M村的田野调查显示,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其中维吾尔族居民的家庭养老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社会养老正式制度还不能完全有效发挥其保障功能时,应重视家庭养老这一非正式制度的功能。不但要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全覆盖,并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拓展保障范围;还应基于一定程度代际分离的现实重建农村家庭养老制度,使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成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两个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 养老保险 家庭养老 社会养老 养老保障制度体系 正式制度 非正式制度 制度适应性 代际分离 家庭养老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社会化养老需求--基于家庭代际支持视角 被引量:6
12
作者 宋佳莹 高传胜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54,共14页
我国持续加深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对社会化养老需求的日益提升。通过构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与社会化养老需求的效用函数,并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的实证研究发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提高增加了城镇社会化养老... 我国持续加深的人口老龄化,导致对社会化养老需求的日益提升。通过构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与社会化养老需求的效用函数,并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CLASS)的实证研究发现,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的提高增加了城镇社会化养老需求,其影响的净效应介于22.3%~23.6%;不同群组间的社会化养老需求存在异质性:女性、低龄、健康状况较好的相比男性、高龄、健康状况较差的老年人,其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使其对社会化养老的需求更高;子女的经济支持产生正向调节效应,而时间支持产生负向调节效应。有鉴于此,政策层面一方面应鼓励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则应在积极支持居家社区养老的同时,加快建设适应多元化需求的包容性养老服务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 社会化养老 家庭代际支持 养老需求 人口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支持模式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汪斌 周骥腾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8-95,共8页
文章基于转型社会视角,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关系的现实状况,并从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两方面进一步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支持模式仍以供养型为主,但随着现代化进程... 文章基于转型社会视角,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中国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关系的现实状况,并从微观机制和宏观结构两方面进一步分析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老年人家庭代际经济支持模式仍以供养型为主,但随着现代化进程,互惠型将逐渐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微观层面,老年人个体禀赋越低、文化观念越传统、健在子女数越多,则更可能身处传统的供养型的代际经济关系之中;家庭网络得分越高,代际关系越紧密,互惠型的可能性更大,游离型的可能性更小;同时,与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更倾向于对子女的向下经济支持,呈现出抚养型或互惠型的关系。在宏观层面,社会保障的获得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代际经济资源的双向互惠流动。研究结果对于在转型社会背景下前瞻性应对中国家庭养老风险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型社会 老年人家庭 代际经济支持 家庭养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代亲疏程度与个人代际向上净支付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文丽 钟宇佼 《金融经济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4-126,共13页
基于2013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向上和向下代际财富转移的特点以及向上净支付的发生概况,解释了"反哺"和"啃老"现象的发生;利用因子提取构建出衡量两代亲疏关系的变量,引入自然、社会... 基于2013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的微观调查数据,分析向上和向下代际财富转移的特点以及向上净支付的发生概况,解释了"反哺"和"啃老"现象的发生;利用因子提取构建出衡量两代亲疏关系的变量,引入自然、社会、家庭来表征五类属性的控制变量,采用受限因变量模型,探究了亲疏程度与个人代际向上净支付的定性和定量关系。研究发现,亲代因子和隔代因子都能明显促进个人向上净支付的发生,且亲代因子的贡献程度更大;属性控制变量对个人向上净支付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家庭养老和公共社会养老的一些现实现象提供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疏程度 代际向上净支付 家庭养老 老龄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养教模式探索与展望--以贵州“老幼结合”机构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蕾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第4期122-124,共3页
概述我国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现状与生活困境,借鉴国外老幼结合养教模式经验,探究适合我国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发展老幼结合de有效路径并实证调研。研究表明,以“养老院+幼儿园”优化公共资源,以代际融合增强留守老人幸福感,以代际学习... 概述我国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的现状与生活困境,借鉴国外老幼结合养教模式经验,探究适合我国农村留守老人与儿童发展老幼结合de有效路径并实证调研。研究表明,以“养老院+幼儿园”优化公共资源,以代际融合增强留守老人幸福感,以代际学习培养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为目的,加深农村老幼双方的代际情感,缓解代际隔阂现象,有利于改善农村经济,弘扬尊老爱幼、多代和睦共处的传统美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留守老人与儿童 代际学习 农村 老幼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照料与情感:西藏林周养老实践与代际关系
16
作者 王静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1期141-149,共9页
照料是老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照料研究中,"好的"照料是否与特定的情感状态与投入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最近在国际人类学界备受争议。文章以对西藏林周县一个从妻居村落女儿对父母的照料实践的民族志考察为基础,提出&qu... 照料是老龄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照料研究中,"好的"照料是否与特定的情感状态与投入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最近在国际人类学界备受争议。文章以对西藏林周县一个从妻居村落女儿对父母的照料实践的民族志考察为基础,提出"代际关系-情感-照料"三元模型来分析照料与情感微妙的联系,揭示了代际关系对照料与情感的互动起着重要的调解与制约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照料 情感 代际关系 养老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夫妻婚姻满意度的评价一致性研究
17
作者 马琦峰 杜鹏 《西北人口》 2025年第5期58-70,共13页
在传统的婚姻家庭研究中,婚姻满意度往往来自丈夫或妻子一方的评价,然而仅凭借“一面之词”来推断夫妻婚姻关系是否准确?这一问题背后透视出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双向评价视角的缺失。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与推动家庭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双... 在传统的婚姻家庭研究中,婚姻满意度往往来自丈夫或妻子一方的评价,然而仅凭借“一面之词”来推断夫妻婚姻关系是否准确?这一问题背后透视出当前国内相关研究中双向评价视角的缺失。在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与推动家庭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双重背景下,基于2014、2018与202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三期非平衡面板数据,运用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及夏普利值分解等方法,探讨我国中老年夫妻婚姻满意度的评价一致性、婚姻关系类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中老年夫妻婚姻满意度的双向评价差异现象的确存在,丈夫倾向于对婚姻满意度作出更高的评价;第二,丈夫和妻子的个体特征、婚姻及家庭特征对中老年夫妻婚姻满意度的影响共性与个性并存;第三,个体的社会资本具有显著的外溢效应,而个体的健康与经济资本带来的外溢效应并不明显;第四,妻子的个体特征会极大程度地影响婚姻关系类型,女性在维系和谐稳定婚姻关系、构筑幸福美满家庭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基于此,为深入贯彻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部署,切实推动我国家庭建设高质量发展,应着重做好三方面工作,即保障与落实女性在工作中的基本权益,鼓励夫妻双方间合理分工和责任共担;识别中老年夫妻婚姻满意度影响机制,依托相关组织资源精准制定干预方案;借助家风引领重构传统婚姻教育内核,传递父辈经验对青年群体的经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年夫妻 婚姻满意度 评价一致性 因素分解 家庭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性选择与责任分配偏好:中国初老年人的养老责任认知及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王晓峰 张宇轩 《西北人口》 2025年第5期42-57,共16页
初老年人既是当前养老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未来养老服务的需求者,其养老责任认知反映了初老年人自身对老年生活的期待,将直接影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基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21),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 初老年人既是当前养老责任的主要承担者,也是未来养老服务的需求者,其养老责任认知反映了初老年人自身对老年生活的期待,将直接影响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基于2021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21),利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对初老年人的养老责任认知进行研究分析发现:子女养老依然是中国初老年人普遍接受的养老模式,家庭养老模式展现出深厚的文化韧性,但现代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逐渐侵蚀改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基础,而政府养老、自我养老和三方共担养老责任的新型养老模式也得到了更多初老年人的认可,反映出传统养老观念的松动;从微观角度分析,初老年人养老责任认知的转变是个体在客观维度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性选择与主观维度基于价值判断的责任分配偏好共同作用的结果,回归结果表明,客观维度的个体特征(年龄、性别、居住地、就业类型、受教育程度)、家庭特征(子女数量和婚姻状况)以及主观维度的观念特征(性别意识、政府角色认知、社会发展获得感)均会对初老年人的养老责任认知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国初老年人的养老责任认知转变具有显著的多样性和层次性。综上,我国初老年人的养老责任认知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复杂图景,不论是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性选择,还是基于价值判断的责任分配偏好,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都已经是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因此整合和完善多元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有机结合,应成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优化的战略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老责任认知 初老年人 养老服务 理性选择逻辑 责任分配偏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