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还”与引述性否定:句子格式和话语格式
1
作者 马国彦 云霄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5,共8页
本文讨论引语X重读的引述性否定“什么还X”和“什么,还X”,着重分析“什么还X”的形成动因、语义特点及两种格式的关系。研究发现,“什么还X”是衍生于“什么X”的句子格式,“还”是明示X与说话人预期背反的语用标记,“什么,还X”是由... 本文讨论引语X重读的引述性否定“什么还X”和“什么,还X”,着重分析“什么还X”的形成动因、语义特点及两种格式的关系。研究发现,“什么还X”是衍生于“什么X”的句子格式,“还”是明示X与说话人预期背反的语用标记,“什么,还X”是由单说的“什么”和“还X”组合而成的话语格式,与“什么还X”的语义性质、话语功能等有细微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 “什么还X” “什么 还X” 句子格式 话语格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预期信息标记“你还别说”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冬芝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0-156,共7页
“你还别说”具有标记反预期信息的功能。文章着眼于“你还别说”所连接前后两部分的语义关系类型,离析出了四类“你还别说”句,分别对它们的信息序列和语义关系进行了描写,探讨了反预期信息的内容所指和形式所指。语用功能方面,总结出... “你还别说”具有标记反预期信息的功能。文章着眼于“你还别说”所连接前后两部分的语义关系类型,离析出了四类“你还别说”句,分别对它们的信息序列和语义关系进行了描写,探讨了反预期信息的内容所指和形式所指。语用功能方面,总结出“你还别说”具有篇章连贯功能和人际互动中的提醒、缓冲与交互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预期 信息 “你还别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词“还”的歧义及相关语音问题 被引量:7
3
作者 徐以中 孟宏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5-73,96,共9页
本文基于语用视角,利用语义指向分析法解析"还"字句可能存在的语用歧义,并运用现代语音学手段论证"还"字句歧义的语音表现。研究进一步证实,汉语重音的声学表现首先是扩大音域,音域是判断轻重读的较稳定因素;同一... 本文基于语用视角,利用语义指向分析法解析"还"字句可能存在的语用歧义,并运用现代语音学手段论证"还"字句歧义的语音表现。研究进一步证实,汉语重音的声学表现首先是扩大音域,音域是判断轻重读的较稳定因素;同一成分在不同条件下语音比较是确定轻重读的稳定途径;轻重音的判断需考虑到音域、时长、音强等综合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副词 “还” 歧义 语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还”的主观性及其句法实现 被引量:17
4
作者 谢白羽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5-70,共6页
本文主要讨论"还"的两种具有主观性的意义,即"持续义"和"反预期义"。"还"的"持续义"体现了说话人的视角,在"持续"场景中,它总是指向时间终点的情状,并将其与作为背景的其... 本文主要讨论"还"的两种具有主观性的意义,即"持续义"和"反预期义"。"还"的"持续义"体现了说话人的视角,在"持续"场景中,它总是指向时间终点的情状,并将其与作为背景的其他情状关联起来。"还"的"反预期义"体现的是说话人的情感和认识,当说话人的视角由客观轴转移至主观轴时,它指向的是言语场景中的话语,并将其与预期对立起来。在描述这些场景时,"还"是成句的必要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 持续 反预期 主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疑问副词“还”溯源 被引量:9
5
作者 叶建军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8-71,共4页
疑问句是疑问副词"还"生成的语言环境,"复、又、仍然"义是疑问副词"还"生成的语义基础。正是在疑问句语境中"还"的"复、又、仍然"义弱化乃至丧失,"还"变成了一个疑问副词... 疑问句是疑问副词"还"生成的语言环境,"复、又、仍然"义是疑问副词"还"生成的语义基础。正是在疑问句语境中"还"的"复、又、仍然"义弱化乃至丧失,"还"变成了一个疑问副词。这种虚化轨迹可以得到类化机制的支持。疑问副词"还"开始表示询问语气,后来主观性增强,具有了反诘语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疑问副词 “还” 疑问句 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词“还”量级义的浮现 被引量:5
6
作者 贾泽林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0-58,共9页
量级义是副词"还"的义项之一,其来源和浮现过程学界未曾进行过专门研究。本文考察发现,"还"的量级义是由其基本义"延续"在互动交际中用作回应语时浮现而来的。在会话中,"还"字句能够通过衍推... 量级义是副词"还"的义项之一,其来源和浮现过程学界未曾进行过专门研究。本文考察发现,"还"的量级义是由其基本义"延续"在互动交际中用作回应语时浮现而来的。在会话中,"还"字句能够通过衍推会话含义的方式对先行语话轮做出否定性回应,"还"字句所述内容与其推导出的会话含义构成量级关系,副词"还"在此条件下被重新分析为标记量级关系的元语。在形式、语义和语用诸因素的加推下,"还"的量级义得以完全确立。言域层面的语用否定是"还"量级义及其句法结构浮现的直接动因,其浮现机制是借助回溯推理进行的衍推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 量级义 浮现 衍推 动因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比x还X”构式的衍生机制与动因 被引量:7
7
作者 程亚恒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9-64,共6页
"比x还X"构式是在类推机制下产生的,是强势模因"比x还Y"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变体。构式中的X具有描写性、判断性和模糊性。"比x还X"构式在表达上,一般需要借助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或者借助转喻认知背... "比x还X"构式是在类推机制下产生的,是强势模因"比x还Y"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变体。构式中的X具有描写性、判断性和模糊性。"比x还X"构式在表达上,一般需要借助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或者借助转喻认知背景才能准确理解句意。"比x还X"构式具有避免直白和通俗的语用价值,这是"比x还X"构式产生的主要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X还x”构式 转喻 类推 语法化 模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重复持续的“还、再”比较 被引量:5
8
作者 江宇冰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90-94,共5页
“还”与“再”在表示重复与持续时是一对极为接近的副词 ,对二者的区分 ,可以通过分析它们与否定成分、助动词等特殊成分的搭配表现以及它们对句类的适应性得以实现。
关键词 "还" "再" 重复 持续 滞定成分搭配 助动词搭配 句类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副词“还”的“停留于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阶段”义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冬梅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8-36,共9页
副词"还"可以表示数量少、年龄小、时间早等,但与表示量少的"才、仅、只、就"等副词比较后,发现"还"并不表示数量少,而表示"停留于过程中的早期阶段"。形式特征是:陈述句中重音不在"还&qu... 副词"还"可以表示数量少、年龄小、时间早等,但与表示量少的"才、仅、只、就"等副词比较后,发现"还"并不表示数量少,而表示"停留于过程中的早期阶段"。形式特征是:陈述句中重音不在"还",变换为反问句后重音可在"还";一定范围内可用"尚"替换;既可以与量少的词语连用,也可以与表示数量多、距离长、时间晚的词语连用。该意义是由不变义的"还"在一定语境下视角发生变换演化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 量少 早期阶段 用法 意义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倾向构式“X还来不及呢” 被引量:4
10
作者 孙鹏飞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68,共9页
本文立足于构式语法理论,从适切语境、构式化演变、话语功能等方面对"X还来不及呢"结构进行认知探讨。"X还来不及呢"具有统一的认知功能,是一个主观倾向构式,其构式义为"言者(或言者认为某行为主体应该)主观... 本文立足于构式语法理论,从适切语境、构式化演变、话语功能等方面对"X还来不及呢"结构进行认知探讨。"X还来不及呢"具有统一的认知功能,是一个主观倾向构式,其构式义为"言者(或言者认为某行为主体应该)主观上倾向于选择‘X’动作或处于‘X’状态"。该结构的构式化机制是"重新分析"和"类推",结构隐喻是其得以构式化的根本动因。"反预期""申辩""主观高量评价"为该构式的主要话语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还来不及呢” 主观倾向 构式 构式化 话语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观极性程度量构式“还能再A点吗”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甄珍 丁崇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0-38,共9页
"还能再A点吗"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一个新兴的高频构式,表达说话人对某一主体某一方面的性状特征做出已达到自身心理预期和可接受度极值的主观极量评价。构式中的变项成分A以单双音节贬义形容词为主,是一个典型陈述性构式。多数... "还能再A点吗"是现代汉语口语中一个新兴的高频构式,表达说话人对某一主体某一方面的性状特征做出已达到自身心理预期和可接受度极值的主观极量评价。构式中的变项成分A以单双音节贬义形容词为主,是一个典型陈述性构式。多数构式用例带有强负面评价语义。由一般疑问句用法发展到主观极量构式,中间经历了语用修辞并固化的过程。构式的使用者以年轻群体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能再A点吗” 构式语法 主观程度量 负面评价 群体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程度加深义“更”的来源及演变机制——附论“更”与“还”的语义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纯梅 李小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144-149,共6页
程度加深义副词"更"形成的具体路径为:更改>重复>增益>程度加深。"更"之"增益"义的形成源于其表"重复"义时所具有的"修正、补充"义,这正是其他重复义副词如"又"&... 程度加深义副词"更"形成的具体路径为:更改>重复>增益>程度加深。"更"之"增益"义的形成源于其表"重复"义时所具有的"修正、补充"义,这正是其他重复义副词如"又""再""复"所不具有的。"更"与"还"的语义差异在于:"更"是一个客观程度量级词,而"还"具有元语增量用法,是一个反预期主观评价词,两词的差异可以从历时演变上找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更” 语义演变 程度加深 “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还”的连词功能的发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文桂芳 李小军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2期130-137,共8页
“还”的选择连词和假设条件连词,都有其自身演变的内在力量:选择连词功能来源于表重复或延续义功能,演变的发生肇始于句式的变化,先是在疑问句中随着客观时间义的脱落,发展出疑问副词,再是在反复问句中,由于选择项的复杂性,由X与非X变... “还”的选择连词和假设条件连词,都有其自身演变的内在力量:选择连词功能来源于表重复或延续义功能,演变的发生肇始于句式的变化,先是在疑问句中随着客观时间义的脱落,发展出疑问副词,再是在反复问句中,由于选择项的复杂性,由X与非X变为X与Y,在选择问句中,选择连词功能演变成熟;假设条件功能来源于表延续义的时间副词,随着“还”后的VP结构向表示未然的事态发展,并由具有回指功能的后一分句移位于具有后指功能的前一分句,且当“还VP”中“还”的时间义消隐时,假设条件连词功能发展成熟。语义演变的殊相常常源于具体语境及其句法格式的不同。“还”的连词功能的形成,不排除外部力量的沾染或类推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 选择连词 假设条件 语义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比B+更/还/都/再+W”的习得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谭晓平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86-95,共10页
本文对“A比B+更/还/都/再+W”在相关语料中的分布进行了量化研究与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学习者存在过度使用“A比B+更+W”,回避使用“A比B+还/都+W”,基本不用“A比B+再+W”的现象。语言输入、加工方式、语义复杂性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 本文对“A比B+更/还/都/再+W”在相关语料中的分布进行了量化研究与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学习者存在过度使用“A比B+更+W”,回避使用“A比B+还/都+W”,基本不用“A比B+再+W”的现象。语言输入、加工方式、语义复杂性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还探讨了“A比B+更/还/都+W”的偏误类型,数据显示:冗余、遗漏、混用、语序类偏误依次递降。本文建议将“A比B+更/还/都+W”作为“比”字句的重点句式,优化现有教学排序,增加“A比B+还/都+W”的输入量,加强三组相似句式之间的辨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比B+更/还/都/再+W” 习得 偏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化拓展性构式“X不说,还Y”功用与成因 被引量:4
15
作者 夏焕乐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4-112,共9页
基于变项间语义层次和关系,本文从构式的扩展承继角度入手,考察构式"X不说,还Y"在句法、语义、语用和历时演变等方面的情况。句法上,构式变项X和Y主要由谓词性成分充当。语义上,构式表主观评述的深化拓展义,具有1个原型义和3... 基于变项间语义层次和关系,本文从构式的扩展承继角度入手,考察构式"X不说,还Y"在句法、语义、语用和历时演变等方面的情况。句法上,构式变项X和Y主要由谓词性成分充当。语义上,构式表主观评述的深化拓展义,具有1个原型义和3个变式义。话语功能上,构式表通过避开常规情况转而谈论特异性情况来对造成上述情况的语境信息强化主观评述。历时演变上,构式来源于"不说X,还Y"构式,后经话题化操作和言者主观性的影响,并在前置语境与X、Y三者语义结构层次及其语义关系的变化和"不说"的虚化凝固等两个机制的作用下完成语法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X不说 还Y” 扩展承继 构式语义 话语功能 历时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