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川中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断层输导有效性定量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景东 任成刚 +4 位作者 王小娟 潘珂 王少华 庞小婷 关旭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05-1719,共15页
断层输导有效性是中浅层油气成藏和富集的关键因素。开展断层输导有效性评价对四川盆地中部(川中)中浅层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以川中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为例,在断层分布与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活动速率、挤压应力方向和断... 断层输导有效性是中浅层油气成藏和富集的关键因素。开展断层输导有效性评价对四川盆地中部(川中)中浅层油气勘探部署具有重要意义。以川中地区中侏罗统沙溪庙组为例,在断层分布与成因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断层活动速率、挤压应力方向和断面正压力等方法,评价了气源断层输导性,研究了断-砂配置及其演化,揭示了断-砂配置对天然气运移及富集差异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川中地区分别切割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和下侏罗统烃源岩的逆断层和正断层,为沙溪庙组的气源断层,其中逆断层受控于不同构造运动期的构造挤压,正断层成因是沙溪庙组沉积早-中期“弱伸展背景下的隆-坳差异沉降”;川中地区龙泉山、角①和简阳①逆断层及正断层在晚燕山期和晚喜马拉雅期具有较好的输导性,受断层规模和下伏气源供给等因素影响,龙泉山断层和角①断层为最重要的输导断层;川中地区气源断层多数表现为早-晚继承型,有利于天然气在不同充注期向有利砂体持续充注,而角①断层为早-晚反转型,早期和晚期的天然气充注方向不同,在断层两侧均可发生天然气充注;气源断层规模、断-砂配置关系及烃源岩生烃强度是天然气富集差异的主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砂配置演化 定量评价 断层输导性 天然气运移 沙溪庙组 中侏罗统 中浅层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精细表征及挖潜对策——以苏里格气田中区SSF井区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马志欣 吴正 +4 位作者 李进步 徐文 李浮萍 刘莉莉 张普刚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5-65,共11页
苏里格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自投入开发以来,由于不同层位、不同位置地层压力的不均匀下降造成了储量动用不均衡,井间及层间存在大量剩余气资源。为提高气藏储量动用程度和天然气采收率,开展了精细储层构型表征、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和气... 苏里格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自投入开发以来,由于不同层位、不同位置地层压力的不均匀下降造成了储量动用不均衡,井间及层间存在大量剩余气资源。为提高气藏储量动用程度和天然气采收率,开展了精细储层构型表征、高精度三维地质建模和气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剖析了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剩余气形成机制及控制因素,建立了剩余气赋存模式,提出了针对性的挖潜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在单一辫流带/曲流带识别基础上,利用直井、定向井资料,定量刻画单砂体内部构型特征,研究区心滩平均宽度450 m,平均长度1040 m;点坝平均跨度950 m,平均宽度1100 m;落淤层平均宽度340 m,平均长度620 m,厚度0.2~0.8 m,倾角0.07°~0.37°;侧积层厚度0.2~0.8 m,倾角3°~7°。(2)分析了河流相致密砂岩储层中3类阻流单元及其对天然气渗流的阻流作用,并将研究区剩余气富集模式划分为:阻流型、井网未控制型、射孔未采出型、未射孔型4种。(3)针对阻流型剩余气采用重复压裂、钻加密井挖潜,针对井网未控制型采用老井侧钻、钻加密井挖潜,针对射孔未采出型采用气井精细化管理、排水采气挖潜,针对未射孔型采用查层补孔挖潜。(4)基于剩余气精细综合表征结果优化部署直井2口,水平井8口,完钻2口水平井测试地层压力平均为28.2 MPa,验证了井网未控制型剩余气的存在。结论认为,所提出的河流相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精细表征方法和挖潜对策,有助于提升气田天然气储量动用程度和采收率,为气藏的经济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构型表征 剩余气 地质建模 砂体规模 构型特征 数值模拟 阻流单元 挖潜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油藏单元精细表征 被引量:1
3
作者 胡望水 高飞跃 +5 位作者 李明 郭志杰 王世超 李相明 李圣明 揭琼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99,共8页
依据岩心相、测井相、岩屑分析化验等资料,利用点-线-面的油藏单元表征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的微构造、主力层油藏单元类型及油水连通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发育构造型油... 依据岩心相、测井相、岩屑分析化验等资料,利用点-线-面的油藏单元表征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的微构造、主力层油藏单元类型及油水连通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廊固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主要发育构造型油藏单元和“断砂配置”型油藏单元。安11井区Es_(4)^(上)-Ⅰ砂组1小层、2小层、3小层和4小层的油藏单元数量分别为6个、5个,3个和2个;安22井区Es3中-Ⅱ砂组3小层和7小层的油藏单元均为5个,其他小层油藏单元数量不等。(2)安11井区Es_(4)^(上)-Ⅰ砂组油藏单元砂体连通程度和流体连通程度均较高;安22井区Es_(3)^(中)油藏单元类型、空间分布特征均较为复杂,油藏单元砂体连通程度较高、流体连通程度相对较低。(3)在实施油藏单元作为开发单元后,安11井区和安22井区各小层的单井日产原油量均有增加。通过油藏单元的精细表征,不仅能发现勘探开发中的滚动评价目标,而且可为开发过程中动态储量及经济可采储量的标定提供准确的油层厚度、油藏边界及油藏分布范围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构造 沉积微相 砂体连通程度 构造型油藏单元 “断砂配置”型油藏单元 沙河街组 古近系 廊固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陡坡带碎屑流沉积单元的沉积序列和储集特征——以东营凹陷永安地区为例 被引量:14
4
作者 董冬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66-571,共6页
碎屑流沉积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冲积扇砂砾岩扇体油气藏中最重要的油气储层。本文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永安冲积扇砂砾岩体大量岩心观察基础上,论述了断陷湖盆陡坡带碎屑流沉积物的沉积特征,提出了碎屑流沉... 碎屑流沉积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陆相断陷湖盆陡坡带冲积扇砂砾岩扇体油气藏中最重要的油气储层。本文在济阳坳陷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永安冲积扇砂砾岩体大量岩心观察基础上,论述了断陷湖盆陡坡带碎屑流沉积物的沉积特征,提出了碎屑流沉积单元垂向序列的三种形式,探讨了单期冲积扇层序完整序列模式和储集特征,对陆相盆地冲积扇沉积学和冲积扇油藏研究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碎屑流 冲积扇 沉积单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区断砂组合样式及其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廖文毫 陈冬霞 +4 位作者 曾溅辉 姜文亚 刘子驿 朱传真 王艺帆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36-354,共19页
在陆相断陷盆地中,断裂与砂体是构成油气运移输导网络的主要要素。为了探究断砂组合输导条件控制下的油气运聚规律,本文对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区的断砂组合样式进行了划分,并通过断裂、砂体输导性的定量评价分析了不同样式断砂组合对油气... 在陆相断陷盆地中,断裂与砂体是构成油气运移输导网络的主要要素。为了探究断砂组合输导条件控制下的油气运聚规律,本文对歧口凹陷埕北断阶区的断砂组合样式进行了划分,并通过断裂、砂体输导性的定量评价分析了不同样式断砂组合对油气运移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依据断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同,划分了油源断裂与多套砂体上下叠置组合、输导断裂与砂体顺向或反向阶梯式组合、调节断裂与砂体"Y"字型组合,共3类4种断砂组合样式,在空间上形成了"接力式"的成藏模式。断砂组合对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控制了油气藏的类型;油源断裂与多套砂体上下叠置组合主要控制形成岩性-构造、断块类油气藏,输导断裂与砂体顺向或反向阶梯式组合控制形成断块、断鼻和复合类油气藏,调节断裂与砂体"Y"字型组合控制形成断块类油气藏。(2)控制了油气的运移过程;油源断裂根部与大面积砂体组合沟通深层烃源,在油源断裂活动时,油气先沿断裂运移至浅层,并远距离运移至断阶区高部位富集,输导断裂与砂体顺向或反向阶梯式组合为油气提供阶梯式垂向-侧向运移通道,调节断裂与砂体组合则对油气富集起再调节分配作用。(3)控制了油气的聚集部位;当断裂输导概率f>50%,砂地比>0.50时,断砂组合起完全输导作用。在中浅层,油气沿输导断裂运移,输导断裂封堵性控制成藏;在中深层,油气富集程度则与砂地比值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砂组合 断裂输导概率 油气富集 成藏模式 埕北断阶区 歧口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东湾地区Z油田常规砂岩油藏流体分布控制因素
6
作者 韩雪芳 文佳涛 +2 位作者 王永平 程大勇 蔡越钎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84-92,共9页
流体分布控制因素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辽东湾海域Z油田沙河街组为典型的常规砂岩层状构造油藏,流体分布复杂。为进一步明确流体分布差异的控制因素,利用油田多年开发的动静态资料,系统梳理流体垂向及平面发育特征,总结沉积... 流体分布控制因素是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研究方向。辽东湾海域Z油田沙河街组为典型的常规砂岩层状构造油藏,流体分布复杂。为进一步明确流体分布差异的控制因素,利用油田多年开发的动静态资料,系统梳理流体垂向及平面发育特征,总结沉积和构造双因素对流体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Z油田垂向流体分布可划分为连续集中型和多段分散型;平面流体分布主要表现为连片型、分散型、分块型和局部倒置型。平面流体的分布主要受控于砂体平面展布形态和连通性,断层封堵性和断裂组合方式,以及局部复杂化的构造形态;砂体间发育的隔层控制着垂向流体分布。沉积和构造因素的双重影响,加剧了研究区平面及垂向流体分布的差异性,呈现出多流体系统的流体分布特征。系统总结流体分布主控因素,对油田后续高效开发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油藏 流体分布 砂体连通性 构造形态 断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