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新世纪一代”与美国“反正统一代”之比较 被引量:9
1
作者 宋德孝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0-64,共5页
当前正活跃于中国青春舞台的"新世纪一代",与半个世纪前美国"反正统一代"相比,两者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明显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反传统价值、追求个性化、主张性解放、奉行个人主义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让前者... 当前正活跃于中国青春舞台的"新世纪一代",与半个世纪前美国"反正统一代"相比,两者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明显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反传统价值、追求个性化、主张性解放、奉行个人主义等,这些共同的特点让前者颇似后者在半个世纪后的"克隆版"。事实究竟如何?本文拟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两者进行系统比较,以引起人们对"新世纪一代"青年的关注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美国 新世纪一代 反正统一代 90后 嬉皮一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学与中国文学的百年错位及反正——以王国维从《红楼梦评论》到《人间词话》的发展变化为中心 被引量:4
2
作者 夏中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92-100,共9页
告别西学"方法"与中国文学"对象"的百年错位,返回彼此契合的逻辑正态,这是检测20世纪中国文学学术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王国维作为现代学术先驱,在1904—1908年间,留下了从《红楼梦评论》之错位到《人间词话》之反... 告别西学"方法"与中国文学"对象"的百年错位,返回彼此契合的逻辑正态,这是检测20世纪中国文学学术成熟与否的标志之一。王国维作为现代学术先驱,在1904—1908年间,留下了从《红楼梦评论》之错位到《人间词话》之反正这段学术史曲折。"错位"的症候在于,当他让叔本华(方法)牵着中国文学(对象)的鼻子走时,对象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被牺牲;"反正"的秘诀则是,他把西学原型的若干思想资源重铸为契合对象的思辨方法,这在学术上属于高难度的"动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方法 中国文学对象 王国维 错位 反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籍辨伪的拨乱反正 被引量:4
3
作者 杨善群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0-79,共10页
本文通过《孙子》、《老子》等大批古籍由"伪"变真的考证过程,阐述当前学术界对古籍辨伪进行拨乱反正所取得的丰硕成果,论证这种辨正工作的原因、重要性及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 古籍辨伪 拨乱反正 疑古 反思 出土文献 丰硕成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拨乱反正时期中共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 被引量:2
4
作者 吴志军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9-62,共14页
拨乱反正时期中共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其历史内容丰富、多变、繁复甚至芜杂,除较为宽和的文化批判和学术反思外,大致经历了对"四人帮"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到对被视为具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社会思潮的批判再到对党内无政府现象的... 拨乱反正时期中共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其历史内容丰富、多变、繁复甚至芜杂,除较为宽和的文化批判和学术反思外,大致经历了对"四人帮"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到对被视为具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社会思潮的批判再到对党内无政府现象的批判的历史转换,体现了中国政治社会在重建进程中所着力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点方向,鲜明地彰显了拨乱反正时期特有的时代诉求、话语文化和历史质素,是整个拨乱反正时期的重要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拨乱反正时期 无政府主义 政治批判 文化反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为党为国为民 无私无畏无愧——胡耀邦拨乱反正与拨乱反正中的胡耀邦 被引量:2
5
作者 陈述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4-33,共10页
"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胡耀邦在这一重大事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胡耀邦为党为国为民拨乱反正的丰功伟绩和在拨乱反正过程中体现出的无私无畏无愧品格将... "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前提,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胡耀邦在这一重大事件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胡耀邦为党为国为民拨乱反正的丰功伟绩和在拨乱反正过程中体现出的无私无畏无愧品格将永载史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耀邦 拨乱反正 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转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熹:“科举制”拨乱反正的理想主义者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强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81-85,共5页
朱熹作为对儒家思想身体力行的理学家,对南宋科举的弊端及其根源进行了充分的揭示,认为既要变更人心,也要变更法制。变更人心首先在于"上之人"好学见道,整顿弊政。在变更法制方面,其《学校贡举私议》提出了带有理想化色彩的... 朱熹作为对儒家思想身体力行的理学家,对南宋科举的弊端及其根源进行了充分的揭示,认为既要变更人心,也要变更法制。变更人心首先在于"上之人"好学见道,整顿弊政。在变更法制方面,其《学校贡举私议》提出了带有理想化色彩的系统主张,影响元明清三代科举为力甚大;尽管无法改变"科举制"发展的基本走向,却起着不可忽视的调节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着各个环节的弊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科举制 弊端 拨乱反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拨乱反正时期权威理论的重塑与演进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志军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51-66,共16页
作为拨乱反正时期时代变迁与思想重建的议题回响,权威理论的重塑历经多重演化,从最初一年多时间里对于重树权威的极端强调,到1978年后对"绝对权威"论的深入批判和解构与新的政治权威理论之重塑的同步嬗变,充分展现了中国政治... 作为拨乱反正时期时代变迁与思想重建的议题回响,权威理论的重塑历经多重演化,从最初一年多时间里对于重树权威的极端强调,到1978年后对"绝对权威"论的深入批判和解构与新的政治权威理论之重塑的同步嬗变,充分展现了中国政治、社会与文化自身的起承转合及其历史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关于权威问题的理论重构是拨乱反正时期的一种亚类型政治思潮,但因其与当代中国的高度相关性,须将之纳入当代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和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拨乱反正时期 权威理论 嬗变 亚类型政治思潮 政治思想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放的鲜花》与“拨乱反正” 被引量:5
8
作者 吴舒洁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53-162,共10页
"新时期文学"往往被视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当代文学在"文革"结束后获得的一个新的话语起点。在关于"新时期文学"的话语叙事中,"思想解放"成为了其基本声调,"新时期"意味着从"林彪、‘四人帮’所制造的... "新时期文学"往往被视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次重大转折,也是当代文学在"文革"结束后获得的一个新的话语起点。在关于"新时期文学"的话语叙事中,"思想解放"成为了其基本声调,"新时期"意味着从"林彪、‘四人帮’所制造的现代迷信"中解放出来①,开始一个"拨乱反正"的社会集体实践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拨乱反正 《重放的鲜花》 新时期文学 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 当代文学 思想解放 现代迷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年文学”:红线黑线有异,实行专政则一——一九七六—一九七八年文艺界的“拨乱反正”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彬彬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21-30,共10页
一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九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了《文艺情况汇报》第一一六号,其中,有《柯庆施同志抓曲艺工作》一文,介绍了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抓评弹的长编新书目建设和培养农村故事员的做法”。十二月十二日,毛泽东看了介绍上... 一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九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印了《文艺情况汇报》第一一六号,其中,有《柯庆施同志抓曲艺工作》一文,介绍了上海市委书记柯庆施“抓评弹的长编新书目建设和培养农村故事员的做法”。十二月十二日,毛泽东看了介绍上海的这篇文章,决定将此件批给北京市委第一书记彭真和第二书记刘仁,并写了一段批语。批语很快以《关于文学艺术的批示》为题公开发表,全文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文学” 文艺界 拨乱反正 中共中央宣传部 市委书记 专政 情况汇报 农村故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拨乱反正”:过渡期的文学批评——以1976-1978年《人民日报》为中心的梳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窦金龙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81-88,共8页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人民日报》等党报的文学批评对文学的流变曾经起到过非常显著的影响,这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尤甚。党报的文学批评某种程度而言可说是政治批评,大多代表着权威意志对文学的发声,作为方向性的纲... 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人民日报》等党报的文学批评对文学的流变曾经起到过非常显著的影响,这在“十七年”和“文革”时期尤甚。党报的文学批评某种程度而言可说是政治批评,大多代表着权威意志对文学的发声,作为方向性的纲领引导着文学的动势,这是理解《人民日报》等党报文学批评的重要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日报》 文学批评 拨乱反正 中国当代文学 “文革”时期 “十七年” 政治批评 党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拨乱反正时期的无政府主义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视野下的学术史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志军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70,共15页
拨乱反正时期的无政府主义史研究从对"文化大革命"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和研究开始,涵括国际共运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等多个历史分支学科,成为史学研究领域内富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拨乱反正时期历史研究逐步走向... 拨乱反正时期的无政府主义史研究从对"文化大革命"无政府主义的批判和研究开始,涵括国际共运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中共党史等多个历史分支学科,成为史学研究领域内富有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彰显了拨乱反正时期历史研究逐步走向学术化的基本格局和文化气象。而从中共党史研究的视野来审视这一学术史个案,将更为清晰地展现历史学科的内部关系以及中共党史研究在其间的学术方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拨乱反正时期 无政府主义史研究 学术史 历史学科 中共党史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F-反正规的极大子群与s-完备
12
作者 高辉 高胜哲 尹丽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5-48,52,共5页
设F是包含所有超可解群类的饱和群系,利用F-反正规的极大子群的s-完备性来刻画群的结构,得到了群G∈F的一些充要条件.
关键词 群系 F-反正规的极大子群 正规指数 s-完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N(2,2,0)代数的反正则半群
13
作者 陈露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2-16,共5页
在N(2,2,0)代数中引入反正则元的概念,给出了N(2,2,0)代数中正则元、逆元和反正则元的实例,讨论了N(2,2,0)代数的反正则半群的相关性质.最后,利用反正则元构造了N(2,2,0)代数的一个商代数。
关键词 N(2 2 0)代数 反正则元 反正则半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与《反正前后》
14
作者 王炎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15-119,共5页
《反正前后》更像是一篇政治性的时代读物而不是回忆录 ,书中作者对辛亥革命那一段历史的看法有其独特的价值。如认为四川保路运动是鸡公车时代的革命 ,有盲目破坏的一面 ;当时成都的新式教育是不堪记叙的 ;铁路国有政策是激起保路运动... 《反正前后》更像是一篇政治性的时代读物而不是回忆录 ,书中作者对辛亥革命那一段历史的看法有其独特的价值。如认为四川保路运动是鸡公车时代的革命 ,有盲目破坏的一面 ;当时成都的新式教育是不堪记叙的 ;铁路国有政策是激起保路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租股问题是保路运动的核心问题和同志军起义的根本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反正前后》 辛亥革命 保路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眸历史 关怀现实——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经典成果与历史经验
15
作者 任淑艳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2-35,共4页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共党内富有远见和影响力的政治决策者,把握社会发展要求,抓住并用好了战略机遇,凝聚党心,代表民意,选择有效路径,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从指导思想的意义上,再度实现了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华丽转身,推动党的事业...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中共党内富有远见和影响力的政治决策者,把握社会发展要求,抓住并用好了战略机遇,凝聚党心,代表民意,选择有效路径,完成了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从指导思想的意义上,再度实现了革命党向执政党的华丽转身,推动党的事业步入了健康发展的轨道。回溯历史,是为更好地关怀现实。通过梳理改革发展初始阶段的经典成果,升华对改革必要性和坚持改革不动摇的理性思考,用理性思维提升实践的主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导思想 拨乱反正 经典成果 基本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初期拨乱反正史学思潮初探
16
作者 邓京力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4期51-56,共6页
从“文革”结束至80年代初,在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以“拨乱反正”为特征的史学思潮。本文分三个阶段说明这一思潮的发生、发展和转变。
关键词 新时期 拨乱反正 史学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政治批判到学术研究:拨乱反正时期的刘少奇研究
17
作者 吴志军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90-101,共12页
拨乱反正时期的刘少奇研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从政治批判转向学术研究、从持续解构到逐步重构的进程,突出地表现了党史研究拨乱反正的进程和特点,是重新审视拨乱反正时期党史研究形态的标本。广大党史研究者在其间发挥了基础性的文化作用... 拨乱反正时期的刘少奇研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从政治批判转向学术研究、从持续解构到逐步重构的进程,突出地表现了党史研究拨乱反正的进程和特点,是重新审视拨乱反正时期党史研究形态的标本。广大党史研究者在其间发挥了基础性的文化作用,这为深入反思和探讨知识分子在历史变迁大潮中的角色、地位与价值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角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拨乱反正时期 刘少奇研究 中共党史研究 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四次文代大会与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
18
作者 樊锐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3-41,共9页
1979年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当时全面拨乱反正还在进行之中,第一次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来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党在新时期的文艺指导方针,提出新时期文学艺术的任务,有力地推进了文艺界乃至整个思想界拨乱反正... 1979年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在当时全面拨乱反正还在进行之中,第一次全面总结新中国成立30年来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党在新时期的文艺指导方针,提出新时期文学艺术的任务,有力地推进了文艺界乃至整个思想界拨乱反正的进程。本文探究这次大会的来龙去脉,特别是通过184期未公开的会议简报,详解大会讨论情况和澄清的重大问题,展示文艺界拨乱反正的曲折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拨乱反正 第四次文代大会 文艺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耀邦在拨乱反正中的历史贡献
19
作者 李正华 《毛泽东研究》 2015年第5期47-52,共6页
为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邓小平、胡耀邦等人进行了一场艰辛的拨乱反正工作。胡耀邦在拨乱反正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发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持平反冤假错案工作、解决历史遗留问... 为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使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邓小平、胡耀邦等人进行了一场艰辛的拨乱反正工作。胡耀邦在拨乱反正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发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主持平反冤假错案工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动了党的工作重点转移。胡耀邦以无私无畏的勇气和精神,开创了拨乱反正工作的新局面,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耀邦 拨乱反正 历史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与新时期拨乱反正
20
作者 王然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6-152,共7页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为恢复党内政治生活正常秩序,肃清"文化大革命"的消极影响和"四人帮"遗毒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法规。它为民主集中制的落实提供了系统严密的制度体系和明确具体的...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是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为恢复党内政治生活正常秩序,肃清"文化大革命"的消极影响和"四人帮"遗毒而制定的一部重要法规。它为民主集中制的落实提供了系统严密的制度体系和明确具体的操作规程;系统归纳并梳理了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宝贵传统和优良作风;拉开了新时期着重从制度上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序幕,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将管党治党的有效举措制度化、法规化。这使得《准则》与同时期制定的其他党内法规一起为实现全党范围内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拨乱反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其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至今仍然适用,对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政治生活的正常开展和党的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产生着深远持久的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拨乱反正 党内法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