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56篇文章
< 1 2 9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社会支持系统的建构思考 被引量:2
1
作者 郭高萍 何景师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5,共8页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是创新产教融合机制的新载体。从学徒制培养模式、职业能力标准研制、工程师身份认同等方面分析了现场工程师项目实施的困境,引入协同学理论建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的“三环聚合、协同联动”社会支持系统模型... 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是创新产教融合机制的新载体。从学徒制培养模式、职业能力标准研制、工程师身份认同等方面分析了现场工程师项目实施的困境,引入协同学理论建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项目的“三环聚合、协同联动”社会支持系统模型,并从建立目标协同机制、开放联动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等方面探索高质量实施项目的运行机制,通过整体性的制度设计促进政企校深度协同,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职业教育 协同 社会支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作场域学习:适应新质生产力需求的现场工程师培养路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兰 王志明 +1 位作者 孟鑫沛 梅阳寒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0-99,112,共11页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要素的不断渗透,制造业以及其他战略新兴行业衍生了大量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作为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要素的不断渗透,制造业以及其他战略新兴行业衍生了大量新型工业化应用场景,现场工程师作为掌握实践操作技能、具备数字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逐渐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和优化产业格局的关键力量。从工作场域学习理念来看,现阶段职业教育在培育这一类型人才时存在以下不足:契合现场工作场域学习的校内实训场所育人效度不强、匹配真实工作场域的校外实习基地范围不广、适应技能提升的工作场域内外联动不足等现实问题。由此提出具体人才培养路径:以识岗——跟岗——顶岗三阶段递进学习模式为核心,以校内实训场所为支点,构建初级工作场域,培育学生实操技能;以校外实践基地为中心,塑造中级工作场域,夯实学生数字素养;以校内外场域联动为链条,创设高级工作场域,孵化学生创新精神。以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人才培养,共同助力新质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工作场域学习 新质生产力 数智化转型 人才培养 现场工程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页岩油储层大斜度井密切割多簇压裂参数优化设计 被引量:1
3
作者 时贤 葛晓鑫 +4 位作者 张博涛 许洪星 殷乐宇 郭天魁 张腾 《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1,共9页
中国陆上页岩油储层具有多层甜点叠置特征显著、单层厚度小和应力隔夹层多等特点,传统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纵向穿层效果有限,为此提出采用大斜度井进行陆上页岩油的压裂开发.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实现多层叠置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和... 中国陆上页岩油储层具有多层甜点叠置特征显著、单层厚度小和应力隔夹层多等特点,传统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纵向穿层效果有限,为此提出采用大斜度井进行陆上页岩油的压裂开发.基于地质工程一体化理念实现多层叠置页岩油储层、天然裂缝和地质力学耦合建模,进行大斜度井裂缝起裂与扩展-流动一体化数值模拟,并开展敏感性分析明确影响压裂效果的主控因素.针对工区地质力学特点,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大斜度井分段体积压裂密切割采用簇间距12 m进行压裂可以对多层叠置页岩油储层获得较好的储层改造效果,当施工液量为1.3×10^(3)~1.5×10^(3)m^(3)/段、施工排量为7 m^(3)/min及加砂强度为2.5 m^(3)/m时,存在较好的裂缝改造体积和压后产量.通过微地震和现场生产数据对压后改造效果进行评估,发现单井入液量和加砂量同微地震检测效果呈现正相关性,验证了数值模拟压裂设计方案的可靠性.通过合理大斜度井密切割压裂设计和针对性“低砂比、缓增幅组合泵注工艺优化”加砂策略,现场的大斜度井压裂改造没有出现砂堵现象,实现了安全加砂.研究成果对于陆上页岩油储层进行大位移井体积压裂设计和参数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储层改造 大斜度井 页岩油 多层叠置 地质工程一体化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气工程专业双创人才CDCA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4
作者 肖迁 贾宏杰 +3 位作者 余晓丹 穆云飞 李天翔 田森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8-152,共5页
从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培养模式3个角度,深入剖析传统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痛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梳理电气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明确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目标,构建“后备人才、攻关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金字... 从教学内容、教育目标、培养模式3个角度,深入剖析传统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痛点问题。在此基础上,梳理电气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明确多元化创新创业人才教育目标,构建“后备人才、攻关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金字塔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框架。通过这一框架,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提出一种“思考—设计—合作—应用”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为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新思路。实践表明,该模式符合电气工程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需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人才培养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新创业 人才培养 思考—设计—合作—应用模式 电气工程 教学探索与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卓越工程师跨界融合培养的问题、路径与策略 被引量:2
5
作者 徐守坤 莫琦 黄雪梅 《江苏高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88,共8页
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国家战略发展加大了对跨界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行业企业需求与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内在地要求卓越工程师具备工程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而当前的跨界培养存在高校多学科培养计划落地有限、企业培养积极性有待提高和校... 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国家战略发展加大了对跨界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行业企业需求与知识生产模式变革内在地要求卓越工程师具备工程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而当前的跨界培养存在高校多学科培养计划落地有限、企业培养积极性有待提高和校企融合松散等问题。为此,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高校内部学科之间、高校与产业界之间的跨界融合。高校内部需要利用多学科优势制订跨学科培养方案、构建跨学科课程及采用项目式教学,通过校内导师提升学生专业理论水平;高校与产业之间需要加强融合,对接产业需求设置培养计划,设立产业实践项目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优选企业导师,发挥企业导师的实习指导作用。为保障上述具体路径的落实,需要完善顶层制度设计、变革课程教学模式和规范导师选拔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 跨界融合培养 素质能力 协同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新农科背景下农林院校农业机械学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张顺 李兆东 +4 位作者 况福明 熊玮 王韦韦 秦宽 伍德林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5期266-268,共3页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从事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人才需求大,对农林院校机械类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理想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从事农业生产机械化专业人才需求大,对农林院校机械类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理想塑造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是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重要途径。探讨了“新工科”“新农科”融合建设背景下“工农”交叉属性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并从教学目标重塑、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重设3个方面探索了农业机械学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寻求非思政类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提升协同育人方法,为农林院校机械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与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学 课程思政 问题导向 “工农”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农科背景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1
7
作者 朱玉磊 卢杰 +2 位作者 姜昊 王升星 赵良侠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5期125-129,共5页
该文首先通过对新农科的概念和特点进行阐述,明确在新农科时代,种子专业的重要性和发展新理念。随后,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一套符合新农科要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突出高层次人才引进、课... 该文首先通过对新农科的概念和特点进行阐述,明确在新农科时代,种子专业的重要性和发展新理念。随后,从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实践环节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一套符合新农科要求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突出高层次人才引进、课程思政、跨学科融合和创新创业教育等的重要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另外,还从加强科研创新能力、引入国际人才和课程、强化实习与实践等方面对新农科背景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进行展望。综上所述,该文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种子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为新农科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农科 种子科学与工程 人才培养模式 探索 教育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型工科研究生“三位一体”实践培养体系研究——以林业工程学科家具设计与工程方向为例
8
作者 陈星艳 陶涛 +9 位作者 吴义强 戴向东 李新功 欧阳周洲 朱耀军 曾冬 王丽平 胡孙跃 黄艳丽 邹伟华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44,共6页
以应用型工科研究生实践培养满足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这一重要课题为导向,结合研究生教育特点,提出了理论学习、在校实践和产业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培养体系构想,阐述了这一体系的三项基本要求,并以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国家... 以应用型工科研究生实践培养满足相关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这一重要课题为导向,结合研究生教育特点,提出了理论学习、在校实践和产业实习“三位一体”的实践培养体系构想,阐述了这一体系的三项基本要求,并以湖南省国内一流培育学科、国家林草局重点学科和湖南省重点学科——林业工程学科家具设计与工程方向为例探索了应用型工科研究生实践培养的具体方法。对于产教融合背景下校企协同创新,实现应用型工科类学科研究生教育供给侧与相关产业高端人才需求端的精准对接,促进相关产业实现高质量科学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与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工科 研究生教育 实践培养 林业工程学科 家具设计与工程 校内实践 产业实习 学科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工科视域下工程实践教育创新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
9
作者 叶回春 胡衍雷 张世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3-198,共6页
针对传统工程实践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陈旧和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基于新工科理念,以“工程科学实践”课程为平台,重构课程内容并创新教学模式。研究通过整合先进制造技术与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引入成果导向教育(OBE)的... 针对传统工程实践教育中存在的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内容陈旧和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基于新工科理念,以“工程科学实践”课程为平台,重构课程内容并创新教学模式。研究通过整合先进制造技术与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引入成果导向教育(OBE)的评价体系,同时将工匠精神和劳动价值观融入实践教学,实现专业能力培养与价值观塑造的协同发展。实践表明,新模式优化了课程设计与实施流程,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职业认同。该模式创新地将专业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相融合,为新时代高校工程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实践 劳动教育 新工科 课程思政 创新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工科专业教育教学中的融合与实践探索
10
作者 汪炜军 罗如燕 +3 位作者 薛飞 郑元林 胡京博 罗如柏 《印刷与数字媒体技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7,87,共7页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对工程制造与工科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体和具身智能的特点,及其对工科教育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然后,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教学范式,尤... 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对工程制造与工科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国家实施人工智能赋能行动的背景下,本文首先分析了智能体和具身智能的特点,及其对工科教育教学产生的积极影响。然后,探讨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对传统教学范式,尤其是教学过程和教学重心方面的重塑。最后,以“集成化智能印刷系统”课程为例,介绍了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人工智能的实践探索,为人工智能进一步赋能教育教学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工科教育 重塑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中标志性变革及其启示
11
作者 李超 段莉 +1 位作者 罗贵珣 王伟 《高教发展与评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6,I0005,共10页
美国工程教育从20世纪初至今百余年的发展中有四次重要变革,即:以工程科学革命为标志的第一次变革,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的科学化;以成果导向教育和工程教育认证为标志的第二次变革,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重要跨越;以强调工程... 美国工程教育从20世纪初至今百余年的发展中有四次重要变革,即:以工程科学革命为标志的第一次变革,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的科学化;以成果导向教育和工程教育认证为标志的第二次变革,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由传统向现代的重要跨越;以强调工程设计为标志的第三次变革,推动了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以ICCT集成教育为标志的第四次变革,将推动高等工程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前三次变革已经完成,第四次变革正在进行。对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启示有:从工程范式向科学范式转变;开启基于专业认证的成果导向理念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不断增加对工程设计的重视程度;高等工程教育的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工程教育 成果导向教育 工程设计 教学学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中国特色学徒制:内在逻辑与建设路径
12
作者 石范锋 赵鹏飞 龚小涛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18-23,共6页
现场工程师是工程师内部的细分群体,主要负责工程生产及建成后的运行、维护,操作与工艺是其区别于设计、研发工程师的关键竞争力。在智能化生产时代,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呈现出数字思维的深度嵌入、通用能力的情境辐射、以判断决策为... 现场工程师是工程师内部的细分群体,主要负责工程生产及建成后的运行、维护,操作与工艺是其区别于设计、研发工程师的关键竞争力。在智能化生产时代,现场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呈现出数字思维的深度嵌入、通用能力的情境辐射、以判断决策为核心的默会知识、基于具身认知的操作能力等特征。中国特色学徒制对现场工程师培养意义重大,其工学交替模式契合知识学习与工程能力形成需求;现代师徒关系推动工程能力形成方式现代化;协调性的劳动力机制满足校企合作诉求;合法身份赋予让学生得以参与情境学习。为推进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中国特色学徒制,需要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多元共治机制,探索支撑学徒制运行的制度环境;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的教学生态,提升现场工程师能力的形成质量;搭建现场工程师培养发展信息库,强化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系统管理和过程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场工程师 中国特色学徒制 职业教育 职业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项目驱动的机器人伺服电动机成果导向实践教学
13
作者 吴敏 赵建勇 +2 位作者 于彦雪 黄晓艳 郑太英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99-204,221,共7页
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填补伺服电动机驱动技术实践教学的空白,基于项目化教学理念,提出机器人伺服电动机驱动技术实践教学新模式,并构建以成果导向教育为核心的电动机控制实践教学框架。结合伺服电动机实际工程项目以及电... 为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填补伺服电动机驱动技术实践教学的空白,基于项目化教学理念,提出机器人伺服电动机驱动技术实践教学新模式,并构建以成果导向教育为核心的电动机控制实践教学框架。结合伺服电动机实际工程项目以及电动机控制理论教学知识点,构建包含工程问题的核心实践内容;通过模块化拆分实践任务,细化教学目标,设计涵盖硬件电路设计与软件算法调试的机器人伺服电动机驱动实践教学案例。教学实践表明,该模式显著加深了学生对伺服电动机控制项目设计思路与实现方法的理解,有力推动电动机控制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果导向教育 伺服电机驱动 实践教学 工程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技术重塑现场工程师培养:原则遵循与靶向路径
14
作者 徐兰 麦强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34-42,60,共10页
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向工程实践中渗透,其与现场工程师在技术支持、协同协作、创新应用等维度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传统以技能导向为主的工程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技术革新催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升级。基于技术动态适配、技能模块重构、生态敏... 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向工程实践中渗透,其与现场工程师在技术支持、协同协作、创新应用等维度呈现深度融合趋势,传统以技能导向为主的工程教育模式已难以应对技术革新催生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升级。基于技术动态适配、技能模块重构、生态敏捷响应三大原则,逐步重构现场工程师培育系统:通过打造动态适配场域,推进嵌入式技术升级,筑牢智能技术基座;落实技能模块重构原则,创新项目驱动培养范式,贯通素养提升通道;构建敏捷响应机制,融合PDCA循环模式,链接全球认证网络。这种技术筑基—能力进阶—创新突破的螺旋式育人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支撑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技术运维需求,更可在人机协同中实现工艺优化与效能突破,为产业数智化转型持续提供高技能人才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工智能 现场工程师 人机协同 场域建设 工程实践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课促研,助力研究生职业发展——以《绿色化学化工》课程为载体
15
作者 张变香 杨恒权 +1 位作者 王永钊 张剑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55,共7页
绿色化学化工是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是化学工作者关注的前沿学科。《绿色化学化工》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承载着人类环保意识培育和化学知识传输的核心任务。本文从山西大学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与... 绿色化学化工是从源头上阻止污染的化学,是化学工作者关注的前沿学科。《绿色化学化工》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渗透、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承载着人类环保意识培育和化学知识传输的核心任务。本文从山西大学化学学科研究生培养现状与趋势出发,通过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及完善考核方式等研究探索,提出了多学科交叉融合、企业需求为导向的“以课促研,以研促长,助力研究生职业发展”的课程改革模式,并进一步总结了该模式在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方面的潜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绿色化学化工 以课促研 多学科交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程教育学教材建设:逻辑框架与内容结构
16
作者 吴宏超 赵军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20,共7页
工程教育学对全球军事防御和工业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我国工程教育学的设立旨在深化工程教育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加快构建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教材建设是工程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关键途径,但国内外工程教育学教材存在系统性和逻... 工程教育学对全球军事防御和工业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我国工程教育学的设立旨在深化工程教育学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变革,加快构建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体系。教材建设是工程教育学学科发展的关键途径,但国内外工程教育学教材存在系统性和逻辑性不足的问题。中国工程教育学教材建设应扎根工程教育学实践,依据学科内在逻辑和社会需求逻辑,构建包含学科维、工程维、教育维和话语维的内容结构。这一教材体系为中国工程教育学教材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设路径与内容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教育学 教材体系 逻辑框架 内容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职业教育培养现场工程师的内涵要义、现实挑战与定向对策
17
作者 徐兰 梅阳寒 王军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2-69,共8页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不仅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也是赋能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纽带,更是支撑我国强国战略目标稳步实现的有效保障。然而,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范式缺失、人才培养效... 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不仅是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的必然选择,也是赋能行业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纽带,更是支撑我国强国战略目标稳步实现的有效保障。然而,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范式缺失、人才培养效能不足以及人才评价体系阙如等现实挑战。因此通过搭建产科教协同育人平台,以创新型教学团队建设为抓手,以过程性、增值性评价为媒介,以培养标准体系建设为指南,驱动人才培养紧贴行业数智化转型需求,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力资源支持和应用型技术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现场工程师 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数智化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度学习模式:工科人才数字创业教育的国际新形态——基于法国Ecole 42的考察
18
作者 闫广芬 杜剑涛 +1 位作者 贺文杰 刘涵滨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95,共12页
数字经济推动了高校工科人才数字创业教育变革。法国Ecole 42是一所免费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开展科学培训的私立编程学校,其将数字理念植入工科人才数字创业教育并运用到创业实践,已获得积极成效。Ecole 42的数字创业教育采用了深度学习... 数字经济推动了高校工科人才数字创业教育变革。法国Ecole 42是一所免费对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开展科学培训的私立编程学校,其将数字理念植入工科人才数字创业教育并运用到创业实践,已获得积极成效。Ecole 42的数字创业教育采用了深度学习模式,通过开设具有挑战性的等级式通关编程项目、设计技术辅助的游戏化同辈互助与评价方式、帮助师生围绕自主学习形成新型学习伙伴关系来推进数字创业教育发展。借助蒂蒙斯创业模型,进一步发现Ecole 42通过编程项目实现了深度学习任务与数字创业机会识别的动态关联,遵循了技术工具下的数字创业资源网络生成逻辑,建立了新型学习伙伴关系中的数字创业团队共创机制。其经验为我国高校开展工科人才数字创业教育提供了新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创业教育 深度学习 工科人才 Ecole 4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工程课程群贯通式实践教学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
19
作者 李沛秦 伍江江 +2 位作者 李振 陈浩 熊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7-161,220,共6页
课程群是当前新工科教育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针对课程群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实践教学贯通课程群协同教学。首先分析改进策略的内在逻辑,进而探索实现路径:在产出导向理念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反向优... 课程群是当前新工科教育常用的教学组织形式。以信息工程专业为例,针对课程群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以实践教学贯通课程群协同教学。首先分析改进策略的内在逻辑,进而探索实现路径:在产出导向理念指导下,根据培养目标反向优化课程体系,以工程实践案例串联课程脉络,运用先进教学理念、方法、资源等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上述策略,促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并为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工科 课程群 成果导向教育 自主学习 线上线下混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食品酶学”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研究与实践
20
作者 杨梅 曹雪妍 +7 位作者 李墨翰 安悦嘉 孙婧 李东泽 吕春茂 皮钰珍 岳喜庆 邵俊花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9期119-121,共3页
“食品酶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专业性最强的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应用最为广泛的课程。学习“食品酶学”课程需要重点掌握酶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且能够熟练应用、操作相关实验技能,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学... “食品酶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专业性最强的课程之一,也是一门应用最为广泛的课程。学习“食品酶学”课程需要重点掌握酶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且能够熟练应用、操作相关实验技能,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重点分析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食品酶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探讨了提高“食品酶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方法与措施,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他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酶学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 教学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