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7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初步评估 被引量:2
1
作者 胡鞍钢 周绍杰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4,共24页
“十四五”规划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十四五”时期(2020—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初步评估,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结构持续... “十四五”规划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十四五”时期(2020—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进行初步评估,主要表现为七个方面:经济实力大幅跃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效果显著,民生持续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安全保障更加稳固,综合国力处在世界前列。“十四五”时期的突出成果为制定国家“十五五”规划提供了更坚实的发展基础、更高的发展水平、更优的发展质量、更强的发展能力,也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迎来了良好开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四五”规划 经济社会发展 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 生态文明 综合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三门峡段历史遗留矿山(区)复合系统模拟及韧性演变研究
2
作者 黄聿铭 翟洪涛 +1 位作者 饶振兴 张扬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8-135,共8页
【目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系统治理”新阶段。尤其关键段三门峡段历史遗留问题使生态恢复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历史遗留矿山(区)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韧性间缺乏联... 【目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系统治理”新阶段。尤其关键段三门峡段历史遗留问题使生态恢复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历史遗留矿山(区)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韧性间缺乏联系机制。揭示不同修复策略对韧性的动态影响,可以为矿区生态修复的优化决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三门峡市2015—2022年时间序列数据以及调研情况为样本,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历史遗留矿山(区)生态修复策略下“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韧性水平的演变过程,并对比分析急性与慢性冲击下修复策略对韧性水平的差异化影响。聚焦3种不同人为干预强度的矿山生态修复模式(生态重建、辅助再生、自然恢复)及均衡协同发展策略,量化评估这些模式与策略对系统韧性的作用路径。【结果】1)无论在急性还是慢性冲击下,3种修复模式中,生态重建模式对复合系统的生态、经济、社会韧性的影响效果最为显著,其次是辅助再生模式,最后是自然恢复模式;2)均衡协同发展策略对各子系统韧性水平的影响在不同冲击状态下有差异;3)对黄河流域三门峡段历史遗留矿山(区)“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韧性来说,均衡协同发展策略在短期以及慢性冲击下是最优的选择,生态重建模式在长期或者急性冲击下具有更好的发展潜力。【结论】历史遗留矿山(区)修复与“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间的关系研究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可执行的矿山生态修复的方向,助力生态修复目标与韧性目标相契合,最终推动历史遗留矿山(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黄河流域 系统动力学 韧性 生态修复 "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时空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李睿锴 王冠 +1 位作者 赵宗泽 张嘉芸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72-1183,共12页
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对城市进行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有助于明确城市发展现状,评价其转型效果并对适合其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MODIS卫星影像,统计出河南省20... 随着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以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兴起,对城市进行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有助于明确城市发展现状,评价其转型效果并对适合其的发展方向进行预测,对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MODIS卫星影像,统计出河南省2000-2020年间遥感生态指数(RSEI)。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人口栅格数据和PM_(2.5)数据构建了一种能够综合反映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遥感综合经济指数(RSCEI)。通过构建RSEI和RSCEI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城市转型过程中生态和经济耦合协调情况。研究表明:(1)使用RSCEI反映城市社会发展状况,可以在社会活动的全过程对城市发展状况进行评价。相比传统的夜光遥感手段,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反映的发展差异更加明显;(2)2000-2020年间,河南省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先改善后退化再恢复”的趋势。东部和西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优于中部区域;(3)2000-2020年间,河南省中心城区经济发展水平逐渐高于城市边缘区域。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城市RSCEI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转型过程;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城市靠近经济发达城市有利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4)河南省耦合协调度在2005年左右遇到转型发展中的瓶颈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导致耦合协调度持续下降,2015年后耦合协调度开始出现上升趋势,表明新的产业结构有利于河南省生态质量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提出的RSCEI,填补了城市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领域缺乏一种能够从城市发展全过程反映发展水平的空间化指数的空白,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遥感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数据 遥感生态指数 遥感综合经济指数 耦合协调度 转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菠萝优质高效种植“12(2)3”模式应用效益评价
4
作者 王玉梅 方伟 刘传和 《中国果树》 2025年第5期93-98,103,共7页
菠萝优质高效种植“12(2)3”模式入选2024年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为了解该技术在广东省菠萝主产区的实施效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该技术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从促进化肥农药减施的角度进行... 菠萝优质高效种植“12(2)3”模式入选2024年广东省农业主推技术,为了解该技术在广东省菠萝主产区的实施效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通过建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对该技术从成本和收益的角度进行经济效益评价,从促进化肥农药减施的角度进行生态效益评价,从促进产业节本增效的角度进行社会效益评价。结果表明,该技术的推广应用能有效降低菠萝“黑心病”“水菠萝”的发生,提高菠萝果实品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菠萝生产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户生产效益,符合当前我国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已经成为促进菠萝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技术支撑。菠萝优质高效种植“12(2)3”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可有效促进菠萝产业节本增效,符合农业绿色生态发展的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菠萝 优质高效种植“12(2)3”模式 广东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相关分析法和EKC的水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研究
5
作者 金志浩 《绿色科技》 2025年第10期115-119,共5页
基于上海市虹口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水环境质量指标的历年统计数据开展相关分析,并结合时间序列数据进行EKC模型拟合分析,以期为实现城市水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证经验。结果表明:地区生产总值、环保投入费用与水... 基于上海市虹口区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和水环境质量指标的历年统计数据开展相关分析,并结合时间序列数据进行EKC模型拟合分析,以期为实现城市水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证经验。结果表明:地区生产总值、环保投入费用与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均呈现高度负相关关系。2016-2023年人均GDP与水质综合污染指数和氨氮的最优拟合分别为增长型和“S”形,均符合EKC曲线关系,且越过转折点,处于倒“U”形的右半段,拟合效果较好,说明社会经济发展与水环境质量已处于环境友好协调型发展模式中。目前,虹口区已进入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改善的“机遇期”,应在扎实巩固污染防治成果的基础上,持续加强政策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导向作用,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 相关性分析 EK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振兴战略下推动农村基层党建“根深叶茂”的思考
6
作者 张旭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7期171-174,共4页
为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建的作用,该文分析党的基层组织在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社会治理和生态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结果表明,基层党组织在提供政治引领、文化推动、社会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地区基... 为探讨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建的作用,该文分析党的基层组织在推动乡村经济、文化、社会治理和生态建设中的核心作用。结果表明,基层党组织在提供政治引领、文化推动、社会治理和生态保护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部分地区基层党建存在力量不足、凝聚力弱、组织机制不完善等问题,限制党组织的功能发挥。加强党务工作者的培训、创新组织设置和优化服务机制是提升基层党建效能、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基层党建 经济发展 社会治理 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脱钩关系研究 被引量:19
7
作者 钟妮栖 夏瑞 +5 位作者 张慧 豆荆辉 陈焰 贾蕊宁 尹瑛泽 严超 《环境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13,共12页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如何科学揭示大尺度缺水型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管理需求,也是水科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的研究难点.本文发展了基于三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T... 黄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资源短缺,如何科学揭示大尺度缺水型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是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管理需求,也是水科学与经济学交叉学科的研究难点.本文发展了基于三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Tapio弹性指数的耦合脱钩模型方法,辨识黄河流域城市群2010-2020年水资源生态足迹时空变化格局及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从广度和深度多个维度定量揭示了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黄河流域兰西城市群具有最大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和最小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平均值分别为570.73×10^(4)hm^(2)和1.25;宁夏沿黄城市群则具有最小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和最大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平均值分别为2.01×10^(4)hm^(2)和567.05.(2)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最强的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较低的是宁夏沿黄城市群.(3)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与GDP发生强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的比例分别为49.68%和36.13%,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与GDP发生强脱钩和扩张性负脱钩的比例分别为41.29%和34.03%,二者均未达到最佳脱钩状态.研究显示,为提升黄河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水资源生态足迹广度与GDP弱脱钩、水资源生态足迹深度与GDP强脱钩是最佳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利用 社会经济发展 水资源生态足迹 脱钩关系 城市群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渭河流域甘肃段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吕啸 赵双红 +4 位作者 周冬梅 高雅娟 陈建坤 马静 朱小燕 《农学学报》 2024年第7期36-46,共11页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5—2020年期间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此,对...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5—2020年期间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此,对渭河流域的生态可持续性以及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时段内,渭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生态足迹的增速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增速,导致生态赤字持续增加,反映出该地区资源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生态足迹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均有所增加,反映出该区域存量资本被过度利用,且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对资源流量的占用水平上升,而水域和草地的占用水平下降。此外,生态足迹的变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其中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各产业产值与之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区域土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已从基本平衡转变为轻度不可持续状态,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适度人口比例实际人口的比例下降,人口增长空间减小,使得生态可持续性难以稳定保障。本研究为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省公顷 渭河流域甘肃段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 资源供需 环境经济 社会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渤海地区生态-经济-社会系统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 被引量:3
9
作者 江孝君 王小艳 杨青山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55-2165,共11页
加快将环渤海地区打造成为中国北方真正增长极,对于构建新时代区域发展格局具有深远意义,以此为立足点解析了2001-2020年环渤海地区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EES系统耦合度优于协调度,... 加快将环渤海地区打造成为中国北方真正增长极,对于构建新时代区域发展格局具有深远意义,以此为立足点解析了2001-2020年环渤海地区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耦合协调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1) EES系统耦合度优于协调度,两者绝对差异及相对差异均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集聚+级差”的演化格局,形成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唐区、山东沿海城市群3个相对高值区,耦合协调空间对应关系明显。(2) EES系统耦合协调空间关联由沿海到内陆呈圈层式热冷点集聚分布;尺度差异格局呈省间差异>省内差异>区间差异。(3) EES系统耦合协调空间格局呈核心边缘特征,城市群中心城市为区域增长极;呈等级化特征,与城市行政等级正相关;呈职能化特征,综合型职能城市优于资源型城市;沿海城市优于内陆城市。(4) EES系统耦合协调时空格局演化是自然地理区位、子系统相互作用、空间邻近效应、战略政策等诸多要素及相关因子综合驱动的,驱动因子作用方向及区域基本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经济–社会系统 区域增长极 耦合协调发展 环渤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沙化治理生态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协调机制研究
10
作者 刘丝语 秦涛 +2 位作者 郑雨洁 景观小雨 郑萍萍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223-228,共6页
以京津冀地区为样本,选取京津冀地区2004—2018年生态、社会、经济方面的相关数据,确立沙化治理的指标权重体系,引入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以及熵值法测量耦合系统协调状况。结果表明,2004—2018年京津冀地区的综合发展指数一直处于持续增... 以京津冀地区为样本,选取京津冀地区2004—2018年生态、社会、经济方面的相关数据,确立沙化治理的指标权重体系,引入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以及熵值法测量耦合系统协调状况。结果表明,2004—2018年京津冀地区的综合发展指数一直处于持续增长状态,耦合协调度处于波动上升态势。北京市、河北省的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优质协调发展类;天津市的耦合协调度经历了中度失调衰退类到严重失调衰退类再到中度失调衰退类,相较于北京市、河北省的耦合协调度较低。京津冀地区在一体化进程中存在一定波动性,且京津冀综合一体化发展慢于经济、社会、生态子系统一体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治理 生态社会经济一体化 协调机制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与理论基础 被引量:443
11
作者 马克明 傅伯杰 +1 位作者 黎晓亚 关文彬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761-768,共8页
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 ,适应了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需求。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干扰排除以及空间格局规划和管理 ,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完整性 ,实现对区域生态环... 提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概念的提出 ,适应了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发展需求。针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通过干扰排除以及空间格局规划和管理 ,能够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维持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完整性 ,实现对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控制和持续改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研究对象具有针对性、研究尺度具有区域性、研究问题具有系统性、研究手段具有主动性。它强调区域尺度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退化生态系统恢复及其空间合理配置、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持、景观生态格局的优化、以及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满足。它更加强调格局与过程安全及其整体集成 ,将生态系统管理对策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地域上 ,实现管理效果的直观可视。相关理论 ,景观生态学、干扰生态学、保护生物学、恢复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等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不存在一个固定标准 ,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求的不断变化是生态系统管理的根本原因。实现区域生态安全不但要以社会、经济、文化、道德、法律、和法规为手段 ,更要以其不断发展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新需求为目标逐步进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研究对于解决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生态安全格局 理论基础 生态恢复 生物保护 社会经济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区域经济与生态效益的影响——以四川省峨边县和盐边县为例 被引量:37
12
作者 刘璨 孟庆华 +1 位作者 李育明 吕金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28-434,共7页
通过抽样技术和实地调研 ,获得样本点 10 a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资料 ,从长时间尺度上对四川省峨边县和盐边县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影响进行评价 ,并对经济成本与生态效益进行比较博弈分析。结果表明 ,天然林保... 通过抽样技术和实地调研 ,获得样本点 10 a的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方面的数据资料 ,从长时间尺度上对四川省峨边县和盐边县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影响进行评价 ,并对经济成本与生态效益进行比较博弈分析。结果表明 ,天然林保护工程带来了显著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影响 ,给各利益主体带来了不同的代价与收益。当生态环境改善到一定程度以后 ,获得经济与生态的双赢是可行的。对于各利益主体承担的经济代价与获得的收益之间的不平衡 ,可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进行补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保护工程 经济影响 峨边县 盐边县 收益 利益主体 帕累托改进 生态效益 四川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 被引量:70
13
作者 白中科 师学义 +3 位作者 周伟 王金满 赵中秋 曹银贵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9,共9页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研究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为美丽国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系统回顾法、实证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趋势外... 研究目的:基于《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研究人工如何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为美丽国土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研究方法:文献资料综合分析法、系统回顾法、实证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趋势外推法等。研究结果:(1)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的国际语境分析为基础,科学诠释中国新时期人工支持引导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内涵与外延;(2)以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分析与科学论证为基础,在地貌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景观重现等各阶段均植入生物多样性的理念,能有效提升人工支持引导自然修复的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3)从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角度,提出了根据现状调查、生态问题识别与诊断结果、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及标准等,确定"保护保育、自然恢复、辅助再生、生态重建"等为主的生态保护修复单元类型,以及可选取的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模式;(4)从国情与国土空间地理格局、生活与土地利用方式、生物多样性与稳定性角度,提出了通过土地整治和生物措施提高自然修复速率与效果的人工支持引导路径和关键方法。研究结论:人工支持引导可以提高生态系统自然修复的速率和效果,增加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水平。因此,在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中应考虑人工支持引导措施并验证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 生态修复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自然修复 人工协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生态农业:历程、成效、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18
14
作者 黄国勤 王淑彬 赵其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5153-5163,共11页
生态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方向。广西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基础好、起步早、发展快、模式多、效益佳的特点。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广西生态农业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年):群众自发,实践摸索;第二阶段(1978—1... 生态农业已成为世界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方向。广西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基础好、起步早、发展快、模式多、效益佳的特点。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广西生态农业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7年):群众自发,实践摸索;第二阶段(1978—1991年):模式创新,高产高效;第三阶段(1992—2002年):政府推动,全面推广;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模式优化,提质增效。60多年来,广西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具体表现在:增加产量、提高效益、改善品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升人员素质、扩大国内外影响等7个方面。当前,广西生态农业存在着6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科技薄弱,人才不足;(2)经济落后,资金缺乏;(3)生态脆弱,条件恶劣;(4)技术组装不配套,理论研究不深入;(5)意识不强,措施不力;(6)规模化不够,产业化不强。为使广西生态农业今后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采取如下对策和措施:一是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二是搞好规划,完善制度;三是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四是重视科技,培养人才;五是调整结构,优化模式;六是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七是加强交流,开展合作;八是综合配套,全面发展;九是"三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举,良性循环;十是"四化"(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科技化)同步,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农业可持续发展 广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云水库集水区基于LUCC的生态服务价值动态演变 被引量:40
15
作者 郑江坤 余新晓 +1 位作者 贾国栋 夏兵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315-320,共6页
为实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服务价值当量为基础,利用4期土地利用数据和马尔科夫模型对密云水库集水区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区4期(1972-200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间整体演变方式由复杂到简单,... 为实现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生态可持续发展,以生态服务价值当量为基础,利用4期土地利用数据和马尔科夫模型对密云水库集水区生态服务价值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区4期(1972-2008年)各土地利用类型间整体演变方式由复杂到简单,强度由强到弱,均逐渐向林地转化。1987、2000、2008年及验证并预测的2020年生态服务总价值较1972年分别增加1.9%、14.4%、18.9%和18.6%。林地占总价值比例最高,达65%以上;水文调节、维持生物多样性和保持土壤3项生态服务价值占总价值的50%左右。前3个时段内影响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主导因子为林地,预测2008-2020年间将为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科夫方法 生态 经济和社会影响 生态服务价值 LUCC 密云水库集水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桉树种植的历史、现状、生态问题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97
16
作者 黄国勤 赵其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5142-5152,共11页
广西是我国桉树种植的主要区域,桉树产业已成为广西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民生产业。新世纪推进广西桉树产业发展,不仅对广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全国桉树产业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 广西是我国桉树种植的主要区域,桉树产业已成为广西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民生产业。新世纪推进广西桉树产业发展,不仅对广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全国桉树产业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回顾了广西桉树种植的历史,认为19世纪初广西即开始从法国引种桉树,但面积小、发展慢。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桉树种植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起步阶段(1949—1977年)、推广阶段(1978—2000年)和大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当前,广西桉树种植的现状是:分布广、产量高、效益好、贡献巨大、地位突出。但广西大面积种植桉树人工林,也面临着耗水、耗肥、"有毒"、"沙漠"、"退化"、灾害六个突出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为使新世纪广西桉树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应遵循3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同时,应采取以下6项具体措施:一是科学规划;二是合理布局;三是优化结构;四是产业带动;五是改善条件;六是发展科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种植模式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测算方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58
17
作者 牛海鹏 张安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16-323,共8页
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测算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确定的依据。该文首先基于耕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构了耕地利用效益体系,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然后以河南省焦作市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2、2004和2006年4期数据... 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测算是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确定的依据。该文首先基于耕地利用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构了耕地利用效益体系,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和分析。然后以河南省焦作市为研究区域,选取2000、2002、2004和2006年4期数据,运用当量因子法和替代成本法测算了各年耕地利用的生态社会效益理论值。在此基础上,引入社会发展阶段系数测度了不同质量级别单位面积耕地的生态社会效益现实值。研究结果表明:2000、2002、2004和2006年,焦作市耕地利用的生态社会效益理论值分别为10699.3、10830.9、14186.2和15542.3元/hm2,表明耕地利用的生态社会效益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耕地资源的稀缺性增强而增加;耕地利用社会效益占生态社会效益比重从2000年的42.99%上升到2006年的48.41%,尤其是粮食安全效益比重上升更为明显,表明粮食安全效益和社会保障效益的重要性将日趋凸现,同时也表明以往忽视社会效益单纯的耕地生态效益补偿研究是片面的;基于耕地质量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修正,焦作市2006年耕地生态社会效益的现实值从最低级别的4653.2元/hm2上升到最高级别的9333.6元/hm2,表明单位面积耕地生态社会效益现实值的高低与其质量高低和区域支付意愿大小密切相关。通过对焦作市耕地利用生态社会效益理论值与现实值的测算,为焦作市构建具有动态性和可调性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和补偿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分析 补偿标准 土地利用 生态社会效益 外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移民经济恢复中的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失灵——基于对陕南生态移民的调查 被引量:21
18
作者 冯伟林 李树茁 李聪 《人口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8-107,共10页
利用在陕西省安康市5个区(县)1292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比较分析了生态移民户和当地农户家庭收入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特征。结果发现,在搬迁后的经济恢复过程中,生态移民户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出现了失灵现象... 利用在陕西省安康市5个区(县)1292户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比较分析了生态移民户和当地农户家庭收入中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特征。结果发现,在搬迁后的经济恢复过程中,生态移民户的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出现了失灵现象。与当地农户相比,人力资本中的家庭劳动力平均年龄、劳均受教育程度、家庭中有外出务工经历人数和最远足迹等因素不再是影响家庭收入的显著因素;社会资本中的通讯费用、参加专业合作协会和集体事务参与程度等因素对家庭经济收入不再具有解释作用。政府应加强对移民的培训,提升安置地劳动力市场化程度,帮助移民重构社会网络,鼓励移民建立和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给予移民和当地农户平等的待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移民 经济恢复 人力资本 社会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保护补偿机制构建的理论与思路 被引量:47
19
作者 陈会广 吴沅箐 欧名豪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62-66,71,共6页
耕地数量锐减在一定程度上与耕地保护区缺乏激励有关,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可以弥补过去耕地保护制度的不足。本文从外部性、公共物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总结了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发挥政府与市场各自作用和... 耕地数量锐减在一定程度上与耕地保护区缺乏激励有关,建立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可以弥补过去耕地保护制度的不足。本文从外部性、公共物品、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服务功能等方面总结了耕地保护补偿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发挥政府与市场各自作用和比较优势是构建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可行思路,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土地开发(发展)权转移是耕地保护补偿机制的发展方向,核心目标是以经济补偿、生态补偿和社会补偿激励耕地保护区,并提升外部性内部化的比例,加大土地开发区建设占用耕地的成本约束。同时,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还须加强法律政策、基金运作、土地规划、标准评估、市场交易等配套体系的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经济补偿 生态补偿 社会补偿 机制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不确定性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曾光明 焦胜 +5 位作者 黄国和 王玲玲 何理 曹麻茹 朱舟 周建飞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2-105,共4页
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规划过程引起的不确定性以及决策分析中的不确定性.通过采用灵敏度分析法、误差传递函数法、控制论方法等不确定性理论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减小城市生态规划中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弹性规划”的... 城市生态规划中的不确定性主要包括规划过程引起的不确定性以及决策分析中的不确定性.通过采用灵敏度分析法、误差传递函数法、控制论方法等不确定性理论和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减小城市生态规划中不确定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弹性规划”的构想,它包括规划目标的“弹性”和规划方案“弹性”.通过限定范围消元法与范围连续扩展法优选,弹性规划使城市生态规划既能满足城市生态化水平发展的要求,又能考虑到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生态规划 经济系统 环境系统 社会系统 不确定性 弹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