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0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何以赋能未来高等教育教学:趋势、实践和场景——《2024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学版)》要点与启示 被引量:6
1
作者 兰国帅 杜水莲 +1 位作者 宋帆 肖琪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8,共11页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最近发布的《2024年地平线报告(教学版)》,已成为各国政府预测和研判未来高等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考,分析报告内容有助于为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制定前瞻性战略规划。报告首先采...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协会(EDUCAUSE)最近发布的《2024年地平线报告(教学版)》,已成为各国政府预测和研判未来高等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参考,分析报告内容有助于为我国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制定前瞻性战略规划。报告首先采用改进的德尔菲法和“STEEP趋势框架”,从社会趋势、技术趋势、经济趋势、环境趋势、政治趋势和人工智能趋势等六个方面,描述了影响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20种宏观趋势;其次,报告详述了影响未来高等教育教学的6项关键技术实践;最后,报告预测了劳动力技能需求驱动的高等教育增长场景、数据收集限制的高等教育约束场景、政治浪潮影响的高等教育崩溃场景、个性化教育赋能的高等教育转型场景等4种未来发展场景。报告主要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未来创新发展提供了四个方面的启示:建立健全教育数据安全相关制度和标准,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塑人工智能赋能教学和学习的新形态,深化高等教育创新变革与发展;完善技术赋能高等教育保障和服务新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性发展;持续加强高等教育师生专业发展培训,助力数智技术赋能新质人才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平线报告 高等教育教学 人工智能 教育数字化转型 新质人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及提升策略 被引量:25
2
作者 李艳 孙凌云 +3 位作者 江全元 陈立萌 杨旸 吴飞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33,共11页
高校教师是智能技术能否以及如何进入高校的关键守门人,其人工智能素养水平直接决定智能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方向、速度和质量。本研究认为,人工智能素养是高校教师胜任智能时代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工作需具备... 高校教师是智能技术能否以及如何进入高校的关键守门人,其人工智能素养水平直接决定智能时代高校教育教学变革的方向、速度和质量。本研究认为,人工智能素养是高校教师胜任智能时代教书育人、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工作需具备的,这些素养具体体现在育人理念、智能教育知识、人机协同教学、数智赋能科研创新、坚持科技向善和人本价值五个维度,整体要求坚持理念引领、知识为基、能力为核、创新为重、价值为本。高校可通过更新教师培训的内容与形式、创新教研室的活动内容与形式以及采用项目驱动提升教师融合人工智能实践能力等策略,促进提升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并为其提供组织、制度、资源和环境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教师 人工智能素养 人本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场景细化及落地实践——基于探索性多案例分析法 被引量:12
3
作者 杨现民 曾佳尧 李新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2-92,共11页
作为推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范围和影响力持续扩大,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场景落地对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多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 作为推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的范围和影响力持续扩大,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场景落地对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多案例分析法,选取国内外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50个典型实践案例,从教育教学、学生发展、教师发展、教育评价、科学研究、教育环境、教育管理七个维度分析案例文本,总结归纳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六大场景、15项业务及130多处融合点,凝练场景落地存在的能力、观念、条件、机制与风险五大现实障碍,据此提出转变观念、提升能力、多元供给、激发动力、强化协同和规避风险等推进策略,以期为推进我国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与教育 多案例研究 场景落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融入基础教育:助内卷抑或提新质? 被引量:5
4
作者 胡小勇 刘雪旎 +2 位作者 陈丽诗 刘颜帆 刘晓红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4,共10页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影响基础教育的育人图景。基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人工智能的融入既可能推动教育新质发展,也可能助推教育内卷,呈双重效应。本研究首先溯源教育内卷成因,指出人工智能可能通过扩大教育内卷传...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正深刻影响基础教育的育人图景。基础教育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基点,人工智能的融入既可能推动教育新质发展,也可能助推教育内卷,呈双重效应。本研究首先溯源教育内卷成因,指出人工智能可能通过扩大教育内卷传播场域、强化资源分配不均、加剧教育评价异化和深化替代效应等助推基础教育内卷;其次,剖析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特征,包括指向全面发展与高阶能力的培养目标、优质均衡与跨学科的课程资源、人机协同与终身性的育人方式、素养导向与公平的教育评价、开放灵活的空间环境以及安全智能的服务管理,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基础教育变革的价值意蕴;最后,提出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破解教育内卷和促进教育提新质的策略建议,以回应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育人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基础教育 教育内卷 新质教育 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动因、内涵及路径 被引量:13
5
作者 吴中元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3-139,共7页
在运用“目标达成说”、应答模式和“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等评价理论对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动因进行分析基础上,明晰了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内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其教育属性、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 在运用“目标达成说”、应答模式和“第四代教育评价理论”等评价理论对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动因进行分析基础上,明晰了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内涵。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其教育属性、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正成为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驱动力。通过对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评价改革问题分析,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多元综合评价体系、个性化评价与学习支持体系、高效评价与管理体系、伦理与隐私保护体系和持续优化与反馈体系,强调试点与示范推广,为保障高等教育评价科学性、公平性、透明性与持续性,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增值提供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高等教育评价 动因 内涵 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教育强国,未来学校何为 被引量:3
6
作者 顾明远 孔苏 +1 位作者 郭昶 王凯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共6页
为促进未来学校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引导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顾明远先生深刻阐释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为教育要为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做出贡献,要为全体人民的共同... 为促进未来学校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人才,引导教师践行教育家精神,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顾明远先生深刻阐释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认为教育要为培养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人才做出贡献,要为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打好基础。顾明远先生认为,教师的成长应当经历5项修炼,包括热爱教育、锤炼、学习、创新和收获。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关注如何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人工智能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人工智能必然会改变我们的教育,改变教育生态和教育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我们要处理好3组关系:一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二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关系;三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强国 教育家精神 创新思维 未来教育 人工智能 个性化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群体决策”到“个性化分析”——基于智能技术的循证教育范式转型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惠丽 温恒福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3-39,57,共8页
循证教育是教育科学化的产物。传统循证教育研究范式在证据体系的划分、研究方法的应用等方面一直存在矛盾与争议。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基于古典统计学思想的第一代循证教育也必然随之进化和发展。文章从循证教育内涵、各国实践... 循证教育是教育科学化的产物。传统循证教育研究范式在证据体系的划分、研究方法的应用等方面一直存在矛盾与争议。随着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基于古典统计学思想的第一代循证教育也必然随之进化和发展。文章从循证教育内涵、各国实践路径与研究范式出发,通过追溯、推理、反思与技术转换,探讨了智能技术支持下由群体决策到个性化分析的新一代循证教育研究模型,沿着问题发现、群体证据分析、个性化证据分析、循证决策生成的路径,提出利用知识表示和推理技术支持情境性证据生成、基于数据索引技术的群体循证干预、基于学习数据的个性化精准预测与推断、基于机器学习算法辅助生成教育决策的循证教育范式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教育 人工智能 教育证据 研究范式 教育决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人工智能素养教育的融合模式:国外高校图书馆的响应启示 被引量:2
8
作者 杨峰 朱梨 胡琳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48,共10页
高校图书馆是AI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阵地。文章运用网络调研法和归纳法深入探讨国外高校图书馆在AI素养教育方面的经验,为国内高校图书馆优化AI素养教育、构建AI素养教育融合模式提供启示。研究发现国外高校图书馆AI素养教育的特点:... 高校图书馆是AI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核心阵地。文章运用网络调研法和归纳法深入探讨国外高校图书馆在AI素养教育方面的经验,为国内高校图书馆优化AI素养教育、构建AI素养教育融合模式提供启示。研究发现国外高校图书馆AI素养教育的特点:在教育主体上强化校内外机构合作,在教育对象上注重用户指导和馆员教育,在教育形式上聚焦基础素养提升,在教育内容上强调伦理道德问题。基于国外高校图书馆对AI素养教育的响应,文章构建AI素养教育的融合模式,通过对主体融合、对象融合、形式融合、内容融合四个“小融合”开展对应策略,推动高校图书馆AI素养教育的“大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AI素养 素养教育 高等教育 高校图书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嵌入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数字教育资源精准服务模式构建——基于供需耦合的分析视角 被引量:3
9
作者 杨文正 李小雨 +1 位作者 陈选超 杨俊锋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1,共8页
数字教育资源精准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从供需耦合角度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数字资源服务还存在资源供需不适配,更新速度与需求变化不同步,服务差异化、个性化程度不足,需求识别与预测能力不佳,以及智能化服务... 数字教育资源精准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需求为导向的服务模式。从供需耦合角度分析,当前基础教育数字资源服务还存在资源供需不适配,更新速度与需求变化不同步,服务差异化、个性化程度不足,需求识别与预测能力不佳,以及智能化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其跨模态生成、自适应学习、深度理解与智能交互等强大功能,为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基于供需适配、使用与满足和用户体验理论,研究构建了嵌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数字教育资源精准服务模式,阐释了供需双侧联动的资源服务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资源服务与用户需求“耦合”的路径:基于数据驱动的用户需求识别与预测;通过精准推荐增强资源服务与用户需求的适配度;借助智能交互提升用户参与感和体验感;利用反馈信息实现数字资源的持续进化;以及引入智能评估改进资源服务的质量,以此促进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向精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数字化 生成式人工智能 数字教育资源 精准服务 供需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智赋能教育新质生产力:作用机理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文正 杨俊锋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72,共11页
新质生产力是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教育系统是其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场域。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教育系统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而形成的一种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型生产力,代表教育领域对未来教育形态和教育方式的探索和追... 新质生产力是智能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新向度,教育系统是其探索和实践的重要场域。教育新质生产力是教育系统深度融合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而形成的一种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型生产力,代表教育领域对未来教育形态和教育方式的探索和追求。数据要素和智能技术构成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内核。其中,数据要素是教育新质生产力孕育的源泉,智能技术是教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撑,数智融合引领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数智赋能助推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涌现。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迭代与深入应用,数智赋能将推动知识生产范式的变革,实现知识的增值;使学习方式更加灵活化,促进人类学习与机器学习的协同进化;创新教学模式,增强教师智慧与机器智能的协同互补;优化学习环境,构建“具身沉浸”的交互式学习空间;革新教学工具,实现人机双向赋智;促进学习资源进化,构建“动态适需”的适应性资源;加速新质人才培养,充分激发学生潜能。未来仍需在确保技术向善、服务教育的前提下,防范技术滥用可能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数智赋能教育创新的正向效应,促进教育新质生产力的全面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教育新质生产力 数智赋能 生成式人工智能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演进逻辑与教育造化——兼论“人工智能者”的概念及特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茂聪 李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9,共13页
人工智能的演进逻辑以其“类人”特质为基础,并通过促进人类智能的合道德化自主成熟呈现以“智人”使命为价值导向的发展框架。然而,受限于实践中人类自我认知与技术应用的长期隔离,人工智能技术教育造化的实现总是囿于伦理与成效的双... 人工智能的演进逻辑以其“类人”特质为基础,并通过促进人类智能的合道德化自主成熟呈现以“智人”使命为价值导向的发展框架。然而,受限于实践中人类自我认知与技术应用的长期隔离,人工智能技术教育造化的实现总是囿于伦理与成效的双重局限。为此,未来教育更应当从育人图景的反思出发,通过确立“人工智能者”作为核心培养目标,界定智能时代人类与技术交互的群体类别及其特征,塑造清晰的角色定位来引导受教育者自我认知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制度力量的完善、合作机制的构建、教育体系的结构性调整、教师队伍的技术素养培训等策略,推动人工智能的“育人”功能向其“完人”现实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人类智能 技术哲学 未来教育 教育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学生学业预警模式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明 余琳 +3 位作者 肖毅 陈锟 周东波 赵亮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5-163,共9页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人才培养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赋能大学生的学业预警是及时发现大学生成长问题、确保其成才的重要手段。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学生学业预警模式,以某高校近1 000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 人工智能如何赋能人才培养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研究内容,赋能大学生的学业预警是及时发现大学生成长问题、确保其成才的重要手段。为此,提出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大学生学业预警模式,以某高校近1 000名大一新生为研究对象,在遵循隐私保护、防止个人隐私泄露的前提下,对所采集的校园网络大数据、上网行为数据、教务数据等进行脱敏处理,运用人工智能的感知、分析与反馈技术来探究大学生的上网等行为与其学业的相关性,构建学业预警模型。结果表明,所研究的学业预警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学生学业风险,有助于实现规模化学生群体下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可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教育教学落地应用建立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赋能 教育大数据 上网行为 学业预警 预警模型 隐私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I^(3)型卓越人才培养的嵌入式人工智能实验教学探索 被引量:2
13
作者 陆玲霞 于淼 彭勇刚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0,共6页
为满足“人工智能(AI)+X”背景下对交叉型、复合型、创新型(I3型)卓越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针对现有嵌入式人工智能(AI)实验教学中存在实验平台资源有限、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以及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深入探索嵌入式AI实验教学新模式。... 为满足“人工智能(AI)+X”背景下对交叉型、复合型、创新型(I3型)卓越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针对现有嵌入式人工智能(AI)实验教学中存在实验平台资源有限、教学体系不够完善以及产教融合深度不足等问题,深入探索嵌入式AI实验教学新模式。建设灵活性强、接口资源丰富的嵌入式AI创新实验平台,构建交叉性强、多层递阶的实验教学体系,充分融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实践创新案例。实践表明,所采取的改革举措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为培养I^(3)型卓越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也展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式人工智能 实验教学改革 I^(3)型卓越人才 产教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数字化战略赋能职业教育的新突破——2024年职业教育数字化研究与实践新进展 被引量:8
14
作者 韩锡斌 李米雪 郭文欣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8,75,共11页
2024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进入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综述2024年职业教育数字化在数字素养、数字化课程与教学、实训数字化和智能化、数字化赋能评价、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基础设施... 2024年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进入了新阶段,职业教育数字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综述2024年职业教育数字化在数字素养、数字化课程与教学、实训数字化和智能化、数字化赋能评价、数字化赋能产教融合、数字化管理与服务、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总结我国职业教育数字化的实践探索,包括大模型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与教学、虚拟仿真数字化与智能化、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教师数智素养测评、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等。提出未来研究展望与建议,即面向职业教育真实问题开展实证研究,从学生视角深化职业教育数字化的研究,加强人工智能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推进数据治理及其对职业教育各方面影响的研究,开展数字化助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 研究进展 未来展望 科研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价值审视与融合创新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刚 宗铁岩 《现代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53,共12页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是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走向,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困境,如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公平受到影响并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加剧人的单向度性并存,提升教育质量与淡化教育人文关怀并存,推动社会进步与教... 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是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走向,但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也会面临诸多困境,如促进教育公平与教育公平受到影响并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加剧人的单向度性并存,提升教育质量与淡化教育人文关怀并存,推动社会进步与教育功利化持续放大并存。造成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为:智能化教育的程序公平无法得到有效监督,智能技术削弱了人的自主性,算法运行的固定化忽略了教育的人文性,教育评价过度强调工具理性导致教育功利化加剧。因此,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融合创新,以道德决策助推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公平正义,以价值理性引领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深层次发展,以提高算法透明度增强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可知性和可信性,以体制机制创新建构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的规范体系和监管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智能化教育 技术嵌入 算法赋能 教育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公平:国际共识、现实阻碍及实践路径 被引量:4
16
作者 郭炯 荣乾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7-258,315,共13页
人工智能对教育公平产生了双面影响,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公平、应对其带来的挑战,成为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国际社会关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公平形成四个核心共识:人工智能应作为消除教育不平等的工具而非加剧... 人工智能对教育公平产生了双面影响,如何利用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公平、应对其带来的挑战,成为当前教育数字化转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国际社会关于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公平形成四个核心共识:人工智能应作为消除教育不平等的工具而非加剧差距的因素、实现教育公平需解决数字资源与基础设施不均衡问题、师生数字素养是影响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建立监管制度是保障人工智能教育公平的基础。然而,在实践层面存在技术维度的结构性阻碍、社会维度的资源性阻碍、主体维度的适应性阻碍以及制度维度的系统性阻碍等多重挑战。针对上述挑战,提出四个维度的实践路径:构建公平可靠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多方参与的资源配置机制、推动个性化与包容性教育实践、完善政策规范与评估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教育公平 教育数字化转型 数字鸿沟 算法偏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时代的教育发展与变革——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综述 被引量:3
17
作者 钟正 黄镜彬 +1 位作者 靳帅贞 王琳 《开放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5,共9页
在全球数字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教育正经历颠覆性变革与系统性重构,数字教育以其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等优势,为解答教育服务现代化、成就全人发展等难题提供了新路径。本文围绕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智能时代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核... 在全球数字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教育正经历颠覆性变革与系统性重构,数字教育以其公平、包容、开放、共享等优势,为解答教育服务现代化、成就全人发展等难题提供了新路径。本文围绕2025世界数字教育大会“智能时代教育发展与变革”的核心议题,系统探讨数字教育在教、学、管、评、研等方面的创新进展,深度审思全球数字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教育 人工智能 教师角色转型 智能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推进教育教学重构的思考 被引量:3
18
作者 瞿振元 《重庆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共4页
人工智能是教育技术的延伸,具有与工业革命相似甚至超越的意义。人工智能的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正迈向智能化时代,这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人工智能不仅是教育工具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延伸和扩展了人类... 人工智能是教育技术的延伸,具有与工业革命相似甚至超越的意义。人工智能的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正迈向智能化时代,这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人工智能不仅是教育工具的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延伸和扩展了人类的大脑功能,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甚至可能引发社会结构的剧变。教育必须积极拥抱人工智能,主动推动变革,在教育内容上不仅要思考“怎么教”,更要思考“为什么教”“谁来教”“教什么”以及“学什么”“怎么学”。人工智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教育改革需要主动拥抱这种可能性,进行紧迫、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这是教育适应未来智能社会的唯一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数字化 教育生态 信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重塑高等教育个性化教学: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建校 刘斯琦 左梦雪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4,112,共11页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基于学生个体需求特征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得以高质量实施,并促使传统教学发生深度变革与系统重构。尽管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对其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仍显不足。基... 人工智能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基于学生个体需求特征的个性化教学方式得以高质量实施,并促使传统教学发生深度变革与系统重构。尽管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研究较为丰富,但对其在个性化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仍显不足。基于数字赋能理论的视角,阐释在个性化教学过程的四个阶段,基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语义分析、情感分析等数字技术,学习者模型、自适应学习、学习分析、学习工程等典型人工智能服务系统与工具,如何深度赋能、全面变革与重塑个性化教学主体、流程、方式与功能,产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智能、精准个性化教学效果,系统揭示了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并重塑高等教育个性化教学的作用机理及影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个性化教学 高等教育 数字赋能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及其启示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思帆 朱晏平 梅仪新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6-153,共8页
当前,科技革命驱动教育加速向数字化转型。国际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出现了新动向: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培育面向未来人工智能社会需求的公民素养,内容架构聚焦基础素养、开发应用、伦理道德三大板块,实施过程坚持“软硬并重”,学时安... 当前,科技革命驱动教育加速向数字化转型。国际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出现了新动向:课程的目标定位是培育面向未来人工智能社会需求的公民素养,内容架构聚焦基础素养、开发应用、伦理道德三大板块,实施过程坚持“软硬并重”,学时安排则注重以人工智能基础素养为重的分配方式,保障体系力求构建多样性资源条件。国际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的重要启示有:以基础素养为重点,做好基础教育人工智能课程的顶层设计;以机制创新为关键,优化基础教育人工智能课程的实施过程;以专项培训为路径,提升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人工智能能力;以资源供给为依托,完善基础教育人工智能课程的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人工智能 基础教育课程 课程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