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敦煌水月观音图的艺术 被引量:13
1
作者 史忠平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20-33,共14页
敦煌现存五代、宋、西夏、元时的水月观音图三十余幅,是绘画类水月观音的主要图像资料。对敦煌水月观音图中的各组成元素进行分类,并就其图像渊源、绘画技法等进行了分析,从而呈现出敦煌水月观音图的地域性特征和美术史价值。
关键词 敦煌 水月观音图 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格与样式——中国佛教美术中四家样说简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张总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38,共5页
本文是对中国佛教美术内风格与样式之分析。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了中国佛教美术的四家样,影响甚巨。但是其中含有风格与样式的区别。近现代人文科学中美术史与古代画史等本质有所不同,使用的概念,范畴也都有不同。四家样中吴道... 本文是对中国佛教美术内风格与样式之分析。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提出了中国佛教美术的四家样,影响甚巨。但是其中含有风格与样式的区别。近现代人文科学中美术史与古代画史等本质有所不同,使用的概念,范畴也都有不同。四家样中吴道子的吴带当风与曹仲达的曹衣出水是典型的风格,而由水月观音代表的周家样则是样式。厘清如此问题对于古代佛教艺术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格 样式 美术史 四家样 吴带当风 曹衣出水 水月观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敦煌出雕版墨印填色版画刍议 被引量:2
3
作者 马德 胡发强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56-169,共14页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美术品中有一定数量的雕版印画,其中的几幅墨印填色者,以独存的填色《大悲救苦观音菩萨》色彩最为丰富和完整。敦煌填色版画是中国套色版画的先声,也是影响日本浮世绘的中国版画艺术渊源,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美术品中有一定数量的雕版印画,其中的几幅墨印填色者,以独存的填色《大悲救苦观音菩萨》色彩最为丰富和完整。敦煌填色版画是中国套色版画的先声,也是影响日本浮世绘的中国版画艺术渊源,在世界美术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观音版画 填色美术 明清版画 浮世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第45窟观音经变时代新探 被引量:4
4
作者 沙武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8,127-134,共10页
敦煌莫高窟第45窟为代表窟,窟内南壁观音经变同属唐代艺术精品,学界传统认为该铺经变为盛唐作品,是在洞窟营建之初与其他盛唐壁画同时绘制。但是经过我们对洞窟营建的考察发现,第45窟作为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观音经变如同窟内其他... 敦煌莫高窟第45窟为代表窟,窟内南壁观音经变同属唐代艺术精品,学界传统认为该铺经变为盛唐作品,是在洞窟营建之初与其他盛唐壁画同时绘制。但是经过我们对洞窟营建的考察发现,第45窟作为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观音经变如同窟内其他几身中唐补绘的观音、地藏菩萨像一样,实为洞窟停工后由后人续修补绘作品。与窟内及其他窟相关的盛唐、中唐壁画作一比较,发现其确与盛唐壁画有所区别,却与中唐壁画有所联系。同时,作为当时独特背景下观音信仰的流行,观音经变的绘制也符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分析的结果表明,莫高窟第45窟南壁观音经变,不大可能像传统观点认为的那样属于洞窟营建之初整体设计思想与布局观念指导下的一部分,绘制于盛唐第一次营建之时,而应该是受吐蕃战争影响下洞窟停工后的续修补绘作品。具体的时间有可能是沙州陷蕃(786)前,仍属盛唐时期,但不会早于东壁门南补绘盛唐观音立像;也有可能晚到沙州陷蕃后的中唐时期。无论如何,该铺观音经变作为洞窟停工后由后人续修补绘作品是可以肯定的。但并不因此而否定或贬低该铺经变之艺术、历史、学术价值,它作为莫高窟唐代艺术之精品与代表作仍无疑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45窟 观音经变 未完工窟 补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莫高窟第93窟龛内屏风画内容新释 被引量:5
5
作者 赵蓉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2,132,共8页
本文认为莫高窟第93窟龛内屏风画表现的并不是《药师经》"十二大愿"和"九横死"的内容,而是表现"观音救诸难"及相关内容的。同时,笔者对屏风中出现的"T"或"┐"形题记框和吐蕃装人物... 本文认为莫高窟第93窟龛内屏风画表现的并不是《药师经》"十二大愿"和"九横死"的内容,而是表现"观音救诸难"及相关内容的。同时,笔者对屏风中出现的"T"或"┐"形题记框和吐蕃装人物等与本窟开凿年代背景相关的现象也作了一些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93窟 屏风画 观音救难 题记框 新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寨石窟第31窟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图像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董晓荣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0-86,共7页
将阿尔寨石窟第31窟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图与汉传佛教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图像和藏传佛教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图像进行对比,发现阿尔寨石窟第31窟壁画中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图像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从而认为阿尔寨石窟第31窟十一面千... 将阿尔寨石窟第31窟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图与汉传佛教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图像和藏传佛教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图像进行对比,发现阿尔寨石窟第31窟壁画中的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图像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从而认为阿尔寨石窟第31窟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图像的头部排列样式应是藏传佛教系统。再从阿尔寨石窟第31窟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的服饰特点、所绘蒙古族供养人服饰特点、所绘幞头等特征来判断,此观音像的绘制年代应是北元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寨石窟第31窟 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图像 风格及绘制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像图》加一残片,再提几个问题 被引量:2
7
作者 韦陀 王平先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2014年第4期13-15,共3页
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敦煌绘Ch.xxii.0025,即S.452,该画与瑞像图的其他遗存在每个特征上都能吻合。该画为一身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仅存膝盖以上部分,与莫高窟第340窟东壁入口上部的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相似。其年代应... 印度新德里国立博物馆藏斯坦因收集品中的敦煌绘Ch.xxii.0025,即S.452,该画与瑞像图的其他遗存在每个特征上都能吻合。该画为一身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仅存膝盖以上部分,与莫高窟第340窟东壁入口上部的十一面观音菩萨立像相似。其年代应为公元7世纪晚期的武则天统治时期,是陪伴王玄策出访古印度的宋法治或别的画家根据他们在古印度膜拜的神像在长安复制的。宋法治的绘画也可能是女皇武则天所建七宝台之十一面观音菩萨像的原型,因此在考察中国所描绘的十一面观音菩萨像的起源时,德里残片上的造像应该具有同等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绢画 瑞像图 十一面观音 图像重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延安甘泉兰家川石窟调查与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齐庆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73,共13页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应用类型学和图像学相结合的方法,详细考释了陕西延安市甘泉县兰家川石窟北宋浮雕图像的内容,并且分析了图像来源和思想内涵。图像组合以释迦佛为主尊,周围配置十六罗汉、佛传、观音救难、文殊普贤与天王像,表述成道... 在实地调查基础上,应用类型学和图像学相结合的方法,详细考释了陕西延安市甘泉县兰家川石窟北宋浮雕图像的内容,并且分析了图像来源和思想内涵。图像组合以释迦佛为主尊,周围配置十六罗汉、佛传、观音救难、文殊普贤与天王像,表述成道、传承佛法、现世救济、华严经菩萨行等多种思想观念,反映了陕北佛教信众的心理需求。佛传图像之六年苦行融合鹊巢于顶、芦芽穿膝,尤其彰显时代特征。该石窟浮雕图像与唐宋时期敦煌绘画联系紧密,生动体现了陕北与敦煌两地的文化交流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泉兰家川石窟 佛传图像 观音救难图像 文殊普贤图像 敦煌绘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长寿王菩萨像及相关问题
9
作者 王丽君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5-75,共11页
长寿王菩萨像最早出现于晚唐,流行至北宋,是唐宋时期新出现的题材,以四川安岳石窟发现数量最多。该菩萨具有愿民长寿的本质,晚唐五代时期,受延寿信仰的影响被直接附加“延寿命”的功能。宋初《佛说受生经》出现后,被赋予更多新功能,图... 长寿王菩萨像最早出现于晚唐,流行至北宋,是唐宋时期新出现的题材,以四川安岳石窟发现数量最多。该菩萨具有愿民长寿的本质,晚唐五代时期,受延寿信仰的影响被直接附加“延寿命”的功能。宋初《佛说受生经》出现后,被赋予更多新功能,图像粉本源于成都。长寿王菩萨最初的图像创作具有观音的特征,反映出观音信仰对佛教中国化、世俗化进程影响之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寿王菩萨 佛典依据 粉本来源 图像特征 观音信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