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明式家具价值演变视角下王世襄收藏研究
1
作者 吕宁茁 袁傲冰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116,共5页
研究主要关注明式家具在20世纪的价值改变及背后的收藏因素。文章依托于文献梳理,试在中国美术收藏史研究中引入“物的文化传记”理论对物品价值历程的讨论。以王世襄的收藏、研究为线索和着眼点,观察明式家具在原始语境和新语境中价值... 研究主要关注明式家具在20世纪的价值改变及背后的收藏因素。文章依托于文献梳理,试在中国美术收藏史研究中引入“物的文化传记”理论对物品价值历程的讨论。以王世襄的收藏、研究为线索和着眼点,观察明式家具在原始语境和新语境中价值变迁过程,关注其价值在流通交换过程中的不断延展。以期在历史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透过对交换的关注切入对收藏行为的研究,并从中得到对明式家具在流通中的价值变迁和王世襄的收藏研究脉络,以及二者关联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式家具 王世襄 物的社会生命 价值变迁 中国美术收藏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删订少作与风格转向——王士禛与清初诗坛的变局
2
作者 吴留营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王士禛诗集自顺治末年初刊,到晚年手订全集《带经堂集》,半个世纪间新著迭出,旧集也有多次汇刊。其中康熙元年、八年汇刊诗集时,对旧作有较大体量的删削。借由早期版本和相关文献钩沉所删作品,可补构王氏早期文学创作图景,窥知其学诗路... 王士禛诗集自顺治末年初刊,到晚年手订全集《带经堂集》,半个世纪间新著迭出,旧集也有多次汇刊。其中康熙元年、八年汇刊诗集时,对旧作有较大体量的删削。借由早期版本和相关文献钩沉所删作品,可补构王氏早期文学创作图景,窥知其学诗路径及审美迁衍脉络。顺治时代至顺康之交,王氏进士及第且得官江南,科场、宦途看似畅达,而散佚作品则可透视其时的失意乃至哀怨。此间,艳体诗词大量创作并结集出版,是其审美取向多变、创作风格激进的阶段。诗宗王孟或温李,两条路径在扬州期间交错或并行。伴随着诗集的多次润改重订,渔洋诗学在趋于雅正的过程中走向成熟。王氏诗词的删削重订与审美转徙,在清初词风雅化、诗坛由多元走向整饬的文学生态变局中颇具典型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韵诗学 王士禛 风格转向 少作 清初诗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昭代诸家体》与明代七律诗史的读写实践
3
作者 叶晔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65,共13页
见于《夕堂戏墨》中的王夫之《仿昭代诸家体》38首,是江淹《杂体诗》在明清两代被复古诗界广泛摹拟之风尚中的一种别调。与薛蕙、王世贞等人赓续旧传统不同,船山组诗因其七律形式及对文学“近传统”的关怀而少为人知。立足于明诗阅读与... 见于《夕堂戏墨》中的王夫之《仿昭代诸家体》38首,是江淹《杂体诗》在明清两代被复古诗界广泛摹拟之风尚中的一种别调。与薛蕙、王世贞等人赓续旧传统不同,船山组诗因其七律形式及对文学“近传统”的关怀而少为人知。立足于明诗阅读与批评,王夫之先后创撰了《明诗评选》《仿昭代诸家体》《夕堂永日绪论》,呈现出一个动态且具层次感的明诗史建构过程。这一结撰之法,借鉴自王世贞用《艺苑卮言》《拟古七十首》两种写法来评价五古源流,又创造性地将其从对古代诗史的梳理,改造为对当代诗史的观察。《仿昭代诸家体》是王夫之在古人“读写实践”与“诗学历史化”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面对诗歌“近传统”,将“读”“评”“写”三个文学行为阶段进行“合一表达”的探索型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仿昭代诸家体》 《杂体诗》 七言律诗 文学史认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荆公体”特征新论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唐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159,共9页
王安石晚期作品特别是绝句,在艺术表现和审美风格上最为成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王荆公体”。这些作品奠定了宋调的基本特征,又与苏、黄诗有着不同的风貌。当苏、黄等人正将宋调特征推向极致的时候,王诗晚期绝句却在呈现宋调特... 王安石晚期作品特别是绝句,在艺术表现和审美风格上最为成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貌被称为“王荆公体”。这些作品奠定了宋调的基本特征,又与苏、黄诗有着不同的风貌。当苏、黄等人正将宋调特征推向极致的时候,王诗晚期绝句却在呈现宋调特征的同时表现出向唐诗复归的倾向。“王荆公体”的独特风貌主要表现为精丽圆熟、生新工巧的语言特征,秀丽密集、轻灵明快的意象特征,清新淡远、空灵明净的意境特征,含蓄蕴藉、深婉曲折的风格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荆公体” 唐音 宋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维吾尔民族文化与王蒙小说“狂欢化”语言风格的形成
5
作者 邓永江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3,共9页
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王蒙在新疆生活了十六年,并通过熟练掌握维吾尔语深入多民族文化内核。这段经历成为王蒙新时期“思想和文学创作新的出发点”。在某种程度上,王蒙新时期创作主题的拓展、新的语言风格的形成等都离不开他的“新... 二十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王蒙在新疆生活了十六年,并通过熟练掌握维吾尔语深入多民族文化内核。这段经历成为王蒙新时期“思想和文学创作新的出发点”。在某种程度上,王蒙新时期创作主题的拓展、新的语言风格的形成等都离不开他的“新疆经验”,尤其是维吾尔语言文化经验。例如,王蒙在《这边风景》中,就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汉/维双语混合思维下的汉语叙事特征,使其小说语言呈现出了“多声部”的现象。这一创作经验为其“狂欢化”语言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 语言风格 维吾尔语 “狂欢化” 《这边风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锔瓷”传统工艺及其发展趋势 被引量:9
6
作者 黄修林 黄思洁 欧阳小胜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4-436,共3页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深入人心,民间传统工艺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社会转型状态下,民间传统工艺在现代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狭缝间生存,既需要保留手工艺的本质,又需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理念。本文以"锔瓷...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深入人心,民间传统工艺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在社会转型状态下,民间传统工艺在现代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的狭缝间生存,既需要保留手工艺的本质,又需适应现代艺术设计的审美理念。本文以"锔瓷"传统工艺为例,分析"锔瓷工艺"在古玩行、收藏界的发展状态与趋势,从而对民间传统工艺的发展方向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传统工艺 “锔瓷”工艺 现代化审美 禅意风格 王老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忆和氛围:汪曾祺小说文体的诗意建构 被引量:12
7
作者 肖莉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5-69,共5页
汪曾祺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文体家,以“小说是回忆”的诗意构成、“气氛即人物”的诗学意境的理论自觉,实践着小说文体的诗意建构。本文讨论:“回忆”机制对汪曾祺小说文体诗意建构的影响;同时指出:氛围浸透了人物,氛围体现人物的精神... 汪曾祺作为一个有自觉意识的文体家,以“小说是回忆”的诗意构成、“气氛即人物”的诗学意境的理论自觉,实践着小说文体的诗意建构。本文讨论:“回忆”机制对汪曾祺小说文体诗意建构的影响;同时指出:氛围浸透了人物,氛围体现人物的精神风貌,氛围投射人物的人生际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回忆 氛围 文体 诗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代王处直墓壁画形式、风格的来源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郑以墨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31,共8页
五代王处直墓壁画可谓唐代以来出现的绘画题材之集大成者。本文通过对不同题材如山水画、花鸟画、人物浮雕的形式、风格的分析,发现这些壁画有着不同的来源,包括卷轴画、屏风画、寺观壁画等,其中不仅有前代流传下的粉本,更有当时流行的... 五代王处直墓壁画可谓唐代以来出现的绘画题材之集大成者。本文通过对不同题材如山水画、花鸟画、人物浮雕的形式、风格的分析,发现这些壁画有着不同的来源,包括卷轴画、屏风画、寺观壁画等,其中不仅有前代流传下的粉本,更有当时流行的样式。这种对当时各种绘画样式的选择与融合,显示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巧以及对当时绘画发展的敏锐观察力,他们能够及时把握各画科发展的大体趋势,并及时反映在墓葬壁画的创作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代 王处直墓壁画 形式 风格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说到戏剧:叙事消解中的诗意跨越——汪曾祺戏剧创作论 被引量:6
9
作者 席建彬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16-118,127,共4页
汪曾祺的戏剧创作属于一种小说抒情话语优势下的文学赋形,戏剧创作成为小说观念的跨文体实现,在思想内容、叙事方式、文体风格等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小说特质。而文学诗情的渗透最终使得创作背离了戏剧性叙事的文体特性,转向抒情的艺术... 汪曾祺的戏剧创作属于一种小说抒情话语优势下的文学赋形,戏剧创作成为小说观念的跨文体实现,在思想内容、叙事方式、文体风格等多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小说特质。而文学诗情的渗透最终使得创作背离了戏剧性叙事的文体特性,转向抒情的艺术得失影响到戏剧创作的发展和收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戏剧 文学性 抒情转向 叙事文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清初散文风气之先的王猷定 被引量:7
10
作者 罗宗阳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01-107,共7页
在清初散文发展的流程中,转变明末文风、开清初散文风气的人物,王猷定当是较有成就的作家中最早的一个。他的散文,独抒己意,学古而不泥古,感情强烈,气势磅礴,描写细致,关注现实,具有开拓性和明显的历史特征。
关键词 清初 散文 王猷定 转变文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式太极拳“懒扎衣”动作下肢关节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丽娟 樊永安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8-93,104,共7页
研究借助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陈式太极拳传承人王西安老师的"懒扎衣"动作进行数据采集,获得运动学参数,以太极拳、运动学、生物力学理论为分析依据,结合"懒扎衣"动作下肢关节活动特征进行研究,以期能帮助习练... 研究借助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对陈式太极拳传承人王西安老师的"懒扎衣"动作进行数据采集,获得运动学参数,以太极拳、运动学、生物力学理论为分析依据,结合"懒扎衣"动作下肢关节活动特征进行研究,以期能帮助习练者更加直观认识并掌握不易察觉的技术细节,为规范习练者运动技术,更深层次理解和掌握太极拳运动技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式太极拳 懒扎衣 王西安 关节活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榕培翻译风格的语料库考察——以《诗经》的英译本为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吴晓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82-97,共16页
汪榕培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典籍翻译家,一生翻译了60多部典籍作品,其中包括《诗经》在内的8部译作入选“大中华文库”,为中国典籍英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基于已建成的《诗经》中英文平行语料库,以汪榕培的《诗经》译本为研究对象,参照... 汪榕培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典籍翻译家,一生翻译了60多部典籍作品,其中包括《诗经》在内的8部译作入选“大中华文库”,为中国典籍英译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基于已建成的《诗经》中英文平行语料库,以汪榕培的《诗经》译本为研究对象,参照理雅各、庞德和许渊冲的译本,利用语料库检索软件WordSmith从词汇和句子两个层面考察了汪榕培的翻译风格。本研究兼顾T型和S型两种维度的译者风格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译者风格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解读。在借助语料库的统计数据直观体现译者风格的同时,兼顾源文本,探讨译者风格,有助于客观、全面地揭示翻译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平行语料库 汪榕培 翻译风格 译者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春样”与黄公望——董其昌——王原祁谱系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建平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80-87,72,共9页
黄公望的历史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国古代山水画布局建立了一个较为完美的范式,并且衍生出新的黄公望绘画语群,即所谓"富春样"。这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符号,而是一种传承不断的"传统"、一种"文人精神"。董其... 黄公望的历史意义主要在于为中国古代山水画布局建立了一个较为完美的范式,并且衍生出新的黄公望绘画语群,即所谓"富春样"。这已经不是一个孤立的符号,而是一种传承不断的"传统"、一种"文人精神"。董其昌和王原祁等人正是沿着其轨迹,在继承与修正中完善了中国绘画的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春样 黄公望 董其昌 王原祁 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船山《春秋》解经学探微 被引量:3
14
作者 谷继明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1-97,共7页
船山对《春秋》的解释别具特色:一方面,他探求孔子"属辞"的深意;另一方面却强烈反对立"例"以说经。复次,在他看来,孔子修《春秋》是因鲁史之旧文,并且有一部分特意保留了鲁史之旧,比如鲁史因怠惰而阙略者孔子不更... 船山对《春秋》的解释别具特色:一方面,他探求孔子"属辞"的深意;另一方面却强烈反对立"例"以说经。复次,在他看来,孔子修《春秋》是因鲁史之旧文,并且有一部分特意保留了鲁史之旧,比如鲁史因怠惰而阙略者孔子不更加补苴;鲁史因产生了忠敬哀悯之心而记载特别详细者孔子亦不加删削;对于一些犯罪者,孔子甚至"如其意而书之",此可谓"不修之修"。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理解《春秋》时,不能把每一条都直接看作是圣人的教诲,而是有时要正着读,有时要反着读。这种别具特色的解经方法也出现于《诗经》、《周易》等。船山还区别了大义与微言,认为大义的坚守比微言的阐发更为重要。这在明清之际的春秋学中都是比较有特色和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秋学 王船山 义例 书法 经典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士禛的文人雅集与康熙诗坛风尚的变迁——以清康熙己未(1679年)博学鸿儒科前后为重点考察时段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莲莲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88,共4页
领袖式人物组织参与交游雅集是影响诗坛风貌的重要因素,也是观察诗风流变的独特视角。本文通过梳理与分析王士禛与博学鸿儒的交游雅集来观照清康熙诗坛的风尚变迁。1678年,清康熙帝诏开博学鸿儒科。博学鸿儒入京后,王士禛组织了一系列... 领袖式人物组织参与交游雅集是影响诗坛风貌的重要因素,也是观察诗风流变的独特视角。本文通过梳理与分析王士禛与博学鸿儒的交游雅集来观照清康熙诗坛的风尚变迁。1678年,清康熙帝诏开博学鸿儒科。博学鸿儒入京后,王士禛组织了一系列交游雅集活动,形成小圈子。他在小圈子中提倡神韵说,崇尚清新淡远、平和雅正的诗歌风貌,迎合了士人的审美趣味,淡化了社会矛盾,扭转了质实诗风。在诗学宗尚方面,王士禛传播宋诗风,但并不反对唐诗风,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专宗一朝一派的狭隘诗学观念,从而影响了诗坛大风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士禛 康熙诗坛 文人雅集 诗风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四诗品》之纤秾、绮丽及其与王维诗风 被引量:3
16
作者 张国庆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20-125,共6页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二十四诗品》与王维诗风的关系予以了肯定,但具体的分析论证却还是很不够的。《二十四诗品》中的《纤秾》、《绮丽》以及它们与王维诗风的关系是:《纤秾》、《绮丽》较为清楚地反映了王维诗风的一些重要特征,王维诗... 长期以来,学者们对《二十四诗品》与王维诗风的关系予以了肯定,但具体的分析论证却还是很不够的。《二十四诗品》中的《纤秾》、《绮丽》以及它们与王维诗风的关系是:《纤秾》、《绮丽》较为清楚地反映了王维诗风的一些重要特征,王维诗风是纤秾、绮丽在诗歌实践方面的主要代表,《二十四诗品》的确与王维诗风有着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四诗品 纤秾 绮丽 王维诗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与颠覆:老舍与王朔创作中的“京味”比较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文兵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6-71,共6页
因创作题材和语言与北京地域文化有着共同的联系,老舍和王朔都进入了"京味"文学的谱系。但与老舍所建构的"京味"叙事比较,王朔的叙事题材和语言风格存在着明显差异,二者创作所蕴含的"京味"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 京味 老舍 王朔 叙事题材 语言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汪曾祺的人文修养与文体风格之关系 被引量:2
18
作者 胡秦葆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1期85-94,共10页
汪曾祺是新时期一位深受读者欢迎的具有广泛影响的作家 ,其作品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本文从个人品格、生平经历、传统文化濡染、前辈学人影响等方面 ,探讨其人文品格与文体风格的关系 。
关键词 汪曾祺 文体 文化 创新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又朴的古文批评及其价值 被引量:3
19
作者 余祖坤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1-49,共9页
古文批评是桐城派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其古文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方苞的弟子王又朴就是一位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古文批评家。他以方苞的义法说作为其古文批评的理论基础,紧紧抓... 古文批评是桐城派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深入理解其古文理论具有重要意义,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方苞的弟子王又朴就是一位对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古文批评家。他以方苞的义法说作为其古文批评的理论基础,紧紧抓住义和法之间的关系,所以能够透过人们习焉不察的文字和细节,发现一般读者容易忽略的深隐之意。王又朴在贯彻义法说的同时,又有意识地借鉴了金圣叹文学批评的眼光和经验。这不仅使他对文法具有极其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分析能力,善于揣摩所评书中人物的内心活动以及作者隐含在笔墨之中的幽微心理,而且使他的批评文字充满激情,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和文学色彩。王又朴的古文批评,揭示了《孟子》和《史记》的很多义理,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此二书的理解;其批评方法和批评特色,对当代学者的古文研究乃至文学批评方式的改进,都有丰富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又朴 桐城派 古文批评 学术价值 方法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王重民先生《老子考》的目录学成就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宗友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6-58,共3页
《老子考》的目录学成就表现在收录齐全、分类允善、对辑考体的著录体例有创造性的改进与发展。
关键词 王重民 《老子考》 辑考体 《经义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