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日在国联围绕伪满洲国交涉始末
1
作者 孙文政 李雅欣 董喜红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20-26,共7页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将日军武装入侵东北问题,依据国联盟约申述到国联。从1932年9月22日,国联行政院第一次讨论中日纠纷会议开始,中、日在国联围绕日军撤兵问题展开交涉。到12月10日,在中日交涉未果的情况下,成立国联调查团... “九一八”事变后,南京国民政府将日军武装入侵东北问题,依据国联盟约申述到国联。从1932年9月22日,国联行政院第一次讨论中日纠纷会议开始,中、日在国联围绕日军撤兵问题展开交涉。到12月10日,在中日交涉未果的情况下,成立国联调查团来中国调查,其间,日本为转移视线,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从此中日又围绕“一·二八”事变展开交涉。在中日上海停战协定签订前,日军已在东北扶植伪满洲国,从此中日又围绕伪满洲国问题开展交涉。《国际联盟调查团报告书》虽认定伪满洲国为非法政府,但伪满洲国已既成事实,且日本为实现大陆政策退出国联,使国民政府依赖国联调解政策失败,国联调解失败是列强推行绥靖政策结果,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而且最终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国联调查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电影界抗日反帝思潮的兴起及影响——以《影戏生活》杂志为中心
2
作者 赖江坤 《保定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5-71,共7页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电影界兴起抗日反帝思潮,成为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影戏生活》为代表的一批左翼电影刊物的积极呼吁之下,中国电影界开始酝酿摄制抗日反帝题材的电影,引发了近代中国第...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中国电影界兴起抗日反帝思潮,成为当时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以《影戏生活》为代表的一批左翼电影刊物的积极呼吁之下,中国电影界开始酝酿摄制抗日反帝题材的电影,引发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抗日反帝题材电影摄制的热潮,对中国人民抗日反帝思潮的兴起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抗日反帝电影 《影戏生活》杂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考证 被引量:4
3
作者 张新知 王学文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15-121,共7页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扶植建立了以满清逊帝溥仪为头子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为全面控制东北经济,又策划建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并强行发行伪币,收缴旧币,以统一东北币制。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数额巨大,种类繁多,先后发...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扶植建立了以满清逊帝溥仪为头子的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为全面控制东北经济,又策划建立了伪满洲中央银行,并强行发行伪币,收缴旧币,以统一东北币制。伪满洲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数额巨大,种类繁多,先后发行改造券及甲、乙、丙、丁等多套票券。这些伪币不断变换票面图案,其用意无非是麻痹中国人民的反满抗日情绪,以利于扩大发行,垄断和独霸东北金融市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伪满洲中央银行 纸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九·一八”事变对关内移民东北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范立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75,共9页
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给民国以来关内人民的“闯关东”运动带来了深刻影响。它一方面使关内人民出关受阻,移民数量骤减,中断了正常的移民进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它使“九·一八”事变后关内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 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给民国以来关内人民的“闯关东”运动带来了深刻影响。它一方面使关内人民出关受阻,移民数量骤减,中断了正常的移民进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它使“九·一八”事变后关内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完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轨道,其发展随着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移民 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九一八后行政院的机构调整与改革(1932-1937)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大禹 王球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87,共8页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行政院为应对危机,在内部动力与外在压力之下进行了机构调整与改革。主要内容是机构调整与人员裁并,目标是提高行政效能,树立政府威信。行政院的机构调整与改革具有延续性,以谋求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取向。在派系矛...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行政院为应对危机,在内部动力与外在压力之下进行了机构调整与改革。主要内容是机构调整与人员裁并,目标是提高行政效能,树立政府威信。行政院的机构调整与改革具有延续性,以谋求稳定的政治局面为取向。在派系矛盾严重的政治环境中,这一时期的行政院机构调整与改革未能深入进行,但为抗战时期的机构改革建立了一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 行政院 制度革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国联调处活动评析 被引量:4
6
作者 李淑娟 《北方论丛》 2001年第3期50-54,共5页
“九一八”事变后 ,南京政府向国联提出申诉 ,控告日本违背国联盟约 ,侵占中国领土。国联在受理中日争端的 1 7个月里 ,确曾做了大量工作 ,举行过多次会议 ,作出过数次决议 ,并派遣李顿调查团进行实地调查。在国联大会通过的最终报告书... “九一八”事变后 ,南京政府向国联提出申诉 ,控告日本违背国联盟约 ,侵占中国领土。国联在受理中日争端的 1 7个月里 ,确曾做了大量工作 ,举行过多次会议 ,作出过数次决议 ,并派遣李顿调查团进行实地调查。在国联大会通过的最终报告书里 ,彻底否认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恶果———伪满洲国。国联由于内外诸多因素 ,虽没有从根本上制止日本侵略 ,但在国际舆论和法律及道义上对日本构成了巨大的外交压力 ,迫使日本退出国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中国 南京政府 国联 调查团 外交 侵华战争 日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地下抗战 被引量:1
7
作者 焦润明 李媛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2-83,共12页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地下抗战,是在国民党政府及东北军政当局采取“不抵抗”政策并致使东北大片国土迅速沦于敌手的大背景下,与日本侵略者在隐蔽战线上展开的抗战活动,包括抗日策反宣传、搜集日伪军政情报和破坏日军...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地下抗战,是在国民党政府及东北军政当局采取“不抵抗”政策并致使东北大片国土迅速沦于敌手的大背景下,与日本侵略者在隐蔽战线上展开的抗战活动,包括抗日策反宣传、搜集日伪军政情报和破坏日军侵略设施等方面。东北地下抗战与公开的武装抗战互相配合,在日伪统治严密和生存环境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一直坚持到日本投降,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中国共产党 东北地下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学良、蒋介石与“九一八”事变时的不抵抗主义——基于张学良回忆的讨论 被引量:3
8
作者 李东朗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8-58,共11页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 张学良关于"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命令的回忆,提供了研究不抵抗主义的新证据、新视角,也引发了不抵抗主义谁之过的认识分歧。揆诸史实,张学良关于不抵抗命令出自自己、蒋介石并无此令的回忆,是确实的;但他关于对日军侵略情况误判的回忆,以及蒋介石和不抵抗主义没有关联的回忆,是不准确的。张学良服膺蒋介石、东北外交完全归国民党中央办理的约定和蒋介石在万宝山事件后的相关指示,是张学良下达不抵抗命令的真正原因。"九一八"事变前后,张蒋在"力求避免与日人发生冲突"上达成高度共识,其实行结果就是不抵抗。实际上,不抵抗、诉之国联是国民党当局应对日本侵略东北的基本方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不抵抗主义 张学良 蒋介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期间中日关于直接交涉的外交斗争 被引量:1
9
作者 张皓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7-73,共7页
从九一八事变前夕到1931年12月10日国际联盟通过派遣调查团的决议,中日双方在是否直接交涉和第三方是否介入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1931年10月8日日军轰炸锦州之前,中方同意在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有条件地直接交涉。此后... 从九一八事变前夕到1931年12月10日国际联盟通过派遣调查团的决议,中日双方在是否直接交涉和第三方是否介入的问题上展开了一场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1931年10月8日日军轰炸锦州之前,中方同意在第三方介入的情况下有条件地直接交涉。此后,中方要求日本先撤兵,然后再举行谈判。由于坚持不懈的外交斗争,中国在多数情况下得到了国联的支持。表面看来,日本政府曾一度主张通过直接交涉解决“中日争端”,但日本关东军侵华步伐加快,日本关于直接交涉的外交活动,竟成为日军拒绝撤兵并继续侵略和占领中国东北全境的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国民政府 关东军 国际联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后张君劢民族复兴思想初探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可荣 《云梦学刊》 2014年第1期45-49,共5页
在九一八后的抗日救亡运动与民族复兴思潮中,张君劢是率先倡导和自觉传播民族复兴观念、具有比较系统的民族复兴思想并身体力行的典型代表。他认为,"民族自信心"是民族复兴的"根本问题";民族主义是民族复兴的基本原... 在九一八后的抗日救亡运动与民族复兴思潮中,张君劢是率先倡导和自觉传播民族复兴观念、具有比较系统的民族复兴思想并身体力行的典型代表。他认为,"民族自信心"是民族复兴的"根本问题";民族主义是民族复兴的基本原则;民族文化复兴是民族复兴的根本目标;"对于今后世界新文化之贡献"是民族复兴的"最大责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 张君劢 民族复兴 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作霖集团与日本的恩怨 被引量:1
11
作者 贾熟村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5年第3期1-6,共6页
张作霖深知,欲在东北立足,须求得日本的支持,因此,大力争取日本的支持。日本方面意见分两派:一派认为张作霖可以作傀儡,另一派认为他不够驯服,一再要处死他,终于还是把他炸死了。张学良子承父业,日本认为他更不驯服,公然发动"九一... 张作霖深知,欲在东北立足,须求得日本的支持,因此,大力争取日本的支持。日本方面意见分两派:一派认为张作霖可以作傀儡,另一派认为他不够驯服,一再要处死他,终于还是把他炸死了。张学良子承父业,日本认为他更不驯服,公然发动"九一八事变",激起全中国人民的愤怒,奋起抗战,抵抗侵略,取得了最后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作霖集团 日本傀儡 张学良 九一八事变 抗日战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政治学界对九一八事变后中日关系的反应——以中国政治学会及其重要会员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宏云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1-14,共14页
九一八事变后,各种研究国际问题尤其是中日关系的团体次第成立,相关的政论学术期刊也纷纷创办。中国政治学会成立后召开的前两届年会均就中日关系与外交政策进行讨论,并将研究结果秘密提供给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作为决策参考。与此同时,周... 九一八事变后,各种研究国际问题尤其是中日关系的团体次第成立,相关的政论学术期刊也纷纷创办。中国政治学会成立后召开的前两届年会均就中日关系与外交政策进行讨论,并将研究结果秘密提供给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作为决策参考。与此同时,周鲠生、钱端升、徐淑希、张忠绂等中国政治学会的重要成员也在《外交评论》等刊物上发表对日言论。无论是秘密建言还是公开议论,都告诫国民政府在对日交涉问题上不要一味妥协,应明确解决条件,同时要注意联络苏联,尽可能地利用国联的力量,以形成对日牵制的局面,并致力于发展自身的实力。学者们基于维护民族国家利益的学术立场,运用国际先进的学术理论和方法,对事关本国的重要问题展开研究。这样的研究取向和方法路径,在王化成、徐淑希等学者的学术实践中有显著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中日关系 中国政治学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与张学良对日问题的共同方针 被引量:4
13
作者 洪岚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85-88,共4页
“九一八”前夕,日焰嚣张,东三省岌岌可危,南京国民政府与东北地方政府共同制定了对日不抵抗与诉诸国际联合会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是蒋介石和张学良在权衡利弊得失后作出的主动选择,其结果,致使东北军在强敌压境的关键时刻纪律涣散,毫... “九一八”前夕,日焰嚣张,东三省岌岌可危,南京国民政府与东北地方政府共同制定了对日不抵抗与诉诸国际联合会的外交方针。这一方针是蒋介石和张学良在权衡利弊得失后作出的主动选择,其结果,致使东北军在强敌压境的关键时刻纪律涣散,毫无斗志,无任何应战的必要准备;并且导致事变爆发后东北军不抵抗,东三省不久被日本完全吞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对日方针 不抵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的社会教育界救国教育活动述论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宏 《保定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52-57,共6页
"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社会教育作为救亡图存途径之一,受到知识分子的特别重视。社会教育一改过去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局面,将动员全民抗战的"救国教育"纳入工作重心。社会教育界开展了多种形... "九一八"事变后,在民族危机日益加剧的形势下,社会教育作为救亡图存途径之一,受到知识分子的特别重视。社会教育一改过去以识字教育为中心的局面,将动员全民抗战的"救国教育"纳入工作重心。社会教育界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救国教育,如演讲、展览、组织民众自卫训练等等。当然,由于国民政府对待抗日的矛盾态度以及广大乡村民众对救国教育缺乏现实需求,遂使抗战前的救国教育未能得到广泛、深入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七七”事变 社会教育 救国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的日语教育——以教科书中的天皇制教育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徐雄彬 王升远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年第1期59-63,共5页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出于殖民统治需要,以朝鲜族是"日本国臣民"为由,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实施了以日语教育为重点的奴化教育,其核心是天皇制教育。本文以该地区朝鲜族学校日语教科书中的天皇制教育为例,...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出于殖民统治需要,以朝鲜族是"日本国臣民"为由,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实施了以日语教育为重点的奴化教育,其核心是天皇制教育。本文以该地区朝鲜族学校日语教科书中的天皇制教育为例,分析"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推行的日语教育的特点。经研究发现,当时的日语教科书中关于语言教育的内容不到四分之一,而天皇制教育的内容所占比例却占到了三分之一,篇幅最多。天皇制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教育、历史神话教育、地理教育等方面。这个时期日本实施天皇制教育的本质是同化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使朝鲜族青少年了解天皇,忠诚于天皇,成为"日本国民",支持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通过分析最后得出一些对我国的启示。如:编写教科书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于日本右翼否认殖民教育历史的问题中韩两国应该联手应对;我国应警惕日本的文化"输出"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前 日本 东北朝鲜族学校 日语教育 小学教科书 天皇制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沈从文的文学思想——新近发现佚文《文学无用论》释读
16
作者 李玮 唐东堰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33-140,共8页
九·一八事变后,沈从文感于时局之变,撰写了《文学无用论》。这篇"发愤"之作记录了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其内心的悲慨与焦虑。他没有拘囿于文学本身,而是试图超越文学,从文化层面对民族性进行反思和批判,寻找民族的出... 九·一八事变后,沈从文感于时局之变,撰写了《文学无用论》。这篇"发愤"之作记录了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其内心的悲慨与焦虑。他没有拘囿于文学本身,而是试图超越文学,从文化层面对民族性进行反思和批判,寻找民族的出路。这与以往人们所描述的远离、逃避现实的"沈从文"形象有很大差别。沈从文大声疾呼,是想借助文学的力量廓清积习,砥砺精神,帮助整个民族的发达。可惜,此时他尚未找到切实可行的出路。然而,《文学无用论》深刻地表明沈从文这个勇于突破传统羁绊的"乡下人"想要以自己的书写方式和文学理想来力挽狂澜。他此后固守"希腊小庙",不过是这种文学探索自然而然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文学无用论》 九·一八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与国民政府警察职业教育——以浙江省警官学校为中心 被引量:3
17
作者 杨兆青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71-79,共9页
国民政府时期的警察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警官学校作为警察教育变革的试点,其治学理念与办学措施的转变清晰地反映了警察职业教育与抗日战争的复杂关联。浙江省警官学校在建校初期,以培养现代职业警察为根本宗旨。... 国民政府时期的警察教育是中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浙江省警官学校作为警察教育变革的试点,其治学理念与办学措施的转变清晰地反映了警察职业教育与抗日战争的复杂关联。浙江省警官学校在建校初期,以培养现代职业警察为根本宗旨。九·一八事变后,浙江省警官学校的办学理念转变为储备战时特种警察。九·一八事变是导致国民政府警察职业教育理念发生转变的重要原因。在"以军管警"的理念桎梏下,国民政府所谓追求警察机关"独立超然"地位的理想注定是一种虚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职业教育 浙江省警官学校 戴笠 以军管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独立评论》与“九一八”事变
18
作者 莫镇湖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1年第7期102-104,121,共4页
"九一八"事变后,以胡适为首的北方知识分子以《独立评论》为阵地,对该事变给出自己的建议,期望国民政府能在国联的监督之下直接进行谈判,以空间换时间,大力发展国家实力,并幻想日本主动让步。但最终这些建议都没被采纳或实现... "九一八"事变后,以胡适为首的北方知识分子以《独立评论》为阵地,对该事变给出自己的建议,期望国民政府能在国联的监督之下直接进行谈判,以空间换时间,大力发展国家实力,并幻想日本主动让步。但最终这些建议都没被采纳或实现,证明了这些知识分子的理想化及其对侵略者认识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独立评论》 国联 国民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演两场阴谋拉开二战序幕
19
作者 邓月英 《上海商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57-60,共4页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关、英、日三国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争霸越演越烈。日本的法西斯势力竭力主张发动战争,他们在中国一手策划了“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拉开了二战的序幕。
关键词 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变二战序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