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O”形圈理论的Y型通风条件下采空区漏风规律研究
1
作者 康新荣 李宁 孙凯 《陕西煤炭》 2025年第1期41-46,共6页
以羊场湾煤矿1402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使用FLUENT软件,基于“O”形圈理论对采空区内部气体分布状态进行探究,采用束管监测的方法对140201工作面采空区进行现场“三带”测定,将测定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将验证后的模型进行了采空区... 以羊场湾煤矿1402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使用FLUENT软件,基于“O”形圈理论对采空区内部气体分布状态进行探究,采用束管监测的方法对140201工作面采空区进行现场“三带”测定,将测定结果与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并将验证后的模型进行了采空区注氮处理。结果表明,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吻合度较好,数值模拟计算采空区两侧氧化带宽度分别为58 m和54 m,现场实测结果分别为60 m和52 m,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误差小于5%,吻合度较高;注氮后采空区两侧氧化带宽度分别减小了82.8%和53.7%,计算结果可为采空区注氮防灭火技术的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型通风 “三带”划分 束管监测 采空区注氮 “o”形圈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形圈理论地面钻井瓦斯抽采技术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王志坚 《煤矿开采》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6-101,共6页
以余吾煤矿N2105回采工作面地面钻井抽采工程实践为依托,基于采动裂隙"O"形圈理论,通过Fluent软件数值模拟分析,结合不同施工参数下地面钻井抽采效果对比分析,对余吾煤矿地面钻井布置位置、抽采负压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表... 以余吾煤矿N2105回采工作面地面钻井抽采工程实践为依托,基于采动裂隙"O"形圈理论,通过Fluent软件数值模拟分析,结合不同施工参数下地面钻井抽采效果对比分析,对余吾煤矿地面钻井布置位置、抽采负压等参数进行了优化。研究表明:地面钻井水平上应布置于采动裂隙"O"形圈内,垂向上控制于垮落带顶部和裂缝带的中下部之间,抽采效率最高;通过正交模拟对比分析,地面抽采钻井终孔距离煤层顶板垂高16m,距离回风巷为40m时抽采效果最优;抽采负压与抽采瓦斯浓度呈C=-0.013P2+1.122P-1.188的二次多项式关系,当抽采负压为45k Pa时,抽采浓度最高,为25.5%;抽采负压与沿空留巷的瓦斯浓度呈C=0.0001P2-0.013P+0.637的二次多项式关系,当抽采负压为48k Pa时,沿空留巷的瓦斯浓度最低;通过抽采浓度与抽采负压实测数据与拟合公式计算结果对比,验证了拟合公式的合理性,为后期地面钻井抽采参数的布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形圈理论 地面钻井 瓦斯抽采 优化 采动裂隙 Fluent软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煤层采空区定向长钻孔抽采瓦斯参数优选 被引量:1
3
作者 袁圣秋 《能源技术与管理》 2024年第2期45-49,共5页
针对曙光煤矿2304工作面采空区瓦斯积聚导致巷道瓦斯浓度较高的问题,基于“O”形圈理论和“竖三带”分区理论,分析得出了瓦斯气体渗流效率横向和纵向最大区域分别位于承压碎胀区内和裂隙区内,理论确定了其重合区域为大直径长钻孔终孔位... 针对曙光煤矿2304工作面采空区瓦斯积聚导致巷道瓦斯浓度较高的问题,基于“O”形圈理论和“竖三带”分区理论,分析得出了瓦斯气体渗流效率横向和纵向最大区域分别位于承压碎胀区内和裂隙区内,理论确定了其重合区域为大直径长钻孔终孔位置抽采最佳区域,最终采用数值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2304工作面钻孔不同层位和不同间距对抽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钻孔位于顶板上方38 m、水平距离回风巷20 m、钻孔间距6 m时,上隅角和回风巷瓦斯浓度分别为0.21%和0.14%,较之优化前分别降低了68.9%和70.4%,抽采平均浓度达到51.12%,抽采总纯量达到了18.6 m^(3)/min。综合得出,优化后的抽采方案在保证巷道瓦斯浓度较低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抽采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瓦斯抽采 长钻孔抽采 “o”形圈理论 抽采方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瓦斯综放工作面高抽巷合理层位的确定 被引量:23
4
作者 宋卫华 李幼泽 +2 位作者 韩彦龙 赵辉 赵春阳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72-76,共5页
为解决下沟煤矿ZF301工作面所在的高瓦斯区域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大,工作面风流及上隅角瓦斯经常超限的问题,基于采动覆岩破坏形成的"O"形圈理论,提出在其顶板布置高抽巷的治理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得到顶板岩层断裂高度为47.03~58... 为解决下沟煤矿ZF301工作面所在的高瓦斯区域采空区瓦斯涌出量大,工作面风流及上隅角瓦斯经常超限的问题,基于采动覆岩破坏形成的"O"形圈理论,提出在其顶板布置高抽巷的治理方法。通过理论计算得到顶板岩层断裂高度为47.03~58.23 m,利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高抽巷在45、55、65 m三个不同垂距的抽采效果,得到55 m层位的高抽巷抽采瓦斯体积分数最大,上隅角瓦斯体积分数最小,且在1%以下。现场将高抽巷布置在50 m层位,正常回采期间平均瓦斯抽采纯量为31.58 m^3/min,占工作面绝对瓦斯涌出量的比例达到了69.74%,使风排瓦斯量下降到4.79 m3/min,上隅角瓦斯从未超限,达到了工作面瓦斯防治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抽巷 “o”形圈理论 合理层位 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张集矿17256工作面高抽巷的合理层位布置及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聂百胜 王龙康 +3 位作者 袁少飞 李祥春 李磊 黄金鑫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3-145,共3页
为了防止张集矿17256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瓦斯超限,在分析了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基础上,提出采用高抽巷对其采空区和邻近层涌向工作面的瓦斯进行抽放。基于"O"形圈理论,对采空区上覆岩层"三带"分布进行了计算。经现... 为了防止张集矿17256工作面在回采过程中瓦斯超限,在分析了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基础上,提出采用高抽巷对其采空区和邻近层涌向工作面的瓦斯进行抽放。基于"O"形圈理论,对采空区上覆岩层"三带"分布进行了计算。经现场应用,基本杜绝了工作面瓦斯超限,达到了瓦斯高效开采和安全治理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抽巷 合理层位 “o”形圈理论 冒落带 裂隙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面“远场”瓦斯治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35
6
作者 孙珍平 李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7-70,共4页
为治理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面"远场"瓦斯,以塔山矿8214工作面为研究背景,运用"O"形圈理论,分析了煤层瓦斯在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中流动特征。研究发现,地面"L"型钻孔的终孔点层位位于"远场"瓦斯... 为治理特厚煤层大采高综放面"远场"瓦斯,以塔山矿8214工作面为研究背景,运用"O"形圈理论,分析了煤层瓦斯在采空区上覆岩层裂隙中流动特征。研究发现,地面"L"型钻孔的终孔点层位位于"远场"瓦斯富集区内。因此,采用地面"L"型钻孔抽采技术治理"远场"瓦斯,对比分析了实施地面"L"型钻孔抽采"远场"瓦斯前后,顶板巷的瓦斯浓度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实施地面"L"型钻孔后,顶板巷的瓦斯浓度出现明显的降低,且顶板巷的瓦斯浓度趋于平缓,变化幅度不大,基本维持在2.5%左右。因此,地面"L"型钻孔很好的分担了顶板巷的抽采压力,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厚煤层 大采高 综放面 “o”形圈理论 “远场”瓦斯 地面“L”型钻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新煤矿顶板巷道布置及参数优化研究
7
作者 吕贵明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1年第1期111-113,共3页
文章在分析采场覆岩移动变形规律的基础上,利用"O"形圈卸压瓦斯抽放理论,采用正交设计的原理,对矿井开采覆岩移动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采场上覆岩层的"三带"分布规律,并对顶板巷道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合理化布置顶... 文章在分析采场覆岩移动变形规律的基础上,利用"O"形圈卸压瓦斯抽放理论,采用正交设计的原理,对矿井开采覆岩移动变形进行数值模拟,得到采场上覆岩层的"三带"分布规律,并对顶板巷道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合理化布置顶板巷道的方式,为经济、合理地综合治理单一突出煤层瓦斯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矿井 顶板巷道 瓦斯治理 覆岩移动变 “o”形圈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