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生成构式理论看“NP之VP”构式的句法语义
1
作者 杨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107,179,共14页
该文基于生成构式主义重新审视了先秦汉语“NP之VP”构式的句法和语义属性,并提出“名物化分层假说”理论来解释该构式所体现的范畴属性的强弱之别,认为轻名词n可以对不同层级的谓词性范畴进行操作。据此,文章建构出“NP之VP”构式的句... 该文基于生成构式主义重新审视了先秦汉语“NP之VP”构式的句法和语义属性,并提出“名物化分层假说”理论来解释该构式所体现的范畴属性的强弱之别,认为轻名词n可以对不同层级的谓词性范畴进行操作。据此,文章建构出“NP之VP”构式的句法层级,并由句法层级推导出相应的语义层级,继而解释语义分层带来的句法后果。最后,文章还从构式压制的角度论述该构式是以限定范畴D为核心的DP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 “np之VP” 名物化 生成构式主义 构式压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名词性成分的名物化及其对汉语名词性偏正结构的意义
2
作者 潘瑶瑶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9-361,共13页
名物化的相关研究一般认为,名物化是将非名词性成分转变成名词性成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名物化的对象也可以是名词性成分。朱德熙(1961,1966,1982)提出汉语的名物化标记"的"可用于名词性成分,并未获得广泛认同。在此背景... 名物化的相关研究一般认为,名物化是将非名词性成分转变成名词性成分,却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名物化的对象也可以是名词性成分。朱德熙(1961,1966,1982)提出汉语的名物化标记"的"可用于名词性成分,并未获得广泛认同。在此背景下,文章意在指出长期被忽视的名词名物化现象,明确现代汉语的名词名物化结构是"NP的",并从跨语言和历时层面,论证名词名物化现象以及"NP的"作为名词名物化结构的合理性。承认"NP的"为名物化结构,可以将其与"VP/AP的"中的"的"统一为名物化标记,那么名词性偏正结构中由"的"构成的修饰语实质上是名词性成分。修饰语为名词性成分是一种具有类型学意义的语言现象,可以得到跨语言和跨方言的广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词名物化 “np的” 跨语言 指称 名词性偏正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好+V/A”的多义同构性及其承继理据的历时考察 被引量:5
3
作者 胡丽珍 雷冬平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05-519,共15页
"NP+好+V/A"是近代汉语产生的一个对NP特征进行主观甚度凸显的构式家族,其源构式是先秦时期就产生的"NP+好+NP"结构,构式"NP+好+NP"由于类推扩展而产生构式"NP非受事+好+V(O)",构式"NP非... "NP+好+V/A"是近代汉语产生的一个对NP特征进行主观甚度凸显的构式家族,其源构式是先秦时期就产生的"NP+好+NP"结构,构式"NP+好+NP"由于类推扩展而产生构式"NP非受事+好+V(O)",构式"NP非受事+好+V(O)"又可以扩展为"NP受事+好+V",这一扩展过程不但可以从构式产生的历史顺序和语义演变逻辑得到证明,还可以从构件"好+V"的词汇化过程得到证明。"NP受事+好+V"又可进一步扩展为构式"NP+好+A","好"也因其后的尾焦点由动词扩展到形容词而从一个具有主观甚度评判意义的形容词演变成一个具有主观评判性的程度副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式语法 承继 词汇化 语法化 “np+Hao(好)+V 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式家族观念的“NP的VP”及相关结构 被引量:6
4
作者 方绪军 刘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2,共10页
文章基于构式家族的观念,审视汉语"NP的VP"结构所在构式家族的层级关系以及该构式与相关结构的关系,认为"NP的VP"和"NP1的NP2"是同一层级上的姊妹构式,它们各自直接承继了同一个上位构式的结构方式和指称... 文章基于构式家族的观念,审视汉语"NP的VP"结构所在构式家族的层级关系以及该构式与相关结构的关系,认为"NP的VP"和"NP1的NP2"是同一层级上的姊妹构式,它们各自直接承继了同一个上位构式的结构方式和指称性,但有些"NP的VP"与"NP1的NP2"之间的界限有一定的模糊性。文章还根据NP和VP语义关系的不同,区分了"NP的VP"的几种主要下位构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的VP” 构式家族 承继层级 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一个”格式 被引量:9
5
作者 张则顺 丁崇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2-37,共6页
对人的判定评价的"NP+一个"格式有入句语义限制,NP应具有[+人][+类指][+突出][+文化义][+主观色彩]等语义特征;"NP+一个"格式的格式义是"某人是NP这类人当中典型的一个",句法功能带有谓词性结构的特征;... 对人的判定评价的"NP+一个"格式有入句语义限制,NP应具有[+人][+类指][+突出][+文化义][+主观色彩]等语义特征;"NP+一个"格式的格式义是"某人是NP这类人当中典型的一个",句法功能带有谓词性结构的特征;该格式在语体色彩、主观色彩、信息焦点和语篇功能方面有着独特的语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一个”格式 语义限制 格式义 句法功能 语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NP+的+VP”偏正结构 被引量:2
6
作者 吴早生 郭艺丁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2-394,共13页
汉语'NP的VP'中,NP的构成与理解往往与VP来源结构有密切联系,即一般要求来源动词动作性较强;同时,来源动词及物性越强(作格性越强),所构成'NP的VP'中的'NP'越易于理解为'NP2的VP',越不易于理解为'... 汉语'NP的VP'中,NP的构成与理解往往与VP来源结构有密切联系,即一般要求来源动词动作性较强;同时,来源动词及物性越强(作格性越强),所构成'NP的VP'中的'NP'越易于理解为'NP2的VP',越不易于理解为'NP1的VP'。这些现象可以从NP与VP之间的控制影响能力、自主体验特征等方面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的VP”结构 及物性 作格性 控制影响能力 自主体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及物性视角下“NP_受+VP”的句法表现和语用功能 被引量:9
7
作者 许红花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61,共10页
本文基于及物性理论考察汉语"NP_受+VP"的句法表现和语用功能。"NP_受+VP"句式呈连续统分布,越往低及物方向越倾向于表静态描写或评议;句法上多使用心理动词、情态动词、否定副词等非现实性句法形式,越往高及物方... 本文基于及物性理论考察汉语"NP_受+VP"的句法表现和语用功能。"NP_受+VP"句式呈连续统分布,越往低及物方向越倾向于表静态描写或评议;句法上多使用心理动词、情态动词、否定副词等非现实性句法形式,越往高及物方向越倾向于表动态叙述,句法上多使用动作动词、结果/处所/趋向补语、时体标记"了"等现实性句法形式。语料统计显示,"NP_受+VP"大多是低及物的,一般处在篇章表达的背景部分,少数高及物的"NP_受+VP"一般处在篇章表达的前景部分。信息功能是决定"NP_受+VP"及物性高低的内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受+VP” 及物性 句法表现 语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古汉语几种特殊的“NP之VP”结构 被引量:7
8
作者 孙洪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4-61,共8页
上古汉语中有四种特殊的"NP之VP"结构,通过分析其功能特点,可知它们都不是主之谓结构。其中的"之"或有话题标记的功能,用于对比话题和表论断的句子的话题之后;或是焦点标记,用于主语焦点、宾语焦点和状语焦点之后。
关键词 “np之VP”结构 “之” 话题 焦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的A_单”的构成及与相关结构的关系 被引量:4
9
作者 方绪军 刘德贝 魏邵川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2,共10页
本文以一定范围的常用单音节形容词构成的"NP的A_单"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较大规模语料库里的使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这些单音节形容词中超过半数能构成"NP的A_单",但具体形容词构成的"NP的A_单"用例数多少... 本文以一定范围的常用单音节形容词构成的"NP的A_单"为研究对象,对其在较大规模语料库里的使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这些单音节形容词中超过半数能构成"NP的A_单",但具体形容词构成的"NP的A_单"用例数多少有较大差异,句法独立性也有不同。文章还将"NP的A_单"与相关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的A单” 单音节 形容词 构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的+VP”结构和相关难题的破解 被引量:15
10
作者 周国光 《汉语学报》 2007年第3期53-58,共6页
文章简要介绍了汉语语法学界近年来围绕汉语的"NP+的+VP"结构和生成语法学的中心语理论所展开的讨论,并列举了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以表达为核心,表达控制词类和结构"的思想,并据此修订了... 文章简要介绍了汉语语法学界近年来围绕汉语的"NP+的+VP"结构和生成语法学的中心语理论所展开的讨论,并列举了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以表达为核心,表达控制词类和结构"的思想,并据此修订了向心结构理论、句法同构理论和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同时处理了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的+vP”结构 中心语理论 表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的不X_单”的构成、使用及“不X_单”的指称化 被引量:1
11
作者 方绪军 赵会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12,共10页
'NP的不X单'结构在构成和指称用法上具有多样性。构成上,结构中'不X单'有的已成词,有的是短语。成词的'不X单'有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之分,而短语'不X单'则是'不'与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指称... 'NP的不X单'结构在构成和指称用法上具有多样性。构成上,结构中'不X单'有的已成词,有的是短语。成词的'不X单'有形容词、动词和名词之分,而短语'不X单'则是'不'与动词或形容词组合而成。指称用法上,'NP的不X单'中'不X单'的指称化有历时和共时之分。经过历时指称化的'不X单'构成的'NP的不X单'就是'NP1的NP2',而共时指称化的'不X单'词汇化程度不同,'NP的不X单'对前提陈述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的不X_单” 陈述 指称 指称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NP+的+VP”结构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阳春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8-131,共4页
“NP+的+VP”不宜看作“的”字结构,也不宜看作主谓结构,应该看作偏正结构。它的中心语VP是谓词性的,而整个结构却是名词性的,是因为词与短语的句法分类标准不一样:前者依据的是一组句法框架,后者依据的是其经常出现的句法位置。当特定... “NP+的+VP”不宜看作“的”字结构,也不宜看作主谓结构,应该看作偏正结构。它的中心语VP是谓词性的,而整个结构却是名词性的,是因为词与短语的句法分类标准不一样:前者依据的是一组句法框架,后者依据的是其经常出现的句法位置。当特定句法框架判定一个词为VP时,它出现在任何位置上都看作VP,不然就会造成词无定类。也即“NP+的+VP”的VP只能看作谓词。“NP+的+VP”只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因而是名词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的+VP”结构 句法分类 偏正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呢?A”句式对NP的多维制约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晟宇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30-135,共6页
“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可分为“NP呢?”和“VP呢?”两大类,“NP呢?”又可分为A、B两类。NP进入“NP呢?A”疑问句要受到诸多制约和限制,挖掘这些制约和限制并寻求一定的解释是研究“NP呢?A”的重点。
关键词 “np呢?A”句式 np 制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认知图景看“NP1+(的)+NP2”的语义理解 被引量:1
14
作者 卢英顺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13,共11页
关于“NP1+(的)+NP2”的语义理解问题,学界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过很多研究,但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本文从认知图景视角审视相关问题,主要观点是,对该结构的理解涉及相关认知图景要素的激活,特别是中心认知图景;不同认知图景激活的要... 关于“NP1+(的)+NP2”的语义理解问题,学界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过很多研究,但尚有进一步探讨的余地。本文从认知图景视角审视相关问题,主要观点是,对该结构的理解涉及相关认知图景要素的激活,特别是中心认知图景;不同认知图景激活的要素之间的相容性以及要素自身在认知上的凸显性决定了我们对“NP1+(的)+NP2”结构的语义理解。同时指出,当充当修饰语的直接语义成分不止一个时,不同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的排列顺序依据它们与中心语语义关系的亲疏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1+(的)+np2”结构 认知图景 物性角色 直接语义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判断句前件扩展看“(NP)是SV的O”句式的形成 被引量:2
15
作者 肖小平 龙海平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4,共10页
本文在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探讨"(NP)是SV的O"句式在近代汉语中的形成过程。"(NP)是SV的O"句式可分为甲式("这是我害的他")和乙式("那天晚上是我请的客")两类,宋元时期"R是SV的(... 本文在评述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探讨"(NP)是SV的O"句式在近代汉语中的形成过程。"(NP)是SV的O"句式可分为甲式("这是我害的他")和乙式("那天晚上是我请的客")两类,宋元时期"R是SV的(底)O"判断句和"NP_1是SV的O"判断句,通过系动词"是"的焦点标记化和施事成分S的话题化,逐步形成本文分析的甲式和乙式。以此为基础,可对Harris& Campbell关于世界语言突显分裂句语法化过程的相关理论提出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断句 “(np)是SV的O”句式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不同的容器隐喻——“NP_抽+里”和“NP_抽+内”的认知语义差异
16
作者 曹爽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3期120-126,共7页
"里"和"内"对抽象名词的选择表现出不平行性,这与它们的容器性质和容物性质不同有关。"NP_抽+里"是可开放容器,既可用于有界事物,也可用于无界事物;其容物在认知上通常被看做是离散性的、单个的有界个体... "里"和"内"对抽象名词的选择表现出不平行性,这与它们的容器性质和容物性质不同有关。"NP_抽+里"是可开放容器,既可用于有界事物,也可用于无界事物;其容物在认知上通常被看做是离散性的、单个的有界个体。"NP_抽+内"是唯封闭容器,一般用于有界事物;其容物在认知上常被看做是弥散在容器内部的、分不出单个个体的容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器隐喻 “np抽+里” “np抽+内” 认知语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用义“NP可以VP”句的语义要求与句法实现
17
作者 尹常乐 袁毓林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3-26,共14页
本文主要从主语名词入手,运用物性结构理论研究功用义"NP可以VP"句。文章从主语名词的类别和功用角色的类别两个方面讨论了功用义对NP和VP的语义要求,并对"NP可以VP"句的句法表现进行了探讨。最后,文章通过"用... 本文主要从主语名词入手,运用物性结构理论研究功用义"NP可以VP"句。文章从主语名词的类别和功用角色的类别两个方面讨论了功用义对NP和VP的语义要求,并对"NP可以VP"句的句法表现进行了探讨。最后,文章通过"用NPVP"和"NP可以VP"之间的替换探讨了两种结构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用义 “np可以VP” 物性角色 语义要求 句法实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现代汉语“NP+的+VP”结构——兼与陆俭明教授商榷
18
作者 游红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S1期272-273,共2页
现代汉语中关于“NP +的 +VP”结构的分析一直存有争议 ,陆俭明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用全新的方法对之进行了研究 ,对传统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结构应理解为名词性“的”字结构 ,本文就陆教授的观点发表了一点个人的看法 ,认为与... 现代汉语中关于“NP +的 +VP”结构的分析一直存有争议 ,陆俭明教授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用全新的方法对之进行了研究 ,对传统方法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一结构应理解为名词性“的”字结构 ,本文就陆教授的观点发表了一点个人的看法 ,认为与其把它看作“的”字结构 ,还不如按传统方法将其视为偏正结构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的+VP”结构 “的”字结构 偏正结构 名词化 陆俭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及其范畴 被引量:7
19
作者 付岩 陈宗利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0-35,共6页
学界对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因而研究结果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认为,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需要结合形式和语义两条标准,要以中动语义为依据,还要考虑其谓语核心是否为实义动词。按照该标准,作者对文献中被定义为中动结构的各结... 学界对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因而研究结果存在较大争议。本文认为,汉语中动结构的界定需要结合形式和语义两条标准,要以中动语义为依据,还要考虑其谓语核心是否为实义动词。按照该标准,作者对文献中被定义为中动结构的各结构类型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只有两类结构,即能够转换为"V+NP+AP"的"NP+V起来+AP"结构和"NP+能/可以VP"结构符合上述两条标准,可被界定为中动结构。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依据范畴成员家族相似性的观点,指出中动结构不是一个同质的范畴,并按照典型性特征将其分成典型(原型性)和非典型(边缘性)中动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中动结构 界定 “np+V起来+AP”结构 “np+能/可以VP”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宾结构与两种特殊句式的生成 被引量:2
20
作者 刘宇 《汉语学报》 2008年第3期64-72,共9页
汉语中两种带保留宾语句式的非宾格现象近来备受生成语法学界关注。本文从跨语言的角度对这两类特殊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点进行剖析,试图证明:1)深层结构中,非宾格动词后两个名词之间有无"的"字直接决定首个名词的句法地位;2)... 汉语中两种带保留宾语句式的非宾格现象近来备受生成语法学界关注。本文从跨语言的角度对这两类特殊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点进行剖析,试图证明:1)深层结构中,非宾格动词后两个名词之间有无"的"字直接决定首个名词的句法地位;2)两种句式中"领有名词"所表现出的特殊句法和语义特点与其在深层结构中进入了双宾结构密切相关;3)占据表层结构主语位置的所谓"领有名词"实际上是"与事名词",而寻求赋格仍旧是两种特殊句式生成的根本动因;4)英语中间接宾语单一的题元角色抑制了两种特殊句式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双宾结构 领有名词 与事名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