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庄子·内篇》“VP_(1)而VP_(2)”“NP之VP”结构研究
1
作者 黄昌杰 《现代语文》 2024年第1期45-50,共6页
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_(1)、VP_(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_(1)而VP_(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 连词“而”是一个高频虚词,当它连接两个动词性词语VP_(1)、VP_(2)时,用法较为复杂。根据两个VP之间的句法语义关系,《庄子·内篇》中的“VP_(1)而VP_(2)”结构可以分析为四种类型:连谓、偏正、联合、紧缩。“NP之VP”结构在《内篇》中的出现频率也比较高。结构助词“之”置于主谓结构“NP+VP”中间,形成体词性偏正结构“NP之VP”,相当于现代汉语“NP的VP”。该结构在句法上只能分布于主、宾位;在语义上不具有独立性,是谓语核心动词的论元成分;在语用上具有指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内篇》 vp_(1)而vp_(2)” “npvp” 连词 “而” 结构助词 “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VP的NP”与“有+NP+VP”的变换限制——兼论“有+NP+VP”的情态表达功能
2
作者 王梅晓 寇鑫 《现代语文》 2024年第1期67-76,F0002,共11页
“有+VP的NP”和“有+NP+VP”结构之间存在互相变换的可能性,不过,这种变换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以“VP的NP”结构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自指和转指的“有+VP的NP”向“有+NP+VP”变换的语义限制条件,得出以下结论:“有(VP的NP)转指”都可... “有+VP的NP”和“有+NP+VP”结构之间存在互相变换的可能性,不过,这种变换是有一定条件限制的。以“VP的NP”结构为切入点,通过分析自指和转指的“有+VP的NP”向“有+NP+VP”变换的语义限制条件,得出以下结论:“有(VP的NP)转指”都可以变换成“有+NP+VP”结构,对NP的语义没有严格的限制;同指性“有+(VP的NP)自指”均不能变换成“有+NP+VP”;限定性“有+(VP的NP)自指”结构中,只有由[+条件义][+附属义]特征的事件属性名词构成的“有+VP的NP”,才能完成结构变换。在这一基础上,探讨了这两种结构变换受限的原因,以及“有+NP+VP”结构的情态表达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vpnp “有+np+vp” “有”字结构 变换限制 自指 转指 情态表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固有模式对构式的影响——以“放着NP不VP”为例 被引量:14
3
作者 宗守云 张素玲 《汉语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30,95,共9页
社会固有模式影响着构式。社会固有模式决定构式意义,"放着NP不VP"反映了施动者放弃社会固有模式中的高价值行为,而选择社会固有模式中的低价值行为,以及言说者对施动者行为的认同与否。社会固有模式制约构式成分,施动者、&qu... 社会固有模式影响着构式。社会固有模式决定构式意义,"放着NP不VP"反映了施动者放弃社会固有模式中的高价值行为,而选择社会固有模式中的低价值行为,以及言说者对施动者行为的认同与否。社会固有模式制约构式成分,施动者、"放着NP不VP"、后续转折小句或多或少都受到社会固有模式影响。社会固有模式促进构式形成,"放着NP不VP"的先构式化和再构式化都和社会固有模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固有模式 放着npvp 构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构式家族观念的“NP的VP”及相关结构 被引量:6
4
作者 方绪军 刘华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2,共10页
文章基于构式家族的观念,审视汉语"NP的VP"结构所在构式家族的层级关系以及该构式与相关结构的关系,认为"NP的VP"和"NP1的NP2"是同一层级上的姊妹构式,它们各自直接承继了同一个上位构式的结构方式和指称... 文章基于构式家族的观念,审视汉语"NP的VP"结构所在构式家族的层级关系以及该构式与相关结构的关系,认为"NP的VP"和"NP1的NP2"是同一层级上的姊妹构式,它们各自直接承继了同一个上位构式的结构方式和指称性,但有些"NP的VP"与"NP1的NP2"之间的界限有一定的模糊性。文章还根据NP和VP语义关系的不同,区分了"NP的VP"的几种主要下位构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vp” 构式家族 承继层级 节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语“NP的VP”构式的构式语法新探 被引量:8
5
作者 牛然明 高德文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5期10-14,28,共6页
汉语"NP的VP"构式是"NP的NP"构式的引申,两者都是汉语领属构式的例示。在整体扫描的认知识解下,VP的认知域发生了凸显调整,由凸显一个"过程"变为凸显一个抽象的"实体",在语义上实现了构式压制... 汉语"NP的VP"构式是"NP的NP"构式的引申,两者都是汉语领属构式的例示。在整体扫描的认知识解下,VP的认知域发生了凸显调整,由凸显一个"过程"变为凸显一个抽象的"实体",在语义上实现了构式压制,成为一个非典型的名词,从而消解了该构式中的词类相悖。这种解释对汉语其他有标记构式以及汉语的词类研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vp”构式 构式语法 构式引申 构式压制 整体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由得(NP)不VP”句的构成、语义及形成过程 被引量:4
6
作者 宗守云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20,共8页
"不由得(NP)不VP"句由致因、不由得、NP和VP构成,在语义性质上具有显致因性、唯主体性、非事件性、强主观性等特征。"不由得(NP)不VP"句是经过双小句整合而形成的,否定形式表达肯定意义。
关键词 “不由得(np)不vp” 致因 小句整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也谈“NP+的+VP”偏正结构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早生 郭艺丁 《语言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82-394,共13页
汉语'NP的VP'中,NP的构成与理解往往与VP来源结构有密切联系,即一般要求来源动词动作性较强;同时,来源动词及物性越强(作格性越强),所构成'NP的VP'中的'NP'越易于理解为'NP2的VP',越不易于理解为'... 汉语'NP的VP'中,NP的构成与理解往往与VP来源结构有密切联系,即一般要求来源动词动作性较强;同时,来源动词及物性越强(作格性越强),所构成'NP的VP'中的'NP'越易于理解为'NP2的VP',越不易于理解为'NP1的VP'。这些现象可以从NP与VP之间的控制影响能力、自主体验特征等方面得到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vp”结构 及物性 作格性 控制影响能力 自主体验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及物性视角下“NP_受+VP”的句法表现和语用功能 被引量:9
8
作者 许红花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2-61,共10页
本文基于及物性理论考察汉语"NP_受+VP"的句法表现和语用功能。"NP_受+VP"句式呈连续统分布,越往低及物方向越倾向于表静态描写或评议;句法上多使用心理动词、情态动词、否定副词等非现实性句法形式,越往高及物方... 本文基于及物性理论考察汉语"NP_受+VP"的句法表现和语用功能。"NP_受+VP"句式呈连续统分布,越往低及物方向越倾向于表静态描写或评议;句法上多使用心理动词、情态动词、否定副词等非现实性句法形式,越往高及物方向越倾向于表动态叙述,句法上多使用动作动词、结果/处所/趋向补语、时体标记"了"等现实性句法形式。语料统计显示,"NP_受+VP"大多是低及物的,一般处在篇章表达的背景部分,少数高及物的"NP_受+VP"一般处在篇章表达的前景部分。信息功能是决定"NP_受+VP"及物性高低的内在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受+vp” 及物性 句法表现 语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的+VP”结构和相关难题的破解 被引量:15
9
作者 周国光 《汉语学报》 2007年第3期53-58,共6页
文章简要介绍了汉语语法学界近年来围绕汉语的"NP+的+VP"结构和生成语法学的中心语理论所展开的讨论,并列举了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以表达为核心,表达控制词类和结构"的思想,并据此修订了... 文章简要介绍了汉语语法学界近年来围绕汉语的"NP+的+VP"结构和生成语法学的中心语理论所展开的讨论,并列举了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了"以表达为核心,表达控制词类和结构"的思想,并据此修订了向心结构理论、句法同构理论和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同时处理了现代汉语句法结构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的+vp”结构 中心语理论 表达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_L+NPs+VP”格式的句法语义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税昌锡 《汉语学习》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20,共6页
文章从NPs的配价出发 ,探讨了汉语中“NPL+NPs +VP”这种较为特殊的表达格式的句法语义关系。文章认为这种格式从根本上说反映了汉民族认识世界的“领—属”、“整体—局部”或“范围—实体”的认知模式 ,这个格式在句法和语义方面要受... 文章从NPs的配价出发 ,探讨了汉语中“NPL+NPs +VP”这种较为特殊的表达格式的句法语义关系。文章认为这种格式从根本上说反映了汉民族认识世界的“领—属”、“整体—局部”或“范围—实体”的认知模式 ,这个格式在句法和语义方面要受到两个方面的约束 :一是NPs在配价上的要求影响到整个格式的语义框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L+nps+vp 句法 语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NP_1+VP+NP_3+给+NP_2”句式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玲 沛如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70-72,共3页
本文从实际语言片段中抽象出了“NP_1+VP +NP_3 +给 +NP_2 ”格式 ,运用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等语法理论对这种格式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从语义特征看 ,有三类动词可以进入该格式 ,由此 ,本文认为该格式包含了... 本文从实际语言片段中抽象出了“NP_1+VP +NP_3 +给 +NP_2 ”格式 ,运用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等语法理论对这种格式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从语义特征看 ,有三类动词可以进入该格式 ,由此 ,本文认为该格式包含了三种小类。三种小类的变换方式也有差异 ,其中S(Va)可以转换为一种双宾语形式 ,S(Vb)可以利用插入式扩展法把隐含的第一失者显现出来 ,S(Vc)可以利用扩展法把制作的原料显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法 语法 语义特征 结构 扩展法 汉语 'np1+vp+vp3+给+np2'句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汉语“往+NP+VP”与“VP+往+NP”的差异 被引量:1
12
作者 马梅玉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年第5期89-92,共4页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 古汉语介宾结构"往+NP"①既可以位于动词前作状语,也可以位于动词后作补语。一般来说,语法形式和语义结构之间有一一对应的关系。"往+NP"作补语和作状语时在语义上的差异有三点:叙述者立足点不同,凸显的语义焦点不同,NP的语义角色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汉语 “往+np+vp” vp+往+np 立足点 语义焦点 语义角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普夫频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习得英语VP-NP-AP构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晓鹏 董晓丽 《语言教育》 2018年第1期37-44,共8页
本研究在基于使用的语言学视角下,探讨了齐普夫频率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VP-NPAP构式的作用。被试为低中水平的初中三年级学生,他们被随机分派到顺序齐普夫频率组、随机齐普夫频率组,均等频率组和对照组。被试共学习20个目标构式并参加构... 本研究在基于使用的语言学视角下,探讨了齐普夫频率对中国学生习得英语VP-NPAP构式的作用。被试为低中水平的初中三年级学生,他们被随机分派到顺序齐普夫频率组、随机齐普夫频率组,均等频率组和对照组。被试共学习20个目标构式并参加构式测试任务。测试包括非限时语法判断任务和限时语法判断任务。限时语法判断结果显示:相对于其它频率,顺序齐普夫频率在短期内更能显著促进学习者对目标构式隐性知识的习得。非限时语法判断结果显示:三类频率对目标构式显性知识的习得影响差异不显著,但从长期来看,接受顺序齐普夫频率的被试能显著抑制目标构式的错误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普夫频率 英语vp-np-AP构式 显性/隐性知识 中国英语学习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s+V+得+NP+VP”研究三题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爱林 徐玉莲 廖运生 《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版)》 2004年第3期98-99,共2页
本文就“Ns+V+得+NP+VP”结构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析:(一)“Ns+V+得+NP+VP”的语音停顿及结构形式,发现其与兼语句有很大差异;(二)“Ns+V+得+NP+VP”结构中的“V”,分析得出,其与“NP”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V”不应归入使动类,也不能使... 本文就“Ns+V+得+NP+VP”结构进行了三个方面的分析:(一)“Ns+V+得+NP+VP”的语音停顿及结构形式,发现其与兼语句有很大差异;(二)“Ns+V+得+NP+VP”结构中的“V”,分析得出,其与“NP”的语义关系相当复杂,“V”不应归入使动类,也不能使后面的“NP”成为兼语成分;(三)“V+得”中的“得”,其确定应分为三类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兼语句 语音停顿 结构形式 “Ns+V+得+np+vp” 汉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s+V+得+NP+VP”中“V”与“NP”两部分间语义关系再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谢爱林 廖运生 徐玉莲 《和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版)》 2004年第4期115-116,共2页
本文就“Ns+V+得+NP+VP”句的语义关系,从语义结构层次、“NP”与“V”、“NP”与“VP”、“NP与“V”“VP”、“Ns”与“NP”、“Ns”与“VP”诸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Ns+V+得+NP+VP”结构各部分间的语义关系极为复杂,不是一... 本文就“Ns+V+得+NP+VP”句的语义关系,从语义结构层次、“NP”与“V”、“NP”与“VP”、“NP与“V”“VP”、“Ns”与“NP”、“Ns”与“VP”诸方面入手进行了探讨,得出结论:“Ns+V+得+NP+VP”结构各部分间的语义关系极为复杂,不是一个施受事关系所能解决得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 语义关系 Ns+V+得+np+vp 间语 结构层次 施受事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在NL+VP”与“在NL+NP+VP” 被引量:2
16
作者 林齐倩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1-49,共9页
本文根据“在NL”的语义指向、语义功能分别对“在NL”置于主语前和置于主语后这两类句式进行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跨出单句的形式和范围,尝试将包含“在NL”的句式放在语篇中进行考察,全面揭示制约“在NL”在这两种不同位置的句法、语义... 本文根据“在NL”的语义指向、语义功能分别对“在NL”置于主语前和置于主语后这两类句式进行详细的分类研究,并跨出单句的形式和范围,尝试将包含“在NL”的句式放在语篇中进行考察,全面揭示制约“在NL”在这两种不同位置的句法、语义、语用、语篇等因素以及这两种句式的对应变换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所 句法 语义 语用 语篇 “np+在NL+vp” “在NL+np+v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VP+去”歧义结构及其形成条件
17
作者 刘春卉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32-38,共7页
"NP+VP+去"结构中的VP既可以表示"去"的方式,也可以表示目的。当NP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时,且VP可以表示位移或交通方式时,该结构可能具有歧义。该结构表示两种不同意义时在语音、句调、句法变换等方面存在一... "NP+VP+去"结构中的VP既可以表示"去"的方式,也可以表示目的。当NP是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时,且VP可以表示位移或交通方式时,该结构可能具有歧义。该结构表示两种不同意义时在语音、句调、句法变换等方面存在一系列差异,但这类歧义大多可以通过补充处所宾语以及选择使用不同的介词或动态助词得以分化。此外,目的义"NP+VP+去"结构还可能与兼语句同形而构成另一类歧义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vp+去" 歧义 方式 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SK语料库的“NP的VP”考察及相关教学建议
18
作者 张延成 冉晨 《长江学术》 2017年第4期81-89,共9页
"NP的VP"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用结构,但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很不充分。本文统计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NP的VP"使用情况,发现"NP的VP"的使用倾向性、频率及灵活度跟学习者汉语水平等级呈正相关性,"... "NP的VP"是现代汉语中的一种常用结构,但其对外汉语教学研究很不充分。本文统计分析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NP的VP"使用情况,发现"NP的VP"的使用倾向性、频率及灵活度跟学习者汉语水平等级呈正相关性,"NP的VP"的运用与写作水平紧密关联。我们根据汉语学习者在HSK作文语料中表现的偏误类型揭示"NP的VP"教学的重难点,进而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vp 名物化 中介语 偏误分析 HSK作文语料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P的VP”短语的句法结构分析
19
作者 李欣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06年第1期71-74,共4页
文章对汉语关于“NP的VP”这类短语的争论进行了回顾,并以人类语言的共性为前提提出假设:“NP的VP”短语的结构与英语中动名词短语的结构一致;然后运用乔姆斯基的X一阶标理论(X-bar Theory)和论元理论(θ-Theory)对其进行分析,... 文章对汉语关于“NP的VP”这类短语的争论进行了回顾,并以人类语言的共性为前提提出假设:“NP的VP”短语的结构与英语中动名词短语的结构一致;然后运用乔姆斯基的X一阶标理论(X-bar Theory)和论元理论(θ-Theory)对其进行分析,揭示其内部结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vp”短语 X-阶标理论 论元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NP+VP+得+NP+VP”结构
20
作者 庄会彬 张培翠 《现代语文(下旬.语言研究)》 2006年第10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汉语 “np+vp+得+np+vp”结构 语法 句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