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5篇文章
< 1 2 7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New Way to Look into Literature——Comment on Structuralist Literary Criticism
1
作者 He Zhigang 《鄂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7年第4期75-79,共5页
What is structruralism?Is it a school or a movement?Many critics agreethat structruralism is,in a broad sense,a revolution in the human thinkingprocess.Structuralism is,as Barthe,properly defined in,the activity of re... What is structruralism?Is it a school or a movement?Many critics agreethat structruralism is,in a broad sense,a revolution in the human thinkingprocess.Structuralism is,as Barthe,properly defined in,the activity of re-defining all the cultural phenomena,an activity grounded in the belief th-at like language,a myth,wrestling match,system of tribal kinship orrestaurant menu is a system of signs,In this connection,structuralism ismuch concerned with and influenced by the modern schools of linguisticsespecially by the structural linguistics originated by Saus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 New Way to Look into literature Comment on Structuralist literary Critic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Signs of Romantic Literature Modernity
2
作者 Dai Rui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70-275,共6页
From the romantic literary theory,this paper studies the romantic literature modernity signs linking with the problem of romanticism and modernity originated in postmodern culture research upsurge.With the gradual dee... From the romantic literary theory,this paper studies the romantic literature modernity signs linking with the problem of romanticism and modernity originated in postmodern culture research upsurge.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postmodern discussion,we suddenly found that the romantic quietly rose in the postmodern aesthetic purport.In all kinds of modernism,it is easy to find a lot of elements of romanticism involved in the trace of style.The root of similar between them is that the modernity still causes wide attention among academics.According to the article,the romantic literatures focus on typical character and expression which contains the ideas of some emotional tendencies.Especially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aesthetics of modernity makes us reexamine the romantic and also expands a new field of vision.From the other hand the romanticism to study the signs of modernity opens up a new pa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浪漫主义 文学 EXPRESSION 后现代主义 现代文化 连接问题 参与式 传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n the Resurrection of Humanity in the Literature of the Jian'an Period
3
作者 Jiang Haiju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3-297,共5页
Humanity is the main the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t has been the basic factor in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its birth. This theme always lies in the confliction betw een the literature concep... Humanity is the main theme in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t has been the basic factor in Chinese literature since its birth. This theme always lies in the confliction betw een the literature concepts of Confusion and Taoism. It was integrated in the structure of humanity and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y "restrained literary expression"in the period of Jian'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发展 人类 复活 中国 人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与发展
4
作者 李惠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41,共8页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无疑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以民族国家的视角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他们...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百年发展历程中,延安时期无疑是值得关注与研究的重点。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以民族国家的视角深入思考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他们通过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著作,编译出版系统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材,辩证阐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并将文学纳入革命实践,不仅纠正了以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传播中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倾向,提升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影响力,而且深度参与延安文艺生产、传播、接受、批评等各个环节,极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形态。探究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对于厘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谱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传播与发展 中国形态 文艺反映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论:理论重塑与实践创新 被引量:1
5
作者 窦桂梅 《课程.教材.教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3,共9页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根植于母语教育与语言文化传承的课堂实践土壤,发轫于20世纪末语文教育民族化与现代化探索,历经30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1994年主题教学雏形形成到2014年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再到2024年跃升...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根植于母语教育与语言文化传承的课堂实践土壤,发轫于20世纪末语文教育民族化与现代化探索,历经30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从1994年主题教学雏形形成到2014年主题教学实践研究获得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再到2024年跃升为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论。从价值旨归,厘定了主题教学坚守的“文以载道、以文化人”育人价值文化根基;从本体释义,廓清了主题教学“主题-学习主题-特定学习主题”关联概念连续体的内容结构;从实践跃升,重构了以学习主题引领的学习任务设计与实施的多样化主题教学实践形态。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论既是中国语文教育原创理论生成,又是新时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行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 小学语文主题教学论 关键概念连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交融视野中的八旗诗媛文学网络
6
作者 多洛肯 刘影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9-129,共11页
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的三方作用之下,八旗诗媛的性别意识从朦胧走向自觉,主动追求自身主体价值建构。她们以家族、师门、诗友关系为纽带,构建起独特的文学网络,开辟出独立于男性的社交空间和文学场域,以清真秀婉的闺阁别调,塑造女性诗歌... 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的三方作用之下,八旗诗媛的性别意识从朦胧走向自觉,主动追求自身主体价值建构。她们以家族、师门、诗友关系为纽带,构建起独特的文学网络,开辟出独立于男性的社交空间和文学场域,以清真秀婉的闺阁别调,塑造女性诗歌的审美特征。本文旨在呈现中华文学史上长期被掩埋的文学面貌和文化心态,剖析八旗女性诗人的创作机制和文学活动网络,揭示八旗诗媛的文学主体意识和性别观念的演变轨迹。八旗女性诗人融合血缘、姻缘、学缘、地缘等社会关系,有力推动着八旗文学世家的发展和壮大,赓续汉文诗学的文脉传承,构建起跨民族、跨文化、跨地域的文学生态,弥合了与男性文人之间的隔阂,推动中华文学逐步走向一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交融 八旗女性诗人 性别文学 文学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叙事教学模式构建
7
作者 张仁竞 王静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89,共7页
在数字化与多媒体融合的浪潮中,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正经历一场革命性的转变。数字化时代以其媒介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特征,为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叙事教学因其多场景特征而受到青睐。构建一种基于概念整合... 在数字化与多媒体融合的浪潮中,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理念正经历一场革命性的转变。数字化时代以其媒介的多样性与多元化特征,为教育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与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叙事教学因其多场景特征而受到青睐。构建一种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叙事教学模式,并以“中国现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为例,通过文献回顾和文本分析,从叙事线索、情感体验、认知能力等三个维度展示了概念整合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关键作用。不仅为叙事教学的理论构建提供了必要的补充与深化,也为实际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整合理论 叙事教学模式 中国现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众音杂沓:金初文学生态的历史还原
8
作者 于东新 康奥博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0-168,共9页
金国初立,时局纷乱,为尽快实现少数女真人对绝大多数汉人、契丹人等的统治而“借才异代”,辽、宋文士一时间集聚金廷。其中,作为金初文学主力军的由宋入金文人群体不被女真统治者所信任,处境艰难。这一群体身份结构的多样性及当时社会... 金国初立,时局纷乱,为尽快实现少数女真人对绝大多数汉人、契丹人等的统治而“借才异代”,辽、宋文士一时间集聚金廷。其中,作为金初文学主力军的由宋入金文人群体不被女真统治者所信任,处境艰难。这一群体身份结构的多样性及当时社会政治的复杂性,造就了他们异常复杂的情感与心态,体现在文学上就是金初文学没有主旋律,没有同一性,众音杂沓,呈现出多元文学生态景观。同时,这在客观上也构建了其时文坛的丰富多元和规模宏大的创作队伍。基于这些“异代”文人较为深厚的艺术修为,金代文学获得了较高起点,这也成为其“一代制作能自树立唐、宋之间”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代文学 古代多民族文学 文学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写文明史”视域下的中国文学史编纂
9
作者 肖瑞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228,共8页
“重写文明史”的倡议已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响应。将中国文学史的编纂工作置于“重写文明史”的视域下加以观照,可以引发一些新的思考:要在中国文学史编纂上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就必须在域内、域外两个空间内同时奋力拓展。域内,... “重写文明史”的倡议已得到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响应。将中国文学史的编纂工作置于“重写文明史”的视域下加以观照,可以引发一些新的思考:要在中国文学史编纂上取得根本性的突破,就必须在域内、域外两个空间内同时奋力拓展。域内,将各少数民族非汉语写作的古代文学作品列为研究与书写对象,以体现当代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所拥有的文学史的完整性与丰富性;域外,则将衍生与演进于东亚各国的汉文学作品列为研究与书写对象,以扩大中国文学史的延伸度与覆盖面,揭示以汉语写作为主要形式的中国文学的影响力与包容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指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写 文明史 文学史 域外汉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中国文论话语形态及新媒介文论话语形态建构
10
作者 单小曦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3,共9页
文论话语形态即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力量、权力关系规约的关于文艺基本问题讲述、传递、接受行为的整体样态,是一种特殊“场语”的不断生成和涌现。1978年以来的40多年间,当代中国文论界涌现出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展现了当... 文论话语形态即受社会、历史、文化等各方力量、权力关系规约的关于文艺基本问题讲述、传递、接受行为的整体样态,是一种特殊“场语”的不断生成和涌现。1978年以来的40多年间,当代中国文论界涌现出十多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展现了当代中国文论发展的基本面貌、实绩和特点。但这些话语形态基本是以书写一印刷文艺现象为研究对象的。1990年代以来,中国新媒介文艺获得了快速发展,在新媒介前卫艺术、超文本文艺、网络文艺、自媒体文艺短视频、人工智能文艺等方面具体展现出了发展实绩。对这种新兴文艺现象,当代中国各种代表性文论话语形态难以给出充分解释。面向现实和未来,当代中国文论需要发展建设以新媒介文艺现象为研究旨归的新媒介文论话语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中国文论 话语形态 新媒介文论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媒介文艺史”研究论纲
11
作者 曾军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共9页
“媒介文艺史”不只是“媒介艺术的历史”,更是“媒介视角下的文艺史”。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需要重新思考“成为文艺的媒介”问题。“媒介”一词有“作为中介”“作为工具”“作为制度”三重含义。约翰·费斯克和罗杰·菲德勒... “媒介文艺史”不只是“媒介艺术的历史”,更是“媒介视角下的文艺史”。把媒介引入文艺研究,需要重新思考“成为文艺的媒介”问题。“媒介”一词有“作为中介”“作为工具”“作为制度”三重含义。约翰·费斯克和罗杰·菲德勒提供的思路为分析文艺的媒介类型及其演变提供了理论支撑。数字技术“不仅仅是另一种技术”,基于控制论的赛博文艺和文化的兴起,呈现了数字媒介文艺创新的潜能。其对文艺的影响可分为三个不断累积而非相互替代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文艺研究 媒介文艺史 数字媒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前后七子羽翼圈层分级考论
12
作者 史小军 彭彩玲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4,共10页
明代前后七子及其羽翼总称为七子派,羽翼是指围绕在前后七子身边积极响应其口号主张、追随其文学活动的文人。以文学身份的坚定性、理论主张的一致性、文学流派的同一性、文学交往的附庸性作为七子派羽翼的界定标准,以与流派领袖交往的... 明代前后七子及其羽翼总称为七子派,羽翼是指围绕在前后七子身边积极响应其口号主张、追随其文学活动的文人。以文学身份的坚定性、理论主张的一致性、文学流派的同一性、文学交往的附庸性作为七子派羽翼的界定标准,以与流派领袖交往的疏密及个人文学成就的高低作为划分羽翼圈层的标准,80余位羽翼形成了3个差序不同的圈层:第一圈层为核心羽翼,第二圈层为次级羽翼,第三圈层为外围羽翼,由此可以构建出层级清晰的七子派成员图谱,将七子派的整体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文学 前后七子 文学流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文本路径
13
作者 邹建军 卢建飞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5,共10页
当代文学地理学忽视文本研究,造成学科定位失衡、研究对象失焦、理论场外征用与批评实践僵化等问题。为此,亟须回归文学本身,重新探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文本路径:首先,考察文学地理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理论构成,厘清文学地理学问题产生的历... 当代文学地理学忽视文本研究,造成学科定位失衡、研究对象失焦、理论场外征用与批评实践僵化等问题。为此,亟须回归文学本身,重新探讨文学地理学研究的文本路径:首先,考察文学地理学的思想来源及其理论构成,厘清文学地理学问题产生的历史渊源;其次,辨析当代中西文学地理学争议的本位观,摒弃地理本位观念,深化文学本位思想;再次,统筹书面文本与口头文本,辨别地理文本与非地理文本,建立文学地理学整一的文本观;最后,反对本质主义与排他性的文本研究模式,树立文学地理学文本研究的问题意识,以文学的具体问题和基本问题为导向,聚焦文本的空间性问题,推进文学地理学文本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学 文学本位观 文本整一观 问题意识 空间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史传文说发覆
14
作者 许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107,共12页
自唐代迄于清世,学界出现了对汉史传文的质疑,其对象由《史记》兼及《汉书》的传记作品,其焦点又聚集于对辞赋作品的大量载录,并延伸及对《文选》载汉文“首赋”的批评。这一质疑的思想关键在反对汉史载文重修辞夸饰而轻经义致用。甄考... 自唐代迄于清世,学界出现了对汉史传文的质疑,其对象由《史记》兼及《汉书》的传记作品,其焦点又聚集于对辞赋作品的大量载录,并延伸及对《文选》载汉文“首赋”的批评。这一质疑的思想关键在反对汉史载文重修辞夸饰而轻经义致用。甄考其说并发覆其义,这种质疑源于在汉史载文后渐次形成的经义说及文体观对汉代广义性之文辞的误读。考察汉史载文,突出在诏令、奏议与辞赋,实以用“经”取“义”的写作与言说,建构当朝因王政而呈示的王言,其传承三代而造就新朝的君主制度及其文法,则形成了特有的帝国章句。而汉代史家如司马迁主张“成一家之言”与以史载文的关联,汉人广义的文辞观,以及包括辞赋作品在内的致用思想,正是其一代文运的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史传文 尚言传统 文法 章句 一代文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算法”与算法文学——人工智能时代文学的算法表征与权力建构
15
作者 张伟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7-155,146,F0003,共11页
作为人工智能底层逻辑的算法对文学场域的介入,是文学与技术互动的新样态。中西艺术史上的算法实践作为一种经验话语,为理解这一技术影响下的文学生产提供了有效参照。基于算法驱动的人工智能对自然语言的建模及其不断迭代,在展现这一... 作为人工智能底层逻辑的算法对文学场域的介入,是文学与技术互动的新样态。中西艺术史上的算法实践作为一种经验话语,为理解这一技术影响下的文学生产提供了有效参照。基于算法驱动的人工智能对自然语言的建模及其不断迭代,在展现这一技术强大语言表征能力的同时,也使这一技术的文学生产愈发接近人类文学的文本形态。文学传播与接受层面的算法实践,以更为成熟的运营机制构建了智媒环境下的文学镜像。其基于文学旨趣的算法定制、在品味区隔中架构的隐性社群、对同一文学话题阐释广度与深度的拓展效应,以及基于算法正义的文学评价新形态,共同构成了算法介入文学传播与接受的现代表征。作为算法文学最为隐秘的关系图式,其权力表征体现在算法作为一种数据供给的“劝服力”以及算法平台的隐性操控两个层面。这既彰显了算法文学特定的审美表征,也深化了我们对这一文学新形态未来可能性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文学 人工智能 智媒技术 文学传播 权力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文化根脉——论“三大史诗”的当代文学转化
16
作者 杨建军 梁增凯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4,共8页
“三大史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文学的转化利用中,“三大史诗”通过“言文桥接”赋予了作品时代性内涵。“三大史诗”的当代文学转化与多民族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体现了人民性,转化后作品的家园意识体现出多民... “三大史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在当代文学的转化利用中,“三大史诗”通过“言文桥接”赋予了作品时代性内涵。“三大史诗”的当代文学转化与多民族群众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体现了人民性,转化后作品的家园意识体现出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构注入了“边缘活力”。史诗在未来的文学转化中要采用“把史诗作为方法”的创作理念,增强史诗的融媒介转化,赓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间文化根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民间文化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大史诗” 文学转化 民间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抗战文学的非虚构传统
17
作者 王学振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7-36,227,228,共12页
抗战文学具有浓厚的非虚构色彩,形成了非虚构的传统,不仅报告文学(含特写、速写、通讯、报告)、散文等体现出纪实特点,而且部分小说、戏剧、诗歌作品也带有“亚纪实”的意味。抗战文学形成非虚构传统,是由时代的急剧变动决定的,这或许... 抗战文学具有浓厚的非虚构色彩,形成了非虚构的传统,不仅报告文学(含特写、速写、通讯、报告)、散文等体现出纪实特点,而且部分小说、戏剧、诗歌作品也带有“亚纪实”的意味。抗战文学形成非虚构传统,是由时代的急剧变动决定的,这或许对个别作品的艺术价值有所减损,但从总体而言却使抗战文学形成了记录民族苦难与新生、表现民族心灵蜕变的巨大历史文献价值,而且引发、伴随着报告文学勃兴、叙事诗兴起、跨界杂文体生成等文体新变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学 “非虚构” 纪实 “亚纪实” 历史文献价值 文体新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
18
作者 赖大仁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49,共6页
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这个研究领域出现的脱离原典而随意阐释的现象,因此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如何“回到经典”,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含义或可能性,比如回到“经典文本... 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回到经典”问题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即针对这个研究领域出现的脱离原典而随意阐释的现象,因此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如何“回到经典”,大致有几个方面的含义或可能性,比如回到“经典文本”的研究阐释,在“历史性解读”和“互文阅读”中达到对经典文本内涵的确切理解;回到“经典命题”的研究阐释,在深入开掘中达到对标识性概念和理论命题的集中概括;回到“经典思想”的研究阐释,在深度领悟中达到对这种文论特性及文艺思想的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论研究还涉及不同的阐释维度,如“本体阐释”指向对经典文本及其思想内涵的研究阐释,“还原阐释”要求回到经典文论生成的思想体系和历史语境中去进行研究阐释,“应用阐释”重视将经典文本的思想内涵跟当代社会实践和文艺实践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进行研究阐释,这些都包含了“回到经典”的内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 “回到经典” 经典文本 经典命题 经典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日古代文论文明互鉴之路径——以“幽玄”范畴在日本的变异归化为镜
19
作者 曹顺庆 王熙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8-118,共11页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与转化之路已逾百年,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在“文明交流与互鉴”成为时代趋势的当下,它为我们思考这一命题提供了新的视野与研究路径。以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尤其是以取自中国却变异归化为日...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阐释与转化之路已逾百年,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时代风貌。在“文明交流与互鉴”成为时代趋势的当下,它为我们思考这一命题提供了新的视野与研究路径。以同属汉字文化圈的日本,尤其是以取自中国却变异归化为日本古典文论范畴的“幽玄”流变为镜,可以更深入地观照中国古代文论自身。“幽玄”的流变之路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幽玄”从中国流变至日本的“他国化”变异之路,二是“幽玄”在日本的现代阐释之路。因而需首先对“幽玄”的中日流变之路进行追溯与考察,其次采取“迂回进入”的方法,以大西克礼对“幽玄”范畴的现代阐释路径为镜,审思其理路,概观其得失,以为思索中国古代文论现代阐释这一百年命题提供镜鉴之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日古代文论 现代阐释 幽玄 文明互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合说:论人工智能文艺的非具身性生成
20
作者 欧阳灿灿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9,共10页
与艺术家依赖身体经验进行创作不同,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是一种非具身性的拟合式生成。本文将这种新型的文艺生成方式称为拟合说。具身性不仅是艺术的根本特性,也是艺术创造性意义的来源,而时间压力下的具身认知塑造了人类文艺创作和审美... 与艺术家依赖身体经验进行创作不同,人工智能文艺创作是一种非具身性的拟合式生成。本文将这种新型的文艺生成方式称为拟合说。具身性不仅是艺术的根本特性,也是艺术创造性意义的来源,而时间压力下的具身认知塑造了人类文艺创作和审美的基本特色。人工智能文艺虽然在技术上能够拟合再现具象化细节及抽象形式结构,但是缺乏时间压力下具身感知机制对信息的处理和整合,因此无法自然体现时间维度对艺术意义的深层建构和影响。然而,人工智能的拟合机制,使它在捕捉大数据潜在规律方面展现出超越人类创作的优势。人工智能文艺可以被视为一种新型的艺术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文艺 拟合说 非具身性 时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