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恒定来流下鱼类逃逸游动行为响应研究
1
作者 查伟 吴时强 +3 位作者 吴修锋 戴江玉 薛万云 张维乐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3,20,共8页
探究非恒定来流下鱼类逃逸游动行为不仅有助于理解鱼类生态适应性行为和生存策略,同时可为水电开发下鱼类资源保护及生境修复工程提供科学指导。基于复式明渠中鱼类逃逸游动行为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试验鱼停留分布区域与水力因子空间分... 探究非恒定来流下鱼类逃逸游动行为不仅有助于理解鱼类生态适应性行为和生存策略,同时可为水电开发下鱼类资源保护及生境修复工程提供科学指导。基于复式明渠中鱼类逃逸游动行为试验及数值模拟,分析试验鱼停留分布区域与水力因子空间分布的响应关系,揭示试验鱼对不同水力因子的偏好系数规律,识别鱼类逃逸游动行为的临界水力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鱼在复式明渠流场中最常出现的区域为滩槽交界斜坡处,停留系数与流量变化速率负相关,而主槽区域的停留系数规律恰好相反;试验鱼对流速、紊动能、积分时间尺度和空间速度梯度的偏好系数分布大致相似,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钟”型分布趋势,存在明显偏爱的适宜区间;鱼类滩槽迁移行为特征及时间响应不同涨、落水历时而变化,滩槽断面平均流速差和水位变化率分别对应涨、落水工况下触发鱼类迁移行为的关键水力因子,临界阈值为1.25~1.34 BL/s、1.96~3.08×10^(-2)B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恒定流 鱼类逃逸游动 水动力偏好 复式明渠 滩槽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黄河水下三角洲对尾闾改道事件的沉积响应——以1855、1976、1996年三期改道为例
2
作者 孔淼淼 刘夙睿 +6 位作者 王厚杰 毕乃双 胡利民 闫天浩 任晰熙 刘彦昊 吴晓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8-77,共10页
三角洲尾闾河道摆动会引起入海口位置变迁,进而导致三角洲物源供应与动力过程发生快速调整,引起三角洲沉积演化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黄河三角洲因其巨量的入海泥沙供应和频繁的尾闾河道摆动成为研究河流改道影响下三角洲沉积演化的理想区... 三角洲尾闾河道摆动会引起入海口位置变迁,进而导致三角洲物源供应与动力过程发生快速调整,引起三角洲沉积演化格局发生重大转变。黄河三角洲因其巨量的入海泥沙供应和频繁的尾闾河道摆动成为研究河流改道影响下三角洲沉积演化的理想区域。本研究通过系统收集前人发表的22根沉积物柱状样的测年数据与粒度资料,结合尾闾改道信息,重点探讨了1855、1976和1996年3期黄河尾闾改道事件对黄河水下三角洲沉积演化的控制机制,对比揭示了水下三角洲不同区域对同一改道事件的空间差异性响应。研究表明,1855年黄河北上重新注入渤海引起黄河水下三角洲物源的快速变化,导致黄河水下三角洲不同区域均表现出沉积物粒度细化,砂含量降低,粒度频率分布曲线由双峰转为单峰为主的特征。1976年黄河由刁口流路改道至清水沟流路,废弃刁口三角洲叶瓣粒度明显粗化,砂含量增加,沉积速率降低,海源有机质对该区有机碳埋藏的影响增加;莱州湾区域和现行河口区域由于黄河细粒泥沙的直接供给,粒度细化,砂含量减少,沉积速率增加。1996年至今黄河行水清8汊流路,刁口区域持续缺少沉积物供应,粒度继续呈现粗化趋势;莱州湾区域主要物源转为沿岸再悬浮物质,粒度粗化;现行河口区域水下三角洲受黄河泥沙直接供给,但由于输运过程中的动力分选及黄河入海泥沙的变化,浅水区及其东北部深水区呈粗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流改道 黄河水下三角洲 三角洲演化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水道迁移模式及成因机制
3
作者 梁诗琴 吴伟 +2 位作者 向威 赵中会 随雅萍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41,共15页
深海水道是陆源碎屑沉积物向深水盆地输送的重要通道之一,同时也是深水盆地中砂体沉积的主要场所,广泛发育于全球范围内的被动大陆边缘。为了厘清深海水道迁移与成因机制,对过往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根据迁移方式可将深海水道分... 深海水道是陆源碎屑沉积物向深水盆地输送的重要通道之一,同时也是深水盆地中砂体沉积的主要场所,广泛发育于全球范围内的被动大陆边缘。为了厘清深海水道迁移与成因机制,对过往研究进行总结,得出以下结论:根据迁移方式可将深海水道分为单向迁移水道(上游迁移型和下游迁移型)和多向迁移水道(顺流迁移型、侧向迁移型和障碍迁移型);可依据水道深泓线变化对水道迁移特征进行具体表征,单向迁移水道发育伴随深泓线整体变化,多向迁移水道则主要为局部变化;底流与重力流的交互作用控制单向迁移水道的沉积建造,此外自身环流以及上升流作用也影响水道的沉积演化,多向迁移水道则受海平面升降、物源供给、构造运动、古地形与水道自身沉积作用等多种因素共同控制。未来深海水道迁移模式研究和发展方向主要包括3个方面:1)积极开展多尺度的定量化研究;2)深入探究各种动力学因素耦合关联的水道迁移机制;3)加强对水道迁移模式与储层开发的关联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水道 迁移方式 深泓线变化 成因机制 迁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EEE 1149.10协议的多扫描通道同步测试数据包优化策略
4
作者 杨竞波 黄新 何堂泉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5-60,共6页
为了提高IEEE 1149.10协议中多扫描通道同步测试数据包编码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多策略改进野狗算法(mMDOA)的多扫描通道数据包优化方法。首先,多策略改进野狗算法使用自适应追击步长与螺旋游走结合的迫害策略,并通过基于反向精英的食腐策... 为了提高IEEE 1149.10协议中多扫描通道同步测试数据包编码效率,提出一种基于多策略改进野狗算法(mMDOA)的多扫描通道数据包优化方法。首先,多策略改进野狗算法使用自适应追击步长与螺旋游走结合的迫害策略,并通过基于反向精英的食腐策略,帮助算法跳出局部最优,提升全局搜索的能力;其次,根据IEEE 1149.10多扫描通道同步测试数据包编码格式,提出新的扫描通道分组方法,通过扫描数据大小和数据交织大小计算组内扫描通道数目,以组内长度差为目标函数,使用mMDOA选择组内扫描通道。经实验验证,使用mMDOA算法能减少约30%数据包数量,并有效地缩短了数据包编码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EEE 1149.10协议 多扫描通道同步测试 改进野狗算法 螺旋游走策略 通道分组 数据包编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海底扇发育演化特征
5
作者 吴佳男 李祥权 +4 位作者 丁梁波 张颖 解习农 左国平 彭志浩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7-227,共11页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沉积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上始新统海底扇主要发育水道、溢岸及朵叶3种沉积结构单元,其中水道又可以分为限制性水道及半限制性单向迁移水道。②上始新统三级层序可划分为Ps1,Ps2及Ps3三个四级层序,其中Ps1层序发育限制性水道-朵叶复合体,Ps2层序发育半限制性迁移水道-朵叶复合体,Ps3层序发育朵叶复合体,这反映了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底地貌充填变迁、重力流能量衰减及底流作用相对增强背景下三级层序内的规律性旋回演化过程。③底流剥离重力流中的细粒物质在深水沉积体系北侧(顺底流一侧)堆积形成非对称的溢岸/漂积体正地形,进而限制水道或朵叶使之向南侵蚀或沉积,形成的上始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及沉积结构单元均表现出逆底流侧向单向迁移叠置样式。推测底流对重力流沉积储层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底流 交互作用 沉积结构单元 单向迁移 深水沉积 海底扇 鲁伍马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建南盆地北部坳陷第四系单向迁移水道特征初探
6
作者 高远 孙鸣 +1 位作者 侯月明 易海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07-109,共3页
笔者等利用二维反射地震资料,对南海西北部中建南盆地北部拗陷的第四系地层中发育的单向迁移水道开展研究,描述了其内部形态和外部结构特征,分析水道发育的控制因素。认为该单向迁移水道是重力流和底流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具备了顺流单向... 笔者等利用二维反射地震资料,对南海西北部中建南盆地北部拗陷的第四系地层中发育的单向迁移水道开展研究,描述了其内部形态和外部结构特征,分析水道发育的控制因素。认为该单向迁移水道是重力流和底流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具备了顺流单向迁移、非对称结构、缺乏天然堤沉积和发育底流改造砂体等单向迁移水道的一般特征,也显示出了重力流下切能力较弱、缺乏阶段性的侵蚀—充填过程等特点。笔者等的研究为该地区进一步开展深水沉积的研究及寻找相关油气资源的岩性储集体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 底流 深水沉积 中建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源下型致密油成藏条件
7
作者 冉逸轩 杜长鹏 张晶晶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58,共12页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源下型致密油成因和有利勘探区,通过精细刻画其烃源岩特征、输导通道、生烃增压特征和优质储层特征等,明确了不同构造单元的致密油类型及分布特征,建立了各构造单元差异化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葡萄花油田白垩系泉四段源下型致密油成因和有利勘探区,通过精细刻画其烃源岩特征、输导通道、生烃增压特征和优质储层特征等,明确了不同构造单元的致密油类型及分布特征,建立了各构造单元差异化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①古龙凹陷高成熟的青一段烃源岩是葡萄花油田白垩系泉四段致密油成藏的物质基础,孔隙度大于10%的优质储层有利于致密油的富集,断层+河道砂体组成的L型输导体为油气侧向运移通道。②葡萄花油田白垩系泉四段经历了2期成藏,明水组末期的生烃增压形成了19.6~23.5 MPa的超压,使油气倒灌形成了源下型致密油。③泉四段发育断层-岩性油藏、断层油藏、砂岩透镜体型油藏和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等4类致密油藏,茂兴向斜主要发育小型砂岩透镜体型和断层油藏,含油面积零散,头台鼻凸为上倾尖灭岩性和断层-岩性油藏,含油性较好,葡西鼻凸以断层、断层-岩性油藏为主,油气连续成片分布。④致密油成藏受生烃中心、L型输导体、超压和储层质量等因素联合控制,茂兴向斜、葡南鼻凸和头台鼻凸成藏模式分别为“上生下储、源内超压驱动、油气倒灌、局部‘甜点’富集”,“源-储紧邻、断-砂接力L型输导、高部位聚集”和“源-储分离、断-河匹配侧向运聚、优质储层富集”,葡南鼻凸为致密油有利勘探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源下型油藏 L型输导体 超压 上倾尖灭型岩性油藏 泉四段 白垩系 葡萄花油田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水式电站对下游水动力与鱼类洄游适宜度的影响及其优化
8
作者 贺蔚 王海洋 +3 位作者 李国岭 徐江涛 周武 熊强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5-264,共10页
以西南大渡河上某水电站为例,构建了水电站下游干支流三维水动力-鱼类洄游适宜度模型,并采用物理模型进行率定,解析了电站泄水时的干支流水力特性和鱼类洄游适宜度,探讨了不同来流流量和发电流量的影响效应;针对支流鱼类洄游适宜度较差... 以西南大渡河上某水电站为例,构建了水电站下游干支流三维水动力-鱼类洄游适宜度模型,并采用物理模型进行率定,解析了电站泄水时的干支流水力特性和鱼类洄游适宜度,探讨了不同来流流量和发电流量的影响效应;针对支流鱼类洄游适宜度较差的区域,评估了不同导流墙布置方式对鱼类洄游适宜度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水电站支流泄水会显著影响水动力条件,下游较大区域流速和水深随之增加,鱼类洄游适宜度总体减小,随着支流来流流量和发电流量的增加,上述影响进一步扩大;干支流汇口水动力条件受电站运行的影响最大,支流来流流量459 m^(3)/s、电站发电流量535.0 m^(3)/s时(常规运行工况C_(3)),汇口附近距左岸1/6河宽区域鱼类洄游适宜度仅为0.11;按方案7设置导流墙,整体流速更加均匀,高流速和回流区减小,可使鱼类洄游条件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水式电站 河道干支流 水动力 鱼类洄游适宜度 数值模拟 物理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沉积响应及其勘探意义 被引量:5
9
作者 龚承林 徐长贵 +1 位作者 尤丽 朱一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21-733,I0002,共14页
顺坡而下的重力流(浊流)与沿坡流动的底流(等深流)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当前国际沉积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薄弱环节,交互作用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特征相较于重力流或等深流沉积体系仍“知之甚少”。本文总结了论文作者所识别的两种典型交互作用... 顺坡而下的重力流(浊流)与沿坡流动的底流(等深流)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当前国际沉积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薄弱环节,交互作用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特征相较于重力流或等深流沉积体系仍“知之甚少”。本文总结了论文作者所识别的两种典型交互作用沉积体系的形态特征、沉积特征与沉积样式,查明了交互作用成因优质储层的识别标志与分布模式。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具有不对称的剖面形态与持续稳定向陡岸一侧迁移叠加的沉积样式,可进一步分为迁移方向与参与其建造底流流向相同(顺向迁移)和相反(反向迁移)两种类型;深水单向迁移朵叶具有长轴方向与区域等深线平行的形态特征以及侧向迁移延伸方向与区域等深线一致的沉积样式。重力流(浊流)与底流(等深流)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底流改造砂/交互作用砂具有与浊积砂迥异的沉积特征,如富含有孔虫和生物骨骼,无年龄倒序现象出现,突变非侵蚀接触顶界面,含有大洋水团所伴生的底栖有孔虫,可见牵引流沉积特征(如两到三段式累积概率分布特征、单峰正态的频率分布特征和位于C-M图牵引流沉积区等),这些沉积特征可作为底流改造砂的识别相标志。在剖面上,底流改造砂总是向水道迁移一侧不断迁移叠加,具有“单向叠加、有序展布”的分布模式;在平面上,底流改造砂总是沿区域等深线侧向迁移,具有“单向偏移、侧向叠置”的分布模式;时空上形成连续性好、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的超大型优质深水油气储集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 深水单向迁移朵叶 底流改造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沟曲流摆动对潮滩沉积物碳输出的影响——以江苏中部潮滩为例
10
作者 赵堃 龚政 +2 位作者 文天翼 康彦彦 韩广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6154-6164,共11页
潮滩是全球固碳能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蓝色碳汇。针对潮滩碳汇功能,现有研究多关注生物作用下的碳输入过程,关于地貌演变,特别是潮沟曲流摆动引起的沉积物碳输出过程研究较少,因此无法准确评估潮滩碳汇功能的动... 潮滩是全球固碳能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是缓解全球变暖的有效蓝色碳汇。针对潮滩碳汇功能,现有研究多关注生物作用下的碳输入过程,关于地貌演变,特别是潮沟曲流摆动引起的沉积物碳输出过程研究较少,因此无法准确评估潮滩碳汇功能的动态变化。研究结合野外观测、遥感反演与室内实验,探究了潮沟曲流摆动对潮滩沉积物碳输出过程的影响,从曲流摆动速率与有机碳空间分布特征两方面开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潮沟曲流摆动速率的空间差异可达数个量级,由粉砂滩的10^(-3) m/s锐减至互花米草盐沼滩的10^(-6) m/s;粉砂淤泥滩潮沟摆动速率存在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冬季摆动速率约为夏季的两倍;潮滩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海向递减趋势:互花米草盐沼滩(4.62 g/kg)>粉砂淤泥滩(2.61 g/kg)>粉砂滩(1.51 g/kg);综合考虑曲流摆动速率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现粉砂滩沉积物碳输出速率显著高于互花米草盐沼滩,可达49.4 g C m^(-2) a^(-1),与该区域的碳埋藏速率相当。研究证实了潮沟曲流摆动对潮滩沉积物碳输出过程的重要性,为提升潮滩碳汇功能预测水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流摆动 碳输出 碳汇功能 潮沟 潮滩 崩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覆岩卸压瓦斯运储通道属性参数拓扑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鹏翔 卓日升 +5 位作者 李树刚 林海飞 常泽晨 贾永勇 金权 刘元嘉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9,共15页
煤矿日益加剧的高强度开采过程中,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着覆岩裂隙的空间分布特征。覆岩裂隙分布的特征对于解放层开采中的瓦斯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开展多组二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探究了不同开采条件下(开采高度、推进速度、关键... 煤矿日益加剧的高强度开采过程中,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着覆岩裂隙的空间分布特征。覆岩裂隙分布的特征对于解放层开采中的瓦斯治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开展多组二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探究了不同开采条件下(开采高度、推进速度、关键层层位、煤层倾角)覆岩裂隙网络分布特征及卸压瓦斯运储通道的属性参数,得到了几何参数、裂隙参数的拓扑干系网络。基于复杂网络演化理论可以简化现实干系的拓扑变换,并结合复杂网络特征参数分析运储通道干系结构和因素节点的演化特征,实现了覆岩裂隙网络干系影响因素的定量描述,建立了卸压瓦斯运储通道网络干系结构矩阵及模型。结果表明:卸压瓦斯运储通道的发育范围、贯通度以及分形维数均随着采高、关键层层位及煤层倾角增大而不断扩大;随着推进速度的加快,发育范围却呈现减小的趋势。采高的增加对离层量影响最大,6 m采高相较于4 m时增幅达到146.9%。破断裂隙密度的变化主要受煤层倾角影响,受推速的影响较小,将钻孔布置在高密度区域(破断裂隙密度>4.7条/m),可以有效起到瓦斯截留的作用。研究结果可进一步优化不同因素影响下瓦斯抽采钻孔的布置参数,提高瓦斯抽采效率,从而保证工作面安全高效回采,对实现瓦斯精准绿色抽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卸压瓦斯 运储通道 属性参数 瓦斯抽采 拓扑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牙哈地区巴什基奇克组水下分流河道迁移叠置演化规律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3
12
作者 杨华童 林小兵 +4 位作者 张萱 王壮生 范峻铭 王贵华 柳远松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102,共10页
为了明确塔里木盆地牙哈地区干旱气候条件下季节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迁移特征,以巴什基奇克组为例,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测井曲线分析,结合沉积背景,讨论了水下分流河道接触关系及迁移演化特征。结果表明:... 为了明确塔里木盆地牙哈地区干旱气候条件下季节性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的迁移特征,以巴什基奇克组为例,基于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粒度分析、测井曲线分析,结合沉积背景,讨论了水下分流河道接触关系及迁移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巴什基奇克组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发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分流间湾等微相;水下分流河道宽度为200~1500 m,沉积物砂地比高,河道迁移频繁,迁移叠置样式为间湾相隔型、拼接型和切割型;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物性整体较好,迁移叠置后可形成孔渗性能较好的连续优质储层。明确水下分流河道迁移叠置规律对于牙哈地区油气勘探的深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道接触关系 河道迁移叠置特征 巴什基奇克组 牙哈地区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RRC8A/VRAC离子通道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杨润泽 胡耀华 +2 位作者 秦靖 汪永锋 师长宏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91-99,共9页
体积调节阴离子通道(volume-regulated anion channels,VRAC)在脊椎动物细胞和各类型的肿瘤细胞中普遍表达。其由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8A(leucine-rich repeat containing 8A,LRRC8A)及其4个同源家族成员(LRRC8B-E)组成,其中LRRC8A为必需... 体积调节阴离子通道(volume-regulated anion channels,VRAC)在脊椎动物细胞和各类型的肿瘤细胞中普遍表达。其由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8A(leucine-rich repeat containing 8A,LRRC8A)及其4个同源家族成员(LRRC8B-E)组成,其中LRRC8A为必需亚基。已证实LRRC8A/VRAC通过各种信号途径参与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及多药耐药,并调控免疫细胞功能。该离子转运蛋白在杀伤肿瘤细胞及预防肿瘤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潜力,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综述了LRRC8A/VRAC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最新研究,包括LRRC8A/VRAC的分子结构、功能及其在肿瘤中的调控作用,重点总结了LRRC8A/VRAC在肿瘤诊断和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探索LRRC8A/VRAC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调节阴离子通道 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8A 增殖 迁移 侵袭 多药耐药 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位升降对黄土冻结温度的影响分析
14
作者 王秦泽 《南方农机》 2024年第15期1-3,11,共4页
【目的】研究地下水位升降对渭北旱塬区黄土冻结温度的影响。【方法】以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高崖镇高标准农田灌溉区的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冻结试验,进行了不同水盐含量下的冻结温度试验,研究了地下水位升降对黄土水盐迁移通道长度... 【目的】研究地下水位升降对渭北旱塬区黄土冻结温度的影响。【方法】以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高崖镇高标准农田灌溉区的黄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冻结试验,进行了不同水盐含量下的冻结温度试验,研究了地下水位升降对黄土水盐迁移通道长度的影响和表层黄土水盐含量的变化,分析了不同水盐含量状态下黄土冻结温度的变化规律。【结果】地下水位线降低,黄土水盐迁移通道加长,迁移到黄土表层的水盐含量降低;地下水位线升高,黄土水盐迁移通道缩短,迁移到黄土表层的水盐含量增加;含盐黄土冻结温度随含水量的增加而非线性升高,且无限接近0 ℃,土中影响冻结温度的主要是毛细水;冻结温度随含盐量的增加而近似线性降低。【结论】高标准农田灌溉区黄土的水盐含量受地下水位升降的影响,地下水位升降会改变水盐迁移通道长度及水盐迁移量,影响表层黄土的水盐含量,进而影响表层黄土的冻结温度,本研究对工程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位线 水盐迁移通道 水盐含量 冻结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有效追踪油气运移轨迹的新方法——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及其应用 被引量:58
15
作者 罗群 庞雄奇 姜振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6-162,共7页
作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断裂的不同部位对油气的输导能力具有很强的不均一性 ,从而造成沿油源断裂分布的油气圈闭具有明显的油气差异聚集结果。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人们认为开启的断裂都是油气运移通道的错误观念 ,强调... 作为油气运移的重要通道 ,断裂的不同部位对油气的输导能力具有很强的不均一性 ,从而造成沿油源断裂分布的油气圈闭具有明显的油气差异聚集结果。断面优势运移通道的提出改变了以往人们认为开启的断裂都是油气运移通道的错误观念 ,强调只有沿着断面优势运移通道寻找勘探目标 ,才可能发现油气藏。本文通过分析断裂带输导能力的不均一性 ,提出断面优势运移通道概念及其油气汇聚运移原理 ,断面优势运移通道分析步骤和方法 ,并以柴达木盆地北缘几条主要的控油气断裂为例 ,分析了不同部位油气运移的优势运移通道并对其附近的油气圈闭含油气性进行了评价 ,结果与勘探成果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 断面 柴达木盆地北缘 应用 轨迹 追踪 油气运移通道 不均一性 油气圈闭 不同部位 断裂分布 错误观念 勘探目标 分析步骤 含油气性 勘探成果 油气藏 断裂带 能力 气差 油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安全等级的虚拟机动态迁移方法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硕 季新生 +2 位作者 毛宇星 程国振 扈红超 《通信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65-174,共10页
侧信道攻击是当前云计算与数据中心环境下多租户间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现有基于虚拟机动态迁移的防御方法存在迁移算法收敛时间长,开销大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安全等级的虚拟机动态迁移方法。首先,对虚拟机进行安全等级分类,减少虚... 侧信道攻击是当前云计算与数据中心环境下多租户间信息泄露的主要途径,现有基于虚拟机动态迁移的防御方法存在迁移算法收敛时间长,开销大的问题,为此,提出一种基于安全等级的虚拟机动态迁移方法。首先,对虚拟机进行安全等级分类,减少虚拟机动态迁移的数量;然后采用相应的虚拟机映射策略,降低虚拟机迁移的频率。实验表明,与现有基于虚拟机动态迁移的防御方法相比,该方法能够降低虚拟机迁移算法的收敛时间和迁移开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信道攻击 虚拟机迁移 安全等级 迁移算法 迁移开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层气井煤粉的运移与控制 被引量:34
17
作者 陈文文 王生维 +4 位作者 秦义 赵文秀 赵俊芳 杨健 李瑞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S2期416-421,共6页
通过对煤粉进行分离、运移等模拟实验查明了煤粉的运移规律:糜棱煤遇水后容易完全分解成煤粉,是煤层气井产粉的主要来源;粒径小于0.2 mm煤粉产出量随水流速度增大而增加,粒径在0.2~0.3 mm的煤粉产出量随水流速度增大无明显变化规律;当... 通过对煤粉进行分离、运移等模拟实验查明了煤粉的运移规律:糜棱煤遇水后容易完全分解成煤粉,是煤层气井产粉的主要来源;粒径小于0.2 mm煤粉产出量随水流速度增大而增加,粒径在0.2~0.3 mm的煤粉产出量随水流速度增大无明显变化规律;当煤粉运移介质为气液两相时,煤粉的产出量明显增多,并随着气液比的增大而增大;近井通道是垂直煤层气井煤粉产出运移的主要通道,水平分支井所穿过的煤层带决定了水平煤层气井煤粉产出运移。依据实验结果与煤层气井排采实际,提出了控制煤层气井煤粉产出的若干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井 煤粉 分离运移特征 运移通道 控粉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储层排采液流携粉运移模型与产出规律 被引量:15
18
作者 刘新福 刘春花 +1 位作者 吴建军 綦耀光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770-775,共6页
基于液固两相流理论建立煤层液流渗流数学模型,并给出描述煤岩产气通道流动状态的偏微分方程和煤层液流携粉运移特征的数学模型,依据数值求解结果分析产气通道中的液流压力和流速以及煤粉随液流运移的浓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煤储层近... 基于液固两相流理论建立煤层液流渗流数学模型,并给出描述煤岩产气通道流动状态的偏微分方程和煤层液流携粉运移特征的数学模型,依据数值求解结果分析产气通道中的液流压力和流速以及煤粉随液流运移的浓度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煤储层近井区域液流高流速状态使得通道液流中的含煤粉量达到最高值,排采初期较大的排液量和压差波动使得其煤粉产出较多,而稳产阶段的产液量减小且煤储层与井底间的生产压差降低使得通道中煤粉浓度较低,生产压差由2.05 MPa提高到3.05 MPa后,产气通道各节点最大含煤粉量由0.112%迅速升至0.608%;且稳产阶段煤层泄流体产气通道孔径的增大,会进一步降低通道中煤粉浓度,产气通道高度由0.30 mm扩大到0.90 mm,产气通道各节点最大含煤粉量则由0.759%降至0.160%。该算法提出煤储层泄流体煤岩产气通道管流的概念并定量描述排采液流携煤粉运移的特征,为准确预测煤层气井排采中的煤粉产出情况和制定合理的防煤粉措施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粉运移 液流携煤粉 产气通道 管流 含煤粉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输导流体的机制及输导形式探讨 被引量:64
19
作者 孙同文 付广 +1 位作者 吕延防 赵荣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81-1090,共10页
张性正断层断裂带一般具有二分结构,即断层核和破裂带,断层核伴生裂缝、连通孔隙及破裂带诱导裂缝均可作为输导流体的通道。断裂活动具有幕式的特征,一次活动周期可以分为活动期、活动—间歇过渡期和间歇期3个阶段,断裂活动期以伴生裂... 张性正断层断裂带一般具有二分结构,即断层核和破裂带,断层核伴生裂缝、连通孔隙及破裂带诱导裂缝均可作为输导流体的通道。断裂活动具有幕式的特征,一次活动周期可以分为活动期、活动—间歇过渡期和间歇期3个阶段,断裂活动期以伴生裂缝为优势输导通道,一般以"地震泵"控制下的幕式运移机制为主;活动间歇期输导能力较弱,通道为连通孔隙,遵循浮力控制下的缓慢渗流机制;而活动—间歇过渡期兼具有活动期和间歇期的部分特征,主要输导通道为破裂带诱导裂缝。断裂输导具有3个方向的运移分量,即沿断裂纵向方向、沿断裂走向方向和横穿断层面方向,与此相对应,目前断裂输导形式分为"2型4类",包括沿断层面输导和横穿断层面输导两大类型,其中,沿断层面输导型又可分为沿断裂纵向向上输导、沿断裂走向输导和沿断裂向下"倒灌"式输导3类。沿断裂纵向向上输导是目前最重要的断裂输导形式,进一步分为3种亚类,即线性输导、"Y"形输导和似花状输导,似花状输导所占比例最大。具体的输导形式及方向取决于活动时期断裂与两侧地层的配置关系及多种运移动力、阻力的矢量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内部结构 输导通道 输导机制 流体运移特征 断裂输导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油气运移的“高速公路”及源外找油思想 被引量:23
20
作者 潘树新 卫平生 +5 位作者 袁剑英 王天奇 赵志魁 赵占银 王立贤 雷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9-604,共6页
源控论认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或者生油凹陷的展布范围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油气主要分布在距离主力生油洼陷20~30km的范围内。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大部分地区超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但在西坡发现了富拉尔基油田、平洋油气田、图... 源控论认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或者生油凹陷的展布范围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油气主要分布在距离主力生油洼陷20~30km的范围内。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大部分地区超出有效烃源岩的展布范围,但在西坡发现了富拉尔基油田、平洋油气田、图牧吉油砂矿和套保油田等油区。笔者在松南西斜坡发现一条大型"人字"形沟谷体系,该沟谷体系对白城水系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在河道上的探井都有良好的油气显示,套保和图牧吉油田(距离主力生油凹陷达120km)的成因也与沟谷体系有关。嫩一、二段湖相泥岩形成的区域性盖层,沟谷体系的高孔—高渗储层以及单倾斜坡使得长岭凹陷生成的油气具备了向西部斜坡长距离运移的地质条件。因此,盆缘发育的"人字"形沟谷体系及其控制的河道沉积是油气长距离运移的"高速公路",只要存在圈闭条件,沿着"高速公路"就可以实现"源外"找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源控论 盆缘沟谷体系 油气运移的高速公路 源外找油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