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 response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beams under double-endinitiated close-in explosion 被引量:4
1
作者 Bin Rao Li Chen +3 位作者 Qin Fang Jian Hong Zhong-xian Liu Heng-bo Xiang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18年第5期527-539,共13页
The reinforced concrete(RC) structural component might suffer a great damage under close-in explosion.Different from distant explosions, blast loads generated by the close-in explosion are non-uniformly distributed on... The reinforced concrete(RC) structural component might suffer a great damage under close-in explosion.Different from distant explosions, blast loads generated by the close-in explosion are non-uniformly distributed on the structural component and may cause both local and structural failure. In this study,an experimental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RC beams under doubleend-initiated close-in explosion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blast loads generated by the double-end-initiated explosion is much more non-uniform than those generated by single-point detonation, which is caused by the self-Mach-reflection effects. A 3 D finite element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in LS-DYNA by employing the modified K&C model. Intensive numerical calcul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the influences of the initiation way, scaled distance and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ratio on the dynamic responses and failure modes of RC beams. 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RC beam suffers greater damage as the cylindrical explosive is detonated at its double ends than the scenario in which the cylindrical explosive is detonated at its central point. RC beams mainly suffer flexural failure and flexure-shear failure under the double-end close-in explosion, and the failure modes of RC beams change from the flexural damage to flexure-shear damage as the scaled distance or the longitudinal reinforcement ratio decreases. The direct shear failure mode is not usually observed in the double-end-initiated explosion, since the intense blast loads is basically concentrated in the midspan of RC beam, which is due to self-Mach-reflection enhance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INFORCED concrete(RC)beam Close-in explosion Failure mode Dynamic response double-end-initi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study on the surface over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formation of a double curvature liner under a two-point initiation
2
作者 Jie Liu Xi Chen Zhong-hua D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48-157,共10页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n EFP(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using a double curvature liner under the overpressure effect generated by a regular oblique reflec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detona...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an EFP(explosively formed projectile)using a double curvature liner under the overpressure effect generated by a regular oblique reflection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detonation wave propagation theory,the change of the incident angle of the detonation wave collision at different positions and the distribution area of the overpressure on the surface of the liner were calculated.Three dimensional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the formation process of the EFP with tail.as well as the ability to penetrate 45#steel were performed using LS-DYNA software,and the EFP ve locity,the penetration ability,and the forming were assessed via experiments and x_ray photographs.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coincides with those of the simulations.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collision of the detonation wave was controlled to be a regular oblique reflection acting on the liner by setting the di-mensions of the unit charge and maintai ning the pressure at the collision point region at more than 2.4 times the CJ detonation when the incident angle approached the cnitical angle.The distance from the liner midline to the boundary of the area within which the pressure ratio of the regular oblique reflection pressure to the qJ detonation pressure was greater than 2.5,2,and 15was approximately 0.66 mm,132 mm,and 3.3 mm,respectively.Itis noted that pressure gradient caused the liner to turn inside out in the middle to form the head of the EFP and close the two tails of the EFP at approximately 120μs.The penetration depth of the EFP into a 45#steel target exceeded 30 mm,and there was radial expansion between the head and tail of the EFP,increasing the penetration resistance of the EFP.Therefore,the structural size of the unit charge and the liner can be further optimized to reduce resist ance to increase the penetration ability of the EF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it-shaped charge double curvature liner Regular oblique reflection Two-point initiation Pene tra 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 Improved Double r-iteration IOD Method for GEO UCTs Based on SBSS System 被引量:2
3
作者 TANG Yi ZHONG Wenan +1 位作者 LI Shuang SHOU Junming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67-871,共5页
The purpose of initial orbit determination,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angles-only data for observation,is to obtain an initial estimate that is close enough to the true orbit to enable subsequent precision orbit determ... The purpose of initial orbit determination,especially in the case of angles-only data for observation,is to obtain an initial estimate that is close enough to the true orbit to enable subsequent precision orbit determination processing to be successful.However,the classical angles-only initial orbit determination methods cannot deal with the observation data whose Earth-central angle is larger than 360°.In this paper,an improved double r-iteration initial orbit determination method to deal with the above case is presented to monitor 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 objects for a spacebased surveillance system.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improved double r-iteration method is feasible,and the accuracy of the obtained initial orbit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re-acquiring the obj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 r-iteration initial ORBITAL determination Geosynchronous object Uncorrelated TARGETS SPACE-BASED space surveill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室管理赋能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路径探索——基于25所高校问卷调研分析
4
作者 刘叶兰 林毅 +2 位作者 刘圣金 曹鹏 张世勤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8-256,共9页
该研究以高校实验室管理满意度为切入点,面向国内25所高校(含1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读研究生展开多中心大样本调研,系统考察了高校实验室管理能力、开放共享程度及育人功能等现状,采用复杂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其建设管... 该研究以高校实验室管理满意度为切入点,面向国内25所高校(含18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读研究生展开多中心大样本调研,系统考察了高校实验室管理能力、开放共享程度及育人功能等现状,采用复杂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其建设管理特征。基于调研结果,研究建议高校实验室管理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健全实验室综合管理制度,重点优化考核机制;实施助教、助研、助管相结合的朋辈管理模式;拓展实验室安全培训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培训;加强大型实验仪器开放共享力度。通过多层次举措协同,为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坚实保障,助力高校实现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双重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管理 研究生培养 双一流建设高校 满意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张杰 魏荟茹 袁岿然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119,共9页
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国倡导的对外开放新形态,“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技术创新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论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倡议实施对我国... 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作为我国倡导的对外开放新形态,“一带一路”倡议对我国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技术创新等产生了重要影响。论文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法探究倡议实施对我国沿线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我国沿线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且在经过多种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然成立;异质性检验表明,“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有效促进我国中东部地区、沿线中心城市、沿线节点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强环境规制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由影响机制分析可知,“一带一路”倡议主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水平来促进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基于此,论文提出促进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倡议 绿色技术创新 双重差分 沿线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引高校学科交叉会聚机制研究
6
作者 吴伟 王怡文 冯家浩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8-88,共11页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实施国家重大创新任务、拓展科技前沿的基础条件,学科交叉会聚体现在其目标设定-设计论证-建设维护的全过程。因高水平创新资源集聚和跨学科研究任务牵引特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备突破传统学科组织壁垒与制度惰...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是实施国家重大创新任务、拓展科技前沿的基础条件,学科交叉会聚体现在其目标设定-设计论证-建设维护的全过程。因高水平创新资源集聚和跨学科研究任务牵引特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具备突破传统学科组织壁垒与制度惰性的天然条件,学科交叉会聚应是其建设、运行的基本诉求和必然结果。高校作为设施的重要组织方与建设方,如何协同学科发展与设施建设运营,已成为“双一流”建设管理实践中不容忽视的重大议题。本文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法提取设施运行要素,并基于高校参与建设的6个典型设施案例,补充验证与总结要素间关系,最终搭建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引学科交叉会聚机制模型。设施建设与学科建设互动机制的研究发现,为推动高校知识生产范式转型提供了理论新视角和实践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科学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学科交叉会聚 “双一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饱和黏土中双线平行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位移
7
作者 李学刚 陈晓飞 +1 位作者 温小东 王超伟 《都市快轨交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8-104,共7页
为解决非饱和黏土中双线平行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相互作用效应难以预测、易引发地表沉降风险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针对非饱和土三维位移解析方法。基于非饱和半空间初值解,并采用叠加原理推导出双线平行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位移三维... 为解决非饱和黏土中双线平行盾构施工引起的地层位移相互作用效应难以预测、易引发地表沉降风险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针对非饱和土三维位移解析方法。基于非饱和半空间初值解,并采用叠加原理推导出双线平行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位移三维解答,同时充分考虑各施工荷载和土体损失等多种影响因素。通过与实际工程案例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解析解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结果表明:双线盾构的纵向距离和轴线横向距离对其引起土体位移有显著影响;当双线纵向间距从120 m缩小至0 m,地表总沉降峰值从6.08 mm增至9.10 mm,增幅50.0%。双线隧道轴线间距从1D增至9D,地表水平位移降幅达49.2%;埋深比Z/D从3降至1,沉降峰值从15.9 mm激增至49.4 mm,增幅210.7%,使得地表沉降槽更深、更窄。研究表明,在双线平行盾构施工过程中,合理控制开挖面纵向距离、盾构轴线间距和埋深比是降低地表沉降风险的关键措施。本文方法可为双线盾构施工参数优化与沉降风险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 双线平行盾构 初值解 非饱和土 土层损失 地表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
8
作者 李立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3,共4页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建成教育强国,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和新质生产力要求,必须实现高等教...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将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建成教育强国,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和新质生产力要求,必须实现高等教育结构优化与质量提升,建成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一是要按照研究型、应用型和技能型等基本办学定位实现高校分类发展;二是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有序扩大优质本科教育招生规模,扩大研究生培养规模,稳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占比,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使得人才培养结构由“金字塔型”转变为“橄榄型”;三是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聚焦优势学科,适度扩大“双一流”建设范围;四是要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分类 人才培养结构 学科调整机制 双一流 高等教育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高水平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发展的价值意蕴与策略研究
9
作者 谢梦 曹燕南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9,共10页
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就高等教育而言,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方面。运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学术关系理论,对2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发现:相关高校对哲学社会科学国... 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就高等教育而言,增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方面。运用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国际学术关系理论,对21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建设方案进行分析发现:相关高校对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内涵的定位,呈现出从关注显性指标到纳入隐性影响,从追随国际范式到凸显中国特色,从聚焦内向型的“引进来”到强化引领性的“走出去”,从专注学术影响到指向战略贡献,从突出国际竞争到建立全球视野五方面演进特征;国际影响力提升仍面临着顶尖人才储备、成果产出、学科辐射和服务贡献方面的不足;应对挑战,相关高校形成了以学科建设谋求突破、以人才引育集聚动力、以学术发展奠立基础、以社会服务牵引方向、以文化引领凸显特色、以全球战略拓展视野的策略举措。有鉴于此,我国高校需在制度改革和机制建设上进一步鼓励“扎根本土、全球视野、中国贡献”的理念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社会科学 自主知识体系 国际影响力 高等教育国际化 教育强国 “双一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困境与未来进路
10
作者 周翔宇 沈锦璐 吴伟 《高校教育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38,61,共11页
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资源编排理论重在探究“动态的组织资源管理行动”,运用该理论搭建“资源组合构建资源集成捆绑资源杠杆... 发挥“双一流”建设高校科研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的作用,是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资源编排理论重在探究“动态的组织资源管理行动”,运用该理论搭建“资源组合构建资源集成捆绑资源杠杆利用”三阶段模型,发现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在赋能科技自立自强过程中存在资源分块配置与低质重复投资、资源流动梗塞与整合逻辑冲突、资源撬动不足与统筹机制缺失等困境。未来“双一流”建设高校应加强以重大需求为牵引的战略规划设计、完善资源跨界融通的制度保障机制、激活校地联动的产学研价值转化链,以赋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高校 科技自立自强 资源编排理论 高校科研赋能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柱悬索拉线塔风致倒塌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正良 张智航 王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5-267,共13页
作为风敏感结构,双柱悬索拉线塔在强风荷载作用下易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发生倒塌破坏,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风灾易损性分析。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双柱悬索拉线塔风致倒塌易损性分析方法。首先,考虑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基于拉丁超立方抽... 作为风敏感结构,双柱悬索拉线塔在强风荷载作用下易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甚至发生倒塌破坏,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风灾易损性分析。为此,本文提出一种双柱悬索拉线塔风致倒塌易损性分析方法。首先,考虑结构参数的不确定性,基于拉丁超立方抽样建立双柱悬索拉线塔不确定性模型,完成所有样本模型的非线性静力推覆分析;然后,利用B-R准则和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拟合得到双柱悬索拉线塔倒塌易损性曲线;最后,研究风向角和拉线初张力对结构倒塌易损性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确定性倒塌分析,不确定性倒塌分析能够更好地评估双柱悬索拉线塔的抗风承载能力;风向角对双柱悬索拉线塔的倒塌易损性影响较大,结构的最不利风向角为45°,当基本风速小于56.5 m/s时,结构在任一风向角下的倒塌概率都很小;拉线初张力对结构倒塌临界风速无影响,但对立柱顶点位移易损性曲线影响较大;增大拉线初张力,左右侧立柱的顶点位移易损性曲线均向左移动,且其对背风侧立柱的影响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柱悬索拉线塔 风灾易损性 初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战略规划的政策变迁研究
12
作者 张欣亮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9-98,共10页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审视新南威尔士大学卓越发展的基本政策框架和主要实践行动,发现该校在政策变迁中综合运用制度微调、制度置换、制度转换等三种方式赋能育人、创新、内涵等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大学战略目标的达成。参考新南... 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视角,审视新南威尔士大学卓越发展的基本政策框架和主要实践行动,发现该校在政策变迁中综合运用制度微调、制度置换、制度转换等三种方式赋能育人、创新、内涵等三个层面,协同推进大学战略目标的达成。参考新南威尔士大学的成功经验,我国大学应立足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动态循证来合理把握政策调整的时机、路向与模式,关注育人本质的变革、创新模式的革新、内涵要素的协同,有效实现卓越发展的愿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一流”建设 政策变迁 新南威尔士大学 战略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泡统一方程的声场双气泡耦合作用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谈乃正 詹立蕾 +2 位作者 李世民 李帅 张阿漫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13-222,共10页
针对声致空化现象中双气泡相互作用力展开了研究。本文基于气泡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将气泡统一方程应用到声场中双气泡的耦合作用研究中,建立了可用于计算声场中多气泡耦合的理论模型,并以此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声场中双气泡次Bjerknes力的... 针对声致空化现象中双气泡相互作用力展开了研究。本文基于气泡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将气泡统一方程应用到声场中双气泡的耦合作用研究中,建立了可用于计算声场中多气泡耦合的理论模型,并以此研究了不同类型的声场中双气泡次Bjerknes力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在声压幅值较小的行进波声场中,对于非线性脉动的双气泡,其相互作用现象不仅与声场参数相关,还会受到双气泡初始体积比的影响。若固定其中一个气泡的初始体积,同时改变另一个气泡的初始体积,则双气泡间第1周期内的次Bjerknes力会在初始体积相等时达到第1个极值,随后呈现周期性的起伏,并在总体上呈增大趋势;而双气泡相互作用在声压幅值较大的行进波声场中会随初始半径比的增大持续增强,且周期性的起伏现象并不明显。在驻波声场中靠近波节的位置也能观测到这一现象。此外,本文还探究了非线性振动的双气泡在具有相同频率、不同声压幅值的组合波声场中的耦合效应。本文的研究可为声场中双气泡相互耦合作用以及气泡群动力学相关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致空化 双气泡耦合 气泡统一方程 次Bjerknes力 气泡初始体积比 行进波 驻波声场 反射波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0 m^(2)级5车道隧道九硐室施工力学特性数值计算
14
作者 王星 黄帅 +2 位作者 王帅帅 霰建平 葛国库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3,共10页
针对深圳侨城东路宝鹏大型地下互通式立交涉及的300 m^(2)级5车道超大断面隧道,开展施工技术方案及结构受力研究.首先,提出一套“分硐室开挖+衬砌加强支护”的超大断面隧道九硐室开挖施工技术.然后,结合隧道几何尺寸及支护方案,建立Mida... 针对深圳侨城东路宝鹏大型地下互通式立交涉及的300 m^(2)级5车道超大断面隧道,开展施工技术方案及结构受力研究.首先,提出一套“分硐室开挖+衬砌加强支护”的超大断面隧道九硐室开挖施工技术.然后,结合隧道几何尺寸及支护方案,建立Midas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模型探究5车道超大断面隧道开挖施工动态力学响应特性.最后,提取隧道各分部结构应力云图,统计特征测点应力及位移监测曲线.研究结果表明:施工期间需采用超前小导管+管棚注浆措施对围岩进行预加固;现场需通过双侧壁导坑+双临时横撑构成九硐室开挖工法,并采用双层初期支护+加强加厚二次衬砌支护方案;现场开挖施工后结构应力与位移呈现快速增加趋势,而后隧掌子面不断前移各统计曲线逐步趋于平稳;围岩压力峰值可达2.01 MPa,拱顶位置超前小导管内力值最大为10 kN,两侧拱腰位置管棚内力最高为20 kN,拱腰及拱脚位置钢拱架内力最大为113 kN,拱肩位置锁脚锚杆内力在第66开挖施工步达到18 kN;初支结构测点应力峰值为2.4 MPa;初支拱顶、拱肩部位沉降峰值分别为12.4、6.8 mm;管棚、锁脚锚杆等结构联合支护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互通式立交 5车道隧道 双侧壁导坑+双临时横撑 双层初支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的态势特征与发展路向 被引量:2
15
作者 陆静如 郭强 《当代教育论坛》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发挥着独特作用。当前,我国本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结构布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政策监管等方面存在问题与挑战。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外合作...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是我国高等教育实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发挥着独特作用。当前,我国本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在结构布局、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政策监管等方面存在问题与挑战。教育强国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应将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使命,优化布局结构,构建高质量办学生态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扩大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引育并举人才支撑体系;搭建国际化科研平台,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强化顶层设计,提升治理体系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教育强国 高质量 “双一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段双键含量对水性聚氨酯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玉龙 徐璇 +1 位作者 刘抒诺 周立娟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4-88,142,共6页
水性聚氨酯(WPU)分子量较低的特性使其存在力学性能低及永久变形大等缺点,限制了其在高性能材料领域的应用。为了提高水性聚氨酯的形变恢复能力及力学性能,采用聚丙二醇(PPG)、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4,4′-... 水性聚氨酯(WPU)分子量较低的特性使其存在力学性能低及永久变形大等缺点,限制了其在高性能材料领域的应用。为了提高水性聚氨酯的形变恢复能力及力学性能,采用聚丙二醇(PPG)、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4,4′-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2,2-二羟甲基丁酸(DMBA)等为原料,以异辛酸亚锡为催化剂合成了一系列软段双键含量不同的水性聚氨酯(WPU),采用过硫酸铵(APS)作为双键引发剂引发聚氨酯软段中双键间的反应实现聚氨酯分子链交联,制备了不同交联体系的水性聚氨酯薄膜。通过红外光谱仪(FTIR)表征胶膜的结构,证明了软段双键的引入;同时测定胶膜的力学性能在交联后提高;软段玻璃化转变温度在交联后先降低后增加,硬段玻璃化转变温度降低等。结果表明,当n(HTPB)∶n(PPG)=5∶53时,该水性聚氨酯薄膜拉伸强度可达24.06 MPa,断裂伸长率为780%,形变回复率为9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弹性体 软段双键 形变回复率 引发体系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位法》时代学术复核制度的法治逻辑 被引量:4
17
作者 姚荣 王倩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69,共14页
学术复核制度作为维护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规范学位授予权行使、实质性化解学位争议的一大制度创新,旨在发挥其促进学术公正、尊重学术自治的价值功能。为了考察实践中高校学术复核制度的运行逻辑,本研究对9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准... 学术复核制度作为维护学位申请人合法权益、规范学位授予权行使、实质性化解学位争议的一大制度创新,旨在发挥其促进学术公正、尊重学术自治的价值功能。为了考察实践中高校学术复核制度的运行逻辑,本研究对9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准学术复核制度文本进行分析发现,当前学术复核制度在实践中面临受理范围类别有限且条件苛刻、受理机构独立性欠缺和专业性不足、专家回避原则执行不力和人员构成不尽合理、复核处理期限不明和申请人参与程度低等多重法治困境。为将学术复核制度建设纳入法治轨道,我国应从规范制定、制度实施、强化监督三个维度着手,建立健全《学位法》框架下的学术复核办法,完善学术复核内部治理体系,建立和完善学术复核制度的国家监督体系,以促进学位争议案件中学术评价纠纷的实质和公正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位法》 学术复核制度 “双一流”建设高校 学术自治 受理范围 受理机构 专家遴选 程序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双端初始电流行波时频矩阵相似度的柔性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原理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韵琦 王聪博 +2 位作者 余越 杨国生 曹虹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604-2615,I0008,共13页
针对目前柔性直流(voltage source converter-based high voltage DC,VSC-HVDC)电网的线路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端初始电流行波(Initial current traveling wave,ICTW)时频矩阵相似度的柔性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原理。首先,对柔... 针对目前柔性直流(voltage source converter-based high voltage DC,VSC-HVDC)电网的线路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双端初始电流行波(Initial current traveling wave,ICTW)时频矩阵相似度的柔性直流输电线路保护原理。首先,对柔性直流电网在线路区内外故障下两端保护所在处ICTW的故障特性进行分析,总结出在特定时间窗内,区内故障下两端ICTW的频域相似度远高于区外故障。在此基础上,利用S变换对双端ICTW进行时频分析,建立时频矩阵,并对其做奇异值分解(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SVD)。然后根据特征矩阵构造双端ICTW的相似度计算公式,以该相似度的大小判别线路区内外故障。另外,根据线路两端ICTW的高低频能量比识别雷击干扰。最后,各种故障情况下的仿真结果表明,该保护原理不依赖线路边界元件,可以保护不同长度线路的全长,具有更高的耐过渡电阻和抗噪声能力,并且能够满足柔性直流电网主保护的速动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端量保护 柔性直流(VSC-HVDC)电网 初始电流行波(ICTW) 时频矩阵 相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隧道内双块式无砟轨道受力特征及防裂优化措施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建贤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0-55,共6页
针对隧道仰拱施工缝位置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在施工阶段裂纹多发进而影响无砟轨道长期使用寿命的问题,建立纵连式和单元式双块式无砟轨道有限元整体模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仰拱施工缝位置道床板的主拉应力,讨论了混凝土收缩以及整体温... 针对隧道仰拱施工缝位置双块式无砟轨道道床板在施工阶段裂纹多发进而影响无砟轨道长期使用寿命的问题,建立纵连式和单元式双块式无砟轨道有限元整体模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仰拱施工缝位置道床板的主拉应力,讨论了混凝土收缩以及整体温度荷载作用下混凝土应力状态,并基于分析结果从结构优化以及施工角度提出了双块式无砟轨道裂纹预防措施。结果表明:对于施工缝区域,纵连式道床板主拉应力随基底刚度增大而降低,单元式道床板主拉应力随板长减小而降低;采用植筋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两种道床板结构在施工缝的应力水平,道床板主拉应力随植筋间距减小而减小。综合考虑,建议实际工程中在道床板跨越施工缝区域采用植筋措施,植筋间隔两根轨枕布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双块式无砟轨道 数值模拟 仰拱施工缝 裂纹萌生 裂纹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融和腐蚀因素作用下混凝土的损伤劣化参数分析 被引量:21
20
作者 余红发 孙伟 +3 位作者 麻海燕 张云升 王甲春 陈树东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2011年第4期1-8,共8页
通过混凝土在冻融和腐蚀等单一和多重因素作用下大量、系统的耐久性试验,得到混凝土损伤初速度(IDV)和损伤加速度(DA)等损伤劣化参数的基本数据库;采用SPSS10.0软件对该数据库数据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的IDV和DA取决于... 通过混凝土在冻融和腐蚀等单一和多重因素作用下大量、系统的耐久性试验,得到混凝土损伤初速度(IDV)和损伤加速度(DA)等损伤劣化参数的基本数据库;采用SPSS10.0软件对该数据库数据进行回归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的IDV和DA取决于结构所处的环境、气候和受力状态,并与其原材料、配合比和养护条件密切相关;无论在单一因素还是在双重因素作用下,降低水胶比和加强潮湿养护均能够减小混凝土的IDV和DA;采用钢纤维增强技术可以降低混凝土的单因素IDV和DA,掺加矿物掺合料以及采用高强高模聚乙烯纤维增强技术能够降低混凝土的双因素IDV和DA;IDV和DA越大,混凝土的冻融寿命就越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单一因素 双重因素 损伤初速度 二次损伤初速度 损伤加速度 冻融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