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族融合视域下十六国时期各民族政权建构与黄河城市文明“破坏-重构-再生”的韧性演进
1
作者 何一民 刘清愔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1-73,共13页
十六国时期(304—439),黄河城市文明在各民族政权更迭中呈现出“破坏—重构—再生”的多重面相。各民族政权的频繁更迭虽导致洛阳、邺城等核心城市遭受军事摧毁与秩序破坏,但其统治者对中原正统性、合法性的主动追求,推动了“胡族”文... 十六国时期(304—439),黄河城市文明在各民族政权更迭中呈现出“破坏—重构—再生”的多重面相。各民族政权的频繁更迭虽导致洛阳、邺城等核心城市遭受军事摧毁与秩序破坏,但其统治者对中原正统性、合法性的主动追求,推动了“胡族”文化元素与中原城市传统的深度融合。从初期“创伤性破坏”到前期“正统性重建”,再到后期“整合性转型”,黄河城市文明在政权博弈中展现出强大韧性:一方面通过都城选址的政治象征意义建构统治合法性,另一方面以建筑形制、经济功能、文化空间的胡汉杂糅,为北朝乃至隋唐城市文明的多元一体格局奠定基础。这一过程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城市载体上的动态生成,印证了中华文明“冲突中融合、断裂中再生”的独特逻辑。永嘉之乱后中原城市体系崩解的多维动因,揭示了自然灾害、军事冲突与制度断裂对城市的系统性冲击;前秦、后赵等政权都城选址的华夏化策略,论证了其实践背后蕴含的正统性建构逻辑;十六国后期都城营建中的文化调适机制,在都城建设中形成了“胡汉元素层累叠加”的特殊形制,这种“破坏—重建—创新”的发展模式不仅维系了黄河城市文明的连续性,而且催化出新型城市文明形态,为后世都城规划范式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时期 民族政权互动 黄河城市文明 都城建制 文化调适 文明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传统体育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进路 被引量:16
2
作者 李玉文 白晋湘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4,共12页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旨归所在。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效路径,两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互融共进,具有双向建构性。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需要站在“历史”与“现代”的维度,...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构建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发展旨归所在。传承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建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有效路径,两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互融共进,具有双向建构性。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需要站在“历史”与“现代”的维度,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创新性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根植中华文明土壤,坚持守正创新,着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凸显民族传统体育“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文明新形态;彰显民族传统体育“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助力人与自然和谐社会构建;把握中华文明特质,在现代化进程中推动民族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现文明共融共生;促进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并逐渐成为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唐体育文化的突出特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3
作者 戴俭慧 司马昊翔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0-145,共6页
汉唐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性。汉唐体育文化突出的“连续性”坚实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底;突出的“创新性”塑造出中华民... 汉唐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特性。汉唐体育文化突出的“连续性”坚实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道路,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根底;突出的“创新性”塑造出中华民族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根底;突出的“统一性”决定着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坚定信念,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疆域根底;突出的“包容性”确保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底;突出的“和平性”体现出中华民族与生俱来的美好夙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根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汉唐体育文化 突出特性 根底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更深刻地理解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 被引量:21
4
作者 严庆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共4页
文化意涵集“文”(文明程度)与“化”(文明传承)于一体,是国家建设的魂脉。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创新从未间断,中华文化也不断影响、形塑着中华民族,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国家建设。文化认同深刻影响到对文化主体的认同,对先进文化代表... 文化意涵集“文”(文明程度)与“化”(文明传承)于一体,是国家建设的魂脉。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创新从未间断,中华文化也不断影响、形塑着中华民族,深刻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国家建设。文化认同深刻影响到对文化主体的认同,对先进文化代表的认同。不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 文明 文化认同 多民族国家建设 中华民族复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漆物的文化品格:美学的视角
5
作者 潘天波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9-137,共9页
在中华漆物史上,汉代漆物是中华物质文化谱系中的重要支脉。它不仅谱写和演绎了汉代辉煌的器物文化史,还为世界输出独特的艺术精品与美学思想,并形成了卓然而立于中华文化巨峰上的文化品格。汉代漆物蕴含“守约以治广”“煌煌盛美”“... 在中华漆物史上,汉代漆物是中华物质文化谱系中的重要支脉。它不仅谱写和演绎了汉代辉煌的器物文化史,还为世界输出独特的艺术精品与美学思想,并形成了卓然而立于中华文化巨峰上的文化品格。汉代漆物蕴含“守约以治广”“煌煌盛美”“规天矩地”“自然相生”“致用为本”等高贵的文化品格,它们贯穿于汉代造物及中华文化品格之中。这些具有典型性的造物品格既是汉代漆物的品格,又是汉代文化及中国传统美学的品格,为中华文化品格的最终形成注入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与秉性,也为铸就中华工匠美学品格提供了卓绝的汉代漆物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漆物 汉代美学 文化品格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汉魏晋时期的西南族群地理观念及其格局 被引量:3
6
作者 孙俊 武友德 +2 位作者 潘玉君 骆华松 肖翔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15-124,共10页
文章以《华阳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为基本史料,旁补及其他两汉魏晋史志,论述了两汉魏晋西南族群地理观的族群意向、文化意向、环境意向三个基本问题。以《华阳国志》政区为空间解析单位,基于如上三个方面的论述,结论将两汉... 文章以《华阳国志》《史记》《汉书》《后汉书》为基本史料,旁补及其他两汉魏晋史志,论述了两汉魏晋西南族群地理观的族群意向、文化意向、环境意向三个基本问题。以《华阳国志》政区为空间解析单位,基于如上三个方面的论述,结论将两汉魏晋西南的族群地理观念格局划分为多文学多稻田区、少文学少稻田区、无文学无稻田区、俗妖巫或环境恶劣或有"怪物"区(不含史料不详或缺载郡)四种类型。文章同时发现:两汉魏晋西南"汉""夷"的划分与族群原本的身份世系没有刚性的关联,但与族群间的政治、文化关系有关,也与地缘有一定关系;族群地理观念格局与族群客观分布格局具有相当的重合性,二者均反映了族群演进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族群地理观 文化意向 环境意向 族群意向 西南地区 两汉魏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时期蒙汉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基于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黄孝东 张继焦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82-188,共7页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互动塑造出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对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区域内的很多物质文...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互动塑造出形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重要表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体现。对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发现,该区域内的很多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具有同根、同源、同宗属性,具体体现在文化遗产要素的互嵌、遗产主体的相互联结以及遗产功能的相互依存上,这充分说明蒙汉民族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交往的双向性、自愿性与互补性。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审视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多民族国家的文化认同存续,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晋冀长城金三角区域 文化遗产 蒙汉民族关系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陕西漆器文化探微 被引量:3
8
作者 潘天波 胡玉康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2-138,共7页
陕西漆艺文明历史悠久。在汉代,陕西漆器文化发展有其独特的空间环境与政治文化优势。从出土文物看,汉代陕西漆器设计以致用为本,主要为上层贵族服务,其设计理念被纳入汉朝廷文化体系,反映了汉代漆器文化由官方控制与引领,深受汉代主流... 陕西漆艺文明历史悠久。在汉代,陕西漆器文化发展有其独特的空间环境与政治文化优势。从出土文物看,汉代陕西漆器设计以致用为本,主要为上层贵族服务,其设计理念被纳入汉朝廷文化体系,反映了汉代漆器文化由官方控制与引领,深受汉代主流文化思想影响。同时,长安中央漆器文化在西汉中后期日渐兴盛,开始向外输出,其管理规范、分工明细,实施漆器生产奖惩与职工升迁制度,形成"供工、考工"管制与"守令或令"监造的分层管理体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文化 陕西文化 漆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澳门的文化多元与和谐——与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讨论 被引量:16
9
作者 周大鸣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13,共7页
亨廷顿以“文明的冲突”的范式来解释冷战后世界的格局,这一理论的影响也大大超出其最初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领域,而渐渐成为决策者、研究者以及普通大众思考多元文化的重要视角之一。在对澳门的多元族群和文化的研究基础上,文章指... 亨廷顿以“文明的冲突”的范式来解释冷战后世界的格局,这一理论的影响也大大超出其最初的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的领域,而渐渐成为决策者、研究者以及普通大众思考多元文化的重要视角之一。在对澳门的多元族群和文化的研究基础上,文章指出在这个城市,多元族群文化以交流、融合为主,突破了亨廷顿所认为造成文明差异和冲突的种种因素,而各自形成了相互借鉴和交融的文化杂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冲突 文化多元 文化和谐 澳门族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多民族国家视域中公民文化的成长与政治认同的建构 被引量:7
10
作者 蔡文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11,共7页
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致使中国各民族政治认同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国家政治认同交织在一起,... 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致使中国各民族政治认同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国家政治认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变革与重构的复杂态势。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性、包容性的主导政治文化,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发展公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建构公民身份、维护公民权利,形成现代公民文化体系,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必由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国家 公民文化 政治认同 民族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流域少数民族的水文化与农业文明 被引量:12
11
作者 郑晓云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3-107,129,共6页
庞大的灌溉系统是红河流域梯田农业的基石,也是红河流域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红河流域各民族人民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构筑了一个自然环境、人居、梯田三位一体的生存系统,这其中最根本的是对水的科学认识与利用。当地人民... 庞大的灌溉系统是红河流域梯田农业的基石,也是红河流域农业文明的重要标志。千百年来红河流域各民族人民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构筑了一个自然环境、人居、梯田三位一体的生存系统,这其中最根本的是对水的科学认识与利用。当地人民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利用、保护水资源的文化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流域 水文化 农业文明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汉书·东夷列传》与秦汉时期东北边疆民族的民族志述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段红云 王琦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66,共6页
《后汉书·东夷列传》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夫余、挹娄、高句骊、沃沮、濊等东北边疆的民族,而且还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记述这些民族的文化。在所记述的文化当中,表现了夫余、挹娄、高句骊、沃沮、濊等东北边疆民族鲜明的地域特征。从历... 《后汉书·东夷列传》以丰富的资料论述了夫余、挹娄、高句骊、沃沮、濊等东北边疆的民族,而且还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记述这些民族的文化。在所记述的文化当中,表现了夫余、挹娄、高句骊、沃沮、濊等东北边疆民族鲜明的地域特征。从历史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这种以文化为中心的记述,实际上是秦汉时期东北边疆民族的民族志书写,是我们今天从整体上认识东北亚地区民族文化的重要文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汉书·东夷列传》 边疆民族志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少数民族生态文化视角的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11
13
作者 卢晓莉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214-218,共5页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朴素的生态思想,表现在少数民族民族生态文化的三个层次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少数民族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规约、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少数民...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朴素的生态思想,表现在少数民族民族生态文化的三个层次上: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体现在少数民族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规约、精神文化和价值观念中。少数民族生态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体现了少数民族尊重自然和保护环境的生态价值观。生态文化与生态文明存在共性与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辅相成,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育养和支持,对少数民族生态文化的研究可以探寻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生态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汉时期越人的族群分布与文化认同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智银 王彦霖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7-141,共5页
越人的族群分布与越人的民族个性有很大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越人形成了以今江南地区的浙赣、闽粤、两广等地为主的族群分布,不同族群在各自地域内,因为发展的限制也形成了各自的个性。东越与汉朝接触较多,最终依附于汉朝,并... 越人的族群分布与越人的民族个性有很大关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越人形成了以今江南地区的浙赣、闽粤、两广等地为主的族群分布,不同族群在各自地域内,因为发展的限制也形成了各自的个性。东越与汉朝接触较多,最终依附于汉朝,并且迁往内地;闽越则表现出民族的原始状态,向北和向西分别进攻东越和南越。越人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风俗由于共同的生存追求,也是共性多于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越人 族群分布 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当代蒙古族与汉族的族际婚看两个民族的文化互动 被引量:2
15
作者 邢莉 那仁毕力格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6-74,共9页
由于清代以来大量的汉族移民进入到内蒙古区域,形成了蒙汉杂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本文调查了内蒙古乌兰浩特附近的乌兰哈达镇及葛根庙镇的七个村落蒙古族与汉族族际婚的状况,认为近距离的接触是促进蒙、汉族际婚的契机。族际婚的媾和及两... 由于清代以来大量的汉族移民进入到内蒙古区域,形成了蒙汉杂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本文调查了内蒙古乌兰浩特附近的乌兰哈达镇及葛根庙镇的七个村落蒙古族与汉族族际婚的状况,认为近距离的接触是促进蒙、汉族际婚的契机。族际婚的媾和及两个不同民族共同的家庭生活中,促进了两个民族在语言、节日、衣食住行等诸方面的文化包容和文化传播,两种文化的互动的过程就是当今建构中华文化共同体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 蒙古族 汉族 族际婚 文化 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中南部政区扩展与民族关系变化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文光 孙雪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3-148,共6页
汉代,多民族中国的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上的一些边疆成了内地,因此在《后汉书·南蛮列传》中出现了把今天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用郡县名称命名的情况,如巴郡南郡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南地区的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有了新... 汉代,多民族中国的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上的一些边疆成了内地,因此在《后汉书·南蛮列传》中出现了把今天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用郡县名称命名的情况,如巴郡南郡蛮,等等。由此可以看出,中南地区的民族关系有了新的发展,有了新的历史内容,从王朝国家与民族的关系来看,中南地区各民族都纳入了“多元一统”的格局之中,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内涵因此也更加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中南地区 民族关系 文化适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爨文化时期南中地区的夷汉民族融合 被引量:4
17
作者 鲁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05-109,共5页
爨文化时期南中汉族移民的"夷化"和随之出现的"西爨白蛮"、"东爨乌蛮",是由夷汉民族融合形成的新型民族群体。探讨这一时期夷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融合途径及其演变发展规律,对于认识我国历史上各民族... 爨文化时期南中汉族移民的"夷化"和随之出现的"西爨白蛮"、"东爨乌蛮",是由夷汉民族融合形成的新型民族群体。探讨这一时期夷汉民族融合的历史背景、融合途径及其演变发展规律,对于认识我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和民族构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爨文化时期 南中汉族 “西爨白蛮” “东爨乌蛮” 民族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自述”之名:一个实验民族志写作个案——刘尧汉与《我在神鬼之间——一个彝族祭司的自述》的叙事建构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菲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1期107-112,共6页
文章试图揭示在"自述"之名背后,彝族民族学家刘尧汉对彝族毕摩吉克则伙自传的叙事策略和文本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把控,从而将其纳入一种特殊的实验民族志写作实践当中。由此,刘尧汉重申了近代以来彝族知识分子反复表达的民... 文章试图揭示在"自述"之名背后,彝族民族学家刘尧汉对彝族毕摩吉克则伙自传的叙事策略和文本建构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把控,从而将其纳入一种特殊的实验民族志写作实践当中。由此,刘尧汉重申了近代以来彝族知识分子反复表达的民族自觉意识,进而在新的时代和学科语境下彰显出中国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构建学术流派、争取学术话语的高度学术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志 叙事 文化认同 刘尧汉 彝学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汉农民的政治认知与政治参与研究——以宁夏华一村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刘荣 马宝龙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6期41-45,共5页
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北回汉农民为例,分析民族地区农民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参与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对促进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回汉农民 政治认知 政治参与 政治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民族关系与夷夏之辨 被引量:9
20
作者 汪高鑫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8-53,共6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其中魏与西晋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的民族关系则是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上,魏与西晋汉族思想家的夷夏观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关系错综复杂,其中魏与西晋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矛盾,而南北朝的民族关系则是南方汉族政权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矛盾。表现在这一时期的夷夏之辨上,魏与西晋汉族思想家的夷夏观明显偏激、落后,以蔑视少数民族、鼓吹"戎晋不杂"论的江统的《徙戎论》为代表;而南北朝时期则是南北方政权都以正统自居,斥对方为僭伪;而在这种相互争正统的政治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民族关系 夷夏之辨 《徙戎论》 历史文化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