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5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点—轴”理论的湖北省“A”型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谭志喜 孙根年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70-74,共5页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科学规划,对于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湖北旅游业经过30年发展,已具备了"A型点—轴"空间结构的轮廓,即联结武汉、襄阳、宜昌、十堰、恩施5个中心城市所构成的旅游空间结构。通过理论分析与定量论... 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科学规划,对于促进区域旅游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湖北旅游业经过30年发展,已具备了"A型点—轴"空间结构的轮廓,即联结武汉、襄阳、宜昌、十堰、恩施5个中心城市所构成的旅游空间结构。通过理论分析与定量论证可以发现":A型点—轴"空间结构上有湖北既优又多的旅游景区,具备提升旅游业发展的条件;有较多的优秀旅游城市、星级饭店,拥有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提供了旅游业发展保障;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及较高的人气,能作为推动湖北旅游业发展的引擎。这一空间结构是湖北旅游发展的最佳空间结构,"A"型旅游空间结构的提出对提升湖北旅游发展水平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有利于湖北从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挺进,成为"中部崛起"的排头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轴”理论 “a”型旅游空间结构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区域红色旅游空间结构识别及优化
2
作者 李圆佳 韩秋晨 +1 位作者 胡静 尹建军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41,共9页
为实现区域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综合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区域红色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和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红色旅游资源丰裕度差距明显,呈“单核集聚,次核逐级递减”的空间特征;(2)区域... 为实现区域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综合采用ArcGIS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区域红色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和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红色旅游资源丰裕度差距明显,呈“单核集聚,次核逐级递减”的空间特征;(2)区域整体旅游经济发展不均匀,呈“单一中心,整体较低”的格局,旅游走廊尚未形成,缺乏旅游经济发展主轴;(3)区域整体红色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存在微弱空间错位现象,多数市(区/县)红色旅游资源和旅游经济低质量发展;(4)通过四川省成都市、重庆市渝中区引领,找准区域红色旅游合作发展的定位,构建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支撑区、重点发展区、融合发展区的三大错位发展分区,打造红色主题鲜明、经济融合发展的“双核三区”区域红色旅游整体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蜀文化旅游走廊 红色旅游资源 空间结构 空间错位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破解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障碍的实践路径——以武陵山片区为中心的考察
3
作者 高华峰 吕彦卓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145,共11页
旅游业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的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其实质是旅游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论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系数、最邻近指数以及空间密度和空间热点等方法对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空间... 旅游业传统发展模式形成的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旅游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其实质是旅游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论文运用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系数、最邻近指数以及空间密度和空间热点等方法对武陵山片区的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类型及分布特征进行实证分析,揭示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对民族地区旅游发展的梗阻原因,并以新质生产力理论为指导,提出以旅游新质生产力破解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障碍的实践路径,对于推动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建设旅游强国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新质生产力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武陵山片区 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灵山湾生态型城市旅游综合体空间结构演化及机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维维 王圆圆 +2 位作者 周恒 马晓龙 王甫园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87-1596,共10页
以青岛灵山湾为例,结合空间句法和GIS工具,从空间拓扑维度剖析Eco-UTC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灵山湾Eco-UTC空间结构呈现由内陆局限发育向海滨有序延伸的演化特征,经历了“指状生长、轴向扩张、集中整合”的演变过程,从旅游人地关... 以青岛灵山湾为例,结合空间句法和GIS工具,从空间拓扑维度剖析Eco-UTC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结果显示,灵山湾Eco-UTC空间结构呈现由内陆局限发育向海滨有序延伸的演化特征,经历了“指状生长、轴向扩张、集中整合”的演变过程,从旅游人地关系视角看,该规律形成源于资源、行政、经济和市场等因素的合力驱动,本质上则是作为地理要素的城市空间在转型发展导向下,通过资源、经济、市场和行政等媒介要素,对作为人类经济活动表征体的Eco-UTC定向作用,以及Eco-UTC通过空间重构对外部环境变化积极适应的结果。精准引导各影响要素合理流动与高效配置,则是推进Eco-UTC空间集约增长和城市休闲活力倍增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城市旅游综合体 空间句法 结构演化 灵山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海洋旅游综合体结构参数化设计
5
作者 杨汝全 陈超核 刘夫永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29,共7页
为设计海洋旅游综合体的优秀结构构型,利用Rhino和Grasshopper工具分别建立4种构型方案的参数化几何模型,这4种构型方案分别来源于传统工程经验和3种仿生概念。设定极端海浪工况后,通过有限元分析工具Karamba3D评估此工况下的结构自重... 为设计海洋旅游综合体的优秀结构构型,利用Rhino和Grasshopper工具分别建立4种构型方案的参数化几何模型,这4种构型方案分别来源于传统工程经验和3种仿生概念。设定极端海浪工况后,通过有限元分析工具Karamba3D评估此工况下的结构自重与形变位移,以此作为优化目标,并使用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工具Wallacei自动遍历4种构型的几何参数并评估相应的优化目标值,待计算结果收敛分别得到4种构型的优化几何参数。对4种构型的计算结果进行横向对比,发现构型4即仿生王莲叶脉形态的构型,相对其他3种构型在自重、形变量、构型内最大应力等方面均降低,具有较大的力学上的优势,最终在此构型基础上完成综合体的结构设计。生物经过长期进化形成了适应环境的结构和形态,仿生与所设计对象处于相似环境中的生物结构,有较大的希望获得性能优化的结构构型概念,再结合参数化设计工具,可以高效率地完成结构的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旅游综合体 结构 参数化设计 仿生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市环城旅游景区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徐菁 黄震方 靳诚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25-130,共6页
针对城市居民以城市郊区为目的地的近距离旅游日益增长的现象,以南京市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栖霞区、雨花台区中的143个旅游景区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划分为自然旅游景区、人文旅游景区、人造旅游景区3种类型.在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 针对城市居民以城市郊区为目的地的近距离旅游日益增长的现象,以南京市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栖霞区、雨花台区中的143个旅游景区作为研究样本,将其划分为自然旅游景区、人文旅游景区、人造旅游景区3种类型.在划分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手段分别对各个类型景区的平均中心距离、变差系数、回旋半径、空间分布曲线、面积加权空间分布曲线进行定量研究,从而得到南京市环城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类 空间结构 南京市 环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遗产地庐山“圈层飞地”型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39
7
作者 钟士恩 任黎秀 欧阳怀龙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80,共5页
以世界遗产地庐山为例,通过对比1999年和2006年两组省域客源数据,发现庐山旅游客源市场已演变为"圈层飞地"型空间结构。证明"圈层飞地"型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是国内旅游持续高涨、游客出游就近分布等综合演绎,导... 以世界遗产地庐山为例,通过对比1999年和2006年两组省域客源数据,发现庐山旅游客源市场已演变为"圈层飞地"型空间结构。证明"圈层飞地"型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是国内旅游持续高涨、游客出游就近分布等综合演绎,导致距离衰减规律支配性增强的结果。通过采用圈层指标与飞地指标予以量化,得出:1)"圈层飞地"型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集聚规模大致呈现"6∶3∶1"比例分割形态;2)800 km和1500 km是界定三级圈层的重要地理空间分割线,累计60%客源集中在距庐山800 km范围内;3)风景名胜区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区别于城市出游空间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客源市场 空间结构 距离衰减规律 圈层飞地 庐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长型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研究——以延安为例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宝平 霍云霈 杨新军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33-836,共4页
目的分析成长型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合理构建其空间发展模式。方法选取区域内20个主要旅游景点和5条主要旅游线路,利用最邻近点指数和线路利用强度指数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目的地内各景点基本呈现均匀分布特征,主要红色旅游景点呈现凝... 目的分析成长型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结构,合理构建其空间发展模式。方法选取区域内20个主要旅游景点和5条主要旅游线路,利用最邻近点指数和线路利用强度指数对其进行分析。结果目的地内各景点基本呈现均匀分布特征,主要红色旅游景点呈现凝聚分布状态,各主要旅游线路利用强度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延安成长型旅游目的地应以红色旅游区为核心,以其他旅游区为辅助,建立合理的目的地空间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长旅游目的地区域 空间结构 延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铁背景下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转型研究——以环渤海、长三角为例 被引量:14
9
作者 崔保健 张辉 黄雪莹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4年第11期68-72,共5页
华北、华东地区旅游空间结构转型进程因京沪高铁的开通而加剧。文章从内在因素与支撑性因素两方面构建起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京沪高铁、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开通后环渤海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空间转型过程与方向。研究结果显示,在新旅游... 华北、华东地区旅游空间结构转型进程因京沪高铁的开通而加剧。文章从内在因素与支撑性因素两方面构建起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了京沪高铁、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开通后环渤海与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空间转型过程与方向。研究结果显示,在新旅游空间格局下,各地旅游空间功能将发生转型,从总体上形成"旅游客源地—区际交通连接—旅游集散地—区内网络交通连接—多个旅游目的地"网状空间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旅游空间结构 高铁 环渤海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京环城游憩带旅游地类型与空间结构分析 被引量:15
10
作者 徐玮 赵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5期7921-7923,共3页
以南京市行政区域内除了主城区之外的包括栖霞区、浦口区、江宁区、六合区、高淳县和溧水县的4区2县中的105处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按照旅游地资源属性和旅游活动类型交叉组合的复合方法将南京周边旅游地分为5种类型,并对这5种类型的105... 以南京市行政区域内除了主城区之外的包括栖霞区、浦口区、江宁区、六合区、高淳县和溧水县的4区2县中的105处旅游地作为研究样本,按照旅游地资源属性和旅游活动类型交叉组合的复合方法将南京周边旅游地分为5种类型,并对这5种类型的105处旅游地的大量数据进行城市中心距离、回转半径法、空间分布曲线等旅游计量地理研究,最终得出南京环城游憩带的空间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城游憩带 旅游地类 空间结构 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宁省乡村休闲型旅游地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赵亮 李洪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2期7219-7220,7223,共3页
选取辽宁省149处乡村休闲型旅游地为样本,利用地理数学方法从空间分布聚集度、空间分布均衡性、空间连接度和空间通达度等方面,分析乡村休闲型旅游地的旅游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形态,且分布的均匀度很低,表现... 选取辽宁省149处乡村休闲型旅游地为样本,利用地理数学方法从空间分布聚集度、空间分布均衡性、空间连接度和空间通达度等方面,分析乡村休闲型旅游地的旅游空间结构。结果表明,旅游地的空间分布呈集聚分布形态,且分布的均匀度很低,表现出较强的近邻正效应;交通网络连通性很高,基本形成了较为稠密的旅游交通网络;通达性最好的节点主要集中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和辽南地区,而通达性较差的节点则主要集中于辽宁西部城市群和辽宁东部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休闲旅游 空间结构 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景区精神型领导对一线员工激励的影响研究——基于心理资本和解释水平的不同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胡涛 丁小佳 涂进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43,共18页
文章基于归因理论,探讨了精神型领导对一线员工激励的影响,并考察了心理资本在精神型领导与一线员工激励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通过对旅游景区513份一线员工样本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1... 文章基于归因理论,探讨了精神型领导对一线员工激励的影响,并考察了心理资本在精神型领导与一线员工激励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解释水平的调节作用,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通过对旅游景区513份一线员工样本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1)精神型领导显著促进一线员工激励;(2)心理资本在精神型领导与一线员工激励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解释水平不仅调节精神型领导与一线员工心理资本之间的关系,而且调节了一线员工心理资本与激励之间的关系,与高解释水平的一线员工相比,低解释水平的一线员工更能有效地感知和利用精神型领导所提供的积极资源,进而对心理资本产生显著影响;与高解释水平的一线员工相比,低解释水平的一线员工更能有效地通过心理资本实现自我激励;(4)解释水平调节了心理资本在精神型领导与一线员工激励之间的中介效应。文章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旅游景区一线员工激励的理论研究,为旅游景区在领导行为和一线员工激励的微观管理层面提供了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景区 精神领导 一线员工激励 心理资本 解释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型海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岛民福祉研究——以长山群岛为例
13
作者 赵娜 王辉 +1 位作者 论宇超 李盼 《旅游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5-159,共25页
推动海岛绿色发展与提升岛民福祉水平是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人类福祉耦合协调发展逻辑框架,运用耦合协调、脱钩弹性及多元回归模型对长山群岛供需与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推动海岛绿色发展与提升岛民福祉水平是促进海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人类福祉耦合协调发展逻辑框架,运用耦合协调、脱钩弹性及多元回归模型对长山群岛供需与福祉耦合协调发展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为:(1)长山群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有所缓和,未来供需关系盈余量增加;獐子岛供需关系最为紧张,海洋岛供需盈余最为丰裕。(2)长山群岛岛民综合福祉、基本生活、健康与安全以及精神福祉均由低水平发展为中等水平,未来各类福祉将发展为较高或高水平;小长山岛、大长山岛综合福祉水平分别为最高和最低,海洋岛基本生活福祉水平最高,广鹿岛健康与安全福祉水平最高,獐子岛精神福祉水平最高。(3)长山群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岛民福祉耦合协调度由基本协调发展为优质协调,二者脱钩趋势减弱,未来优质协调程度更为明显,并且二者处于增长连接状态;小长山岛耦合协调度最高,大长山岛耦合协调度最低,大长山岛、小长山岛、广鹿岛和海洋岛脱钩状态为强脱钩,獐子岛处于增长连接状态。(4)调节供需关系对长山群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与岛民福祉耦合协调发展产生直接和间接影响。(5)结合耦合协调度影响因素及“长板”“短板”,从7个方面优化海岛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海岛 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 人类福祉 长山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岸旅游型海岛韧性评价体系构建及空间要素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赫 张炜 +2 位作者 陈思嘉 杨丹妮 田征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6-687,共12页
随着对海岛开发建设活动逐渐增加,我国部分近岸旅游型海岛规划呈现出缺乏科学指导的低效盲目开发局面,严重影响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传统陆地的韧性量化研究在近岸旅游型海岛存在不适用性,海岛空间要素对韧性的影响机制亦尚不明晰。... 随着对海岛开发建设活动逐渐增加,我国部分近岸旅游型海岛规划呈现出缺乏科学指导的低效盲目开发局面,严重影响海岛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传统陆地的韧性量化研究在近岸旅游型海岛存在不适用性,海岛空间要素对韧性的影响机制亦尚不明晰。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使用的韧性评价指标,结合旅游型海岛空间布局的量化测度研究及其特殊性,从承载力、适应力和恢复力三个韧性侧重维度,构建了适用于近岸旅游型海岛的韧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研究分析明确了影响近岸旅游型海岛韧性的三个关键空间要素,分别为功能混合度、路网连通度和核心组团布局。本文选取12个典型海岛作为实证对象,基于多源数据计算海岛韧性水平,探究三个关键空间要素对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中等功能混合度、高路网连通度、海岛核心组团布局位于海岛几何中心三种空间布局状况下海岛韧性最高。(2)功能混合度的变化主要影响适应力和承载力两个维度,且对适应力的影响程度更强;路网连通度的变化主要影响恢复力、承载力和适应力三个维度,且对恢复力的影响程度更强;核心组团布局的变化主要影响承载力和恢复力两个维度,且对承载力的影响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性 近岸旅游海岛 空间要素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型村庄食品安全治理的结构特征与体系构建——以陕西袁家村为例 被引量:1
15
作者 储德平 王兰兰 +1 位作者 陈长兴 潘纪晓 《旅游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7-109,共23页
食品安全是乡村旅游消费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效能的提升对于推动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旅游型村庄的农业生产经营分散,供应链复杂且标准不一,农民安全意识薄弱和监管不足,加剧了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乡村旅游消费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理效能的提升对于推动食品安全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然而,旅游型村庄的农业生产经营分散,供应链复杂且标准不一,农民安全意识薄弱和监管不足,加剧了食品安全风险的滋生与扩散,导致治理难度显著增加。文章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和“三治融合”治理模式,以陕西省袁家村为例,构建“主体-结构-目标-行动”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了旅游型村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的构建过程。研究发现,袁家村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充分发挥内外嵌入主体的协同作用,治理主体通过激活社会资本将个体与集体的治理目标紧密联系,以社会网络、社会规范、人际信任推进旅游食品安全治理,通过利益参与、规制完善和道德氛围营造等手段实现治理目标。此外,袁家村创新自治、法治、德治的组合方式,形成了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规范自治,自治和法治共同支持德治,德治和自治维护法治的良性互动机制,显著提升了食品安全治理水平和管理效能。文章为旅游型村庄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推进村庄内生式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治融合” 食品安全治理 社会资本理论 治理能力现代化 旅游村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舟山群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40
16
作者 杨效忠 陆林 +2 位作者 张光生 卢松 宣国富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7-90,F003,共5页
海岛型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海岛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舟山群岛作为我国最大的群岛 ,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复合型旅游地 ,海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发展颇具代表性。该文分析了海岛旅游地节点、通道和域面的要素集合 ,具体阐述了舟山群岛的... 海岛型旅游资源空间结构是海岛旅游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舟山群岛作为我国最大的群岛 ,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复合型旅游地 ,海岛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的发展颇具代表性。该文分析了海岛旅游地节点、通道和域面的要素集合 ,具体阐述了舟山群岛的旅游资源要素结构、旅游交通结构、旅游集散地以及核心景区普陀山的空间结构特征 ,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的三种途径 :1)旅游资源的空间串联整合和并联整合 ;2 )旅游交通及线路整合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舟山群岛 旅游资源 空间结构 海岛旅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城市周边乡村旅游地空间结构 被引量:255
17
作者 吴必虎 黄琢玮 马小萌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7-763,共7页
根据2001年中国69个不同规模城市周边100个乡村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对乡村旅游地与其一级客源地城市间的距离进行了测定、统计和处理,发现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中国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km... 根据2001年中国69个不同规模城市周边100个乡村旅游地的相关信息,对乡村旅游地与其一级客源地城市间的距离进行了测定、统计和处理,发现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中国乡村旅游地在大、中城市周围的分布总体上呈距离衰减趋势(除了在开始的30km内),即与城市的距离越远,乡村旅游地分布越少,84%的旅游地集中在距其一级客源地城市中心100km以内的地区;乡村旅游地在城市周边的分布主要有两个密集带,最密集地带出现在距城市20km左右的地区,次密集带出现在距城市70km左右的地区;在两个密集带之间距中心城市50km左右,出现一个明显的乡村旅游地低谷带,推论原因是那里出现了次级和/或同级中心地的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城市周边 空间结构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与优化分析 被引量:67
18
作者 陈浩 陆林 +1 位作者 章锦河 郑嬗婷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18,共6页
以往对于城市旅游的研究多是将城市作为客源地和旅游通道,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较少,多侧重城市旅游形象及旅游开发与规划等方面,涉足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则更少。中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批具有雏形的城市群,因此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的... 以往对于城市旅游的研究多是将城市作为客源地和旅游通道,作为旅游目的地的研究较少,多侧重城市旅游形象及旅游开发与规划等方面,涉足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的研究则更少。中国已经或正在形成一批具有雏形的城市群,因此城市群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以中国发展较早且较为成熟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珠三角区域形态以及区域空间连接度、通达度进行了度量,分析了城市群旅游发展的空间等级结构和旅游流的空间组织,构建了城市群旅游目的地空间模型,得出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发展的空间格局。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发展与香港、澳门密不可分,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继续加强与香港和澳门的合作。泛珠三角概念的提出使得加强更大区域旅游合作显得更加必要。随着港澳深珠跨海大桥的修建,珠三角区域旅游空间格局将会得到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城市群 旅游空间结构模式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网络视角下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和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被引量:110
19
作者 于洪雁 李秋雨 +1 位作者 梅林 刘继生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429-1436,共8页
基于引力模型获取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和模型,通过节点的中心度、结构洞和网络的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角色划分来... 基于引力模型获取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的旅游经济联系度作为基础数据,采用社会网络理论与方法,借助Ucinet6.0软件构建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评价指标和模型,通过节点的中心度、结构洞和网络的密度、中心势、核心-边缘模型、角色划分来探讨空间结构特征,最终构建旅游地的空间等级体系和空间发展模式。结果表明:1 2007~2012年,黑龙江省城市旅游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西南部、东南部密集,北部、东北部稀疏的格局。网络密度、度数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增长,而重点城市的中间中心度与结构洞水平下降,更多节点在网络中占据较多的结构洞位置,发挥了相应的核心作用。网络空间结构逐渐由松散走向紧密状态,由不均衡趋于均衡。2网络中存在明显的核心区与边缘区,并细分为4个角色群体以定位城市节点的地位及属性。3黑龙江省城市旅游地可划分为核心旅游地、重要旅游地、一般旅游地和边缘旅游地4个等级,网络空间呈现出"一核、两翼、三轴三圈"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经济联系 空间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黑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64
20
作者 朱付彪 陆林 +1 位作者 於冉 鲍捷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0-576,共7页
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对优化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促进都市圈整体旅游地形成和发挥都市圈旅游空间效应与功能有重要意义。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位序—规模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考察... 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对优化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促进都市圈整体旅游地形成和发挥都市圈旅游空间效应与功能有重要意义。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位序—规模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考察其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者和旅游收入空间分布趋向分散,各城市旅游发展相对差异不断缩小,其旅游发展趋向均衡化。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也显示,其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多中心、网络化和一体化特点。从长期来看,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趋向高水平均衡。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以可达性、互补性和替代性为必要条件,以集聚和扩散作用为主要形式,以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流动为主要内容,各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不断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变。旅游企业扩张和旅游客流流动带动了旅游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集聚和扩散,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旅游空间结构演变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