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都市叙事群”与“非西方的现代性”——兼论李欧梵《上海摩登》的颓废观与现代文学学科的关系
1
作者 夏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6-23,151,共8页
《上海摩登》曾被误解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者’",其实却是严肃的学术著作,其贡献在于:打捞起了因"颓废"问题而被"80前"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长期忽视的以施蛰存与穆时英为代表的"都市叙事群&quo... 《上海摩登》曾被误解为"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者’",其实却是严肃的学术著作,其贡献在于:打捞起了因"颓废"问题而被"80前"中国现代文学学科长期忽视的以施蛰存与穆时英为代表的"都市叙事群",并通过对"都市叙事群"的研究发现了"身份—性压抑"与"批判性缺失"两种"摩登上海"独具的"非西方的现代性",从而证实了通过现代文学来研究现代性问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欧梵 施蛰存 穆时英 “80前”现代文学学科 现代 颓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倾鲁迅”文学角色衰变释证——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的一个解读角度 被引量:2
2
作者 夏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95-104,共10页
《铁屋中的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最大的贡献在于,从《呐喊》中提取出"独异个人与庸众的矛盾",借此论证《野草》并非简单意义上游离于鲁迅个人"战斗史"边缘的情感低潮的产物,而是作家独异人格演化的必然结果。... 《铁屋中的呐喊》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最大的贡献在于,从《呐喊》中提取出"独异个人与庸众的矛盾",借此论证《野草》并非简单意义上游离于鲁迅个人"战斗史"边缘的情感低潮的产物,而是作家独异人格演化的必然结果。而缺憾则是,李欧梵未能破解1927年及之后鲁迅的左倾与笔涩的缘由。其原因在:李著过分偏执于《呐喊》中的"独异灵魂"和"文学愿景",忽略了鲁迅人格实际由"启蒙情结"、"现世改良"、"艺术迷恋"三者构成,故没发现早在1925年前后,鲁迅的主要心结已转化为"智庶矛盾"与"文学怀疑"了。这亦说明,鲁迅的左倾始于1925年,而非惯常认为的1927-1928年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李欧梵 “80前”学科 “智庶矛盾” 左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期待质疑、突破与超越
3
作者 钱理群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7-78,共2页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论集》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些补充思考,除了学术思考,还有对社会和对学科发展的自觉承担,内容包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时写下的“编后记”,以及书序、书评、会议发言、关于学科发展中的研究视野、...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论集》是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些补充思考,除了学术思考,还有对社会和对学科发展的自觉承担,内容包括主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时写下的“编后记”,以及书序、书评、会议发言、关于学科发展中的研究视野、方法、心态等。我们这一代学人眼中的“‘现代’命题在中国当下都是‘进行时’,而不是‘过去时’”,期待下一代现代文学研究学人再一次地从80—90年代形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观念中‘解放’出来”,应该严肃、认真地讨论我们这一代人的局限,不足,并以此为开端,来寻找自己这一代独立研究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学科建设 80年代学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鲁迅学有待填补的地域/时段空缺——从《中国鲁迅学通史》谈起 被引量:1
4
作者 张泉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40-43,共4页
关键词 《中国鲁迅学通史》 20世纪80年代 中国现代文学 学术史研究 空缺 时段 地域 学科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