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土建类专业“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被引量:13
1
作者 许成祥 曾磊 刘昌明 《高等建筑教育》 2011年第5期9-12,共4页
对土建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现状与弊端进行了分析,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培养企业需要的、满... 对土建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现状与弊端进行了分析,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内在要求,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改革和创新,采用"工学交替"校企合作模式,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培养企业需要的、满足岗位能力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实践证明,"工学交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技能、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并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职业成长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被引量:7
2
作者 袁勇 林涛 +3 位作者 毛朝庆 王君 陈宗梅 吴娟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19-20,共2页
基于职业成长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的热点和难点。我院在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同时,与富士康科技集团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创新了基于职业成长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键词 校企合作 职业成长 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23
3
作者 施祝斌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75-76,共2页
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构建适应"工学交替"教学的课程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此,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本着"依据需求、多元推进、模式各... 高职院校有效实施"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构建适应"工学交替"教学的课程体系,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此,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本着"依据需求、多元推进、模式各异"的原则,在航海类专业实施校内模拟航海职业环境模式,在船舶工程类专业实施工程中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模式,在汽车类专业实施引企入校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院校 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多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被引量:21
4
作者 赵秀荣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5期79-80,共2页
高职院校是以实施高等职业技术学历教育与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机构,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受教育者掌握技术与就业本领,从而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 高职院校是以实施高等职业技术学历教育与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机构,通过教育与培训,使受教育者掌握技术与就业本领,从而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企业改革与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加强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双方的互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合作 高职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交替 半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技术 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程监理专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4
5
作者 曾波 林冰 裘汉琦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10-12,共3页
在调查研究和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对高职高专工程监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大胆改革,提出"4.5+1.5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并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方法。
关键词 “4.5+1.5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顶岗实习的规划 课程体系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 被引量:12
6
作者 范海健 颜廷秦 +1 位作者 周燕 陈杰 《工业和信息化教育》 2019年第5期20-24,共5页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为传统信息技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笔者结合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 高职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主要为传统信息技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笔者结合苏州市职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的特点,提出了"产教融合、工学交替"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深化了高职院校与地方企业的融合,而且实现了高职院校、地方企业、学生的三方共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信息程技术专业 订单式 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室三岗”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学做创联贯机制的创新实践——以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唐祥金 周美 《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71-74,87,共5页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三室三岗"工学交替,而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学做创联贯机制。知识通过学习,技能通过练习,思维通过实践而获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岗位能力分析,阐释融学做创于一体的"...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最基本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基于工作过程的"三室三岗"工学交替,而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学做创联贯机制。知识通过学习,技能通过练习,思维通过实践而获得。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和岗位能力分析,阐释融学做创于一体的"三室三岗"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要义和理据,并侧重探究学做创联贯机制在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中的创新实践,以期实现该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室三岗” 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做创联贯机制 创新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流专业“工学交替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毕丽丽 《物流技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473-475,共3页
依据德国的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以物流企业人才需求为主线,结合学生自身实际与学校教育现状,比较和分析三者之间存在的差异和矛盾,探索北京市商业学校物流专业基于物流服务的"工学交替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 交替 递进式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四段三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被引量:2
9
作者 徐昭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69-72,共4页
文中进一步明确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介绍了其主要类型,设计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四段三轮"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办法,并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特点,构建... 文中进一步明确了"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介绍了其主要类型,设计了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四段三轮"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组织实施办法,并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特点,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作业流程"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 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印刷媒体技术专业“赛教融合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被引量:1
10
作者 邱丙中 盖海红 唐磊 《广东印刷》 2019年第5期54-55,共2页
“赛教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竞赛能力要求为依据,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先导, 以企业用人需求为主旨,以技术水平提升为目标,对高职教育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将技能竞赛的理念、竞赛项目、评判标准等融合到人才培养中,推动... “赛教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以竞赛能力要求为依据,以产业发展趋势为先导, 以企业用人需求为主旨,以技术水平提升为目标,对高职教育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将技能竞赛的理念、竞赛项目、评判标准等融合到人才培养中,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赛教融合、工学交替”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如图1 所示。学生第1 - 2 学期以学校学习为主,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第3 - 5 学期采取“3 + 2”循环工学开放性教学运行方式, 周一、周二、周五3 天校内学习与周三、周四2 天企业学习交替进行,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第6 学期在企业顶岗实习,完成岗位综合技能的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替 专项技能 产业发展趋势 基础技能 技术水平 开放性教 人才培养模式 竞赛项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汽修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被引量:4
11
作者 贾会星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5-58,62,共5页
为了提高汽修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汽修企业用人成本高的难题,很多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企业、学生、政策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 为了提高汽修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学校教学资源不足、汽修企业用人成本高的难题,很多高职院校采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该人才培养模式在学校、企业、学生、政策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学校应重视安全教育,从严管理学生,负责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企业应注重长远利益,充分利用各方资源解决自身用人成本问题;学生应明确实训目标,提升综合能力并及时自我总结反思;政府应给予相关政策保障,严格保证监管质量。学校、企业、学生、政府要加强协作,共同解决汽修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过程中的诸多难题,以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改革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交替 汽车维修 人才培养模式 政策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山颖 《职业技术》 2008年第9期23-24,共2页
研究探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教育教学规律,构建实践能力螺旋上升的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和"463"专业课程体系,对高职机电类专业的新一轮教学改革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
关键词 交替 习领域 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会计专业“岗证一体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文华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年第9期159-160,共2页
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典型的职业技能特点,按照会计相关人才需求标准,我院在总结多年会计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岗证一体、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 交替 高职会计 职业技能 专业培养 需求标准 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艺术专业“校企融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磊 《美术教育研究》 2012年第14期36-37,共2页
环境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改革。构建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与市场实践相结合的"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环境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赖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胆创新改革。构建高校艺术专业教学与市场实践相结合的"校企融合、工学交替"的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认知能力,不失为高校艺术专业教育改革的有效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艺专业 校企融合 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初步构想
15
作者 马成松 许成祥 刘昌明 《设计艺术研究》 1999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建筑程专业 自主 指导教师 程设计能力 继续程教育 毕业设计 现场 程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类专业“工学交替、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伟 《职业技术》 2013年第12期24-24,共1页
本文论述了通过三学段基本技能(一级)、三学段专业技能(二级)、两学段综合技能(三级)的递进式交替学习和工作,形成"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汽车类专业人才。
关键词 交替 能力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导游专业“工学交替,课岗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17
作者 张仁军 《教育界(高等教育)》 2015年第9期92-92,共1页
本文从专业的办学历史实践和行业的需求背景分析中,定位导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重点提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工学交替,课岗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交替 课岗证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导游专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会展专业“跟随展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被引量:2
18
作者 徐静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5期17-19,共3页
根据区域会展产业发展状况及会展产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特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构建了"跟随展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让学生观展、参展、办展,实现专业岗位能力提升。在此过程中,选取典型会展... 根据区域会展产业发展状况及会展产业对专业人才需求特点,长春职业技术学院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构建了"跟随展会、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让学生观展、参展、办展,实现专业岗位能力提升。在此过程中,选取典型会展活动作为学生"跟展"实习项目,并制定与此相适应的灵活的教学制度,保障人才培养各环节落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展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交替 高等职业院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我校“松下电气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 被引量:1
19
作者 闫霞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6年第5期27-30,共4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企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当今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本文就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交替 人才培养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学交替、产教结合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被引量:12
20
《职业技术教育》 2006年第27期36-39,共4页
关键词 人才培养模式 交替 产教结合 企业参与 教育的本质 管理 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