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23·7”特大洪水的永定河系数字孪生流域防洪模型构建
1
作者 马强 王浩雯 +3 位作者 张珂健 杨邦 张晓祥 刘昌军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5-82,92,共9页
针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永定河系极端暴雨频发、自然水循环异变导致的防洪能力协同性不足问题,基于“23·7”永定河系特大洪水案例,采用融合考虑产汇流机制及水利工程分布特点的水文水动力防洪模型构建策略,开展了数字孪... 针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永定河系极端暴雨频发、自然水循环异变导致的防洪能力协同性不足问题,基于“23·7”永定河系特大洪水案例,采用融合考虑产汇流机制及水利工程分布特点的水文水动力防洪模型构建策略,开展了数字孪生流域框架下兼顾计算效率与精度的普适性防洪模型建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永定河系防洪模型可以准确反映洪水过程中不同区域产汇流机制时空变化特征;模型计算效率及精度均达到较高水平,全河系24 d逐小时模拟总耗时5 min,官厅山峡区间洪峰模拟误差在6%以内;泛区水动力模拟最大淹没面积与遥感实测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孪生 流域防洪 水文水动力模拟 产汇流机理 “23·7”永定河系特大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地下水影响特征分析
2
作者 朱静思 王哲 李宇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26,共4页
围绕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对深浅层地下水的影响特征和暴雨洪水的资源效应问题,基于流域平原区逐日地下水位动态资料,分析了海河流域平原地下水漏斗区、滞洪区等典型区域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异特征,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水文分... 围绕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对深浅层地下水的影响特征和暴雨洪水的资源效应问题,基于流域平原区逐日地下水位动态资料,分析了海河流域平原地下水漏斗区、滞洪区等典型区域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异特征,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水文分析计算方法,估算了浅层地下水资源的补给量。研究表明,浅层、深层地下水对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均有响应,但特点不同。浅层地下水位阶段性跃升明显,深层水位呈持续平稳回升态势,深层回升幅度较浅层明显;暴雨洪水主要补给冲洪积平原河道带等强入渗区域和漏斗区等地势低洼区域的地下水。平原区地下水位响应程度西高东低,变化幅度上西部山前冲洪积平原水位升幅大、东部滨海平原升幅小,变化过程上暴雨结束后西部的山前平原水位持续缓慢上升、东部滨海平原水位总体下降,并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水文分析等计算方法,估算7月28日至8月31日“23·7”洪水补给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约111.0×10^(8)m^(3),补给强度为8.64×10^(8)m^(3)/10^(4)km^(2)。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利用雨洪资源、缓解地下水超采状况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地下水位 影响特征 地下水补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蓄滞洪区泥沙淤积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胜天 朱贻凡 +7 位作者 周柏池 娄和震 丁建新 宋文龙 丛佩娟 龚记熠 王怀星 李杰康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65-874,共10页
为探究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过程中蓄滞洪区泥沙淤积特征,评估受灾情况,基于实地淤积调查和高分遥感影像,计算淤积厚度空间分布,并结合DEM数据估算蓄滞洪量和蓄滞洪区利用率。结果表明:淤积厚度插值的均方根误差E_(RMS)为1.... 为探究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过程中蓄滞洪区泥沙淤积特征,评估受灾情况,基于实地淤积调查和高分遥感影像,计算淤积厚度空间分布,并结合DEM数据估算蓄滞洪量和蓄滞洪区利用率。结果表明:淤积厚度插值的均方根误差E_(RMS)为1.32,纳什系数E_(NS)为0.78,蓄滞洪量计算的E_(RMS)为0.75,E_(NS)为0.92,证明研究计算方法可行,计算结果可靠;8个蓄滞洪区共蓄洪24.63亿m^(3),蓄滞洪区利用率约为36.90%,平均淤积厚度为2.60 cm,总淤积量达7.67×10^(7) t;海河流域洪水含沙量约31.14 kg/m^(3),其中大清河系和永定河系的洪水含沙量达到过去20 a平均含沙量的20~40倍;此外,研究发现海河流域西部和北部山地的淤积情况更严重,较早启用的、位于上游的蓄滞洪区淤积量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海河流域 蓄滞洪区 泥沙淤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复盘模拟 被引量:7
4
作者 李致家 张心愿 +1 位作者 白云鹏 黄鹏年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19,92,共8页
为支撑海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决策及预报预警工作,基于实测降水与流量资料,采用新安江-海河模型对海河流域2023年7月发生特大洪水的大清河2个典型小流域——紫荆关流域和漫水河流域进行了洪水模拟,并选取紫荆关流域1996—2020年5场洪水、... 为支撑海河流域特大洪水的决策及预报预警工作,基于实测降水与流量资料,采用新安江-海河模型对海河流域2023年7月发生特大洪水的大清河2个典型小流域——紫荆关流域和漫水河流域进行了洪水模拟,并选取紫荆关流域1996—2020年5场洪水、漫水河流域1953—2016年8场洪水进行了参数率定,选取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安江-海河模型对“23·7”流域性特大洪水的模拟精度较高,可反映实际洪水过程,两个小流域洪峰、洪量模拟的相对误差均在20%以内,峰现时间误差均为0 h;相较于受人类活动影响小的紫荆关流域,在受人类活动影响更大的漫水河流域,新安江-海河模型的模拟效果较新安江模型的模拟效果提升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极端降水 洪水预报 新安江-海河模型 水文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3·7”暴雨对永定河出山口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机制
5
作者 马硕 何宝南 +4 位作者 张学航 何江涛 龙翔云 杨珊珊 史芫芫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73-1984,共12页
为探究“23·7”特大暴雨对门头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及机制,以永定河出山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暴雨前后地表及地下水水质变化,结合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及微生物表征技术进行成因分析.结果显示:暴雨洪水后地下水中Ca^(2+)和HCO_(3... 为探究“23·7”特大暴雨对门头沟平原区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及机制,以永定河出山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暴雨前后地表及地下水水质变化,结合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及微生物表征技术进行成因分析.结果显示:暴雨洪水后地下水中Ca^(2+)和HCO_(3)^(-)浓度均值上升9.75%~14.68%,Cl^(-),SO_(4)^(2-),F^(-),总Fe,总Mn浓度均值下降26%~86.92%,与地表水变化趋势相同,表明地下水水化学变化主要由受影响的地表水入渗引起.然而,地下水中K^(+),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Eh),NO_(3)^(-)-N指标变化趋势与地表水相反,表明地下水水化学变化不仅仅是与地表水简单的物理混合.PHREEQC反向模拟结果表明,暴雨影响下地下水水化学演化受物理混合与稀释,矿物溶解沉淀,反硝化以及硫酸盐还原作用共同调节.具体而言,物理混合与稀释贡献为15.82%,在此基础上,硅酸盐矿物溶解增加Ca^(2+)浓度,硅酸盐和蒸发岩矿物溶解与阳离子交换作用共同维持了Na^(+)平衡,降雨入渗与有机质分解增加了HCO_(3)^(-)浓度,反硝化与硫酸盐还原作用使得NO_(3)^(-)和SO_(4)^(2-)浓度降低.值得关注的是,特大暴雨加剧了首钢工业园附近高浓度Fe污染的稀释扩散,尽管稀释作用使Fe的超标浓度峰值由89.5mg/L降低至25.4mg/L,但Fe超标的数量却由1个增加至4个,比例达66.67%.同时,这一过程显著促进了地下水中Fe(Ⅱ)自养反硝化菌属的富集,提高了反硝化速率,显著降低了地下水中NO_(3)^(-)-N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定河 “23·7特大暴雨 地下水水质 反向模拟 微生物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变源分布式模型的流域洪水复盘分析方法——以海河流域北三河系“23·7”较大洪水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马强 史朝旭 +3 位作者 赵悦 杨邦 张晓祥 刘昌军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共9页
海河流域北三河系覆盖北京、天津、河北三省(直辖市),其防洪安全事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暴雨频发所带来的洪水防御新挑战,提出了一种时空双维度流域性洪水复盘新思路,以“23·7”北三河系较大洪水为例... 海河流域北三河系覆盖北京、天津、河北三省(直辖市),其防洪安全事关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影响下极端暴雨频发所带来的洪水防御新挑战,提出了一种时空双维度流域性洪水复盘新思路,以“23·7”北三河系较大洪水为例,通过构建时空变源分布式水文模型结合暴雨时空统计分析对全河系洪水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的确定性系数均大于0.7,洪峰相对误差均小于5%,所建模型可以较好地表征此次洪水的产流机制变化。分析发现,此次洪水过程中北运河流域产流以蓄满产流机制为主,潮白河流域产流则蓄满及混合产流两种机制均有体现,特别是靠近降雨集中区的山区平原过渡地带表现出明显的混合产流机制。建议在未来进一步完善流域防洪体系,重点提升该区域的水雨情监测能力。所提出的时空双维度下的流域性洪水复盘分析方法可为今后其他流域级洪水模拟复盘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复盘 分布式水文模型 暴雨时空统计分析 “23·7特大洪水 北三河流域 海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调查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赵小伟 王材源 +7 位作者 王亚娟 季明锋 王美荣 王槿妍 唐东升 金永亮 范强 胡琦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2-640,共9页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极端性、突发性、破坏性水旱灾害威胁加剧,尤其是城市流域性洪水比一般城市雨洪危害性更大,灾后暴雨洪水调查分析工作意义重大.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是北京市自1...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呈多发频发态势,极端性、突发性、破坏性水旱灾害威胁加剧,尤其是城市流域性洪水比一般城市雨洪危害性更大,灾后暴雨洪水调查分析工作意义重大.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是北京市自1963年以来发生的最大流域性洪水,因此,须全面、客观地描述本次暴雨洪水过程,对暴雨洪水的成因、发展、量级等做出科学评价,为今后海河流域的水利规划、工程建设、防洪减灾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北京市“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调查评价工作为基础,全面分析了海河流域“23·7”暴雨的气候背景、时空分布、暴雨中心及路径,系统分析了洪水过程、洪水重现期、淹没及冲刷情况,全面总结了“23·7”暴雨洪水的特性,并与历史暴雨洪水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成果资料翔实,分析合理,对今后北京市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设、防洪减灾及推进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海河 “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调查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东淀蓄滞洪区洪水演进复盘分析
8
作者 吴滨滨 马奉泉 +6 位作者 胡珊珊 张丽伟 赵英虎 宋文龙 何秉顺 刘宏洁 喻海军 《水资源保护》 2025年第5期96-105,共10页
针对极端降水引起的洪涝灾害频率和强度改变,进而导致蓄滞洪区启用概率与风险增大的问题,构建了东淀蓄滞洪区一、二维耦合水动力学模型,利用遥感及水文测站监测数据和洪痕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并全面复盘了海河“23·7”流域... 针对极端降水引起的洪涝灾害频率和强度改变,进而导致蓄滞洪区启用概率与风险增大的问题,构建了东淀蓄滞洪区一、二维耦合水动力学模型,利用遥感及水文测站监测数据和洪痕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了率定,并全面复盘了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过程中东淀蓄滞洪区洪水演进过程和淹没特征。结果表明:模拟淹没范围与遥感监测成果吻合良好,模拟结果中各水文、水位站最大水位误差均小于20 cm,洪峰流量误差均小于5%,峰现时间误差均在2 h之内;洪痕淹没水深误差均小于30 cm,其中86%的点位误差小于20 cm,模型模拟效果较好;新盖房分洪洪峰在分洪道、东淀蓄滞洪区中传播时间分别为11 h和7.3 d,洪峰衰减分别为12%和40%;淀区内洪水演进缓慢,淹没水深大,淹没历时长,约65%的区域流速小于0.2 m/s,淹没水深大于2 m,且淹没历时超过30 d,其中包括38%的村庄、67%的耕地和96%的温室大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 蓄滞洪区 水动力学模型 灾害复盘 洪水演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模型的流域洪水时空特征分析方法 被引量:2
9
作者 马强 王莹 +4 位作者 魏琳 史朝旭 王浩雯 张晓祥 刘昌军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6-737,共12页
为加深对极端暴雨条件下流域洪水形成机理的理解与认识,以“23·7”海河流域大清河特大洪水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模型的流域洪水时空特征分析方法。采用时空变源分布式水文模拟方法,分别构建覆盖大清河南、北两支的分布式水文模... 为加深对极端暴雨条件下流域洪水形成机理的理解与认识,以“23·7”海河流域大清河特大洪水为例,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模型的流域洪水时空特征分析方法。采用时空变源分布式水文模拟方法,分别构建覆盖大清河南、北两支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开展分组并行模拟。结果表明:14个站点模拟洪峰误差平均值小于5%,纳什效率系数平均值为0.7,模拟结果较好。“23·7”特大洪水大清河北支平均径流系数为0.55,远高于南支流域(0.27),致灾洪量主要来自北支。北支流域在洪水过程中呈现超渗、蓄满混合产流模式,当该区域累计雨量超过107 mm时,流域出现蓄满地表产流,当小时雨量超过15.3 mm/h时,则可能出现超渗地表产流;对比大清河系南支,北支流域缺少大型控制性水利工程也是导致本次大清河特大洪水灾害发生的另一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水 分布式模型 产流模式 时空变源 "23·7"特大洪水 大清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