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1·7”河南特大暴雨气象和水文雨量观测对比 被引量:13
1
作者 宝兴华 夏茹娣 +1 位作者 罗亚丽 徐祥德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68-681,共14页
2021年“21·7”河南特大暴雨打破我国大陆小时气象观测纪录,该极端天气事件位列2021年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第2位。已有研究使用气象地面站雨量观测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雨情分析和极值统计,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单一来源资料存在... 2021年“21·7”河南特大暴雨打破我国大陆小时气象观测纪录,该极端天气事件位列2021年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第2位。已有研究使用气象地面站雨量观测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雨情分析和极值统计,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单一来源资料存在不确定性。通过对比气象站和水文站雨量资料,分析两套业务观测系统记录“21·7”河南特大暴雨过程的异同,发现气象站和水文站雨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不同等级的累积降雨落区、逐日和逐时降雨演变趋势均一致性强,但累积雨量和雨强极值的空间分布和数值存在差异,两套资料在暴雨中心(过程雨量大于600 mm)的系统性偏差小于1%。气象站和水文站的融合资料呈现比单一资料更细致的降雨分布、更全面的演变特征。此外,基于融合资料发现累积雨量排名前3位的城市(郑州、鹤壁、新乡)均具有累积雨量大、小时雨强极强、强降雨集中、雨强突然增长的特征,鹤壁和新乡最强降雨时段分别比郑州晚26 h和28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7”河南特大暴雨 气象站和水文站观测对比 暴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7”河南特大暴雨降水特征及极端性分析 被引量:44
2
作者 杨浩 周文 +4 位作者 汪小康 李山山 王婧羽 王晓芳 胡泊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1-579,共9页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237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区域站)小时降水量资料,从累计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时间演变等角度,分析了“21·7”(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特大暴雨的极端性特征。结果...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2373个国家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和区域气象观测站(以下简称区域站)小时降水量资料,从累计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时间演变等角度,分析了“21·7”(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特大暴雨的极端性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累计降水量大、突发性强、暴雨落区集中等特点。6天累计降水量平均达到219.05 mm·站^(-1),有155个站超过600 mm。全省5.43万km^(2)累计过程降水量大于250 mm,超过“75·8”过程(1975年8月)的3.45万km^(2)。强降水主要出现在3个时段(18日15时至19日04时、19日09时至21日08时、21日09时至22日14时),最大降水时段发生在19—21日,落区集中在太行山东南侧、伏牛山东北侧的豫中北地区。有1514个站出现至少1个时次的短时强降水(≥20 mm·h^(-1)),大值中心分别位于郑州、新乡和鹤壁等地,部分区域短时强降水贡献率超过70%。强降水中心在20日中午至21日夜间由河南中部向河南北部移动,强度由强变弱再加强。此次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极端性表现出明显的局地性特征,郑州国家站7月20日17时1 h降水量达201.9 mm,超过“75·8”过程的小时降水强度,并打破全国国家站历史纪录。3 h和6 h最大降水量均发生在郑州尖岗水库附近。郑州站7月总降水量高达902.0 mm,约是近70年历史平均值的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7特大暴雨 短时强降水 极端性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午岭林区浅层滑坡侵蚀与植被的关系--以富县“7·21”特大暴雨为例 被引量:32
3
作者 韩勇 郑粉莉 +1 位作者 徐锡蒙 盛贺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4635-4643,共9页
以2013年陕北富县"7·21"特大暴雨滑坡侵蚀灾害为对象,通过调查暴雨侵蚀区典型小流域植被条件及滑坡特征,测定滑坡壁不同土层的根系重量、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等指标,研究子午岭林区暴雨滑坡侵蚀与植被根系的关系。根据... 以2013年陕北富县"7·21"特大暴雨滑坡侵蚀灾害为对象,通过调查暴雨侵蚀区典型小流域植被条件及滑坡特征,测定滑坡壁不同土层的根系重量、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等指标,研究子午岭林区暴雨滑坡侵蚀与植被根系的关系。根据不同类型植被根系深度和滑坡侵蚀特征(侵蚀深度、滑动面宽度及长度,滑坡体体积、滑动距离等),可将林区暴雨滑坡侵蚀划分为三类:以草本植被为主的A类滑坡,以灌丛植被为主的B类滑坡,以乔本植被为主的C类滑坡。结果表明,三类滑坡侵蚀的侵蚀深度与其对应植被类型的根系深度相近,且植被及其根系会加剧滑坡侵蚀的发生。在此次暴雨滑坡侵蚀中,滑坡侵蚀强度受植物根系重量、土壤孔隙度、土壤容重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但根系重量对滑坡侵蚀强度的影响占主导作用,通过建立二者之间的关系式发现,根系对滑坡侵蚀的贡献率超过80%。不同植被类型的滑坡侵蚀深度不同,且滑坡侵蚀强度也存在差异,表明植被根系不仅具有塑造滑坡侵蚀特征的作用,而且会影响滑坡侵蚀的强弱程度。在强降水基础上,特别是当降水量达到诱发滑坡灾害发生的临界值时,植被及其根系会加剧滑坡侵蚀的发生。在今后工作中,要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各类植被,同时结合其它措施,以便提高植被防治水土流失的作用,更好地发挥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侵蚀 侵蚀强度 植被类型 根系 7·21特大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平原区单次降水对地下水位影响的初步认识——以北京“7·21”特大暴雨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元章 武强 +3 位作者 邢立亭 林沛 韩征 雷坤超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2-46,共5页
通过对北京市平原区600余眼监测井水位动态资料的分析,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后水位有明显响应的监测井仅有34处,约占总数的6%左右,比例较低,同时范围较为集中,且基本全为较浅的潜水井。反映出本次大暴雨对本区地下... 通过对北京市平原区600余眼监测井水位动态资料的分析,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后水位有明显响应的监测井仅有34处,约占总数的6%左右,比例较低,同时范围较为集中,且基本全为较浅的潜水井。反映出本次大暴雨对本区地下水位的直接影响总体程度不深。通过对这些监测点的分布规律加以分析,它们主要集中分布在各大河的上游河道沿线区域,地层渗透性较好。并认为发生大面积的漫水,即来水量较大是使得地下水位响应明显的另一重要条件。并对单次降水对水位影响较小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粘土类地层的阻隔、地表人为硬化及地层的沉积压实,尤其是差异性压实,都会影响流场的畅通性,阻碍地下水的垂向入渗及水平方向的补给,从而会导致降水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被大大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平原 北京“7·21特大暴雨 地下水位 影响程度 粘土类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北斗/GNSS观测数据分析“21·7”河南极端暴雨过程 被引量:32
5
作者 施闯 周凌昊 +6 位作者 范磊 张卫星 曹云昌 王成 肖锋 吕国卿 梁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6-196,共11页
2021年7月,受台风“烟花”和“查帕卡”影响,河南省发生罕见的极端暴雨事件,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极端暴雨的产生过程极为复杂,大气可降水含量(PWV)是产生降雨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暴雨的发生过程与PWV之间的关系,对于暴雨... 2021年7月,受台风“烟花”和“查帕卡”影响,河南省发生罕见的极端暴雨事件,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和巨额经济损失.极端暴雨的产生过程极为复杂,大气可降水含量(PWV)是产生降雨的主要因素之一.分析暴雨的发生过程与PWV之间的关系,对于暴雨发生的短时临近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河南省220个连续运行的北斗/GNSS站观测数据,采用精密单点定位(PPP)和克里金插值方法,获取了本次极端暴雨发生期间河南省高时空分辨率的PWV空间格网数据;同时结合省内116个气象站降雨量数据,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分析了PWV变化与极端降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过PPP获取的北斗/GNSS站PWV与国际权威的全球气象再分析资料ERA5反演的测站结果互差均方根(RMS)为3.2 mm;进一步通过克里金插值获取的PWV空间格网数据与探空仪实测结果的互差RMS为4.6 mm,与ERA5反演的格网数据互差RMS为4.4 mm,表明本文的PWV数据精度符合气象学研究要求.通过分析北斗/GNSS站与并址气象站的PWV和小时降雨量的时间序列,发现暴雨期间并址站上空的PWV达到高数值水平,并且在极端降雨发生前1~3小时PWV多表现出陡增现象.通过分析PWV与小时降雨量的空间分布关系,发现本次极端暴雨中高数值PWV地区,其降雨强度也普遍较高,与实际受灾情况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斗系统 GNSS气象学 精密单点定位 大气可降水含量 “217”河南极端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21·7”极端暴雨灾害多区域间接经济损失评估 被引量:9
6
作者 刘远 李莹 +4 位作者 王国复 尹金方 张正涛 朱业玉 李宁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5-51,共7页
采用适应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在地级尺度开展了河南省“21·7”极端暴雨灾害的间接损失评估。结果显示:①在当前的救助力度和重建速度情景下,此次极端暴雨灾害的重建期约为5年,总经济损失达到3793亿元,其中间接损失约为2444亿元,... 采用适应性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在地级尺度开展了河南省“21·7”极端暴雨灾害的间接损失评估。结果显示:①在当前的救助力度和重建速度情景下,此次极端暴雨灾害的重建期约为5年,总经济损失达到3793亿元,其中间接损失约为2444亿元,是直接经济损失的1.8倍;②郑州市、新乡市和鹤壁市遭受的间接损失最为严重,鹤壁市的间接损失相当于近4年GDP的增长率(25%),中小城市面临更高的间接损失风险;③农业和制造业承担了河南省超过半数的间接损失;④灾后适度的重建资金注入以及加速重建策略能够有效减轻灾害的间接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21·7”极端暴雨 间接损失 投入产出模型 多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PM卫星降水产品在“7·21”河南极端暴雨过程中的误差评估 被引量:14
7
作者 朱慧琴 陈生 +1 位作者 李晓俞 李峙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共13页
为评估卫星定量降水估测(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产品在气象预测以及灾害预警监测的能力,研究针对台风“烟花”给河南省带来的极端降水过程,以地面雨量站观测数据为参考,采用相关系数(CC)、相对偏差(RB)、均方根误... 为评估卫星定量降水估测(Quantitative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QPE)产品在气象预测以及灾害预警监测的能力,研究针对台风“烟花”给河南省带来的极端降水过程,以地面雨量站观测数据为参考,采用相关系数(CC)、相对偏差(RB)、均方根误差(RMSE)、分数标准误差(FSE)、探测率(POD)、误报率(FAR)以及临界成功指数(CSI)这7种精度评价指标和统计方法分析和评估全球降水测量计划(Global Precipitation Measurement,GPM)的多卫星融合降水产品中的IMERG(Integrated Multi-satellitE Retrievals for GPM)Version 06中的准实时产品IMERG_ER和近实时产品IMERG_LR,以及全球卫星降水制图(Global Satellite Mapping of Precipitation,GSMaP)Version 07中的准实时产品GSMaP_NRT和标准产品GSMaP_MVK。与雨量站观测结果直接对比,IMERG_ER、GSMaP_NRT和GSMaP_MVK在不同程度上低估降水量,RB值分别为-7.22%、-10.37%和-16.26%,表现为明显低估了强降水中心的雨量。结果表明:(1)IMERG_LR卫星降水产品总体表现最优,对极端降水事件的监测有一定的探测潜力;(2)四种卫星降水产品存在明显提前预估峰值的现象;(3)各个卫星产品在降水量小时高估,在降水量大时低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21”河南暴雨 GPM GSMaP IMERG 极端降水 检验评估 灾害预警 降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组织化:“互联网+线上应急救援”的实践路径和现实困境——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赵雅倩 王芳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50-55,共6页
为响应我国应急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参与式观察、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方法,从准组织化集体行动视角切入,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中救援模式相对成熟的“互联网+线上应急救援”实践路径和现实困境进行探... 为响应我国应急管理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需要,采用参与式观察、网络民族志和深度访谈方法,从准组织化集体行动视角切入,对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中救援模式相对成熟的“互联网+线上应急救援”实践路径和现实困境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线上应急救援实践路径涵盖聚合、运转、高效、离散4个阶段,且以持续不断的行动流呈现,具有准组织化集体行动特征;同时,线上救援形式面临“合法性”不确定、救援质量不稳定、风险评估主观性和政府正式沟通渠道有限性等现实困境,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网+线上应急救援” 准组织化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事件 应急管理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通州区“7·21”特大暴雨灾害与城市水土保持
9
作者 邓艳霞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2年第6期82-85,共4页
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市的"7·21"特大暴雨引起了社会的广范关注,北京通州区作为北京重点发展新城之一,在这次特大暴雨中也遭受了严重的灾害。通过分析通州区"7·21"特大暴雨灾害发生的原因,根据水土保... 2012年7月21日发生在北京市的"7·21"特大暴雨引起了社会的广范关注,北京通州区作为北京重点发展新城之一,在这次特大暴雨中也遭受了严重的灾害。通过分析通州区"7·21"特大暴雨灾害发生的原因,根据水土保持新法规,提出通州区城市建设从源头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城市雨水管网利用率,综合利用渣土资源、提高土石方利用率,减少地面硬化率、提高植被覆盖率以及充分利用雨洪资源、提高城市建设雨洪利用率等水土流失防治对策,以期为城市建设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21特大暴雨 城市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法规 通州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7.21”暴雨雨团的发生和传播机理 被引量:98
10
作者 陈明轩 王迎春 +1 位作者 肖现 高峰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69-592,共24页
基于京津冀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5min自动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资料,通过雷达资料快速更新循环四维变分同化技术和三维数值云模式对低层三维动力和热动力特征的模拟分析,为北京"7.21"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 基于京津冀5部新一代天气雷达、区域5min自动站和中尺度数值模式模拟资料,通过雷达资料快速更新循环四维变分同化技术和三维数值云模式对低层三维动力和热动力特征的模拟分析,为北京"7.21"特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的结构特征和传播机理的分析提供了佐证。结果表明:(1)低层动力场和地形强迫对MCS的触发、增强和维持起到关键作用。在MCS形成阶段,地形强迫有利于低空偏南气流带来的暖湿空气在山前的辐合上升。随着MCS的加强,强降水区域呈现与地形走向接近的"西南—东北"向带状分布,单体移动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而MCS整体则向东偏南缓慢传播。在MCS传播前沿(山前)形成强的出流风场,低层2 km以下均为深厚的辐合上升区且进一步加强,表明地形强迫和低层风辐合对偏南暖湿空气抬升起到重要作用,有利于MCS长时间"列车效应"的维持和MCS的发展。MCS出流风场与平原地区近地面偏南风交汇,使得在距MCS传播前沿约50 km的、已经存在的一个接近"西西南—东东北"走向的出流边界明显增强。在MCS传播前沿存在较为明显的0-3 km风垂直切变,由MCS出流与低层偏南风形成的风向切变以及地形强迫造成的风速切变构成,切变区域与地形走向及MCS伸展方向密切相关,切变强度达到中纬度低层强切变阈值范围。低层风垂直切变与MCS存在明显的正反馈效应,亦有利于MCS的长时间发展和维持。(2)低层热动力场为MCS的发展、传播提供了重要条件。在MCS传播前方的环境低层是明显的暖湿区,而在传播后方的低层则是由于地面冷锋及MCS降水造成的冷区,冷暖空气交汇对MCS的高度组织化和强降水的持续起到重要作用。低层的热力层结不稳定区域主要分布在MCS的南部到西南部地区,为MCS尾部风暴单体的不断新生和移动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热力条件。最后,通过观测和模拟结果综合分析,初步得出了与此次强降水MCS发展演变密切相关的低层热、动力配置的概念模型,为MCS"列车效应"和后向传播特征的机制分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大暴雨 7 21 北京 雷达资料 四维变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宏州芒市2014年“7·21”暴雨洪灾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正强 叶新明 +2 位作者 李月清 杨丽萍 孙涛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2-95,55,共5页
2014年7月受第九号超强台风"威马逊"残余云系影响,德宏州各县市普遍遭到暴雨袭击,伊洛瓦底江和怒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暴雨洪水,特别严重的是21日6:00,芒市芒海镇发生特大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分析本次暴雨洪水的雨量、暴雨... 2014年7月受第九号超强台风"威马逊"残余云系影响,德宏州各县市普遍遭到暴雨袭击,伊洛瓦底江和怒江流域发生了特大暴雨洪水,特别严重的是21日6:00,芒市芒海镇发生特大山洪、滑坡、泥石流灾害。分析本次暴雨洪水的雨量、暴雨特性及灾害特征,有助于掌握和了解该地区暴雨洪水的特性,为防洪减灾、防御自然灾害[1]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21特大暴雨 暴雨特性 暴雨 洪灾 云南芒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杂网络的郑州市特大暴雨洪涝灾害链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刘颖颖 李经纬 +3 位作者 陈睿山 吴昊圆 王初 杜士强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7-234,共8页
以郑州“7·20”特大洪涝灾害链作为案例,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对城市洪涝灾害的节点和传播路径进行建模,并结合复杂网络理论,选用度、边介数、平均路径长度、连通度等指标定量分析城市洪涝灾害链的脆弱性、关键节点和... 以郑州“7·20”特大洪涝灾害链作为案例,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法,对城市洪涝灾害的节点和传播路径进行建模,并结合复杂网络理论,选用度、边介数、平均路径长度、连通度等指标定量分析城市洪涝灾害链的脆弱性、关键节点和关键传播路径。在此基础上,提出断链减灾策略,并对其减灾效果进行科学评估。结果表明郑州“7·20”特大洪涝灾害链中节点度数、点介数和特征向量中心度都将关键事件指向交通中断、抗洪物资供应不足、应急指挥不力、地铁进水、生产线爆炸等,而“抗洪物资供应不足-暴雨洪涝”“交通中断-抗洪物资供应不足”“应急指挥不力-暴雨洪涝”这三条边对整个灾害链网络的结构起到关键作用。应急供电、应急通信、应急交通和停工停产可以有效断链减灾,并且以应急供电的断链减灾效果最显著。相关结果可以为有效应对城市洪涝灾害链提供知识图谱,辨识关键节点和传播路径,并建立断链减灾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灾害 灾害链 复杂网络 断链减灾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32年华北地区暴雨洪涝事件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威 杨煜达 张森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6-157,共12页
以历史文献为主要代用资料,重建了1632年华北地区暴雨洪涝事件的雨情、水情、灾情等,从而识别出1632年8月河南地区暴雨事件的时空范围,并与有器测记录的2021年河南极端降水事件进行对比。1632年华北地区大规模降水始于7月17日,从6月18日... 以历史文献为主要代用资料,重建了1632年华北地区暴雨洪涝事件的雨情、水情、灾情等,从而识别出1632年8月河南地区暴雨事件的时空范围,并与有器测记录的2021年河南极端降水事件进行对比。1632年华北地区大规模降水始于7月17日,从6月18日—11月11日,整个华北不同区域皆存有长时间降雨记录,且有多次强降水记录,造成黄淮地区雨涝,并使得黄淮交溃,对社会经济造成较大影响。梳理降水和洪涝的过程,区分了本地降水与客水的分布。将1632年8月河南暴雨洪涝与2021年7月河南极端降水事件对比发现,强降水位置相似,降水前后都有两个台风输送水汽,且1632和2021年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皆受到拉尼娜的影响,整体偏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洪涝 华北 “21·7”河南暴雨 历史时期 台风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目标导向的自然灾害防治公共责任划分逻辑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詹承豫 徐培洋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2-166,共5页
自然灾害防治公共责任划分是开展高效公共安全治理的前置条件。该研究首先从自然灾害防治与公共安全治理的基本要素出发,通过构建公共安全治理的双三角形理论模型形成了减缓致灾因子、降低暴露及减少脆弱性三个子目标。其次,以“目标—... 自然灾害防治公共责任划分是开展高效公共安全治理的前置条件。该研究首先从自然灾害防治与公共安全治理的基本要素出发,通过构建公共安全治理的双三角形理论模型形成了减缓致灾因子、降低暴露及减少脆弱性三个子目标。其次,以“目标—主体—行为—后果”的连续统建构了自然灾害防治公共责任划分的总体框架。再次,将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风险预警过程作为案例切片,通过对比分析说明当前公共责任划分中存在部门本位、“主体—行为”规范不足、后果维度不健全等问题。最后,指出上述问题可通过推动法律法规制定或修订、形成配套规范性文件及落实三个子目标加以化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灾害 公共责任 目标导向 双三角形模型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北拒马河暗渠北岸应急抢险施工技术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陶陶 王长春 +1 位作者 马玉增 槐菁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16,共3页
北京"7.21"特大暴雨期间,横穿北拒马河的南水北调暗渠工程在猛烈洪水的冲刷下,随时可能出现扭曲断裂的险情,武警水电部队(一支队)奉命前往抢险救援。通过采取"单向进占、卵石抛填"的截流方案以及"铅丝石笼护... 北京"7.21"特大暴雨期间,横穿北拒马河的南水北调暗渠工程在猛烈洪水的冲刷下,随时可能出现扭曲断裂的险情,武警水电部队(一支队)奉命前往抢险救援。通过采取"单向进占、卵石抛填"的截流方案以及"铅丝石笼护坡、混凝土四面体护脚"的防护方案,圆满地完成了抢险救援。这次成功抢险对今后类似的应急抢险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工技术 应急抢险 北拒马河 南水北调暗渠 北京“7 21特大暴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区河道跨河工程的防洪影响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大茹 王向东 朱毕生 《泥沙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23,共7页
以在北京2012年"7·21"特大暴雨中受山洪灾害最为严重的房山区红螺谷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MIKE21HD建立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大、中小型桥梁、漫水桥等跨河工程进行防洪影响研究。考虑建筑物设计标准、桥梁尺寸、结... 以在北京2012年"7·21"特大暴雨中受山洪灾害最为严重的房山区红螺谷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MIKE21HD建立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对大、中小型桥梁、漫水桥等跨河工程进行防洪影响研究。考虑建筑物设计标准、桥梁尺寸、结构、斜交角度、漫水桥高度等影响因素,分析跨河工程对河道水位、流速及淹没范围的影响。结果表明,跨河工程阻水作用明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大型跨河桥梁,其次是漫水桥,中小型桥梁影响较小;跨河工程造成壅水、流速重分布,导致沟道淤积、冲刷,河水漫溢等。红螺谷小流域过流能力不满足山区河道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需重新进行规划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7·21特大暴雨 MIKE21HD 山区河道 跨河工程 防洪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开封市内涝评估模型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喻谦花 霍继超 仝妍彦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87-91,99,共6页
以内涝典型易发区河南省开封市主城区为例,利用城市内涝监测点逐小时积水深度和同时段气象站降雨资料,应用灰色关联度和支持向量机方法,构建基于降水因子(模型1组)和历史积水+降水因子(模型2组)的内涝评估模型;并以2021年“7·20”... 以内涝典型易发区河南省开封市主城区为例,利用城市内涝监测点逐小时积水深度和同时段气象站降雨资料,应用灰色关联度和支持向量机方法,构建基于降水因子(模型1组)和历史积水+降水因子(模型2组)的内涝评估模型;并以2021年“7·20”特大暴雨过程为例,对模型适用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3 h短时强降水是内涝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积水与暴雨发生的时间相比,具有滞后1~3 h的特点;模型1组对内涝风险有一定评估能力,但总体误差明显高于模型2组;模型2组有80%的站点R 2≥0.9,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平均MAE≤3.9 cm,拟合结果评价优秀,并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在开封市2021年“7.20”极端暴雨过程中,模型2组评估结果与实测积水的平均RSME为4.33 cm,平均MAE为2.94 cm,较为准确地评估了极端暴雨过程内涝灾害的涨水期、退水期和最大积水深度,能够为城市防汛和应急决策提供较好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评估 支持向量机 7•20”特大暴雨 河南开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