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科学共同体的合作网络及演化研究——以“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为例 被引量:16
1
作者 何秀美 朱庆华 沈超 《现代情报》 CSSCI 2018年第3期24-30,共7页
[目的 /意义]针对我国以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和新型智库为代表的科学共同体不断涌现,但缺乏定量化评价措施的问题,本文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网络及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为我国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过程... [目的 /意义]针对我国以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基地和新型智库为代表的科学共同体不断涌现,但缺乏定量化评价措施的问题,本文对"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合作网络及演化过程进行研究,为我国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过程]获取"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的论文合作数据,利用Vos Viewer和Ucinet构建"2011计划"机构论文合作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合作网络在网络结构、机构间合作强度等方面的特征及演化规律。[结果 /结论]"2011计划"实施前后协同创新中心合作网络结构及演化特征表明,科学共同体的构建能促进科研机构间构建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但机构间的合作强度则取决于科学共同体研究方向与政策导向和应用热点的契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共同体 合作网络 “2011计划” 协同创新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实“2011计划”,加强高校研究生学风建设 被引量:4
2
作者 成立 施卫东 王振宇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2013年第2期91-95,共5页
近年来高校学术不端事件有增无减,导致学风不正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约束不力,惩处力度不够,处罚主体不明。为了落实"2011计划",应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但更需加大实施他律制度的力度;惩处乏力无形中削弱了他律约束... 近年来高校学术不端事件有增无减,导致学风不正的主要原因是制度约束不力,惩处力度不够,处罚主体不明。为了落实"2011计划",应加强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但更需加大实施他律制度的力度;惩处乏力无形中削弱了他律约束力,故他律、自律和惩处皆不可偏废;既要基于规章制度的实效,健全整个学术打假制度体系,又宜将此体系特别是惩处机制常态化。对2011年教育部出台的《处理办法》提出了几点补充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研究生学风建设 学术不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创新全方位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2011计划”实施一周年综述 被引量:15
3
作者 吴绍芬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2013年第5期14-19,共6页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工程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2011计划"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至今,虽然历时仅仅一年,但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真正明确"2011计划&qu...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工程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2011计划"从2012年5月7日正式启动至今,虽然历时仅仅一年,但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只有真正明确"2011计划"的实施宗旨,创新体制机制的思路,以科技体制改革带动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能力全面提升的模式,才能真正将计划落到实处,起到更好的协同创新和聚集效应,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撑和人才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科技创新 协同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1计划”引导大学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4
作者 汤勇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119-124,共6页
根据"2011计划"协同创新要求,提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并探讨其实现机制:对于动力机制,各协同体知识特色是协同体组建动力。对于选择机制,认为协同体选择应该是先验的,应该组建"大学里的企业"和"企... 根据"2011计划"协同创新要求,提出"校企协同"人才培养,并探讨其实现机制:对于动力机制,各协同体知识特色是协同体组建动力。对于选择机制,认为协同体选择应该是先验的,应该组建"大学里的企业"和"企业里的大学"。对于风险机制,认为协同各方有义务开辟专门的校企人才培养领域、并建立完善的风险共担机制。对于管理机制,认为需要建立人才培养的校企协同组织,充分放开校企各方知识交流的通道,重新界定人才培养考核体系,建立具备持续供给能力的人才资助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企协同 “2011计划” 协同机制 地方性大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大学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要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陈晓清 詹启伟 姜田 《研究与发展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3-99,共7页
随着全国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等各类协同创新中心的涌现,如何把中心办好引起高度重视.纵观国际国内的最新发展态势和成功经验,本文提出制订目标、研究问题、学科交叉、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使用仪器、锤炼团队等7个核心要素对于协... 随着全国国家级、省级、市级和校级等各类协同创新中心的涌现,如何把中心办好引起高度重视.纵观国际国内的最新发展态势和成功经验,本文提出制订目标、研究问题、学科交叉、管理体制、运作机制、使用仪器、锤炼团队等7个核心要素对于协同创新中心的成败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协同创新 大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被引量:5
6
作者 朱虹凌 《中国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29-31,共3页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讲话,首次将高校的协同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2年5月联合启动实施"2011计划"以构建协同创新模式。本文以该背景下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为... 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讲话,首次将高校的协同创新提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2年5月联合启动实施"2011计划"以构建协同创新模式。本文以该背景下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为切入点,分析了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几个应变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创新 高校科研管理 “2011计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高职院校“松散型”专业群建设模式探讨 被引量:2
7
作者 吕筱琼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第1期51-52,共2页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协作沟通不足和协同机制不完善。依据教育部"2011计划"中提出的协同创新理念,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可以采取"松散型"模式,实现协同创新。该模式的有效实施条件包括目... 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协作沟通不足和协同机制不完善。依据教育部"2011计划"中提出的协同创新理念,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可以采取"松散型"模式,实现协同创新。该模式的有效实施条件包括目标协同、主体独立、资源共享和机制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11计划” 协同创新 专业群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