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杂而多义的“颓废”——19世纪西方文学中“颓废”内涵辨析 被引量:3
1
作者 杨希 蒋承勇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5-121,159,共7页
西方作家与评论家对19世纪文学中"颓废"现象的诸种界定,以及对世纪末颓废派文学价值等问题的讨论,与当时主流话语体系对"颓废"内涵的粗浅解读与伦理化攻击形成鲜明对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后西方学者对颓废派... 西方作家与评论家对19世纪文学中"颓废"现象的诸种界定,以及对世纪末颓废派文学价值等问题的讨论,与当时主流话语体系对"颓废"内涵的粗浅解读与伦理化攻击形成鲜明对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此后西方学者对颓废派文学核心话题的理解与建构。本文基于对诸多关于"颓废"内涵之评析的梳理与辨析,对19世纪西方文学中的"颓废"概念作出两点界定:首先,"颓废"指一种独特的美学选择,或者说是古老文明即将从成熟走向衰败之时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模式;其次,关涉"退化"观念之"颓废"的美学选择,最终在文学创作层面带来了文学风格与文学主题的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文学 颓废 “颓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郁达夫小说的“颓废”情调 被引量:3
2
作者 陈海英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6期104-109,共6页
郁达夫是个旷世奇才 ,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世人对其小说中所流露的颓废情绪的评论 ,总是有所顾忌。“颓废”作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最醒目的情绪性精神特征之一 ,是特定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审美情趣结... 郁达夫是个旷世奇才 ,他的独特创作风格 ,为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是世人对其小说中所流露的颓废情绪的评论 ,总是有所顾忌。“颓废”作为郁达夫小说创作中最醒目的情绪性精神特征之一 ,是特定的社会现实和作者审美情趣结合的产物。在作品中 ,主要表现为“零余人”系列形象的塑造和“情欲”主题的选择。这种郁达夫式的“颓废” ,对于丰富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艺术表现与传达 ,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小说 “颓废”情调 创作风格 “零余人” “情欲”主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诗“颓废”审美的现代性演变——基于1920—1940年代读者批评的文献考察 被引量:3
3
作者 田源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8-94,共7页
通观1920—1940年代读者对象征派、左翼、“现代派”和西南联大诗人诗歌批评,“颓废”诗学的审美意识在新诗流派更替的基础之上,呈现出新奇—叛逆—时尚—异化的范式转变的趋势。借助民国报刊史料文献的集成与梳理,考察不同层次的读者... 通观1920—1940年代读者对象征派、左翼、“现代派”和西南联大诗人诗歌批评,“颓废”诗学的审美意识在新诗流派更替的基础之上,呈现出新奇—叛逆—时尚—异化的范式转变的趋势。借助民国报刊史料文献的集成与梳理,考察不同层次的读者迥异的批评动机、趣味、视野等要素,我们认为,在历史语境与时代精神的制约下,“颓废”诗学的审美意识恪守从点到面的辐射法则,其演变的轨迹特征彰显出新诗的现代性诗学质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批评 “颓废” 诗学 审美 新诗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20-1940年代读者批评与“颓废”诗学的审美嬗变 被引量:1
4
作者 田源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55,共10页
1920-1940年代的读者从象征派诗人诗歌里发现了由官能刺激引发的“颓废”,同时运用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传递微妙的感觉;从左翼诗人诗歌里剥离出隐藏于革命激情中的“颓废”,借助浪漫主义的抒情技巧包裹隐秘的情绪;从“现代派”诗人诗歌... 1920-1940年代的读者从象征派诗人诗歌里发现了由官能刺激引发的“颓废”,同时运用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传递微妙的感觉;从左翼诗人诗歌里剥离出隐藏于革命激情中的“颓废”,借助浪漫主义的抒情技巧包裹隐秘的情绪;从“现代派”诗人诗歌里挖掘忧郁哀吟的“颓废”,兼取唯美与象征的艺术主张诠释病态回返的灵魂;从西南联大诗人诗歌里提炼人间普遍的悲剧式“颓废”,融汇西方现代思潮综合考量玄妙的生命。就“颓废”诗学的审美形态上看,读者批评经历了从肉体向生命的演变历程,完成了新诗现代性的传播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批评 “颓废” 诗学 审美 新诗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颓废的青春颓废的爱——电影《观音山》的“青春叙事”
5
作者 赵雅妮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85-86,共2页
相比《老男孩》与《山楂树之恋》,《观音山》不是“青春怀旧”,而是当下社会年轻人生存境况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有些残酷的“青春故事”,影片中的人物在不断的失去之中,迷茫于生存的无聊、迷茫于青春的未来与方向、迷茫于生还是死... 相比《老男孩》与《山楂树之恋》,《观音山》不是“青春怀旧”,而是当下社会年轻人生存境况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有些残酷的“青春故事”,影片中的人物在不断的失去之中,迷茫于生存的无聊、迷茫于青春的未来与方向、迷茫于生还是死的痛苦抉择。影片在展现追求青春的浪漫与激情释放的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青春的脆弱与不幸,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忧伤或者颓废的青春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观音山》 “青春叙事” 青春怀旧 “颓废青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