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艺制度的探索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跃力 路嘉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9-52,共14页
1928-1930年“左联”成立之前的“革命文学”论争时期,身处危机时刻的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文艺制度的探索。党的文艺制度的生成既有自身谋求文艺领导权、知识分子推动社会革命的主动因素,也有迫于政治斗争、受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影响... 1928-1930年“左联”成立之前的“革命文学”论争时期,身处危机时刻的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对文艺制度的探索。党的文艺制度的生成既有自身谋求文艺领导权、知识分子推动社会革命的主动因素,也有迫于政治斗争、受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影响的被动因素。党在这一时期对文艺制度的探索,在制度理念上确立了“宣传”“实践”“组织改造”3个基本的规范性指向。1929年,党专门领导文艺文化的组织机构“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的设立标志着党的文艺制度的初步成型。党此时对文艺力量的重视与文艺制度的快速建设,显现出超前的文化眼光和强大的组织力量。党对文艺与社会现实、政治斗争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刻理解,构成其文艺制度的理论前提。党对文艺制度的探索有外来观念的影响,但更多是从革命斗争的实际出发并不断随其变化而调整,这是其文艺制度具有强大的组织效能且能高效推动文艺实践和革命实践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文艺制度 “革命文学”论争 中央文化工作委员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浪漫的一代到革命中的“障碍物”——论郁达夫转向的“施蒂纳”因素
2
作者 何彦君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2,共9页
在“革命文学”论争时期,郁达夫有过“昙花一现”的“革命”转向,随后便与创造社同仁分道扬镳。本论文尝试探讨这一过程中的“施蒂纳”因素,或者说施蒂纳的思想为何会对郁达夫转向期间的思考和行动起到重要作用。施蒂纳的“唯一者”并... 在“革命文学”论争时期,郁达夫有过“昙花一现”的“革命”转向,随后便与创造社同仁分道扬镳。本论文尝试探讨这一过程中的“施蒂纳”因素,或者说施蒂纳的思想为何会对郁达夫转向期间的思考和行动起到重要作用。施蒂纳的“唯一者”并不是“零余者”,而是有着高度主体自觉与自由认知的现代个体,但同时郁达夫也将“唯一者”的“颓废”作为一种主动反抗的人生态度而与“浪漫”相混淆。郁达夫在这其中呈现出的思想、身份认同的矛盾折射出的是中国知识分子在1920年代文学向左转的岔路口上面对个人与集体、现代与反现代等诸种中国现代历史难题时的困顿与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郁达夫 “革命文学”论争 后期创造社 施蒂纳 颓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乐群》杂志与世界左翼文学的译介
3
作者 龚敏律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3-141,共9页
1928年前后创造社、太阳社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并由此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文学”论争。正是受到这股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乐群》杂志尽管对外宣称是“纯文艺”刊物,但还是刊登了由陈勺水、迪生等人译介的一系列世界左翼... 1928年前后创造社、太阳社提出了“革命文学”的口号,并由此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文学”论争。正是受到这股革命文学思潮的影响,《乐群》杂志尽管对外宣称是“纯文艺”刊物,但还是刊登了由陈勺水、迪生等人译介的一系列世界左翼文学尤其是欧美左翼文学的文章。《乐群》杂志也对日本左翼文坛出现的以藏原惟人为代表的新写实主义给予热切的关注和思考。《乐群》杂志尽管秉承着不左不右的中间立场,但是通过对世界左翼文学的译介,可以看到这份杂志对左翼文学问题的发声和思考。总体而言,《乐群》杂志与1928年前后的“革命文学”论争中的左翼中坚派刊物之间产生的矛盾与分歧,其核心在于后者重立场重态度,前者则是重学理。此外,从客观理性的角度来看,这也是一种有效的资源共享和思想互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群》 世界左翼文学 “革命文学”论争 译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